卷二十六 文宗

關燈
〖一〗 唐自元和以後,國之無人久矣。

    王守澄、陳弘志推刃天子,無有敢斥言之者,縱橫兩代,至文宗之季年,而後以他罪誅之,則劉克明何憚而不滅燭以弑少年之天子邪?克明滔天之罪,發之者,王守澄等四宦豎也;斬之者,神策飛龍宦豎所将之兵也。

    路隋以學士而為逆賊草制,韋處厚俛仰而推讨賊之功于江王,如是,尚可謂唐之有人乎? 孫明複之治春秋曰:“稱國以弑者,國之人皆不赦也。

    ”胡氏譏其已酷,非也;所謂國之人者,非下逮于庶人,亦其當國之臣、允膺在宮在官之辟者也。

    然則憲、敬二君之弑,唐之大臣所可逭不赦之誅者誰也?韓弘、張弘靖、李逢吉、王播、皇甫镈、韋處厚賢不肖無得而免為。

    而李绛、裴度、忠貞為衆望所歸,亦何面目立新主之廷焉?當其時,宦豎之勢張矣。

    然未至如漢末諸奄,斬艾忠良,空天下之群而無遺也;且未如肅、代之世,程元振、魚朝恩殺來瑱如圈豚,奪郭子儀之權位如奪嬰兒之弄具也;劉一攄其忠憤,抗言不忌,雖不擢第,而抑無蔡邕髠鉗、張儉亡命之禍。

    則唐室諸臣,亦何憚而不孤鳴其公憤?嗚呼!國之無人至于此極,而抑何以緻此哉? 國家之大患,人臣之巨慝,莫甚于自相朋比,操進退升沈于同類之盈虛,而天子特為其酬恩報怨、假手以快志之人。

    所謂正人者,唯以異己相傾之徒為雌雄不并立之敵;其邪者,則以持法相抑之士為生死不戴天之雠。

    而非天子莫能代之以行其志。

    非左右持權之宦豎,莫能助己以快其欲。

    藉令當憲宗之弑,而建讨賊之旌,則豈徒弘志哉?守澄其渠帥也;匪徒守澄,郭後其内賊也;匪徒郭後,穆宗其戎首也。

    推究至極,不容中已。

    而守澄屍威福之柄,兩立于邪正之交,以持衡而颠倒之;郭後挾國母之尊,穆宗固世适之重,天位既登,動搖不可。

    則發義問者此黨之人,而彼黨即乘瑕而進。

    功隳名敗,身不保而禍延同類。

    于是素有忠直之望者,亦惴惴然惜門戶以圖伸;而依附之士,鹹指扪舌以相勸止。

    低回一起,慷慨全消,方且尊太後,肆大赦,以揜其惡而飾之,因循安位,以求遂其汲引同彙、拒絕異己之情。

    為君子者,固曰吾以是為善類地也,而況匪人之比哉?宦豎乃以知外庭之情志,視君父之死如越人之肥瘠,閉戶自保,而以不與為安。

    敬宗雖無劉子業、蕭寶卷之兇淫,一失其意,而刃剚其胸,何不可使路隋、韋處厚泚筆弄舌以文其大惡乎?嗚呼!盈廷若是,而按孫氏春秋之法,非誣也。

    李绛、裴度雖雲賢者,其能逃于法外哉? 李長源歸卧衡山,而李輔國不敢竟其惡;郭汾陽罷兵閑處,而魚朝恩不敢肆其毒;君子不浮沈于爵祿權勢之中,亂臣賊子自有所畏忌而思戢。

    元和以降,所号為大臣者,皆荏苒于不進不退之交,而白刃兩加于天子之脰。

    唐之無人,厥有繇矣。

    文宗進李訓、鄭注而謀誅内賊,非盡不明也。

    人皆知有門戶,而不知有天子,無可托也。

     〖二〗 朋黨興,而人心國是如亂絲之不可理,将孰從而正之哉?邪正無定從,離合無恒勢,欲為伸其是、诎其非,畫一是非以正人之趨向,智弗能知,勇弗能斷。

    故文宗曰:“除河北賊易,去朝廷朋黨難。

    ”亦非盡暗弱之說也。

     李宗闵、牛僧孺攻李吉甫,正也;李德裕修其父之怨而與相排擯,私也。

    乃宗闵與元稹落拓江湖,而投附宦官以進,則邪移于宗闵、稹;而德裕晚節,功施赫然,視二子者有薰猶之異矣。

    李逢吉之惡,夫人而惡之,德裕不與協比,正也;而忽引所深惡之牛僧孺于端揆,以抑逢吉,而睦于僧孺,無定情矣。

    德裕惡宗闵,讦貢舉之私以抑之,累及裴度,度不以為嫌,而力薦德裕人相,度之公也;李宗闵與度均為被讦之人,乃背度而相傾陷,其端不可诘矣。

    宗闵與稹始皆以直言進,既皆與正人忤,而一争進取,則稹合于德裕以沮宗闵,兩俱邪而情固不可測矣。

    楊汝士之汙濁,固已;德裕以私怨蔓延而讦之使貶,俾與裴度、李紳同條受謗,汝士之為貞邪不決矣。

    白居易故為度客,而以浮華與元稹為膠漆之交,之傾度,居易不免焉,而德裕亟引其從弟敏中,抑又何也?李訓、鄭注欲逐德裕,而薦宗闵以複相,乃未幾陷楊虞卿而竄宗闵于明州,何其速也?聚散生于俄頃,褒貶變于睚眦,是或合或離、或正或邪,亦惡從而辨之哉?上無折中之宸斷,下無臧否之定評,颠倒天下以胥迷亂,智者不能知,果者不能決也。

    揆厥所繇,則自李绛恃其忠直而不知大臣之體,與小人比眉事主,而相角以言。

    口給之士,聞風争起,弄其輔頰,議論興而毛舉起權勢移而向背乖,貿貿焉馳逐于一起一伏之中,驚波反濺,罔知所屆,國家至此,其将何以立綱紀而保宗祐哉? 唐、宋以還,敗亡一軌,人君屍居太息而未可如何。

    嗚呼!亂之初生,自所謂君子者開之,不但在噂沓之小人也。

    呂吉甫、章惇之害未去,而首擊伊川者,司馬公之門人蘇轼、蘇轍也;奄黨之禍未除,而特引阮大铖以傾衆正者,溫體仁所擊之錢謙益也。

    當王介甫惡二蘇之日,體仁陷謙益之時,豈料其速變之如斯哉?烈火焚原而東西不知所極,公忠體國之大臣慮之已早,鎮靜慎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