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六 穆宗
關燈
小
中
大
德元勳,何患其子不與清華之選,而使其子譔膺冒昧之榮,尤可惜也。
習尚之移人,特立不染者,伊何人邪?有之,則允為豪傑之士矣。
〖三〗 朱克融首亂,囚張弘靖,而授以盧龍;史憲誠脅忠孝之田布以死,而授以魏博;王庭湊殺推誠平賊之田弘正,而授以成德,唐之不足以興而迤逦以亡,在此矣。
河北之亂,始于仆固懷恩之割地以授降賊,成于崔植、杜元穎、王播之因亂以獎叛人。
懷恩之奸,植、播、元穎之陋,固無足責者;郭汾陽位兼中外,裴中立身任安危,而坐視失圖,莫能匡救,抑又何也? 夫汾陽固有不可力争者矣。
前乎河北之降,汾陽以朔方孤旅崛起勤王,威望未能大著也。
清渠之敗,相州之潰,亦稍挫矣。
宦官忌公,奪其兵柄以授其偏裨,一出而複束京、馘朝義,方且揶揄公以功不若人;使公于此持異議,以與懷恩相牴啎,吝予降賊以節钺,既嫌于忌懷恩而毀其方略,且使懷恩蟲朔方之将士,謂公壓己以绌三軍之勞績;他日者懷恩叛,而朔方之衆,惡能戴公如父母以效于國乎!公戢意以靜持之,知不可挽,則姑聽之,而有餘地以圖他日之蕩平;公之慮深而志謹,國危君竄而社稷終賴以安,非淺衷之所易測也。
若中立以元臣受專征之命,而元稹、魏弘簡居中掣之,中立抗辨以争而不能奪其寵任;其受三叛之歸,錫以方鎮,非徒庇三叛也,不欲公複收前日淮蔡之功名而解其兵柄也,則中立豈容伸其遠慮哉?三叛受封,而公罷為東京留守,不恤唐室之安危,唯抑公之是圖,稹之志也。
植、元穎輩且無能為異同,況中立可自與争得失乎?用兵危事也,内有攜貳之宰執,而危乃滋甚。
使中立力争弗與,決志以進讨,敗者十九矣;徒殺士卒、虛帑藏,讨之不克,而複封之,身為戮而國愈蹙,此一往自任之淺圖,而中立其肯身執其咎乎? 雖然,君如此其昏也,相如此其劣也,聾者不可使聰,狺者不可使馴,如中立者,可以去乎,而豈其木也?中立之兼将相也,與汾陽異。
汾陽将而相者也,其相,寵之也,去就不關其名節,留身于浮沈之閑,以為他日社稷之寄,将臣之道也。
中立相而将者也,其将,假以秉钺為三軍之重,而固非将也,留身于浮沈之閑,則道以身輕,而不足為宗社生民之衛;李逢吉、元稹乃至無賴之鄭注,皆可颉颃以為伍,身即留而固不足建他日補天鎮海之功,多言數窮,以激小人而堅護其惡,豈徒無補,而害且因之益滋矣。
元稹、魏弘簡用而三叛罷征,三叛割據而元稹複相,沃膏救火,火乃愈熾,斯君子所重為中立惜也。
汾陽默而唐安,中立屈而唐亂,時各有權,道各有分,人各有司,故二公者,地異而不可并論者也。
〖四〗 君子小人忽屈忽伸,疊相衰王,其亂也,更甚于小人之盤據而不可搖,何也?君子體國,固自有其規模;小人持權,亦自有其技術。
小人驟進,深忌君子,固樂翹小過而盡反其道;君子複升,深惡小人,抑疾惡己甚,而概绌其謀。
夫既執國政而行其所欲為矣,疆場之或戰或守,寇盜之或勦或撫,征徭之或罷或興,禮制铨除之或隆或替,邊臣受而行之将士,部寺受而行之庶司,郡邑受而行之百姓,其善者固樂從之矣,小人之稗政,亦既不得已而奉行之,财已費,力已勞,習之已成,因之免害。
乃忽于此焉,忽于彼焉,将無定略,官無定守,士無定習,民無定從,奸人緣之以持兩端,願民因之而無準則,豈特小人之病國殃民已亟矣哉?君子之以搖蕩天下之視聽,而俾蹙蹙靡騁者亦不保其不導以亂也。
機事之洩,奸弊之興,窮民之左右救過而不遑,士大夫之疑殆而交相嚚訟,然而政不亂、民不窮、封疆不偾、國不危亡者,未之有也。
夫小人之能固君寵、結衆心、幸成勞以侈功績者,亦嘗取天下之大略而籌之,有鉗制之術,而下不敢違,有從欲之餌,而或享其利,有揣摩之機,而夷狄盜賊亦可相持以苟安。
未幾而盡易之,汲汲焉唯恐其複進,不循其序,而操之已蹙,乃易之未久,而小人果複起矣,取已洩之機、已亂之緒、而再用之,外之必讧,内之必困,君子小人交受其咎,非但小人之亂之也。
穆宗在位四年耳,以君子,則裴度也、李紳也、韓愈也;欲為君子而不馴者,李德裕也;以小人,則李逢吉也,元稹也、牛僧孺也、王播也、李宗闵也;庸靡不能自固而居其閑以浮沈屍大位者,崔植也、杜元穎也;雖無大過而不克有為者,蕭俛也、鄭覃也。
或正或邪,或才或窳,無所擇而皆執國政,俄而此庸矣,俄而又黜矣,俄而此退矣,俄而又進矣,一言之忤合,一事之得失,搖搖靡定,而宦豎與人主争權,谏官與将相争勢,任賢貳,去邪疑,害不可言也。
并其任小人者,亦使小人無自固之地,一謀不遂,一語未終,早已退而憂危,求閃爍自全之術。
嗚呼!晴雨無恒,而稻麥腐于隴首;葠連雜進,而血氣耗于膻中。
不知其時之人心國事旦改夕更,以快一彼一此之志欲,吏乘之以藏奸,民且疲于奔命,夷狄盜賊得閑而乘之者奚若也!唐之不即傾覆也,亦幸矣哉! 李林甫之奸也,非楊國忠大反之而猶可不亂。
靖康賢奸争勝,而國以速亡。
極亂之國有治人,有治人而益亂。
靖亂者自有道焉,非相反之謂也。
習尚之移人,特立不染者,伊何人邪?有之,則允為豪傑之士矣。
〖三〗 朱克融首亂,囚張弘靖,而授以盧龍;史憲誠脅忠孝之田布以死,而授以魏博;王庭湊殺推誠平賊之田弘正,而授以成德,唐之不足以興而迤逦以亡,在此矣。
河北之亂,始于仆固懷恩之割地以授降賊,成于崔植、杜元穎、王播之因亂以獎叛人。
懷恩之奸,植、播、元穎之陋,固無足責者;郭汾陽位兼中外,裴中立身任安危,而坐視失圖,莫能匡救,抑又何也? 夫汾陽固有不可力争者矣。
前乎河北之降,汾陽以朔方孤旅崛起勤王,威望未能大著也。
清渠之敗,相州之潰,亦稍挫矣。
宦官忌公,奪其兵柄以授其偏裨,一出而複束京、馘朝義,方且揶揄公以功不若人;使公于此持異議,以與懷恩相牴啎,吝予降賊以節钺,既嫌于忌懷恩而毀其方略,且使懷恩蟲朔方之将士,謂公壓己以绌三軍之勞績;他日者懷恩叛,而朔方之衆,惡能戴公如父母以效于國乎!公戢意以靜持之,知不可挽,則姑聽之,而有餘地以圖他日之蕩平;公之慮深而志謹,國危君竄而社稷終賴以安,非淺衷之所易測也。
若中立以元臣受專征之命,而元稹、魏弘簡居中掣之,中立抗辨以争而不能奪其寵任;其受三叛之歸,錫以方鎮,非徒庇三叛也,不欲公複收前日淮蔡之功名而解其兵柄也,則中立豈容伸其遠慮哉?三叛受封,而公罷為東京留守,不恤唐室之安危,唯抑公之是圖,稹之志也。
植、元穎輩且無能為異同,況中立可自與争得失乎?用兵危事也,内有攜貳之宰執,而危乃滋甚。
使中立力争弗與,決志以進讨,敗者十九矣;徒殺士卒、虛帑藏,讨之不克,而複封之,身為戮而國愈蹙,此一往自任之淺圖,而中立其肯身執其咎乎? 雖然,君如此其昏也,相如此其劣也,聾者不可使聰,狺者不可使馴,如中立者,可以去乎,而豈其木也?中立之兼将相也,與汾陽異。
汾陽将而相者也,其相,寵之也,去就不關其名節,留身于浮沈之閑,以為他日社稷之寄,将臣之道也。
中立相而将者也,其将,假以秉钺為三軍之重,而固非将也,留身于浮沈之閑,則道以身輕,而不足為宗社生民之衛;李逢吉、元稹乃至無賴之鄭注,皆可颉颃以為伍,身即留而固不足建他日補天鎮海之功,多言數窮,以激小人而堅護其惡,豈徒無補,而害且因之益滋矣。
元稹、魏弘簡用而三叛罷征,三叛割據而元稹複相,沃膏救火,火乃愈熾,斯君子所重為中立惜也。
汾陽默而唐安,中立屈而唐亂,時各有權,道各有分,人各有司,故二公者,地異而不可并論者也。
〖四〗 君子小人忽屈忽伸,疊相衰王,其亂也,更甚于小人之盤據而不可搖,何也?君子體國,固自有其規模;小人持權,亦自有其技術。
小人驟進,深忌君子,固樂翹小過而盡反其道;君子複升,深惡小人,抑疾惡己甚,而概绌其謀。
夫既執國政而行其所欲為矣,疆場之或戰或守,寇盜之或勦或撫,征徭之或罷或興,禮制铨除之或隆或替,邊臣受而行之将士,部寺受而行之庶司,郡邑受而行之百姓,其善者固樂從之矣,小人之稗政,亦既不得已而奉行之,财已費,力已勞,習之已成,因之免害。
乃忽于此焉,忽于彼焉,将無定略,官無定守,士無定習,民無定從,奸人緣之以持兩端,願民因之而無準則,豈特小人之病國殃民已亟矣哉?君子之以搖蕩天下之視聽,而俾蹙蹙靡騁者亦不保其不導以亂也。
機事之洩,奸弊之興,窮民之左右救過而不遑,士大夫之疑殆而交相嚚訟,然而政不亂、民不窮、封疆不偾、國不危亡者,未之有也。
夫小人之能固君寵、結衆心、幸成勞以侈功績者,亦嘗取天下之大略而籌之,有鉗制之術,而下不敢違,有從欲之餌,而或享其利,有揣摩之機,而夷狄盜賊亦可相持以苟安。
未幾而盡易之,汲汲焉唯恐其複進,不循其序,而操之已蹙,乃易之未久,而小人果複起矣,取已洩之機、已亂之緒、而再用之,外之必讧,内之必困,君子小人交受其咎,非但小人之亂之也。
穆宗在位四年耳,以君子,則裴度也、李紳也、韓愈也;欲為君子而不馴者,李德裕也;以小人,則李逢吉也,元稹也、牛僧孺也、王播也、李宗闵也;庸靡不能自固而居其閑以浮沈屍大位者,崔植也、杜元穎也;雖無大過而不克有為者,蕭俛也、鄭覃也。
或正或邪,或才或窳,無所擇而皆執國政,俄而此庸矣,俄而又黜矣,俄而此退矣,俄而又進矣,一言之忤合,一事之得失,搖搖靡定,而宦豎與人主争權,谏官與将相争勢,任賢貳,去邪疑,害不可言也。
并其任小人者,亦使小人無自固之地,一謀不遂,一語未終,早已退而憂危,求閃爍自全之術。
嗚呼!晴雨無恒,而稻麥腐于隴首;葠連雜進,而血氣耗于膻中。
不知其時之人心國事旦改夕更,以快一彼一此之志欲,吏乘之以藏奸,民且疲于奔命,夷狄盜賊得閑而乘之者奚若也!唐之不即傾覆也,亦幸矣哉! 李林甫之奸也,非楊國忠大反之而猶可不亂。
靖康賢奸争勝,而國以速亡。
極亂之國有治人,有治人而益亂。
靖亂者自有道焉,非相反之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