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六 穆宗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 元和十四年,李師道授首,平盧平;其明年,王承宗死,承元歸命,請别除帥,成德平;又明年,劉總盡納其土地上馬,送遣部将于京師,為僧以去,盧砻平;田弘正徙鎮成德,張弘靖出帥盧龍,自肅、代以來,河北割據跋扈之風,消盡無餘,唐于斯時,可謂曠世澄清之會矣。
乃未三載,而朱克融囚張弘靖以起,王庭湊殺田弘正以據成德亂更酷于前代,終唐之世,訖不能平。
穆宗荒宴以忘天下,而君非君;崔檀、杜元穎闇淺不知遠略,而相非相;張弘靖驕貴不接政事,而帥非帥;求以敉甯天下也,誠不可得。
雖然,亦何至如此之亟哉? 田弘正之輸忱于王室,非忠貞之果摯也,畏衆之不服,而倚朝廷以自固也。
劉悟之殺李師道,師道欲殺悟而悟先發制之也。
王承元之斬李寂等而移鎮義成,懲師道之死而懼也。
劉總之棄官以去,見淄青、魏博之瓦解,黨援既孤,而抱弑父與兄之巨慝不自保也。
是憲宗之世,河北之漸向于平者,皆其帥之私心違衆,以逃内叛外孤之害,而非其偏裨士卒之所願欲,則暫見為定,而實則陻滔天之水以數尺之堤耳。
王遂一人沂州,而王弁即反;王承元欲去趙,而諸将号哭。
撫斯勢也,雖英君哲相,不可以旦暮戢其兇頑,豈徒駕馭之非人,以激成倉卒之禍乎?嗚呼!天地有遷流之運,風俗有難反之機,非大有為者化行海寓,若舜之分北三苗,而洞庭、彭蠡之狂波永息,則必待天地之有悔心,而正人之氣倍勝于邪慝,以力争其勝,豈易言哉? 河北者,自黃帝誅蚩尤以來,堯、舜、禹敷文教以薰陶之,遂為諸夏之冠冕,垂之數千年而遺風泯矣。
永嘉之亂,司馬氏不能撫有,委之羯胡者百餘年,至唐而稍戢。
乃未久而玄宗失禦,進軋荦山之兇狡,使為牧帥,淫威以脅之,私恩以昭之,披堅執銳、競缰争勝以習之,怒馬重裘、割生飲湩以改易其嗜欲,而熒眩其耳目,于是乎人之不獸也無幾。
故田承嗣、薛嵩、李寶臣之流,非有雄武機巧之足以抗天下,而唐之君臣,目睨之而不能動搖其毫發。
非諸叛臣之能也,河北之驕兵悍民、氣焰已成,而不可撲也。
師道死,惡足以懲之?弘正、承元之順命,惡足以化之?其複起而樂為盜賊,必然之勢也。
垂及于石敬瑭,而引契丹以人,欣奉之為君親。
金、元相襲,兇悍相師,日月不耀,凡數百年。
而數千裡之區,上民無清醒之氣,凡背君父、戴夷盜、結宮闱、事奄宦、争權利、誇武虣者,皆其相尚以雄、恬不知恥之習也。
天氣昌,則可以移人;人氣盛,亦可以熏天。
胎之乳之,食其食,衣其衣,少與之嬉,長與之伍,雖有和粹文雅之姿,亦久而與化。
耒甫釋而即尋戈,經方橫而遽躍馬,欲滌除以更新,使知有君親以效順也,難矣。
自開元以後,河北人材如李太初、劉器之、司馬君實者,蓋晨星之一見爾。
而類皆遊宦四方,不思矜式其鄉裡。
邵康節猶以南人為相為亂階,其亦誣矣。
雖然,無往不複之幾,必将變也。
薛河東、趙高邑、魏南樂三數君子者,以清剛啟正學,其有開必先之兆乎?非章志貞教之大儒一振起之,洗滌其居食衣履、頻笑動止之故态,而欲格其心,未有勝焉者也。
論世者,屬目而俟之久矣。
〖二〗 貢舉者,議論之叢也,小人欲排異己,求可攻之瑕而不得,則必于此焉摘之,以激天下之公怒,而脅人主以必不能容。
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,元稹佐之,以擊李宗闵、楊汝士,長慶元年進士榜發,而攻讦以逞,于是朋黨争衡,國是大亂,迄于唐亡而後已。
近者溫體仁之逐錢謙益,奪其枚蔔,廷訟日争,邊疆不恤,以底于淪胥,蓋一轍也。
貢舉之于天下,群人士而趨之者也。
其不雠者,皆能多其口說以動衆者也。
抑他日之可在位以持彈射之權,公卿貪勢位、昵子孫、私姻亞,莫此著明,而其犯群怒也為烈。
故張居正之子首胪傳,王錫爵之子冠省試,搖群心,起議論,國以不靖,禍亦劇矣。
李德裕自以門廕起家,遠嫌疑而名位亦伸,既有以謝薦紳之怨怒;其知貢舉,榜發而有“相将白日上青天”之譽;迨其貶竄,而有“八百孤寒齊下淚”之思;持此以摘發奸私而快其誅鉏,何求而不克乎?幸而德裕之于唐,功過相半也,使德裕而為溫體仁之奸,唐亡于其手而衆且欣戴焉,又孰懲哉? 夫翹舉嗳昧以報夙怨者,誠小人之術矣。
然所以緻此者,其情固私,其事固鄙,苟知義之所不許,亦何為而授人以口實乎?夫以賄相援者勿論已。
以知交言,知其人之才,而有薦賢之任,揚之王庭,固無吝也。
如其不能,則亦相愛以道,使知命而待時耳。
如行能心迹他無足取,僅以文筆之長,乍然相賞,不保衆論之諧,又奚足汲汲為之謀利達哉?以子弟言,其才足用也,門陰有進之資,而何須貢舉?既以文就有司之試,則才而見抑,自有司之過,而于已何尤?然而相承不舍,關節公行,雖才望之大臣,他端不枉,而于此荏苒無慚,士習不端,成千餘年之惡俗,伊可歎也。
内不勝婦人孺子之嚅唲,外不勝姻亞門生之洽比,恤暮年之炎冷,念身後之榮枯,一中其隐微而情不能禁,賢者不免,勿問壟斷之賤丈夫矣。
宗闵之于壻蘇巢,汝士之于弟殷士,固也;鄭覃行誼無大疵而庇其弟朗,李紳以賢見忌而有所請托,乃至裴中立以耆
乃未三載,而朱克融囚張弘靖以起,王庭湊殺田弘正以據成德亂更酷于前代,終唐之世,訖不能平。
穆宗荒宴以忘天下,而君非君;崔檀、杜元穎闇淺不知遠略,而相非相;張弘靖驕貴不接政事,而帥非帥;求以敉甯天下也,誠不可得。
雖然,亦何至如此之亟哉? 田弘正之輸忱于王室,非忠貞之果摯也,畏衆之不服,而倚朝廷以自固也。
劉悟之殺李師道,師道欲殺悟而悟先發制之也。
王承元之斬李寂等而移鎮義成,懲師道之死而懼也。
劉總之棄官以去,見淄青、魏博之瓦解,黨援既孤,而抱弑父與兄之巨慝不自保也。
是憲宗之世,河北之漸向于平者,皆其帥之私心違衆,以逃内叛外孤之害,而非其偏裨士卒之所願欲,則暫見為定,而實則陻滔天之水以數尺之堤耳。
王遂一人沂州,而王弁即反;王承元欲去趙,而諸将号哭。
撫斯勢也,雖英君哲相,不可以旦暮戢其兇頑,豈徒駕馭之非人,以激成倉卒之禍乎?嗚呼!天地有遷流之運,風俗有難反之機,非大有為者化行海寓,若舜之分北三苗,而洞庭、彭蠡之狂波永息,則必待天地之有悔心,而正人之氣倍勝于邪慝,以力争其勝,豈易言哉? 河北者,自黃帝誅蚩尤以來,堯、舜、禹敷文教以薰陶之,遂為諸夏之冠冕,垂之數千年而遺風泯矣。
永嘉之亂,司馬氏不能撫有,委之羯胡者百餘年,至唐而稍戢。
乃未久而玄宗失禦,進軋荦山之兇狡,使為牧帥,淫威以脅之,私恩以昭之,披堅執銳、競缰争勝以習之,怒馬重裘、割生飲湩以改易其嗜欲,而熒眩其耳目,于是乎人之不獸也無幾。
故田承嗣、薛嵩、李寶臣之流,非有雄武機巧之足以抗天下,而唐之君臣,目睨之而不能動搖其毫發。
非諸叛臣之能也,河北之驕兵悍民、氣焰已成,而不可撲也。
師道死,惡足以懲之?弘正、承元之順命,惡足以化之?其複起而樂為盜賊,必然之勢也。
垂及于石敬瑭,而引契丹以人,欣奉之為君親。
金、元相襲,兇悍相師,日月不耀,凡數百年。
而數千裡之區,上民無清醒之氣,凡背君父、戴夷盜、結宮闱、事奄宦、争權利、誇武虣者,皆其相尚以雄、恬不知恥之習也。
天氣昌,則可以移人;人氣盛,亦可以熏天。
胎之乳之,食其食,衣其衣,少與之嬉,長與之伍,雖有和粹文雅之姿,亦久而與化。
耒甫釋而即尋戈,經方橫而遽躍馬,欲滌除以更新,使知有君親以效順也,難矣。
自開元以後,河北人材如李太初、劉器之、司馬君實者,蓋晨星之一見爾。
而類皆遊宦四方,不思矜式其鄉裡。
邵康節猶以南人為相為亂階,其亦誣矣。
雖然,無往不複之幾,必将變也。
薛河東、趙高邑、魏南樂三數君子者,以清剛啟正學,其有開必先之兆乎?非章志貞教之大儒一振起之,洗滌其居食衣履、頻笑動止之故态,而欲格其心,未有勝焉者也。
論世者,屬目而俟之久矣。
〖二〗 貢舉者,議論之叢也,小人欲排異己,求可攻之瑕而不得,則必于此焉摘之,以激天下之公怒,而脅人主以必不能容。
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,元稹佐之,以擊李宗闵、楊汝士,長慶元年進士榜發,而攻讦以逞,于是朋黨争衡,國是大亂,迄于唐亡而後已。
近者溫體仁之逐錢謙益,奪其枚蔔,廷訟日争,邊疆不恤,以底于淪胥,蓋一轍也。
貢舉之于天下,群人士而趨之者也。
其不雠者,皆能多其口說以動衆者也。
抑他日之可在位以持彈射之權,公卿貪勢位、昵子孫、私姻亞,莫此著明,而其犯群怒也為烈。
故張居正之子首胪傳,王錫爵之子冠省試,搖群心,起議論,國以不靖,禍亦劇矣。
李德裕自以門廕起家,遠嫌疑而名位亦伸,既有以謝薦紳之怨怒;其知貢舉,榜發而有“相将白日上青天”之譽;迨其貶竄,而有“八百孤寒齊下淚”之思;持此以摘發奸私而快其誅鉏,何求而不克乎?幸而德裕之于唐,功過相半也,使德裕而為溫體仁之奸,唐亡于其手而衆且欣戴焉,又孰懲哉? 夫翹舉嗳昧以報夙怨者,誠小人之術矣。
然所以緻此者,其情固私,其事固鄙,苟知義之所不許,亦何為而授人以口實乎?夫以賄相援者勿論已。
以知交言,知其人之才,而有薦賢之任,揚之王庭,固無吝也。
如其不能,則亦相愛以道,使知命而待時耳。
如行能心迹他無足取,僅以文筆之長,乍然相賞,不保衆論之諧,又奚足汲汲為之謀利達哉?以子弟言,其才足用也,門陰有進之資,而何須貢舉?既以文就有司之試,則才而見抑,自有司之過,而于已何尤?然而相承不舍,關節公行,雖才望之大臣,他端不枉,而于此荏苒無慚,士習不端,成千餘年之惡俗,伊可歎也。
内不勝婦人孺子之嚅唲,外不勝姻亞門生之洽比,恤暮年之炎冷,念身後之榮枯,一中其隐微而情不能禁,賢者不免,勿問壟斷之賤丈夫矣。
宗闵之于壻蘇巢,汝士之于弟殷士,固也;鄭覃行誼無大疵而庇其弟朗,李紳以賢見忌而有所請托,乃至裴中立以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