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五 憲宗

關燈
廷道謀,将機洩而禍且至。

    知唯李绛之可因效悃也,信使密通以俟時相應,舉國不知,而绛之要言已定,非一日矣。

    绛言諸将怨怒,必有所歸,而不斥言興者,為興秘之耳。

    逐懷谏而有魏博,绛與有謀焉;請命修貢,皆绛之成謀也。

    绛自策之,自言之,何憂乎事之不然哉?能緻之者,绛之忠也;能持之者,绛之斷也;能密之者,绛之深也;要非以智揣度、幸獲如神之驗也。

     故大臣之以身任國事也,必熟識天下之情形,接納邊臣之心腹,與四方有肺腑之交,密計潛輸,盡獲其肝膽,乃可以招攜服遠,或撫或勦而罔不如意。

    夫以一人之憂為憂,以天下之安危為安危者,豈孤立廷端,讀已往之書,聽築室之謀,恃其忠智而無偾事之虞哉? 大臣之謀國也,既如此矣;則天子命相,倚之以決大疑、定大事,亦必有道矣。

    殿閣之文臣,既清孤遠物,而與天下素不相接;部寺之能臣,錢谷刑名雜宂,而于機事有所未遑;危疑無定之衷,竭智以謀,愈詳而愈左。

    故人主之命相,必使入參坐議,出接四方,如陸贽、李绛之任學士也,早有以延攬方鎮而得其要領;天下亦知主眷之歸,物望之集,可與為因依,而聽其頤指;無患乎事機之多變,而周章以失據矣。

    不能知人而厚防之,嚴宰執招權之罰,禁邊臣近侍之交,以漠不相知之介士,馭萬裡之情形,日削日離,待盡而已矣。

      〖一二〗 唐置神策軍于京西京北,雖以備禦吐蕃,然曾倚此軍削平叛寇,則資以建國威、捍非常,實天子之爪牙也。

    德、憲以來,權歸中涓與西北節鎮,虜至莫能奔命,李绛所為欲據所在之地,割隸本鎮,使聽号召以擊虜之猝至,不緻待請中尉,遲延莫救也。

    憲宗聞绛之言,欣然欲從,而終于不果,識者固知其必不果也。

      唐于是時,吐蕃之禍緩矣,所甚患者,内地諸節度分擁疆兵,畫地自怙,而天子無一爪牙之士;于此而欲奪之中涓之手,授之節鎮,中涓激天子以孤危,辭直而天子信之,又将何以折之邪?是軍也;昔嘗以授之白志貞矣,朱泚之亂,瓦解而散,外臣之無功而不足倚,有明驗也,故付之于宦官,亦無可委任,而姑使其聽命宮廷耳。

    如複分割隸于節鎮,則徒為藩鎮益兵,而天子仍無一卒之可使。

    有若朱泚者,猝起于肘腋,勿論其能相抗制也,即欲出奔,而踉跄道路,将一車匹馬而行乎?绛不慮此,欲削中涓之兵柄,而強人主以孤立,操必不可行之策,徒令增疑,何其疏也 绛誠慮之深,策之審,則當抗言中涓攬兵之非宜,取神策一軍隸之兵部,簡選而練習之,猝有邊警,馳遣文武大臣将之以策應,外有寇則疾應外,内有亂則疾應内,與節鎮相為呼應,而功罪均之。

    如此,則天子有軍,應援有責,而中涓之權亦奪矣。

    柰之何舍内廷之憂而顧外鎮之患乎?如曰待邊将之奏報而後遣救,無以防虜寇之馳突。

    則偵探不密,奏報不夙,邊鎮之罪也,非神策之需遲而不及事也。

    唐室之患,不在吐蕃而在藩鎮,已昭然矣,如之何其弗思? 〖一三〗 人臣以社稷為己任,而引賢才以共事,不避親戚,不避知舊,不避門生故吏,唯其才而薦,身任疑謗而不恤,忠臣之之效也。

    周公遭二叔之流言,既出居東,而所汲引在位者,皆摧殘不安于位,公身之不恤,而為之哀吟曰:“既取我子,勿毀我室。

    ”小人動搖君子,取其為國所樹之人,指之以朋黨,毀之以私親;誠可為盡然傷心者矣。

    雖然,公以叔父受托孤之任,撫新造之國,收初定之人心,以衛社稷,故必近取休戚相倚者以自輔,固未可概為人臣法也。

      立賢而先親知,非無說以處此矣。

    狎習已夙,則其性情易見而賢否易知,非遙采聲聞者之比也。

    且吾權藉既尊,風尚既正,屬在肺腑者,苟非甚不肖,若李虞、李仲言之于李紳,亦将習見正人,習聞正論,順風而偃,樂出于清忠之塗;則就親知而拔用之,非無得也。

    然而有大患者,苟其端亮忠直、憂國如家也,則其議論風旨恒毅然外見,而人得測其喜怒從違之所向。

    于是所與親知者,熟嘗其肯綮以相迎合,亦習為亢爽之容、高深之說、以自旌而求雠。

    如牛僧孺、元稹、李宗闵、劉栖楚之流,危言碎首,亦何遽出賈誼、朱雲之下;杜欽、谷永,徒觀其表見,且可以欺後世而有餘;蘇舜欽、石延年、黃庭堅、秦觀遊大人之門,固宜受特達之知遇,杜祁公、司馬溫公所不能卻也。

    而後竟如之何也?未遇則飾貌以相依,已雠則操戈以入室,兇終之禍,成乎比匪,不亦傷乎! 憲宗志宰相“當為朕惜官,勿用之私親”。

    此必有先入之言,誣绛以受私者。

    绛曰:“非親非故,不谙其才。

    ”言之誠是,憲宗弗能奪也。

    而李吉甫因之指斥善類為朋黨,以利攻擊者,即在于此。

    非盡吉甫之誣也,使牛僧孺,李宗闵、元稹、劉栖楚之徒,早為绛之親故,而備聞其忼慨之論,绛能勿引與同升乎?而傾危爚亂之禍始,将誰歸邪?自非周公以至聖有知人之哲,以叔父居攝政之尊,則未可亟引親知,開小人姻亞膴仕之端;況乎人主方疑,同官方忌,為嫌疑之引避者乎?進以樹特立之操,退以養和平之福,大臣之常度也。

    绛雖忠,未講于此,上不能靖國,而下以危身,抑有以緻之矣。

     〖一四〗  吳元濟一狂騃豎子耳,中立于淮、泗之閑,僅擁三州不協之衆,延晨露之命,所恃者王承宗,既不能出一步以蹑官軍之後,李師道獨以狗盜之奸,刺宰相,焚陵邑,脅朝廷以招撫,而莫救元濟之危,非能如向者河北連衡之不易撲也。

    而唐舉十六道之兵,四面攻之,四年而後克,何其憊邪?論者責分兵如連則勢益孤,而覆敗尤雞,參差不齊,以緻師老而無功,似矣;然使專任一将,四鄰諸道,旁觀坐聽其成敗,則勢益孤,而覆敗無速,則專任固不如分任審矣。

     乃詳取其始末而究之,元濟豈有滔天之逆志如安、史哉?待赦而得有其旌節耳。

    王承宗、李師道亦猶是也。

    兵力不足以抗衡,唯恃要結閑貳以求得其欲,師道遺三數匹夫入京邸,殺宰相,毀陵寝,焚屯聚,挾火懷刃,而大索不獲者,為之淵薮者誰也?非大臣受三寇之金錢以相阿庇,而讵能爾邪?則其行賂諸鎮,觀望不前,示難攻以脅天子之受降,概可知已。

    外則韓弘之阻李光顔,内則韋貫之、錢徽、蕭俛、李逢吉等之阻裴度,皆醉飽于三寇之苞苴,而為之唇舌者也。

    故蔡州一空城,元濟獨夫,李愬一夕而縛之如雞鹜,其易也如此,而環攻四年,其難也如彼,唐安得有将相哉?皆元濟豢飼之鷹犬而已。

    僅裴、武兩相立于百僚之上,為疑謗之招,弗能勝也。

    其遲久而後克,不亦宜乎? 故國家當寇難相臨之日,才臣有不足任之才,勇将有不可鼓之勇,夷狄盜賊所以蠱天下者,皆豆區之惠,而人為之風靡。

    非有清貞之大臣,前不屑千金,後不恤猛虎,則天子終無可寄之心膂。

    諸葛公曰:“唯澹泊可以明志。

    ”人君尚知所托國哉! 〖一五〗 德宗令廷臣相過從者,金吾伺察以聞,愚矣哉!夫苟納賄營私,則公庭可以密語,暮夜可以叩戶,姻族遊客可以居閑,乃至黃冠缁流、優俳仆隸、一言片紙而可通,奚必過從哉?裴晉公同平章事,以平寇須參衆議,請罷其禁,于私第見客,憲宗許之。

    則豈徒收集思之益,以周知阃外之情形;而洞開重門,陰慝無所容其詭秘,杜私門、絕倖窦之善術,莫尚于此也。

      然而處此也亦難矣。

    懲猜防之失,則以延訪為公;戒築室之謀,則又以慎交為正:兩者因其時而已。

    李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