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五 憲宗
關燈
小
中
大
士如元、白、二蘇而止,元、白、二蘇長于策問奏疏而止,不恣其辨以終為君子傷,節宣之權,人主大臣司之,可弗慎與!
〖四〗
廟谟已審,采诤臣之弼正以決行止,其于治也有失焉,鮮矣。
廟谟無據,倚群臣之道謀以相争辯,其于亂也幸免焉,鮮矣。
何也?貿貿然于得失利害之林,一事至而無以自主,天子有耳而無心,大臣辭謗而避罪,新進之士,氣浮而慮短,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”,苟可言焉則言之,不能言者亦學語而言之,勿論其挾私也,即其無私,而讀古人數策之書,辄欲引據,憑寤寐偶然之慧,見為實然,聽曲士末俗之言,妄為歆動,念生平身受之累,推為利害,琅琅然挾持以為口實,理亦近是,情亦近是,以與深謀熟 以憲宗之時事言之,一藩鎮之逆也,言讨者,并欲加兵于歸命之魏博,言撫者,遂欲屈志于窮兇之淮、蔡,彼以為饬法之王章,此以為懷柔之文德,彼以此為養寇而失權,此以彼為生事而釀禍,河漢無涯之口,窮年靡定,究将誰與适從哉?謀之已煩,傳之将遍,一端未建,四海喧騰,幕士遊人,測衆論之歸以揣摩而希附會,奸胥猾吏,探在廷之蹤指以豫為避就,左掣右牽,百無一就,迨其論定,而弊已叢生,況乎多事之秋,夷狄盜賊閑諜伏于辇下,機密播于崇朝,授以倒持之樞,而危亡必矣。
唐制:诰令已下,有不便者,谏官上封事駮正改行。
駮之于後以兼聽得中,而不議之于先以喧嚣緻亂,道斯定矣。
元稹甫受拾遺之命,辄欲使谏官各獻其謀,複正牙奏事及庶司巡對,唯欲奪宰相之權,樹己之威福而已。
谏官者,谏上之失也,議方未定,天子大臣未有失也,何所谏也?論道者,三公之職;辰告者,卿士之司;糾謬者,谏官之責;各循其分,而上下志通,大猷允定。
稹小人,惡足以知此哉? 〖五〗 樞密之名,自憲宗以任宦官劉光琦始。
繹其名,思其義,責以其職,任以其功,軍之生死,國之安危,毫釐千裡之差,九地九天之略皆系焉。
三代而後,天子與夷狄盜賊争存亡,非複古者大司馬掌九伐之法,鳴鐘擊鼓馳文告以先之,整步伐以涖之,所能已天下之亂也。
則此職之設,有其舉之,不可廢已。
所宜緻慎而杜旁落之害者,但在得其人耳。
惟若憲宗委之宦官,則吐突承璀、王守澄資以擅廢立而血流官禁,乃因此而謂分宰相之權,奪兵部之職,所宜廢也,豈非因噎廢食而不憂其餒乎?五代分中書、樞密為二府,雖狃于戰争而欹重戎事,然準漢大将軍丞相之分職,固三代以後保國之善術也。
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
夫祀既宗伯之所司矣,而禮部之外必設大常,蓋以禮部統邦禮,職既繁委,分心力以事神,則恪恭不摯,專責之大常,而郊廟之事乃虔。
以此例戎,其可使宰相方總百揆而兼任之乎?抑可使兵部統铨叙功罪,稽核門廕,制卒伍之踐更,清四海之郵傳,覈屯田之租入,督戎器之造作,百端交集,宵旦不遑,乃欲舉三軍生死之命,使乘暇而謀之,其不以國與寇也,不亦難乎?兵部所掌者,兵籍之常也;樞密所領者,戰守之變也。
進止奇正,陰陽互用,存亡之大,決于呼吸,經畫之密,審于始終,文字不得而傳,語言不得而洩,上承人主帷帟之謀,遙領主帥死生之命,大矣哉!專其事而恐不勝,乃以委諸守章程而綜衆務者乎? 樞密一官,必舉而不可廢,審矣。
時或宇内方甯,兵戈不試,則縣其職以令宰相兼之可耳。
而官屬必備,儲才必夙,一旦有疆場之事,則因可任之人,授以固存之位,與天子定謀于尊俎。
至其為謀之得失,有宰相以參酌于前,有谏官以持議于後,亦不患其擅國柄而誤封疆矣。
漢舉朝政盡委之大将軍,而丞相聽命,五代使樞密察宰相,固欹重而贻權奸之禍。
唐、宋之失,在任劉光琦、童貫,蓋所任非人,而非其設官之咎。
若周官大司馬總戎政,攝祀事,兼任征伐,則唯封建之天下,無夷狄盜賊之防則可耳,後世固不得而效也。
〖六〗 牛僧孺、李宗闵、皇甫湜皆以直言極谏而居顯要,當其極陳時政之得失,無所避忌,緻觸李吉甫之怒,上累楊于陵、韋貫之以坐貶,而三人不遷,豈不人拟為屈、賈,代之悲憤,望其大用以濟時艱乎?乃其後竟如之何也!故标直言極谏之名以設科試士,不足以得忠直之效,而登進浮薄,激成朋黨,撓亂國政,皆緣此而興。
漢、唐之末造,蔡邕髠鉗,劉蕡绌落,論者深為憤惋,而邕以黨賊亡身,蕡亦無行誼可見,則使登二子于公輔,固不能救漢之亡、起唐之衰,亦概可覩矣。
人君之待谏以正,猶人之待食以生也。
絕食則死,拒谏則亡,固已。
然人之于食也,晨而饔,夕而飧,源源相繼,忘其為食,而安于其所固然;如使衰瘠之夫,求谷與刍豢而驟茹之,實非其所勝受也,則且壅滞于中而益增其病。
故明王之求谏也,自師保宰弼百司庶尹下至工瞽庶人,皆可以其見聞心得之語,因事而納誨。
以道谏者,不毛舉其事;以事谏者,不淫及于他。
漸漬從容,集衆腋以成裘,而受滋培于霢霂。
未有驟求之一旦,使傾倒無餘,盡海内之事而纖悉言之,概在廷之人而溥遍刺之,馳骛曼延,藻帨文華,取悅天下,而與大臣争用舍之權者也。
非浮薄之士,孰任此為截截之谝言哉?夫唯言是求,無所擇而但獎其競,抑又委取舍于考官,則憸人辨士揣摩主司之好惡以恣其排擊,若将忘禍福以抒忠,實則迎合希求為登科之捷徑,端人正士固恥為之。
生僧孺等之允為奸邪,不待覆辀折毂,而有識者信之早矣。
夫李吉甫之為邪佞也,楊于陵、韋貫之身為大臣,不能以去留争其進退,既與比肩事主,而假手舉人以诋斥之,則其懷谖以持兩端,亦可見矣。
于陵、貫之以舉人為搖擠之媒,僧孺、宗闵以考官為奧援之托,則使擊去吉甫,而于陵、貫之之為吉甫可知也。
若僧孺、宗闵、湜之并不能為吉甫,則驗之他日,亦既章章矣。
何也?上之所以求谏者,不以其道,則下之應之也,言直而心固曲也。
無人不可谏,而何待于所舉之人;何谏不可納,何必問之考官之選。
以道格君者,匪搏擊之是快;以理正事者,非泛指而無擇。
朝而漸摩,夕而涵濡,何患忠言之不日徹于耳;乃市納谏之名,招如簧之口,以侈多士之美哉! 三代之隆無此也,漢、唐之盛無此也。
此科設而争辨興,抑揚疊用以激成朋黨,其究也,鬻直者為枉之魁,徒以氣焰鋒铓鼓動天下,而成不可撲之勢。
僧孺等用,而唐乃大亂,以訖于亡。
有識者于其始進決之矣。
〖七〗 歲豐谷熟而減其價,則者麇集,谷日外出,而無以待荒;歲兇谷乏而減其價,則販者杜足,谷日内竭,而不救其死。
乃減價者,小民之所樂聞,而吏可以要民之譽者也,故俗吏樂為之。
夫亦念聞減價而讙呼者何民乎?必其逐末遊食、不務稼穑、不知畜聚之民也。
若此者,古謂之罷民,罰出夫布而寘之圜土者也。
男勤于耕,女勤于織,洿池時修,獲藏必慎者,歲雖兇不緻于餒;即為百工負販以自養,而量腹以食,執勞不倦,無飲博歌咢、晝眠晨坐驕佚之習,歲雖兇不緻于餒。
即甚乏矣,而采蔌于山澤,賃傭于富室,亦亟自計其八口之幹粥,而必不閧然于河濱路隅,望價之減,以号呼動衆。
然若彼者,實繁有徒,一唱百和,猝起哀鳴,冀官之減價;乃不念價即減,而既減之金錢,顧其橐而何有也。
如是者,徇其狂妄,而以拒商販于千裡之外,居盈之豪民,益挾持人之死命以坐收踴
廟谟無據,倚群臣之道謀以相争辯,其于亂也幸免焉,鮮矣。
何也?貿貿然于得失利害之林,一事至而無以自主,天子有耳而無心,大臣辭謗而避罪,新進之士,氣浮而慮短,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”,苟可言焉則言之,不能言者亦學語而言之,勿論其挾私也,即其無私,而讀古人數策之書,辄欲引據,憑寤寐偶然之慧,見為實然,聽曲士末俗之言,妄為歆動,念生平身受之累,推為利害,琅琅然挾持以為口實,理亦近是,情亦近是,以與深謀熟 以憲宗之時事言之,一藩鎮之逆也,言讨者,并欲加兵于歸命之魏博,言撫者,遂欲屈志于窮兇之淮、蔡,彼以為饬法之王章,此以為懷柔之文德,彼以此為養寇而失權,此以彼為生事而釀禍,河漢無涯之口,窮年靡定,究将誰與适從哉?謀之已煩,傳之将遍,一端未建,四海喧騰,幕士遊人,測衆論之歸以揣摩而希附會,奸胥猾吏,探在廷之蹤指以豫為避就,左掣右牽,百無一就,迨其論定,而弊已叢生,況乎多事之秋,夷狄盜賊閑諜伏于辇下,機密播于崇朝,授以倒持之樞,而危亡必矣。
唐制:诰令已下,有不便者,谏官上封事駮正改行。
駮之于後以兼聽得中,而不議之于先以喧嚣緻亂,道斯定矣。
元稹甫受拾遺之命,辄欲使谏官各獻其謀,複正牙奏事及庶司巡對,唯欲奪宰相之權,樹己之威福而已。
谏官者,谏上之失也,議方未定,天子大臣未有失也,何所谏也?論道者,三公之職;辰告者,卿士之司;糾謬者,谏官之責;各循其分,而上下志通,大猷允定。
稹小人,惡足以知此哉? 〖五〗 樞密之名,自憲宗以任宦官劉光琦始。
繹其名,思其義,責以其職,任以其功,軍之生死,國之安危,毫釐千裡之差,九地九天之略皆系焉。
三代而後,天子與夷狄盜賊争存亡,非複古者大司馬掌九伐之法,鳴鐘擊鼓馳文告以先之,整步伐以涖之,所能已天下之亂也。
則此職之設,有其舉之,不可廢已。
所宜緻慎而杜旁落之害者,但在得其人耳。
惟若憲宗委之宦官,則吐突承璀、王守澄資以擅廢立而血流官禁,乃因此而謂分宰相之權,奪兵部之職,所宜廢也,豈非因噎廢食而不憂其餒乎?五代分中書、樞密為二府,雖狃于戰争而欹重戎事,然準漢大将軍丞相之分職,固三代以後保國之善術也。
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
夫祀既宗伯之所司矣,而禮部之外必設大常,蓋以禮部統邦禮,職既繁委,分心力以事神,則恪恭不摯,專責之大常,而郊廟之事乃虔。
以此例戎,其可使宰相方總百揆而兼任之乎?抑可使兵部統铨叙功罪,稽核門廕,制卒伍之踐更,清四海之郵傳,覈屯田之租入,督戎器之造作,百端交集,宵旦不遑,乃欲舉三軍生死之命,使乘暇而謀之,其不以國與寇也,不亦難乎?兵部所掌者,兵籍之常也;樞密所領者,戰守之變也。
進止奇正,陰陽互用,存亡之大,決于呼吸,經畫之密,審于始終,文字不得而傳,語言不得而洩,上承人主帷帟之謀,遙領主帥死生之命,大矣哉!專其事而恐不勝,乃以委諸守章程而綜衆務者乎? 樞密一官,必舉而不可廢,審矣。
時或宇内方甯,兵戈不試,則縣其職以令宰相兼之可耳。
而官屬必備,儲才必夙,一旦有疆場之事,則因可任之人,授以固存之位,與天子定謀于尊俎。
至其為謀之得失,有宰相以參酌于前,有谏官以持議于後,亦不患其擅國柄而誤封疆矣。
漢舉朝政盡委之大将軍,而丞相聽命,五代使樞密察宰相,固欹重而贻權奸之禍。
唐、宋之失,在任劉光琦、童貫,蓋所任非人,而非其設官之咎。
若周官大司馬總戎政,攝祀事,兼任征伐,則唯封建之天下,無夷狄盜賊之防則可耳,後世固不得而效也。
〖六〗 牛僧孺、李宗闵、皇甫湜皆以直言極谏而居顯要,當其極陳時政之得失,無所避忌,緻觸李吉甫之怒,上累楊于陵、韋貫之以坐貶,而三人不遷,豈不人拟為屈、賈,代之悲憤,望其大用以濟時艱乎?乃其後竟如之何也!故标直言極谏之名以設科試士,不足以得忠直之效,而登進浮薄,激成朋黨,撓亂國政,皆緣此而興。
漢、唐之末造,蔡邕髠鉗,劉蕡绌落,論者深為憤惋,而邕以黨賊亡身,蕡亦無行誼可見,則使登二子于公輔,固不能救漢之亡、起唐之衰,亦概可覩矣。
人君之待谏以正,猶人之待食以生也。
絕食則死,拒谏則亡,固已。
然人之于食也,晨而饔,夕而飧,源源相繼,忘其為食,而安于其所固然;如使衰瘠之夫,求谷與刍豢而驟茹之,實非其所勝受也,則且壅滞于中而益增其病。
故明王之求谏也,自師保宰弼百司庶尹下至工瞽庶人,皆可以其見聞心得之語,因事而納誨。
以道谏者,不毛舉其事;以事谏者,不淫及于他。
漸漬從容,集衆腋以成裘,而受滋培于霢霂。
未有驟求之一旦,使傾倒無餘,盡海内之事而纖悉言之,概在廷之人而溥遍刺之,馳骛曼延,藻帨文華,取悅天下,而與大臣争用舍之權者也。
非浮薄之士,孰任此為截截之谝言哉?夫唯言是求,無所擇而但獎其競,抑又委取舍于考官,則憸人辨士揣摩主司之好惡以恣其排擊,若将忘禍福以抒忠,實則迎合希求為登科之捷徑,端人正士固恥為之。
生僧孺等之允為奸邪,不待覆辀折毂,而有識者信之早矣。
夫李吉甫之為邪佞也,楊于陵、韋貫之身為大臣,不能以去留争其進退,既與比肩事主,而假手舉人以诋斥之,則其懷谖以持兩端,亦可見矣。
于陵、貫之以舉人為搖擠之媒,僧孺、宗闵以考官為奧援之托,則使擊去吉甫,而于陵、貫之之為吉甫可知也。
若僧孺、宗闵、湜之并不能為吉甫,則驗之他日,亦既章章矣。
何也?上之所以求谏者,不以其道,則下之應之也,言直而心固曲也。
無人不可谏,而何待于所舉之人;何谏不可納,何必問之考官之選。
以道格君者,匪搏擊之是快;以理正事者,非泛指而無擇。
朝而漸摩,夕而涵濡,何患忠言之不日徹于耳;乃市納谏之名,招如簧之口,以侈多士之美哉! 三代之隆無此也,漢、唐之盛無此也。
此科設而争辨興,抑揚疊用以激成朋黨,其究也,鬻直者為枉之魁,徒以氣焰鋒铓鼓動天下,而成不可撲之勢。
僧孺等用,而唐乃大亂,以訖于亡。
有識者于其始進決之矣。
〖七〗 歲豐谷熟而減其價,則者麇集,谷日外出,而無以待荒;歲兇谷乏而減其價,則販者杜足,谷日内竭,而不救其死。
乃減價者,小民之所樂聞,而吏可以要民之譽者也,故俗吏樂為之。
夫亦念聞減價而讙呼者何民乎?必其逐末遊食、不務稼穑、不知畜聚之民也。
若此者,古謂之罷民,罰出夫布而寘之圜土者也。
男勤于耕,女勤于織,洿池時修,獲藏必慎者,歲雖兇不緻于餒;即為百工負販以自養,而量腹以食,執勞不倦,無飲博歌咢、晝眠晨坐驕佚之習,歲雖兇不緻于餒。
即甚乏矣,而采蔌于山澤,賃傭于富室,亦亟自計其八口之幹粥,而必不閧然于河濱路隅,望價之減,以号呼動衆。
然若彼者,實繁有徒,一唱百和,猝起哀鳴,冀官之減價;乃不念價即減,而既減之金錢,顧其橐而何有也。
如是者,徇其狂妄,而以拒商販于千裡之外,居盈之豪民,益挾持人之死命以坐收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