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四 德宗
關燈
小
中
大
,下不死綏。
一至哉言乎!要非敬輿之刱說也。
古者命将推毂之言曰:“阃以外,将軍制之。
一非帝王制勝之定法乎?而後世人主遙制進止之機以取覆敗,則唯其中無持守,而辯言亂政之妄人惑之斯惑也。
惑之者多端,而莫甚于宦寺。
宦寺者,膽劣而氣浮,以肥甘纨繡與輕佻之武人臭味相得,故辄敢以知兵自命。
其欲進也如遊魚,其欲退也如驚鹿,大言炎炎,危言恻恻,足以動人主之聽。
人主習聞之,因以自詫曰:“吾亦知兵矣。
”此禍本也。
既已于韬鈴之猥說略有所聞矣,又以孤立于上,兵授于人,而生其猜防。
弗能自決也,進喋喋仡仡之士,屑屑以商之,慎重而樸誠者弗能合也。
于是有甫離帖括,乍讀孫、吳者,即以其章句聲韻之小慧,為尊俎折沖之奇謀。
見荷戈者而即信為兵也;見一呼一号一跳一擊者,而即诩為勇也;國畫之山川,管窺之玄象,古人偶一試用之機巧,而寶為神秘。
以其雕蟲之才、炙毂之口,言之而成章,推之而成理,乃以诮元戎宿将之怯而寡謀也,競起攘袂而争之。
猜闇之君一入其彀中,遂以非斥名帥,而亟用其說以遙相迫責。
軍已覆,國已危,彼瑣瑣雲雲之子,功罪不及,悠然事外,彼固以人國為嬉者,而柰何授之以嬉也?庸主陋相以寡識而多疑者,古今相襲而不悟,嗚呼!亦可為大哀也已。
一彼一此者,死生之命也;一進一退者,反覆之機也;一屈一伸者,相乘之氣也。
運以心,警以目,度以勢,乘以時。
矢石雹集、金鼓震耳之下,蹀血以趨而無容出諸口者,此豈揮箑擁罏于高軒邃室者所得與哉?以敬輿之博識鴻才,豈不可出片語以贊李晟、渾瑊之不逮,而杜口忘言,唯教其君以專任。
而白面書生,不及敬輿之百一,乃敢以談兵惑主聽,勿誅焉足矣,而可令操三軍之生死、宗社之存亡哉?宦寺居中,辯言日進,亡國之左券,未有幸免者也。
〖二一〗 西域之在漢,為贅疣也,于唐,則指之護臂也,時勢異而一概之論不可執,有如此夫! 匈奴之大勢在雲中以北,使其南撓瓜、沙,則有河、湟之隔,非其所便。
而西域各有君長,聚徒無幾,僅保城郭,貪賂畏威,兩袒胡、漢,皆不足為重輕,故曰贅疣也。
至唐,為安西,為北庭,則已入中國之版;置重兵,修守禦,營田牧,屹為重鎮。
安、史之亂,從朔方以收兩京,于唐重矣。
代、德之際,河、隴陷沒,李元忠、郭昕閉境拒守,而吐蕃之勢不張,其東侵也,有所掣而不敢深入。
是吐蕃必争之地也,于唐為重矣。
惟二鎮屹立,扼吐蕃之背以護蕭關,故吐蕃不得于北,轉而南向,松、維、黎、雅時受其沖突。
乃河、洮平衍,馳驟易而防禦難。
蜀西叢山沓嶂,騎隊不舒,扼其從入之路,以囚之于山,甚易易也,故嚴武、韋臯捍之而有餘。
使割安西、北庭以畀吐蕃,則戎馬安驅于原、洮而又得東方懷歸怨棄之士卒為鄉導以深入,禍豈小哉? 拓土,非道也;棄土,亦非道也;棄土而授之勁敵,尤非道也。
邺侯決策,而吐蕃不能為中國之大患,且無轉輸、戍守、争戰之勞,胡為其棄之邪?永樂謀國之臣,無有如邺侯者,以小信小惠、割版圖以贻覆亡之禍,觀于此而可為痛哭也。
〖二二〗 陸敬輿自奉天得主以來,事無有不言,言無有不盡,而德宗之不從者十不一二也。
興元元年,車駕還京,征邺侯自杭赴阙,受散騎之命,日直西省,迄乎登庸,逮貞元五年,凡六載,而敬輿寂無建白;唯邺侯出使陝、虢,敬輿一謀罷淮西之兵;及邺侯卒,敬輿相,舉屬吏,減運米,廣和籴,止密封,卻饋贈,定宣武,敬輿複娓娓長言之。
李進而陸默,李退而陸語,是必有故焉,參觀求之,可以知世,可以知人,可以知治理與臣道矣。
夫邺侯豈妨賢而窒言路者哉?敬輿之所陳,又豈邺侯之所非,而疑不見庸以中止者哉?蓋敬輿所欲言者,邺侯早已言之,而邺侯或不得于君者,敬輿終不能得也。
德宗之倚敬輿也重,而猜忮自賢之情,暫伏而終不可遏,勢蹙身危,無容不聽耳。
而敬輿盡其所欲言,一如魏征之于太宗者以争之,德宗不平之隐,特折抑而未著,故一歸阙而急召邺侯者,固不欲以相位授敬輿也。
邺侯以三世元老,定危亡而調護元良,德望既重,其識量弘遠,達于世變,審于君心之偏蔽,有微言,有大義,有曲中之權,若此者皆敬輿之所未逮也。
小人以氣相制,君子以心相服,使敬輿于邺侯當國之日而啧啧多言,非敬輿矣。
故昔之犯顔危谏以與德宗相矯拂者,時無邺侯也。
夫豈樂以狂直自炫,而必與世相違哉? 論者或加邺侯以詭秘之譏。
處人天倫斁叙之介,謀國于傾危不定之時,而奮激盡言于猜主之前,以博人之一快,大臣坐論格心之道,固不然也。
使邺侯而果挾詭秘之術,則敬輿何為心折以忘言邪?邺侯卒,而敬輿又不容已于廷争,其勢既然,其性情才學抑然。
無有居中之元老、主持而靜鎮之,如冬日乍暄,草木有怒生之芽,雖冰雪摧殘,所弗恤也,則又敬輿之窮也。
〖二三〗 天子禁衛之兵,得其人而任之,以處多虞之世,四末雖敗,可以不亡。
唐自肅、代以來,倚神策一軍以彊其幹。
及德宗亟讨河、汴,李晟将之而北,白志貞募市井之人以冒名而無實,于是姚令言一呼,天子單騎而走,中先痿也。
及李懷光平,李晟移鎮鳳翔,神策一軍仍歸禁衛。
于斯時也,任之得人與不得,安危存亡之大機會也。
德宗四顧無所倚任,而任之中官,終唐之世,宦寺挾之以逞其逆節,而迄于亡。
當德宗初任中官之日,邺侯、敬輿無一言及之,何其置大計于緘默也?所以然者,自李晟而外,亦無可托之人也。
禁兵操于宦寺,而天子危于内;禁兵授之帥臣,而天子危于外。
外之危,篡奪因之,宋太祖驟起于一旦,而郭、柴之祀忽諸,此李、陸二公所不能保也。
晟移鎮而更求一如晟者,不易得也;即有一如晟者,而抑難乎其為繼。
蓋當日所可任者,唯邺侯耳。
邺侯任之,則且求能為天子羽翼、終無逆志者以繼之,法制立而忠勤徧喻于吏士,雖有不順者,弗能越也,如是,乃可保之數十年,而居重馭輕之勢以成。
然而邺侯不可以自言也,敬輿亦不能以此為邺侯請也。
德宗之欲任窦文場、王希遷也,固曰猶之乎吾自操之也。
漢靈帝之任蹇碩,亦豈不曰猶吾自将之也乎?君畜疑自用,則忠臣心知其禍而無為之謀。
李、陸二公救其眉睫之失,足矣;惡能取百年之遠猷,為之辰告哉! 〖二四〗 前有讒而不見,後有賊而不知,可謂天下之至愚矣。
夫其所以不知者何也?瞻前而欲察見其讒,顧後而欲急知其賊也。
可易者既見而知之矣,未可見者惡從而知之?必将樂聞密告之語,以摘發于所未形。
此勿論密告者之即為讒賊也,即非讒而不為賊,而人之情僞亦灼然易見矣。
當反側未安之際,人懷危疑未定之情,苟非昏溺,豈遽安心坦志以盡忘物變之不可測哉?惟其然也,明者持之以靜,乃使迹逆而心順者,憂危而失措者,有過而思改者,為惡而未定者,皆得以久處徐思而定其妄慮。
然而終不悛焉,則其惡必大著,不待摘發而無可隐。
如是,則讒賊果讒賊也,在前在後而無不周知也,斯乃謂之大智。
達奚抱晖殺節度使張勸,據陝州,要求旌節,東與李希烈相應,邺侯單騎入其軍中,于時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,邺侯拒之曰:“易帥之際,軍中煩言,乃其常理,不願聞也。
”夫抱晖之逆既著矣,必有與為死黨者,亦無容疑矣;或有陰謀乘閑以作亂者,亦其恒矣:要可一言以蔽之曰,技止此耳。
河東之軍屯于安邑,馬燧以元戎偕行,威足以相制,邺侯之慮此也周,持此也定,屏人以白者,即使果懷忠以思效,亦不過如此而已,惡用知哉?拒之勿聽,則挾私而謗毀者,道聽而張皇者,淺中而過慮者,言雖未出,其懷來已了然于心目之閑。
若更汲汲然求取而知之,耳目熒而心志亂,讒賊交進,複奚從而辨之哉? 天下之變多端矣,而無不止于其數。
狐,吾知其赤;烏,吾知其黑;虎,吾知其搏;蛇,吾知其螫;蛙,吾知其鳴;鼈,吾知其瘖;泾,吾知其清;渭,吾知其濁;冬,吾知其必霜;夏,吾知其必雷。
故程子之答邵堯夫曰:“吾知雷之從起處起也。
”天地之變,可坐而定,況區區讒賊之情态乎?獻密言以效小忠者,即非讒賊,亦讒賊之所乘也,況乎不保其不為讒賊也。
知此者,可以全恩,可以立義,可以得衆,可以已亂,夫是之謂大智。
〖二五〗 祿山、思明父子旋自相殺,而朝義死于李懷仟,田悅死于田緒,李惟嶽死于王武俊,朱泚死于韓旻,李懷光死于牛名俊,李希烈死于陳仟奇,而李懷仟旋死于朱希彩,陳仟奇旋死于吳少誠,惡相師,機相伺,逆相報,所固然也。
殺機之動,天下相殺于無已。
愍不畏死者,擁兵以自危,莫能自免。
習氣之熏蒸,天地之和氣銷爍無餘。
推原禍始,其咎将誰歸邪?習氣之所繇成,人君之刑賞為之也。
安、史之疊為枭獍,夷狄之天性則然,無足怪者,夫亦自行吾天誅焉可矣。
史朝義孤豚受困,有必死之勢,李懷仟與同逆而北面臣之,一旦反面而殺之以為功,此豈可假以旌節、跻之将相之列者。
高帝斬丁公,光武誅彭寵之奴,豈不念于我有功哉?名義之所在,人之所自定,雖均為賊,而亦有大辨存也。
盡天下之兵力以蹙垂亡之寇,豈待于彼之自相吞龁以殺其主而後亂可訖乎?降可受也,殺主以降,不可贳也。
偏裨不可以殺主帥,則主帥不可以叛天子之義明矣。
幸而成,則北面擁戴以為君,及其敗,則剸其首以博祿位而祿位随之,韓旻、陳仟奇惡得而不效尤以徼幸乎?朱希彩、吳少誠又何憚而不疾為反戈邪?一人偷于上,四海淫于下,我不知當此之時,天下之彜倫崩裂,父子、婦姑、兄弟之閑若何也!史特未言之耳。
幽、燕則朱滔、朱泚疊為戎首,淮西則少誠、少陽踵以怙亂,而唐受其敗者數十年而不定。
代宗毀坊表于前,而德宗弗能改也,惡積而不可複揜矣。
〖二六〗 陸敬輿之籌國,本理原情,度時定法,可謂無遺矣。
其有失者,則李懷光既誅之後,慮有請乘勝讨淮西者,豫谏德宗罷諸道之兵也。
諸道罷兵八閱月,而陳仟奇斬李希烈以降,一如敬輿之算,而何以言失邪?乃參終始以觀之,則淮西十餘年勤天下之兵血戰以争、暴骨如莽者,皆于此失其樞機也。
安危禍福之幾,莫不循理以為本。
李懷光赴援奉天而朱泚遁,盧杞激之而始有叛心,雖叛而引兵歸河東,猶曰“俟明春平賊”。
據守一隅,未敢旁掠州縣、僭稱大号也。
所惡于懷光者,殺孔巢父而已,抑巢父輕躁之自取也。
德宗欲赦之,蓋有自反恕物之心焉,李晟、馬燧、李泌堅持以為不可,斯亦過矣。
若希烈者,勝孤弱狂愚之梁崇義,既無大功于唐室;且當讨崇義之日,廷臣争其不可任,而德宗推誠以任之;賊平賞渥,唐無毫發之負,遽乘危以反,僭大号以與天子競存亡,力弱于祿山,而惡相敵矣。
此而可忍,萬世之綱紀裂矣。
何居乎敬輿之欲止其讨也?乘河中已下之勢,河北三帥斂手歸命,蹙已窮之寇,易于拉朽,乃吝一舉之勞,而曰“不有人禍,必有鬼誅”。
為天下君而坐待鬼誅,則亦惡用天子為也?俟人禍之加,則陳仟奇因以反戈,而吳少誠踵之,淮西數十年不戢之焚,皆自此啟之矣。
原情定罪,而罪有等差;饬法明倫,而法有輕重。
委之鬼誅,則神所弗佑;待之人禍,則衆難方與。
懷光可赦,希烈必不可容。
法之所垂,情之所衷,道之所定,抑即勢之所審;而四海之觀瞻,将來之事變,皆于此焉決也。
故敬輿之于此失矣。
随命李晟、渾瑊、馬燧一将臨之,而淮、蔡蕩平,天下清晏,吳少誠三世之禍不足以興,而淄青、平盧、魏博之逆志亦消矣。
失之垂成,良可惜哉。
〖二七〗 細行不矜,終累大德,三代以下,名臣正士、志不行而道窮者,皆在此也,君以之而不信,民以之而不服,小人以之反持以相抗,而上下交受其诎。
歐陽永叔以困于閨帷之議,而陶谷之挫于南唐,尤無足怪也。
張延賞奸佞小人,爚亂天下,吐蕃劫盟之役,幾危社稷,廷臣莫能斥其奸,而李晟抗表以論劾之,正也。
晟之告李叔度曰:“晟任兼将相,知朝廷得失而不言,何以為臣?”推此心也,其力攻延賞之志,皎然可正告于君父,而在廷将繼之以助正抑奸者,不患其孤鳴矣。
乃德宗疑其抱夙忿以沮成功,終任延賞,聽之以受欺于吐蕃,晟雖痛哭陳言,莫能救也。
平涼既敗,渾瑊幾死,延賞之罪已不可揜,然且保祿位以終,而譴诃不及。
無他,成都營妓之事,延賞早有以持晟之長短,而上下皆惑也。
晟之論延賞也,且忘其有營妓之事,即不忘,而豈得以纖芥之嫌,置相臣之賢奸與邊疆之安危于不較哉?而君與廷臣既挾此為成心,以至史官推原釁郄,亦謂自營妓而開,晟之心終不白于天下,唯其始不謹而微不慎也。
飲食醉飽、琴書弈博之微,皆有終身臧否、天下應違之辨存焉。
故昔人以在官抄書亦為罪過,而不可不慎。
觀于李晟,可以鑒矣。
〖二八〗 亂國之财賦,下掊克于民,而上不在官,民乃殄,國乃益貧,民罔不怨,天子聞之,赫然以怒,皆所必然,而無不快其發覺者。
然因此而句勘之以盡納于上,則害愈浸淫,而民之死也益劇矣,是所謂“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”也。
假公科斂者,正以不發覺而猶有所止耳。
發覺矣,上顧因之而收其利,既無以大服其心,而唯思巧為揜飾以自免;上抑謂民之可多取而必應也,據所句勘于墨吏者歲以為常,則正賦之外,抑有句勘之赢餘,列于正供,名為句勘,實加無藝之征耳。
且上唯利其所獲,而不抵科斂者于法,則句勘之外,又有橫征,而誰能禁之?民之無知,始見墨吏之囊畢輸之内帑,未嘗不慶快焉,孰知昔之剝床以辨者,後且及膚乎?故用之一時而小利,行之數世,而殃民之酷、殆不忍言。
李長源以此足防秋之國用,欲辭聚斂虐民之罪,不可得已。
誠惡墨吏之橫征,恤民困而念國之匮也,句勘得實,以抵來歲之賦,可以纾一時之急,而民亦蘇矣,民知稅有定額,而吏亦戢矣,斯則句勘之善政與! 〖二九〗 小弁所以為君子之詩者,太子欲廢未廢之際,其傅陳匡救之術于幽王也。
故其所以處父子君臣之際,曲盡調停之理,而奪其迷惑浸淫之幾。
邺侯用之,以全德宗之恩,而奠其宗
一至哉言乎!要非敬輿之刱說也。
古者命将推毂之言曰:“阃以外,将軍制之。
一非帝王制勝之定法乎?而後世人主遙制進止之機以取覆敗,則唯其中無持守,而辯言亂政之妄人惑之斯惑也。
惑之者多端,而莫甚于宦寺。
宦寺者,膽劣而氣浮,以肥甘纨繡與輕佻之武人臭味相得,故辄敢以知兵自命。
其欲進也如遊魚,其欲退也如驚鹿,大言炎炎,危言恻恻,足以動人主之聽。
人主習聞之,因以自詫曰:“吾亦知兵矣。
”此禍本也。
既已于韬鈴之猥說略有所聞矣,又以孤立于上,兵授于人,而生其猜防。
弗能自決也,進喋喋仡仡之士,屑屑以商之,慎重而樸誠者弗能合也。
于是有甫離帖括,乍讀孫、吳者,即以其章句聲韻之小慧,為尊俎折沖之奇謀。
見荷戈者而即信為兵也;見一呼一号一跳一擊者,而即诩為勇也;國畫之山川,管窺之玄象,古人偶一試用之機巧,而寶為神秘。
以其雕蟲之才、炙毂之口,言之而成章,推之而成理,乃以诮元戎宿将之怯而寡謀也,競起攘袂而争之。
猜闇之君一入其彀中,遂以非斥名帥,而亟用其說以遙相迫責。
軍已覆,國已危,彼瑣瑣雲雲之子,功罪不及,悠然事外,彼固以人國為嬉者,而柰何授之以嬉也?庸主陋相以寡識而多疑者,古今相襲而不悟,嗚呼!亦可為大哀也已。
一彼一此者,死生之命也;一進一退者,反覆之機也;一屈一伸者,相乘之氣也。
運以心,警以目,度以勢,乘以時。
矢石雹集、金鼓震耳之下,蹀血以趨而無容出諸口者,此豈揮箑擁罏于高軒邃室者所得與哉?以敬輿之博識鴻才,豈不可出片語以贊李晟、渾瑊之不逮,而杜口忘言,唯教其君以專任。
而白面書生,不及敬輿之百一,乃敢以談兵惑主聽,勿誅焉足矣,而可令操三軍之生死、宗社之存亡哉?宦寺居中,辯言日進,亡國之左券,未有幸免者也。
〖二一〗 西域之在漢,為贅疣也,于唐,則指之護臂也,時勢異而一概之論不可執,有如此夫! 匈奴之大勢在雲中以北,使其南撓瓜、沙,則有河、湟之隔,非其所便。
而西域各有君長,聚徒無幾,僅保城郭,貪賂畏威,兩袒胡、漢,皆不足為重輕,故曰贅疣也。
至唐,為安西,為北庭,則已入中國之版;置重兵,修守禦,營田牧,屹為重鎮。
安、史之亂,從朔方以收兩京,于唐重矣。
代、德之際,河、隴陷沒,李元忠、郭昕閉境拒守,而吐蕃之勢不張,其東侵也,有所掣而不敢深入。
是吐蕃必争之地也,于唐為重矣。
惟二鎮屹立,扼吐蕃之背以護蕭關,故吐蕃不得于北,轉而南向,松、維、黎、雅時受其沖突。
乃河、洮平衍,馳驟易而防禦難。
蜀西叢山沓嶂,騎隊不舒,扼其從入之路,以囚之于山,甚易易也,故嚴武、韋臯捍之而有餘。
使割安西、北庭以畀吐蕃,則戎馬安驅于原、洮而又得東方懷歸怨棄之士卒為鄉導以深入,禍豈小哉? 拓土,非道也;棄土,亦非道也;棄土而授之勁敵,尤非道也。
邺侯決策,而吐蕃不能為中國之大患,且無轉輸、戍守、争戰之勞,胡為其棄之邪?永樂謀國之臣,無有如邺侯者,以小信小惠、割版圖以贻覆亡之禍,觀于此而可為痛哭也。
〖二二〗 陸敬輿自奉天得主以來,事無有不言,言無有不盡,而德宗之不從者十不一二也。
興元元年,車駕還京,征邺侯自杭赴阙,受散騎之命,日直西省,迄乎登庸,逮貞元五年,凡六載,而敬輿寂無建白;唯邺侯出使陝、虢,敬輿一謀罷淮西之兵;及邺侯卒,敬輿相,舉屬吏,減運米,廣和籴,止密封,卻饋贈,定宣武,敬輿複娓娓長言之。
李進而陸默,李退而陸語,是必有故焉,參觀求之,可以知世,可以知人,可以知治理與臣道矣。
夫邺侯豈妨賢而窒言路者哉?敬輿之所陳,又豈邺侯之所非,而疑不見庸以中止者哉?蓋敬輿所欲言者,邺侯早已言之,而邺侯或不得于君者,敬輿終不能得也。
德宗之倚敬輿也重,而猜忮自賢之情,暫伏而終不可遏,勢蹙身危,無容不聽耳。
而敬輿盡其所欲言,一如魏征之于太宗者以争之,德宗不平之隐,特折抑而未著,故一歸阙而急召邺侯者,固不欲以相位授敬輿也。
邺侯以三世元老,定危亡而調護元良,德望既重,其識量弘遠,達于世變,審于君心之偏蔽,有微言,有大義,有曲中之權,若此者皆敬輿之所未逮也。
小人以氣相制,君子以心相服,使敬輿于邺侯當國之日而啧啧多言,非敬輿矣。
故昔之犯顔危谏以與德宗相矯拂者,時無邺侯也。
夫豈樂以狂直自炫,而必與世相違哉? 論者或加邺侯以詭秘之譏。
處人天倫斁叙之介,謀國于傾危不定之時,而奮激盡言于猜主之前,以博人之一快,大臣坐論格心之道,固不然也。
使邺侯而果挾詭秘之術,則敬輿何為心折以忘言邪?邺侯卒,而敬輿又不容已于廷争,其勢既然,其性情才學抑然。
無有居中之元老、主持而靜鎮之,如冬日乍暄,草木有怒生之芽,雖冰雪摧殘,所弗恤也,則又敬輿之窮也。
〖二三〗 天子禁衛之兵,得其人而任之,以處多虞之世,四末雖敗,可以不亡。
唐自肅、代以來,倚神策一軍以彊其幹。
及德宗亟讨河、汴,李晟将之而北,白志貞募市井之人以冒名而無實,于是姚令言一呼,天子單騎而走,中先痿也。
及李懷光平,李晟移鎮鳳翔,神策一軍仍歸禁衛。
于斯時也,任之得人與不得,安危存亡之大機會也。
德宗四顧無所倚任,而任之中官,終唐之世,宦寺挾之以逞其逆節,而迄于亡。
當德宗初任中官之日,邺侯、敬輿無一言及之,何其置大計于緘默也?所以然者,自李晟而外,亦無可托之人也。
禁兵操于宦寺,而天子危于内;禁兵授之帥臣,而天子危于外。
外之危,篡奪因之,宋太祖驟起于一旦,而郭、柴之祀忽諸,此李、陸二公所不能保也。
晟移鎮而更求一如晟者,不易得也;即有一如晟者,而抑難乎其為繼。
蓋當日所可任者,唯邺侯耳。
邺侯任之,則且求能為天子羽翼、終無逆志者以繼之,法制立而忠勤徧喻于吏士,雖有不順者,弗能越也,如是,乃可保之數十年,而居重馭輕之勢以成。
然而邺侯不可以自言也,敬輿亦不能以此為邺侯請也。
德宗之欲任窦文場、王希遷也,固曰猶之乎吾自操之也。
漢靈帝之任蹇碩,亦豈不曰猶吾自将之也乎?君畜疑自用,則忠臣心知其禍而無為之謀。
李、陸二公救其眉睫之失,足矣;惡能取百年之遠猷,為之辰告哉! 〖二四〗 前有讒而不見,後有賊而不知,可謂天下之至愚矣。
夫其所以不知者何也?瞻前而欲察見其讒,顧後而欲急知其賊也。
可易者既見而知之矣,未可見者惡從而知之?必将樂聞密告之語,以摘發于所未形。
此勿論密告者之即為讒賊也,即非讒而不為賊,而人之情僞亦灼然易見矣。
當反側未安之際,人懷危疑未定之情,苟非昏溺,豈遽安心坦志以盡忘物變之不可測哉?惟其然也,明者持之以靜,乃使迹逆而心順者,憂危而失措者,有過而思改者,為惡而未定者,皆得以久處徐思而定其妄慮。
然而終不悛焉,則其惡必大著,不待摘發而無可隐。
如是,則讒賊果讒賊也,在前在後而無不周知也,斯乃謂之大智。
達奚抱晖殺節度使張勸,據陝州,要求旌節,東與李希烈相應,邺侯單騎入其軍中,于時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,邺侯拒之曰:“易帥之際,軍中煩言,乃其常理,不願聞也。
”夫抱晖之逆既著矣,必有與為死黨者,亦無容疑矣;或有陰謀乘閑以作亂者,亦其恒矣:要可一言以蔽之曰,技止此耳。
河東之軍屯于安邑,馬燧以元戎偕行,威足以相制,邺侯之慮此也周,持此也定,屏人以白者,即使果懷忠以思效,亦不過如此而已,惡用知哉?拒之勿聽,則挾私而謗毀者,道聽而張皇者,淺中而過慮者,言雖未出,其懷來已了然于心目之閑。
若更汲汲然求取而知之,耳目熒而心志亂,讒賊交進,複奚從而辨之哉? 天下之變多端矣,而無不止于其數。
狐,吾知其赤;烏,吾知其黑;虎,吾知其搏;蛇,吾知其螫;蛙,吾知其鳴;鼈,吾知其瘖;泾,吾知其清;渭,吾知其濁;冬,吾知其必霜;夏,吾知其必雷。
故程子之答邵堯夫曰:“吾知雷之從起處起也。
”天地之變,可坐而定,況區區讒賊之情态乎?獻密言以效小忠者,即非讒賊,亦讒賊之所乘也,況乎不保其不為讒賊也。
知此者,可以全恩,可以立義,可以得衆,可以已亂,夫是之謂大智。
〖二五〗 祿山、思明父子旋自相殺,而朝義死于李懷仟,田悅死于田緒,李惟嶽死于王武俊,朱泚死于韓旻,李懷光死于牛名俊,李希烈死于陳仟奇,而李懷仟旋死于朱希彩,陳仟奇旋死于吳少誠,惡相師,機相伺,逆相報,所固然也。
殺機之動,天下相殺于無已。
愍不畏死者,擁兵以自危,莫能自免。
習氣之熏蒸,天地之和氣銷爍無餘。
推原禍始,其咎将誰歸邪?習氣之所繇成,人君之刑賞為之也。
安、史之疊為枭獍,夷狄之天性則然,無足怪者,夫亦自行吾天誅焉可矣。
史朝義孤豚受困,有必死之勢,李懷仟與同逆而北面臣之,一旦反面而殺之以為功,此豈可假以旌節、跻之将相之列者。
高帝斬丁公,光武誅彭寵之奴,豈不念于我有功哉?名義之所在,人之所自定,雖均為賊,而亦有大辨存也。
盡天下之兵力以蹙垂亡之寇,豈待于彼之自相吞龁以殺其主而後亂可訖乎?降可受也,殺主以降,不可贳也。
偏裨不可以殺主帥,則主帥不可以叛天子之義明矣。
幸而成,則北面擁戴以為君,及其敗,則剸其首以博祿位而祿位随之,韓旻、陳仟奇惡得而不效尤以徼幸乎?朱希彩、吳少誠又何憚而不疾為反戈邪?一人偷于上,四海淫于下,我不知當此之時,天下之彜倫崩裂,父子、婦姑、兄弟之閑若何也!史特未言之耳。
幽、燕則朱滔、朱泚疊為戎首,淮西則少誠、少陽踵以怙亂,而唐受其敗者數十年而不定。
代宗毀坊表于前,而德宗弗能改也,惡積而不可複揜矣。
〖二六〗 陸敬輿之籌國,本理原情,度時定法,可謂無遺矣。
其有失者,則李懷光既誅之後,慮有請乘勝讨淮西者,豫谏德宗罷諸道之兵也。
諸道罷兵八閱月,而陳仟奇斬李希烈以降,一如敬輿之算,而何以言失邪?乃參終始以觀之,則淮西十餘年勤天下之兵血戰以争、暴骨如莽者,皆于此失其樞機也。
安危禍福之幾,莫不循理以為本。
李懷光赴援奉天而朱泚遁,盧杞激之而始有叛心,雖叛而引兵歸河東,猶曰“俟明春平賊”。
據守一隅,未敢旁掠州縣、僭稱大号也。
所惡于懷光者,殺孔巢父而已,抑巢父輕躁之自取也。
德宗欲赦之,蓋有自反恕物之心焉,李晟、馬燧、李泌堅持以為不可,斯亦過矣。
若希烈者,勝孤弱狂愚之梁崇義,既無大功于唐室;且當讨崇義之日,廷臣争其不可任,而德宗推誠以任之;賊平賞渥,唐無毫發之負,遽乘危以反,僭大号以與天子競存亡,力弱于祿山,而惡相敵矣。
此而可忍,萬世之綱紀裂矣。
何居乎敬輿之欲止其讨也?乘河中已下之勢,河北三帥斂手歸命,蹙已窮之寇,易于拉朽,乃吝一舉之勞,而曰“不有人禍,必有鬼誅”。
為天下君而坐待鬼誅,則亦惡用天子為也?俟人禍之加,則陳仟奇因以反戈,而吳少誠踵之,淮西數十年不戢之焚,皆自此啟之矣。
原情定罪,而罪有等差;饬法明倫,而法有輕重。
委之鬼誅,則神所弗佑;待之人禍,則衆難方與。
懷光可赦,希烈必不可容。
法之所垂,情之所衷,道之所定,抑即勢之所審;而四海之觀瞻,将來之事變,皆于此焉決也。
故敬輿之于此失矣。
随命李晟、渾瑊、馬燧一将臨之,而淮、蔡蕩平,天下清晏,吳少誠三世之禍不足以興,而淄青、平盧、魏博之逆志亦消矣。
失之垂成,良可惜哉。
〖二七〗 細行不矜,終累大德,三代以下,名臣正士、志不行而道窮者,皆在此也,君以之而不信,民以之而不服,小人以之反持以相抗,而上下交受其诎。
歐陽永叔以困于閨帷之議,而陶谷之挫于南唐,尤無足怪也。
張延賞奸佞小人,爚亂天下,吐蕃劫盟之役,幾危社稷,廷臣莫能斥其奸,而李晟抗表以論劾之,正也。
晟之告李叔度曰:“晟任兼将相,知朝廷得失而不言,何以為臣?”推此心也,其力攻延賞之志,皎然可正告于君父,而在廷将繼之以助正抑奸者,不患其孤鳴矣。
乃德宗疑其抱夙忿以沮成功,終任延賞,聽之以受欺于吐蕃,晟雖痛哭陳言,莫能救也。
平涼既敗,渾瑊幾死,延賞之罪已不可揜,然且保祿位以終,而譴诃不及。
無他,成都營妓之事,延賞早有以持晟之長短,而上下皆惑也。
晟之論延賞也,且忘其有營妓之事,即不忘,而豈得以纖芥之嫌,置相臣之賢奸與邊疆之安危于不較哉?而君與廷臣既挾此為成心,以至史官推原釁郄,亦謂自營妓而開,晟之心終不白于天下,唯其始不謹而微不慎也。
飲食醉飽、琴書弈博之微,皆有終身臧否、天下應違之辨存焉。
故昔人以在官抄書亦為罪過,而不可不慎。
觀于李晟,可以鑒矣。
〖二八〗 亂國之财賦,下掊克于民,而上不在官,民乃殄,國乃益貧,民罔不怨,天子聞之,赫然以怒,皆所必然,而無不快其發覺者。
然因此而句勘之以盡納于上,則害愈浸淫,而民之死也益劇矣,是所謂“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”也。
假公科斂者,正以不發覺而猶有所止耳。
發覺矣,上顧因之而收其利,既無以大服其心,而唯思巧為揜飾以自免;上抑謂民之可多取而必應也,據所句勘于墨吏者歲以為常,則正賦之外,抑有句勘之赢餘,列于正供,名為句勘,實加無藝之征耳。
且上唯利其所獲,而不抵科斂者于法,則句勘之外,又有橫征,而誰能禁之?民之無知,始見墨吏之囊畢輸之内帑,未嘗不慶快焉,孰知昔之剝床以辨者,後且及膚乎?故用之一時而小利,行之數世,而殃民之酷、殆不忍言。
李長源以此足防秋之國用,欲辭聚斂虐民之罪,不可得已。
誠惡墨吏之橫征,恤民困而念國之匮也,句勘得實,以抵來歲之賦,可以纾一時之急,而民亦蘇矣,民知稅有定額,而吏亦戢矣,斯則句勘之善政與! 〖二九〗 小弁所以為君子之詩者,太子欲廢未廢之際,其傅陳匡救之術于幽王也。
故其所以處父子君臣之際,曲盡調停之理,而奪其迷惑浸淫之幾。
邺侯用之,以全德宗之恩,而奠其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