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四 德宗
關燈
小
中
大
洩其謀,複得徐行以入梁州。
天下知吾君之尚在,故罪己诏下,鹹翹首以望蕩平。
河北群逆,亦知唐室之必興,而有所歸命。
皆乘輿無恙,足以維系之也。
向令帝之出也不速,或為逆賊所害,則如梁氏父子死于侯景之手,而梁速熸;或為逆賊所劫,則如漢獻困于董卓,辱于李傕、郭氾,而漢遂夷。
唐于是時,無宗藩之可倚,如琅邪之在江東;無儲貳之可扶,如肅宗之在靈武;敬輿将何托以效忠?天下無主可依,則戴賊以安,亦必然之勢矣。
唯唐之君臣,不倡死社稷之邪說,沮卷士重來之計;故維系人心者,亦不僅在慷慨淋漓之一诏也。
其一,則惑德宗以緻亂者盧杞也,敬輿與杞忠佞不兩立,而其奔赴行在也,與杞同至。
當是時,敬輿所欲除帝根本之蠹以滌舊惡者,莫杞若也。
杞所深知,危言切論雖未斥訟其奸,而必将逐己者,唯敬輿也。
顔真卿、李揆、崔甯,杞皆先發而制之矣,唯敬輿以患難同奔之侶,迫不及排,而氣焰豐采、直辭正色,非杞之可投閑以相攻。
乃猶不僅此也,凡奸臣知不容于正士而反噬無已,雖見迸逐,猶将偾起者,唯其有黨也。
故蔡京誤國已有明征,而靖康之初,小人猶沮抑君子以不得伸其忠悃。
杞則執拗專橫之性不與人相親,而唯與人相忮;恃君之寵如山嶽,而視百僚如培塿;雖引裴延齡、白志貞以與同污,而未嘗以天子之爵祿市恩餌衆。
故敬輿一受上知,杞旋放黜,而在廷在外,舉倚敬輿以求安,無有暗護杞以沮撓敬輿者。
德宗偏聽之性一移,而中外翕然。
不然,宋室垂亡,而王爚、陳宜中之黨猶沮文信國之謀,吾未見敬輿之得行其志,以曆數德宗之失,暢言之而無所撓也。
是故天下無君,則後立之君必不固;小人有黨,則君子之志必不行。
非此二者,則人心不搖,廷議不亂,内靖而外不離;叛寇之起縱如亂絲,亦有緒而無難理矣。
人臣而知,則勿為李綱之诐辭,陷其主以寒天下之心;人君而知,則勿任結黨之小人,塞君子以效忠之路。
存亡之樞,決于毫發,蓋可忽乎哉! 〖一四〗 詩雲:“辭之輯矣,民之洽矣。
辭之懌矣,民之莫矣。
”輯雲者,合集事理之始終,序次應違之本末,而智愚賢不肖之情,無有偏伸,無有偏屈,詳析而得其要歸也。
如是,則物無不以類辨,事無不以緒成,皆沁入而相感,故曰民之洽也。
懌雲者,推于其心之所以然,極于其事之所必至,宛轉以赴其曲,開朗以啟其迷,雖锢蔽之已深,而善入其中則自悅,雖危言以相戒,而令其易改則自從。
如是,則君與臣不相抗,智與愚不相拒,意消氣靜,樂受以無疑,故曰民之莫也。
如是者,無他道焉,辭不以意興,意不以氣激,盡其心以達人之心,誠而已矣。
故易曰:“修辭立其誠。
”誠立而後辭可修,抑必辭修而後誠乃立。
不然,積忠悃于咽膈,輸囷猝發,浮動而不本于心,甚則反激以召禍而不莫,不然,亦悠悠聽之而固不洽也。
辭之為用大矣哉! 今有說于此,其為理之必然,明矣。
見為是而毅然決之曰是,其所以是者未之詳也,其疑于非而必是者未之辨也,則人亦挾其所是者以相抗矣;見為非而憤然斥之曰非,其所以非者未能擿也,其疑于是而固非者莫能诘也,則人亦報我以非而相折矣。
是與非立于未事之先,未有定也,觀于已事之後,而非者非,是者亦難全其是也。
恃氣以言之,一言以斷之,無體驗成熟之實,而出之也厲,父不能得之于子,師不能得之于弟子,而況君臣之際乎?故修辭而足以感人之誠者,古今不易得也。
非陸敬輿其能與于斯哉!今取其上言于德宗者而熟繹之。
推之使遠,引之使近,達之以其情,導之以其緒,曲折以盡其波瀾,而徑捷以禦之坦道,擴其所憂,暢其所郁,排宕之以盡其變,翕合之以歸于一,合乎往古之經,而于今允協,究極于中藏之密,而于事皆征,其于辭也,無閑然矣。
貞元以後,棼亂之宇宙,孤危之社稷,渙散之人心,疆悍之戾氣,消融蕩滌,而唐室為之再安,皆敬輿悟主之功也。
故曰辭之為用大矣哉! 前乎此者,董仲舒正而浮,賈誼奇而偏,魏征切而俗,莫能匹也。
後乎此者,蘇轼辯而詭,真德秀詳而迂,莫能及也。
不主故常而不流,不修藻采而不鄙,六經邈矣,巵言日進,欲以辭立誠,而匡主安民,撥亂反正,三代以下,一人而已矣。
〖一五〗 亂與治相承,恒百餘年而始定,而樞機之發,系于一言,曰利而已。
盜賊之與夷狄,亦何以異于人哉?志于利,而以動人者唯利也。
唐自安、史以後,稱亂者相繼而起,至于德宗之世,而人亦厭之矣。
故田悅、李惟嶽、朱滔、李懷光之叛,将吏士卒皆有不願從逆之情,抗兇豎而思受王命;然而卒為所驅使者,以利昭之而衆暫食其餌也。
田緒殺田悅,慮将士之不容,乃登城大呼,許缗錢千萬,而三軍屏息以聽;李懷光欲奔據河東,衆皆不順,而許以東方諸縣聽其俘掠,于是席卷渡河。
嗣是以後,凡據軍府、結衆心以擅命者,皆用此術而蠱衆以逞志。
嗚呼!此以利貿片時之歡者,豈足以窺非望而成乎割據哉?以此為藏身之固,利盡人離,旋以自滅,蓋亦盜賊之算而已矣。
老子曰:“樂與餌,過客止。
”天君子豈不知人情之且然哉?乃得天下而不為,身可死,國可亡,而必不以此合于愚賤之心者,則所以定天下之志而安其位也。
以利動天下而天下動,動而不可複止,有涯之金粟,不足以填無涯之谿壑,故唐之亂也無已期。
利在此而此為主矣,利在彼而彼為主矣,鬻權賣爵之柄,天子操之,且足以亂,庶人操之,則立乎其上者之岌岌何如也?天子聽命于藩鎮,藩鎮聽命于将士,迄于五代,天子且以賄得,延及宋而未息,郊祀無名之賞,幾空帑藏,舉天下以出沒生死于錢刀。
嗚呼!利之亡國敗家也,盜賊一倡其術,而無不效之尤也,則亂何繇已也,而其愚已甚矣! 盜賊散利以餌人,夷狄聚利以制人,皆利乘權以制生人之命也。
誰生厲階,意者其天乎!抑亦宇文融、王鉷、楊慎矜、楊炎之徒導其源邪?是故先王賤利以納民于名義,節其情,正其性,非計近功者所能測。
而孟子三斥梁王,杜篡弑奪攘之萌,其功信不在禹下也。
〖一六〗 漢有推恩之诏,則賜民爵,不知當時天下何以位置此盈廷盈野之有爵者也。
或者承三代之餘,方五十裡之小國,卿、大夫、士亦林立于比闾之中,民之無爵者,逐不得比數于人類,漢亦聊以此謝其觖望邪?無祿之爵,無位之官,浮寄于君子野人之閑,而天下不亂者,未之有也。
德宗蒙塵梁、漢,國儲已空,賞無可行,以爵代賞,陸敬輿曰:“所謂假虛名以佐實利者也。
”夫爵而僅以佐利之窮,名而詭于虛以誘人之悅,天子尚誰與守官,而民志亦奚以定乎?且夫唐之所以自喪其柄而亂生不已者何邪?輕虛名以召實禍也。
一降賊而平章矣,禦史大夫矣,其去天子直尋丈之閑耳。
李惟嶽之求節钺,德宗固曰:“賊本無資,假我位号以聚衆耳,”是明知爵命之适以長亂矣。
時蹙勢窮,不得已而又用之,則人主之能操魁柄以制四方者,誠難矣哉! 獻瓜果之民,賜以試官,敬輿以為不可,誠不可矣。
要其實,豈但獻瓜果者乎?奏小功小效于軍中,而驟予以崇階,使與功臣能吏相齒以進,下傲上,賤妨貴,以一日之微勞,掩生平之大節,甚則伶人厮養陵乘清流,積閥之閑,又惡足以勸忠而鼓士氣哉?敬輿此論,猶争于其末而遺其本也。
賊以利,我以名餌,術相若矣;利實名虛,勢不敵矣。
夫亦恃唐祚未窮,而朱滔、李懷光皆猥陋,人無固志耳;不然,是術也,允足以亡矣。
慎重其賞,則一缣亦足以明恩,一級固足以昭貴;如其氾濫無紀,人亦何用此告身以博酒食邪?故當多事之秋,倍重名器之予,非吝也;祿以随爵,位以随官,則效節戮力以拔自寒微、登于顯秩者,無近功而有大利,固無患人之不勸也。
德宗始于吝而終于濫,中無主而一發遂不能收,敬輿欲挽之而不能邪?抑其謀之未足以及此邪?爵宂名賤,欲望天下之安,必不可得之數也。
〖一七〗 奚以知其為大智哉?為人所欺者是已。
奚以知其能大治哉?不憂人之亂我者是已。
故堯任伯鲧,而聖不可知;子産信校人,而智不可及。
蓋其審乎理亂安危得失之大綱,求成吾事,求濟吾功,求全吾德焉而止。
其他是非利害、百說雜進于前,且姑聽之。
必不可者,我既不為之移矣。
彼小人之情,有愚而不知者焉,有躁而不審者焉,有随時傾動而無适守者焉,有規小利而觊幸得之者焉,凡此皆不足以撓我之大猷,傷我之經德。
無論其得與不得,情識有涯而善敗亦小,欣然笑聽,以徐俟其所終,即令其奸私雠而事有妨,要亦于我無傷,而惡用窮之哉?所欺者小,竊吾之霑濡而止,校人之詐,僅食一魚也;所欺者大,自有法以議其後,禹不能為鲧庇也。
持大法,捐小利,以聽小人之或徼薄福而或即大刑,志不撓,神不驚,吾之所以敕幾于理亂安危得失者,如日月之中天,不驅雲以自照也。
智者知此,而其智大矣,以治天下,罔不治矣。
德宗言自山北來者,張皇賊勢,頗似窺觇。
陸敬輿曰:“役智彌精,失道彌遠。
”智哉言乎!夫張皇者之情,大要可見矣,愚而驚,躁而懼,随時傾動,而道聽塗說,其言不足信,其情可矜也。
吾之彊弱,在人耳目之閑,何必窺觇而始悉。
吾所欲為者,大義在讨賊而無所隐,進止之機在俄頃,而必不輕示初至之人。
即使其為窺觇邪,亦何足以為吾之大患;且将情窮迹露,自趣于死,而奚容早為防制哉?敬輿之說,非徒為闊略之語以誇識量也,取天下之情僞而極之,誠無所用其彌縫之精核矣 〖一八〗 名者,實之所自薄也,故好名為士之大戒。
抑聞之曰:“三代以下,唯恐不好名”斯亦非無謂言,蓋為人君取士、勸獎天下于君子之途而言也。
士以誠自盡而遠乎名,則念深而義固;上以誠責下忌其名,則情睽而恥刓\;故名者,亦人治之大者也。
因義而立,謂之名義;有節而不可踰,謂之名節;君之求于士者,節義而已。
名固有相因而起者矣,臯、夔、逢、比,皆名之可慕者也。
惟所好在名,則非必臯、夔,而必為臯、夔言;彼固不足為臯、夔,而君可與于堯、舜矣。
非必逢、比,而必為逢、比之言;彼固不足為逢、比,而君可免于桀、纣矣。
夫導君以侈,引君以貪,長君之暴,增君之淫,雠害君子而固結小人,取怨兆民而邀歡戚宦亦何求而不得,所不得者名耳;則好名者,所畏忌而不欲以身試者也。
于名而不好,則好必有所移。
寵,其好矣;利祿,其好矣;全身保妻子,其好矣。
人君而惡好名,将謂此佌佌有屋、有榖、享厚實小人,為誠樸無飾而登進之乎; 夫所言非道,不足以為名;君未有過,不足以為名;時未有危,不足以為名。
取善言而效之,乘君而攻之,知時危而先言之;既而其言驗矣,天下相與傳誦之,然後忠直先識之名歸焉。
夫士苟非自好有素,憂國之有誠,但以名之所在,不恤惡怒,不避罪罟,而力争于廷,誠為臣之末節,而君子之所恥為然其益于人主也,則亦大矣。
忠信誠愨,端靜和平,格心非而略人政,以遠名而崇實者,閑世而一遇如有其人,固宅揆亮工、托孤寄命之選也。
谏省部寺以降,有官守言職者,豈必盡得此而庸之乎?則汲汲焉求好名之士,唯恐不得;而加之罪名曰“沽直好名”,安得此亡國之語哉! 德宗惡姜公輔之谏,謂其指朕過以求名。
誠指過以求名,何惜不予之名,而因自懲其過乎?陸敬輿曰:“掩己過而過彌著,損彼名而名益彰。
”所以平複谏者之浮氣也,實不盡然也。
予士以名,則上收其實也。
〖一九〗 德宗之闇也,舍李晟、渾瑊不信而信吐蕃也。
吐蕃歸國,陸敬輿以為慶快,其識卓矣。
借兵于夷以平寇,賊闌入而掠我人民,乘閑而窺我社稷,二者之害易知也。
愚者且為之辭曰:掠奪雖弗能禁,然忍小害以除大患,亦一時之權計也。
若夫乘閑吞滅之害,則或輕信其不然,而究亦未必盡然,愚暗者且以香火要之矣。
故二者之害易知,而愚者猶有辭以争。
若夫其徒勞而隻以弛我三軍之氣,驕我将帥之心,旋以偾敗,則情勢之必然;不必其滅我掠我,而禍在眉睫,猶弗見也。
古今之以此緻覆軍、殺将、失地之害者不一矣,豈難知哉? 夫我有危亡之憂,而借人之力以相援,邢、衛且不能得之于齊桓,而況夷乎?兩軍相當,鋒矢相及,一死一生,以力相敵,以智相距,以氣相淩,将不能自保,兵不能求全,天下之至兇至危者也。
豈有人焉,唯他人之是恤,而君忘其敗,将忘其死,以緻命于原野哉?孫膑之為趙敗魏,自欲報魏也;項羽之為趙破秦,自欲滅秦也。
不然,則君欲之而将不欲,将即欲之,三軍之士必嗤其強以肝腦殉人而固不聽也。
故吳結蜀以為援,蜀待吳以交起,而俱滅于魏;諸葛誕、王淩、毋丘儉倚吳而斃于孤城;窦建德不揣以奔赴王世充之難,軍心不固而身為俘虜;恃人與為人所恃者之成敗,概可見矣。
兩軍相距,乞援于外,而外亟應之者,大抵師鄧析教訟之智,兩敵恒輕,而己居其重,其所援者特未定也。
此以情告,彼亦以情告,此以、利餌,彼亦以利餌,兩情俱可得,兩利俱可收,相其勝者而畸與之,夫豈有抑彼伸此之情哉?斂兵旁睨,于勝者居功,于敗者亦可無怨,翺翔于其閑,得厚實以旋歸,弱者之敗自不瘳也。
藉令無為之援者,無所恃以生玩敵之心,而量力以自奮,亦何至狂起無擇,以覆師失地于一朝哉? 故凡待援于人者,類為人所持以自斃。
況夷狄之唯利是趨,不可以理感情合者乎?宇文、高氏之用突厥也,交受其制,而不得其一矢之力,其明驗已。
回纥之為唐讨安、史也,安慶緒、史懷義之愚不能反用回纥以敝唐也。
德宗乃欲效之以用吐蕃,朱泚狡而據充盈之府庫,我能與争媚狡夷、使必親我乎?吐蕃去,軍心固,将任專,大功必成,敬輿知之審矣。
古人成敗之已迹,著于史冊,愚若王化貞者,尚弗之省,而以為秘計,天奪妄人之魄以禍人國,亦至此哉! 〖二○〗 德宗以進取規畫謀之陸敬輿,而敬輿無所條奏,唯戒德宗之中制,俾将帥之智勇得伸,以集大功。
其言曰:“鋒镝交于原野,而決策于加重之中;機會變于斯須,而定計于千裡之外;上掣其肘
天下知吾君之尚在,故罪己诏下,鹹翹首以望蕩平。
河北群逆,亦知唐室之必興,而有所歸命。
皆乘輿無恙,足以維系之也。
向令帝之出也不速,或為逆賊所害,則如梁氏父子死于侯景之手,而梁速熸;或為逆賊所劫,則如漢獻困于董卓,辱于李傕、郭氾,而漢遂夷。
唐于是時,無宗藩之可倚,如琅邪之在江東;無儲貳之可扶,如肅宗之在靈武;敬輿将何托以效忠?天下無主可依,則戴賊以安,亦必然之勢矣。
唯唐之君臣,不倡死社稷之邪說,沮卷士重來之計;故維系人心者,亦不僅在慷慨淋漓之一诏也。
其一,則惑德宗以緻亂者盧杞也,敬輿與杞忠佞不兩立,而其奔赴行在也,與杞同至。
當是時,敬輿所欲除帝根本之蠹以滌舊惡者,莫杞若也。
杞所深知,危言切論雖未斥訟其奸,而必将逐己者,唯敬輿也。
顔真卿、李揆、崔甯,杞皆先發而制之矣,唯敬輿以患難同奔之侶,迫不及排,而氣焰豐采、直辭正色,非杞之可投閑以相攻。
乃猶不僅此也,凡奸臣知不容于正士而反噬無已,雖見迸逐,猶将偾起者,唯其有黨也。
故蔡京誤國已有明征,而靖康之初,小人猶沮抑君子以不得伸其忠悃。
杞則執拗專橫之性不與人相親,而唯與人相忮;恃君之寵如山嶽,而視百僚如培塿;雖引裴延齡、白志貞以與同污,而未嘗以天子之爵祿市恩餌衆。
故敬輿一受上知,杞旋放黜,而在廷在外,舉倚敬輿以求安,無有暗護杞以沮撓敬輿者。
德宗偏聽之性一移,而中外翕然。
不然,宋室垂亡,而王爚、陳宜中之黨猶沮文信國之謀,吾未見敬輿之得行其志,以曆數德宗之失,暢言之而無所撓也。
是故天下無君,則後立之君必不固;小人有黨,則君子之志必不行。
非此二者,則人心不搖,廷議不亂,内靖而外不離;叛寇之起縱如亂絲,亦有緒而無難理矣。
人臣而知,則勿為李綱之诐辭,陷其主以寒天下之心;人君而知,則勿任結黨之小人,塞君子以效忠之路。
存亡之樞,決于毫發,蓋可忽乎哉! 〖一四〗 詩雲:“辭之輯矣,民之洽矣。
辭之懌矣,民之莫矣。
”輯雲者,合集事理之始終,序次應違之本末,而智愚賢不肖之情,無有偏伸,無有偏屈,詳析而得其要歸也。
如是,則物無不以類辨,事無不以緒成,皆沁入而相感,故曰民之洽也。
懌雲者,推于其心之所以然,極于其事之所必至,宛轉以赴其曲,開朗以啟其迷,雖锢蔽之已深,而善入其中則自悅,雖危言以相戒,而令其易改則自從。
如是,則君與臣不相抗,智與愚不相拒,意消氣靜,樂受以無疑,故曰民之莫也。
如是者,無他道焉,辭不以意興,意不以氣激,盡其心以達人之心,誠而已矣。
故易曰:“修辭立其誠。
”誠立而後辭可修,抑必辭修而後誠乃立。
不然,積忠悃于咽膈,輸囷猝發,浮動而不本于心,甚則反激以召禍而不莫,不然,亦悠悠聽之而固不洽也。
辭之為用大矣哉! 今有說于此,其為理之必然,明矣。
見為是而毅然決之曰是,其所以是者未之詳也,其疑于非而必是者未之辨也,則人亦挾其所是者以相抗矣;見為非而憤然斥之曰非,其所以非者未能擿也,其疑于是而固非者莫能诘也,則人亦報我以非而相折矣。
是與非立于未事之先,未有定也,觀于已事之後,而非者非,是者亦難全其是也。
恃氣以言之,一言以斷之,無體驗成熟之實,而出之也厲,父不能得之于子,師不能得之于弟子,而況君臣之際乎?故修辭而足以感人之誠者,古今不易得也。
非陸敬輿其能與于斯哉!今取其上言于德宗者而熟繹之。
推之使遠,引之使近,達之以其情,導之以其緒,曲折以盡其波瀾,而徑捷以禦之坦道,擴其所憂,暢其所郁,排宕之以盡其變,翕合之以歸于一,合乎往古之經,而于今允協,究極于中藏之密,而于事皆征,其于辭也,無閑然矣。
貞元以後,棼亂之宇宙,孤危之社稷,渙散之人心,疆悍之戾氣,消融蕩滌,而唐室為之再安,皆敬輿悟主之功也。
故曰辭之為用大矣哉! 前乎此者,董仲舒正而浮,賈誼奇而偏,魏征切而俗,莫能匹也。
後乎此者,蘇轼辯而詭,真德秀詳而迂,莫能及也。
不主故常而不流,不修藻采而不鄙,六經邈矣,巵言日進,欲以辭立誠,而匡主安民,撥亂反正,三代以下,一人而已矣。
〖一五〗 亂與治相承,恒百餘年而始定,而樞機之發,系于一言,曰利而已。
盜賊之與夷狄,亦何以異于人哉?志于利,而以動人者唯利也。
唐自安、史以後,稱亂者相繼而起,至于德宗之世,而人亦厭之矣。
故田悅、李惟嶽、朱滔、李懷光之叛,将吏士卒皆有不願從逆之情,抗兇豎而思受王命;然而卒為所驅使者,以利昭之而衆暫食其餌也。
田緒殺田悅,慮将士之不容,乃登城大呼,許缗錢千萬,而三軍屏息以聽;李懷光欲奔據河東,衆皆不順,而許以東方諸縣聽其俘掠,于是席卷渡河。
嗣是以後,凡據軍府、結衆心以擅命者,皆用此術而蠱衆以逞志。
嗚呼!此以利貿片時之歡者,豈足以窺非望而成乎割據哉?以此為藏身之固,利盡人離,旋以自滅,蓋亦盜賊之算而已矣。
老子曰:“樂與餌,過客止。
”天君子豈不知人情之且然哉?乃得天下而不為,身可死,國可亡,而必不以此合于愚賤之心者,則所以定天下之志而安其位也。
以利動天下而天下動,動而不可複止,有涯之金粟,不足以填無涯之谿壑,故唐之亂也無已期。
利在此而此為主矣,利在彼而彼為主矣,鬻權賣爵之柄,天子操之,且足以亂,庶人操之,則立乎其上者之岌岌何如也?天子聽命于藩鎮,藩鎮聽命于将士,迄于五代,天子且以賄得,延及宋而未息,郊祀無名之賞,幾空帑藏,舉天下以出沒生死于錢刀。
嗚呼!利之亡國敗家也,盜賊一倡其術,而無不效之尤也,則亂何繇已也,而其愚已甚矣! 盜賊散利以餌人,夷狄聚利以制人,皆利乘權以制生人之命也。
誰生厲階,意者其天乎!抑亦宇文融、王鉷、楊慎矜、楊炎之徒導其源邪?是故先王賤利以納民于名義,節其情,正其性,非計近功者所能測。
而孟子三斥梁王,杜篡弑奪攘之萌,其功信不在禹下也。
〖一六〗 漢有推恩之诏,則賜民爵,不知當時天下何以位置此盈廷盈野之有爵者也。
或者承三代之餘,方五十裡之小國,卿、大夫、士亦林立于比闾之中,民之無爵者,逐不得比數于人類,漢亦聊以此謝其觖望邪?無祿之爵,無位之官,浮寄于君子野人之閑,而天下不亂者,未之有也。
德宗蒙塵梁、漢,國儲已空,賞無可行,以爵代賞,陸敬輿曰:“所謂假虛名以佐實利者也。
”夫爵而僅以佐利之窮,名而詭于虛以誘人之悅,天子尚誰與守官,而民志亦奚以定乎?且夫唐之所以自喪其柄而亂生不已者何邪?輕虛名以召實禍也。
一降賊而平章矣,禦史大夫矣,其去天子直尋丈之閑耳。
李惟嶽之求節钺,德宗固曰:“賊本無資,假我位号以聚衆耳,”是明知爵命之适以長亂矣。
時蹙勢窮,不得已而又用之,則人主之能操魁柄以制四方者,誠難矣哉! 獻瓜果之民,賜以試官,敬輿以為不可,誠不可矣。
要其實,豈但獻瓜果者乎?奏小功小效于軍中,而驟予以崇階,使與功臣能吏相齒以進,下傲上,賤妨貴,以一日之微勞,掩生平之大節,甚則伶人厮養陵乘清流,積閥之閑,又惡足以勸忠而鼓士氣哉?敬輿此論,猶争于其末而遺其本也。
賊以利,我以名餌,術相若矣;利實名虛,勢不敵矣。
夫亦恃唐祚未窮,而朱滔、李懷光皆猥陋,人無固志耳;不然,是術也,允足以亡矣。
慎重其賞,則一缣亦足以明恩,一級固足以昭貴;如其氾濫無紀,人亦何用此告身以博酒食邪?故當多事之秋,倍重名器之予,非吝也;祿以随爵,位以随官,則效節戮力以拔自寒微、登于顯秩者,無近功而有大利,固無患人之不勸也。
德宗始于吝而終于濫,中無主而一發遂不能收,敬輿欲挽之而不能邪?抑其謀之未足以及此邪?爵宂名賤,欲望天下之安,必不可得之數也。
〖一七〗 奚以知其為大智哉?為人所欺者是已。
奚以知其能大治哉?不憂人之亂我者是已。
故堯任伯鲧,而聖不可知;子産信校人,而智不可及。
蓋其審乎理亂安危得失之大綱,求成吾事,求濟吾功,求全吾德焉而止。
其他是非利害、百說雜進于前,且姑聽之。
必不可者,我既不為之移矣。
彼小人之情,有愚而不知者焉,有躁而不審者焉,有随時傾動而無适守者焉,有規小利而觊幸得之者焉,凡此皆不足以撓我之大猷,傷我之經德。
無論其得與不得,情識有涯而善敗亦小,欣然笑聽,以徐俟其所終,即令其奸私雠而事有妨,要亦于我無傷,而惡用窮之哉?所欺者小,竊吾之霑濡而止,校人之詐,僅食一魚也;所欺者大,自有法以議其後,禹不能為鲧庇也。
持大法,捐小利,以聽小人之或徼薄福而或即大刑,志不撓,神不驚,吾之所以敕幾于理亂安危得失者,如日月之中天,不驅雲以自照也。
智者知此,而其智大矣,以治天下,罔不治矣。
德宗言自山北來者,張皇賊勢,頗似窺觇。
陸敬輿曰:“役智彌精,失道彌遠。
”智哉言乎!夫張皇者之情,大要可見矣,愚而驚,躁而懼,随時傾動,而道聽塗說,其言不足信,其情可矜也。
吾之彊弱,在人耳目之閑,何必窺觇而始悉。
吾所欲為者,大義在讨賊而無所隐,進止之機在俄頃,而必不輕示初至之人。
即使其為窺觇邪,亦何足以為吾之大患;且将情窮迹露,自趣于死,而奚容早為防制哉?敬輿之說,非徒為闊略之語以誇識量也,取天下之情僞而極之,誠無所用其彌縫之精核矣 〖一八〗 名者,實之所自薄也,故好名為士之大戒。
抑聞之曰:“三代以下,唯恐不好名”斯亦非無謂言,蓋為人君取士、勸獎天下于君子之途而言也。
士以誠自盡而遠乎名,則念深而義固;上以誠責下忌其名,則情睽而恥刓\;故名者,亦人治之大者也。
因義而立,謂之名義;有節而不可踰,謂之名節;君之求于士者,節義而已。
名固有相因而起者矣,臯、夔、逢、比,皆名之可慕者也。
惟所好在名,則非必臯、夔,而必為臯、夔言;彼固不足為臯、夔,而君可與于堯、舜矣。
非必逢、比,而必為逢、比之言;彼固不足為逢、比,而君可免于桀、纣矣。
夫導君以侈,引君以貪,長君之暴,增君之淫,雠害君子而固結小人,取怨兆民而邀歡戚宦亦何求而不得,所不得者名耳;則好名者,所畏忌而不欲以身試者也。
于名而不好,則好必有所移。
寵,其好矣;利祿,其好矣;全身保妻子,其好矣。
人君而惡好名,将謂此佌佌有屋、有榖、享厚實小人,為誠樸無飾而登進之乎; 夫所言非道,不足以為名;君未有過,不足以為名;時未有危,不足以為名。
取善言而效之,乘君而攻之,知時危而先言之;既而其言驗矣,天下相與傳誦之,然後忠直先識之名歸焉。
夫士苟非自好有素,憂國之有誠,但以名之所在,不恤惡怒,不避罪罟,而力争于廷,誠為臣之末節,而君子之所恥為然其益于人主也,則亦大矣。
忠信誠愨,端靜和平,格心非而略人政,以遠名而崇實者,閑世而一遇如有其人,固宅揆亮工、托孤寄命之選也。
谏省部寺以降,有官守言職者,豈必盡得此而庸之乎?則汲汲焉求好名之士,唯恐不得;而加之罪名曰“沽直好名”,安得此亡國之語哉! 德宗惡姜公輔之谏,謂其指朕過以求名。
誠指過以求名,何惜不予之名,而因自懲其過乎?陸敬輿曰:“掩己過而過彌著,損彼名而名益彰。
”所以平複谏者之浮氣也,實不盡然也。
予士以名,則上收其實也。
〖一九〗 德宗之闇也,舍李晟、渾瑊不信而信吐蕃也。
吐蕃歸國,陸敬輿以為慶快,其識卓矣。
借兵于夷以平寇,賊闌入而掠我人民,乘閑而窺我社稷,二者之害易知也。
愚者且為之辭曰:掠奪雖弗能禁,然忍小害以除大患,亦一時之權計也。
若夫乘閑吞滅之害,則或輕信其不然,而究亦未必盡然,愚暗者且以香火要之矣。
故二者之害易知,而愚者猶有辭以争。
若夫其徒勞而隻以弛我三軍之氣,驕我将帥之心,旋以偾敗,則情勢之必然;不必其滅我掠我,而禍在眉睫,猶弗見也。
古今之以此緻覆軍、殺将、失地之害者不一矣,豈難知哉? 夫我有危亡之憂,而借人之力以相援,邢、衛且不能得之于齊桓,而況夷乎?兩軍相當,鋒矢相及,一死一生,以力相敵,以智相距,以氣相淩,将不能自保,兵不能求全,天下之至兇至危者也。
豈有人焉,唯他人之是恤,而君忘其敗,将忘其死,以緻命于原野哉?孫膑之為趙敗魏,自欲報魏也;項羽之為趙破秦,自欲滅秦也。
不然,則君欲之而将不欲,将即欲之,三軍之士必嗤其強以肝腦殉人而固不聽也。
故吳結蜀以為援,蜀待吳以交起,而俱滅于魏;諸葛誕、王淩、毋丘儉倚吳而斃于孤城;窦建德不揣以奔赴王世充之難,軍心不固而身為俘虜;恃人與為人所恃者之成敗,概可見矣。
兩軍相距,乞援于外,而外亟應之者,大抵師鄧析教訟之智,兩敵恒輕,而己居其重,其所援者特未定也。
此以情告,彼亦以情告,此以、利餌,彼亦以利餌,兩情俱可得,兩利俱可收,相其勝者而畸與之,夫豈有抑彼伸此之情哉?斂兵旁睨,于勝者居功,于敗者亦可無怨,翺翔于其閑,得厚實以旋歸,弱者之敗自不瘳也。
藉令無為之援者,無所恃以生玩敵之心,而量力以自奮,亦何至狂起無擇,以覆師失地于一朝哉? 故凡待援于人者,類為人所持以自斃。
況夷狄之唯利是趨,不可以理感情合者乎?宇文、高氏之用突厥也,交受其制,而不得其一矢之力,其明驗已。
回纥之為唐讨安、史也,安慶緒、史懷義之愚不能反用回纥以敝唐也。
德宗乃欲效之以用吐蕃,朱泚狡而據充盈之府庫,我能與争媚狡夷、使必親我乎?吐蕃去,軍心固,将任專,大功必成,敬輿知之審矣。
古人成敗之已迹,著于史冊,愚若王化貞者,尚弗之省,而以為秘計,天奪妄人之魄以禍人國,亦至此哉! 〖二○〗 德宗以進取規畫謀之陸敬輿,而敬輿無所條奏,唯戒德宗之中制,俾将帥之智勇得伸,以集大功。
其言曰:“鋒镝交于原野,而決策于加重之中;機會變于斯須,而定計于千裡之外;上掣其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