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四 德宗
關燈
小
中
大
聽其嗣,使假我之爵位,據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?而不許之,則又兵連禍結而不解。
論者至此而議已窮,謂不先其本,而急圖其末,是已。
顧處此迫不及待之勢,許不許兩言而判,徒追咎于既往,而無以應倉卒,是亦塵羹土之言耳。
粵自田承嗣等勢窮而降,罪可誅,功無可錄,授以土地甲兵者,仆固懷恩奸矯上命而擅予之也。
起家無賴之健兒,為賊已蹙,偷竊土壞,乃欲效古諸侯之世及,延其福祚,其愚而狂以自取滅亡也,本可折箠以收之者也。
寶臣先死,惟嶽首為難端,闇弱無能,而張孝忠、王武俊又與離心而伏戈相拟,則首抑之以懲李正已、田悅、梁崇義于未發也,誠不可不決之一旦者矣。
不許,而四兇表裡以佐亂,癰之必潰,養之奚可哉?曾未逾年,而田悅大衄,李納勢蹙,惟嶽之首縣于北阙,天下亦且定矣。
悅與納株守一軍,無難坐待其斃。
然則惟嶽之叛,不足以為唐社稷病,而德宗之不許,事雖勞而固有功矣。
天下複亂,固非不許惟嶽之所緻也。
謂殺劉晏而群叛懷疑以競起者,非也;晏自不當殺耳,不殺晏,而河北能戢志以聽命乎,誰其信之?不殺來瑱而仆固懷恩固反,不殺劉晏而河北固叛,賊指為名以激衆怨耳,實則了不相及之勢也。
抑欲天子不敢殺一人,以媚天下而取容乎?惟嶽既誅,成德已平,而處置朱滔、王武俊者乖方以緻亂,則誠過已。
雖然,滔、武俊之志,猶之乎承嗣、寶臣也,平一賊而進一賊,又豈易言哉?嗚呼!蓋至是而所以處此者誠難,論者設身處此,又将何以處之與? 且德宗之初政,猶勵精以求治,盧杞初升,其奸未逞,固本治内,即不逮漢光武、唐太宗之威德,亦可無咎于天下。
以此言之,癰久必潰,河壅必決,代宗以來,養成大患,授之德宗,誠有無可如何者。
固非天數之必然,亦人事漸漬之下遊成乎難挽,豈一事之失宜所猝緻哉? 乃若德宗之不能定亂而反益亂者,則有在焉。
當時所冒昧狂逞以思亂者數人耳,又皆纨袴子弟與夫偏裨小将無能為者也。
若環海内外,戴九葉天子以不忘,且英明之譽,早播于遠近,賊之宗黨,如田庭玠、邵真、谷從政、李洧、田昂、劉怦,下至幽、燕數萬之衆,無欲叛者。
德宗誠知天下之不足深憂,則群逆之黨,固可靜待其消。
而德宗不能也,周視天下,自朝廷以至于四方,無一非可疑者。
樹欲靜而撼之,波欲澄而抇之,疥癬在四末,而鍼石施于膏肓,可談笑以收功,必震驚以召侮,愈疑愈起,愈起愈疑,乃至空腹心之衛,以争勝于東方,憂已深,慮已亟,禍愈速而敗愈烈,梁州之奔,斯緻之有繇,而非無妄之災矣。
蓋河北之勢不能不亂者,代宗積壞之下遊也,而于德宗則為偶起之波濤。
事窮而變,變則有通之幾焉。
田承嗣、李寶臣、李正己、朱希彩之毒,大潰而且竭矣,其潰也,正其所以痊也。
嗚呼!能知苟安之必為後患,禍發之可待消亡,守順逆之經,居高乘權,因窮變通久之時,無震動悚之惑,而後天下靜于一人之心。
一發不效,惴惴焉迫為改圖,載鬼一車,而孤張不說,庸人之識量,所為自贻伊慼者,唯此而已矣。
〖八〗 劉盆子請降,光武曰:“待以不死耳。
”大哉言乎!理正而法明,量弘而志定,無苟且求安之情,則威信伸而亂賊之膽已戢,天下之甯也必矣。
詩雲:“我徂惟求定。
”定者,非一旦之定也。
志惟求定,未定而不以為憂,将定而不以為喜,所以求之者,持之心者定也。
史朝義窮蹙東走,官軍追敗之于衛州,而薛嵩、李寶臣降;再敗于莫州,窮蹙無歸,而田承嗣降;獨與數百騎北奔塞外,而李懷仟殺之以降;馬燧、李抱真、李晟大敗田悅于臨洺,梁崇義俘斬于襄陽,李惟嶽援孤将潰,而張孝忠降;馬燧等大破田悅于洹水,朱滔、張孝忠攻拔束鹿,惟嶽燒營以遁,而王武俊殺惟嶽以降。
凡此皆枭雄狡狯、為賊爪牙、以成其亂者,火熸水平,則賣主以圖僥倖,使即不降,而欲燼之灰,欲澄之浪,終不足以複興。
且其反而無親,旦君夕虜,憯焉絕其不忍之心者,允為亂人,非一挫可消其狂猘。
以視赤眉、盆子,其惡尤甚;而既俯首待命,則制之也尤便。
待以不死,而薄給以散秩微祿,置之四裔,則禍于此而訖矣。
官軍将士,血戰以摧疆寇,功未及錄,而窮乃投懷之鸷獸,寵以節钺,授以土疆,義士心灰,狂徒得志,無惑乎效忠者鮮而犯順者日滋也。
語有之曰:“受降難于受敵,”而非此之謂也。
兩國相距,勢埒力均,乍然投分,誠僞難知,則信難矣。
以天下之全力,奉天子之威,讨逆臣而蹙之死地,得生為幸,雖僞何為?操生死榮辱之權于吾腕掌,夫何難哉?夫光武初定雒陽,寇盜林立,統孤軍以遏歸寇之沖,則誠難耳;而一言折盆子之覬觎,易且如彼。
況朝義、惟嶽焚林之浮焰已滅,天下更無餘爝乎? 惡已滔天而戮其身,固非不仁也。
且使以不死待之,而劉盆子終老于漢,固可貸其生命,則其為恩也亦厚矣,非若白起、項羽坑殺之慘也。
乃唐之君臣,迫于亂之苟定,一聞瓦解,驚喜失措,納蠭蠆于懷中,其愚也足以亡國,不亡者幸爾。
朱溫叛黃巢以歸,而終篡唐;郭藥師叛契丹以來,而終滅宋。
代、德之世,唐猶疆盛,是以得免于亡;然其浸以亂而終亡于降賊,于此始之矣。
寵薛嵩等以分士者,仆固懷恩之奸也;君與大臣聽之者,其偷也。
孝忠、武俊,則德宗自假之威,而又猜忌以裁抑之,馬燧等不能與賊争功,尚何能奪其寵命哉? 〖九〗 君闇相佞,天下有亂人而無奸雄,則亂必起,民受其毒,而國固可不亡;君闇相奸,有奸雄以芟夷亂人,而後國之亡也,不可複支。
漢、唐之亡,皆奸相移政,而奸雄假名義以中立,伺天下之亂,不輕動而持其後,是以其亡決矣。
田悅、李納、李惟嶽、朱滔,皆狂騃躁妄、自取誅夷者也,雖相煽以起,其能如唐何邪?又況李希烈、朱泚之狂愚已甚者乎?希烈之鎮淮甯,獵得旌節,非能如河北之久從安、史,豢養枭雄,修城繕備之已夙;梁崇義脃弱無難平者,幸而有功,固不足以予雄;淮甯處四戰之地,東有曹王臯,西有哥舒曜,北有馬燧、李抱真、張孝忠、李懷光、雲屯之旅,希烈憯無所畏,據彈丸之地,橫骾其中而稱帝,拟之袁術,而又非其時也。
朱泚兵權已解,與朱滔縣絕一方,旁無可恃之黨,乘無主之亂兵,一旦而遽登天位,保長安片土,為燕雀之堂,以視桓玄,百不及一也。
此二豎者,白畫而攫市金,直不足以當奸雄之一笑。
自非李元平、源休、張光晟輩之愍不畏死,誰則從之?盧杞邪矣,而挾偏私以自怙,然未嘗如郗慮、崔胤之與賊文謀也。
以此言之,德宗能持以鄭重,而不括民财、空扈衛,以争旦夕之功于外,此豎子者,惡足以逞哉。
大群賊之中,狡黠而知忖者,王武俊耳。
擒惟嶽,反朱滔,皆其籌利害之已夙而能留餘地以自處者也。
天子不恃以為依,宰相不結以為黨,抑有李晟、馬燧,力敵勢均,而懷忠正以扼之,故其技止此,而不足以逞其邪心。
不然,進而倚之以立功,則桓玄平而劉裕篡,黃巢馘而朱溫逆,不知武俊之所止矣。
夫戡亂之主,拯危之将相,慮患不可不密也;尤不可無鎮定之量,以謹持其所不必防。
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領而示之以誠;李晟蔑視懷光之反,而安據渭橋,不為妄動;皆能忍暴集之奔湍,堅以俟其歸壑者也。
有臣如此,賊不足平矣。
德宗之召亂也,視希烈之惡已重,而捐社稷之衛為孤注以與争也。
田悅、李納、武俊皆降,而希烈稱帝,奄奄日就于斃,何足以煩空國之師乎?可以知已亂之大略矣。
〖一○〗 人而不仁,所最惡聞者忠孝之言,而孝為甚。
君子率其性之誠然而與言,則必逢其怒;加之以欷歔垂涕行道酸心之語,而怒愈不可撄矣。
陳天彜之言于至不仁者之前,勿論其怒與否也,不可與言而與言,先失言矣。
顔魯公謂盧杞曰:“先中丞傳首至平原,真卿以舌舐其面血,公忍不相容乎?”近世高邑趙冢宰以魏廣微叔事逆奄,而歡曰:“昆溟無子。
”魯公陷死于賊中,冢宰沒身于遠戍,取禍之繇,皆君子之過也。
雖為小人,而猶知有父,猶知其父之忠清,而恥贻之辱。
則與父所同志者,雖異趣殊情,而必不忍相忮害,此不待人言而自動于心。
蓋牿亡之餘,夜氣猶存,不能泯沒者也。
既不自知矣,知之而且以其父為戒矣,則忠臣孝子,固其不必有怨,而挾虿以唯恐不傷者也。
蔡小人耳,使而為君子,蔡攸豈但執手診視、迫其病免已乎?故夫子之責宰予,待其出而斥其不仁,弗與盡言也。
使以三年之懷,面折其逆心,震喪其貝,而彼且跻于高陵,與于不仁之甚矣。
君子于此,知其人理之已盡,置之而勿與言也。
漠然若蠭虿之過前,不問其誰氏之子也。
權在則誅殛之,權不在,則遠引以避之,如二胡之于秦桧,斯得矣。
盧奕、魏允成之生豺虺,腹悲焉可也。
〖一一〗 樊系受朱泚之僞命,為譔冊文,乃仰藥而死。
其愚甚,其汙不可浣,自度必死,而死于名節已虧之後,人所怪也。
嗚呼!人之能不為系者,蓋亦鮮矣。
以為從賊譔冊,法所不赦,光複之後,必罹刑戮,懼亦庸人所必不能引決而死者,未盡然也。
待至光複議法之日,止于死耳,蟪蛄之春秋,且苟延以姑待,亦庸人所必不能引決者,則系之死,實以自顧懷慚,天彜之未盡忘者也。
乃既慚而有死之心矣,而必自玷以兩虧者,其故有三,苟非持志秉義以作其氣,三者之情,中人以下之所恒有,而何怪于系焉。
懷疑而有所待,一也;氣不勝而受熏灼以不自持,二也;妻子相萦而不能制,三也。
泚之僭逆,出于倉卒,所與為黨者,姚令言一軍耳;在廷之臣,固有勸泚迎駕者,不徒段司農委,驚惶而迫無以應,退而後念名義之已也。
系于此,不慮泚之必逆,而姑俟之,一旦僞命見加,冊文見委,驚惶而迫無以應,退而後念名義之已虧,而憤以死也。
此無他,其立朝之日,茫然于貞邪之辨,故識不早而造次多疑也。
迨乎僞命及身,冊文相責,斯時也,令言之威已張,源休、蔣鎮、張光晟、李忠臣實繁有徒,出入烜赫于系左右,誇之以榮,怖之以禍,揮霍談笑,天日為迷,系于此時,心知其逆而氣為所奪,口呿目眩,不能與之争勝,雜憑陵,弗能拒也,魂搖神蕩,四顧而無可避之方,伸紙濡毫,亦不複知為已作矣。
此無他,立義無素,狎小人而為其所侮,乍欲奮志以抗兇鋒,直足當兇人之一笑;義非一旦之可襲,鋒稜不樹者,欲振起而不能,有含羞以死而已矣。
當德宗出奔之際,姜公輔諸人皆宵馳随跸,李晟在北,家固居于長安,弗能恤也,系徒留而不能去。
既而陷身賊中矣,段司農、劉海賓擊賊而死,一時百僚震慴,固可想見;而婦人孺子牽裾垂涕,相勸以瓦全,固有不忍見聞者。
系濡遲顧恤,以譔冊保全其家,以一死自謝其咎,蓋無如此呴呴嗫嗫者何也。
嗚呼!至于此而中人以下之能引決者,百不得一矣。
捐身以全家,有時焉或可也,郭汾陽之斥郭晞,而自入回纥軍中是也。
捐名義以全妻子,則無有可焉者也。
身全節全,而妻子勿恤,顧其所全之大小以為擇義之精,而要不失為志士;身死節喪,而唯妻子之是徇,則生人之理亡矣。
此亦有故,素所表正于家者無本,則狎昵嚅唲、敗亂人之志氣以相牽曳也。
夫若是,豈易言哉?怪系之所為者,吾且恐其不能為系;即偷免于他日,亦幸而為王維、鄭虔以贻辱于萬世已耳。
段司農自結發從軍以來,其光昭之大節,在軍中而軍中重,在朝廷而朝廷重,夫豈一旦一夕之能然哉! 〖一二〗 奸佞之惑人主也,類以聲色狗馬嬉遊相導,而掣曳之以從其所欲;不則結宮闱之寵、宦寺之援為内主,以移君之志。
唯盧杞不然,蠱惑之具,一無所進;婦寺之交,一無所附;孤恃其機巧辯言以與物相枝距,而德宗眷倚如此其笃。
至于保朱泚以百口,而泚旋反;命靈武、鹽夏、渭北援兵勿出乾陵,而諸軍潰敗;拒李懷光之入見,而懷光速叛;言發禍随,捷如桴鼓,而事愈敗,德宗之聽之也愈堅。
及乎公論不容,弗獲已以谪之,而猶依依然其不忍舍,杞何以得此于德宗邪?德宗謂“人言杞奸邪,朕殊不覺”者,亦以其無勸淫導侈之事,無宦官宮妾之援也。
夫杞豈不欲為此哉?德宗之于嗜欲也輕,而宮中無韋後、楊妃之寵,禁門無元振、朝恩之權也。
德宗之所以求治而反亂,求親賢而反保奸者,無他,好與人相違而已。
樂違人者,決于從人。
一有所從,雷霆不能震,魁鬥不能移矣。
杞知此而言無不與人相違也。
其保朱泚也,非與泚有香火而為賊閑也,衆言泚反,則曰不反而已矣;其令援軍勿出乾陵也,非于諸将有隙而陷之死地也,渾瑊言漠谷之危,則曰不危而已矣。
故顔魯公涕泣言情而益其怒;李揆以天子所恤,而必驅之行。
人所謂然,則必否之;人所謂非,則必是之。
于是德宗周爰四顧,求一力矯衆論如杞者而不可得。
志相孚也,氣相協也,孰有能閑之者?蓋德宗亦猶杞而已。
己偏任之,衆力攻之;衆愈攻之,己益任之。
其終不以杞為奸邪者,抑豈别有所私于杞哉?向令舉朝譽杞,而杞不足以容矣。
故奸邪必有黨,而杞無黨也。
挾持以固寵于上者,正以孤立無援,信為忠貞之瓊絕耳。
夫人之惡,未有甚于力與人相拂者也。
王安石學博思深,持己之清,尤非杞所可望其肩背;乃可人之否,否人之可,上不畏天,下不畏人,取全盛之天下而毀裂之,可畏哉!孤行己意者之惡滔天而不戢也。
鲧以婞直而必殛,夫豈有貪惏媕婀之為乎? 〖一三〗 德宗之初,天下鼎沸,河北連兵以叛,李希烈橫亘于中,朱泚内逼,天子匿于褒、漢,李楚琳複斷其右臂,韓滉收拾江東以觀成敗,其有必亡之勢者十九矣。
李晟、馬燧以孤軍援之,非能操全勝之勢。
而罪己之诏一下,天下翕然想望清谧,陸敬輿之移主心以作士氣、存國脈者,功固偉矣。
然所以言出而效随者,繇來有二,不然,則漢之将亡,亦有忠靖之臣,宋之将亡,亦下哀痛之诏,而何以訖于不救邪? 其一,則德宗之為君也,躁愎猜忌,以離臣工之心,而固無奢淫慘虐之暴行以失其民,故亂者自亂,德宗固居然四海之瞻依也。
倉皇北出,而段司農追韓旻以返,得安驅以入奉天;趙升鸾劫駕之謀尤亟矣,渾瑊
論者至此而議已窮,謂不先其本,而急圖其末,是已。
顧處此迫不及待之勢,許不許兩言而判,徒追咎于既往,而無以應倉卒,是亦塵羹土之言耳。
粵自田承嗣等勢窮而降,罪可誅,功無可錄,授以土地甲兵者,仆固懷恩奸矯上命而擅予之也。
起家無賴之健兒,為賊已蹙,偷竊土壞,乃欲效古諸侯之世及,延其福祚,其愚而狂以自取滅亡也,本可折箠以收之者也。
寶臣先死,惟嶽首為難端,闇弱無能,而張孝忠、王武俊又與離心而伏戈相拟,則首抑之以懲李正已、田悅、梁崇義于未發也,誠不可不決之一旦者矣。
不許,而四兇表裡以佐亂,癰之必潰,養之奚可哉?曾未逾年,而田悅大衄,李納勢蹙,惟嶽之首縣于北阙,天下亦且定矣。
悅與納株守一軍,無難坐待其斃。
然則惟嶽之叛,不足以為唐社稷病,而德宗之不許,事雖勞而固有功矣。
天下複亂,固非不許惟嶽之所緻也。
謂殺劉晏而群叛懷疑以競起者,非也;晏自不當殺耳,不殺晏,而河北能戢志以聽命乎,誰其信之?不殺來瑱而仆固懷恩固反,不殺劉晏而河北固叛,賊指為名以激衆怨耳,實則了不相及之勢也。
抑欲天子不敢殺一人,以媚天下而取容乎?惟嶽既誅,成德已平,而處置朱滔、王武俊者乖方以緻亂,則誠過已。
雖然,滔、武俊之志,猶之乎承嗣、寶臣也,平一賊而進一賊,又豈易言哉?嗚呼!蓋至是而所以處此者誠難,論者設身處此,又将何以處之與? 且德宗之初政,猶勵精以求治,盧杞初升,其奸未逞,固本治内,即不逮漢光武、唐太宗之威德,亦可無咎于天下。
以此言之,癰久必潰,河壅必決,代宗以來,養成大患,授之德宗,誠有無可如何者。
固非天數之必然,亦人事漸漬之下遊成乎難挽,豈一事之失宜所猝緻哉? 乃若德宗之不能定亂而反益亂者,則有在焉。
當時所冒昧狂逞以思亂者數人耳,又皆纨袴子弟與夫偏裨小将無能為者也。
若環海内外,戴九葉天子以不忘,且英明之譽,早播于遠近,賊之宗黨,如田庭玠、邵真、谷從政、李洧、田昂、劉怦,下至幽、燕數萬之衆,無欲叛者。
德宗誠知天下之不足深憂,則群逆之黨,固可靜待其消。
而德宗不能也,周視天下,自朝廷以至于四方,無一非可疑者。
樹欲靜而撼之,波欲澄而抇之,疥癬在四末,而鍼石施于膏肓,可談笑以收功,必震驚以召侮,愈疑愈起,愈起愈疑,乃至空腹心之衛,以争勝于東方,憂已深,慮已亟,禍愈速而敗愈烈,梁州之奔,斯緻之有繇,而非無妄之災矣。
蓋河北之勢不能不亂者,代宗積壞之下遊也,而于德宗則為偶起之波濤。
事窮而變,變則有通之幾焉。
田承嗣、李寶臣、李正己、朱希彩之毒,大潰而且竭矣,其潰也,正其所以痊也。
嗚呼!能知苟安之必為後患,禍發之可待消亡,守順逆之經,居高乘權,因窮變通久之時,無震動悚之惑,而後天下靜于一人之心。
一發不效,惴惴焉迫為改圖,載鬼一車,而孤張不說,庸人之識量,所為自贻伊慼者,唯此而已矣。
〖八〗 劉盆子請降,光武曰:“待以不死耳。
”大哉言乎!理正而法明,量弘而志定,無苟且求安之情,則威信伸而亂賊之膽已戢,天下之甯也必矣。
詩雲:“我徂惟求定。
”定者,非一旦之定也。
志惟求定,未定而不以為憂,将定而不以為喜,所以求之者,持之心者定也。
史朝義窮蹙東走,官軍追敗之于衛州,而薛嵩、李寶臣降;再敗于莫州,窮蹙無歸,而田承嗣降;獨與數百騎北奔塞外,而李懷仟殺之以降;馬燧、李抱真、李晟大敗田悅于臨洺,梁崇義俘斬于襄陽,李惟嶽援孤将潰,而張孝忠降;馬燧等大破田悅于洹水,朱滔、張孝忠攻拔束鹿,惟嶽燒營以遁,而王武俊殺惟嶽以降。
凡此皆枭雄狡狯、為賊爪牙、以成其亂者,火熸水平,則賣主以圖僥倖,使即不降,而欲燼之灰,欲澄之浪,終不足以複興。
且其反而無親,旦君夕虜,憯焉絕其不忍之心者,允為亂人,非一挫可消其狂猘。
以視赤眉、盆子,其惡尤甚;而既俯首待命,則制之也尤便。
待以不死,而薄給以散秩微祿,置之四裔,則禍于此而訖矣。
官軍将士,血戰以摧疆寇,功未及錄,而窮乃投懷之鸷獸,寵以節钺,授以土疆,義士心灰,狂徒得志,無惑乎效忠者鮮而犯順者日滋也。
語有之曰:“受降難于受敵,”而非此之謂也。
兩國相距,勢埒力均,乍然投分,誠僞難知,則信難矣。
以天下之全力,奉天子之威,讨逆臣而蹙之死地,得生為幸,雖僞何為?操生死榮辱之權于吾腕掌,夫何難哉?夫光武初定雒陽,寇盜林立,統孤軍以遏歸寇之沖,則誠難耳;而一言折盆子之覬觎,易且如彼。
況朝義、惟嶽焚林之浮焰已滅,天下更無餘爝乎? 惡已滔天而戮其身,固非不仁也。
且使以不死待之,而劉盆子終老于漢,固可貸其生命,則其為恩也亦厚矣,非若白起、項羽坑殺之慘也。
乃唐之君臣,迫于亂之苟定,一聞瓦解,驚喜失措,納蠭蠆于懷中,其愚也足以亡國,不亡者幸爾。
朱溫叛黃巢以歸,而終篡唐;郭藥師叛契丹以來,而終滅宋。
代、德之世,唐猶疆盛,是以得免于亡;然其浸以亂而終亡于降賊,于此始之矣。
寵薛嵩等以分士者,仆固懷恩之奸也;君與大臣聽之者,其偷也。
孝忠、武俊,則德宗自假之威,而又猜忌以裁抑之,馬燧等不能與賊争功,尚何能奪其寵命哉? 〖九〗 君闇相佞,天下有亂人而無奸雄,則亂必起,民受其毒,而國固可不亡;君闇相奸,有奸雄以芟夷亂人,而後國之亡也,不可複支。
漢、唐之亡,皆奸相移政,而奸雄假名義以中立,伺天下之亂,不輕動而持其後,是以其亡決矣。
田悅、李納、李惟嶽、朱滔,皆狂騃躁妄、自取誅夷者也,雖相煽以起,其能如唐何邪?又況李希烈、朱泚之狂愚已甚者乎?希烈之鎮淮甯,獵得旌節,非能如河北之久從安、史,豢養枭雄,修城繕備之已夙;梁崇義脃弱無難平者,幸而有功,固不足以予雄;淮甯處四戰之地,東有曹王臯,西有哥舒曜,北有馬燧、李抱真、張孝忠、李懷光、雲屯之旅,希烈憯無所畏,據彈丸之地,橫骾其中而稱帝,拟之袁術,而又非其時也。
朱泚兵權已解,與朱滔縣絕一方,旁無可恃之黨,乘無主之亂兵,一旦而遽登天位,保長安片土,為燕雀之堂,以視桓玄,百不及一也。
此二豎者,白畫而攫市金,直不足以當奸雄之一笑。
自非李元平、源休、張光晟輩之愍不畏死,誰則從之?盧杞邪矣,而挾偏私以自怙,然未嘗如郗慮、崔胤之與賊文謀也。
以此言之,德宗能持以鄭重,而不括民财、空扈衛,以争旦夕之功于外,此豎子者,惡足以逞哉。
大群賊之中,狡黠而知忖者,王武俊耳。
擒惟嶽,反朱滔,皆其籌利害之已夙而能留餘地以自處者也。
天子不恃以為依,宰相不結以為黨,抑有李晟、馬燧,力敵勢均,而懷忠正以扼之,故其技止此,而不足以逞其邪心。
不然,進而倚之以立功,則桓玄平而劉裕篡,黃巢馘而朱溫逆,不知武俊之所止矣。
夫戡亂之主,拯危之将相,慮患不可不密也;尤不可無鎮定之量,以謹持其所不必防。
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領而示之以誠;李晟蔑視懷光之反,而安據渭橋,不為妄動;皆能忍暴集之奔湍,堅以俟其歸壑者也。
有臣如此,賊不足平矣。
德宗之召亂也,視希烈之惡已重,而捐社稷之衛為孤注以與争也。
田悅、李納、武俊皆降,而希烈稱帝,奄奄日就于斃,何足以煩空國之師乎?可以知已亂之大略矣。
〖一○〗 人而不仁,所最惡聞者忠孝之言,而孝為甚。
君子率其性之誠然而與言,則必逢其怒;加之以欷歔垂涕行道酸心之語,而怒愈不可撄矣。
陳天彜之言于至不仁者之前,勿論其怒與否也,不可與言而與言,先失言矣。
顔魯公謂盧杞曰:“先中丞傳首至平原,真卿以舌舐其面血,公忍不相容乎?”近世高邑趙冢宰以魏廣微叔事逆奄,而歡曰:“昆溟無子。
”魯公陷死于賊中,冢宰沒身于遠戍,取禍之繇,皆君子之過也。
雖為小人,而猶知有父,猶知其父之忠清,而恥贻之辱。
則與父所同志者,雖異趣殊情,而必不忍相忮害,此不待人言而自動于心。
蓋牿亡之餘,夜氣猶存,不能泯沒者也。
既不自知矣,知之而且以其父為戒矣,則忠臣孝子,固其不必有怨,而挾虿以唯恐不傷者也。
蔡小人耳,使而為君子,蔡攸豈但執手診視、迫其病免已乎?故夫子之責宰予,待其出而斥其不仁,弗與盡言也。
使以三年之懷,面折其逆心,震喪其貝,而彼且跻于高陵,與于不仁之甚矣。
君子于此,知其人理之已盡,置之而勿與言也。
漠然若蠭虿之過前,不問其誰氏之子也。
權在則誅殛之,權不在,則遠引以避之,如二胡之于秦桧,斯得矣。
盧奕、魏允成之生豺虺,腹悲焉可也。
〖一一〗 樊系受朱泚之僞命,為譔冊文,乃仰藥而死。
其愚甚,其汙不可浣,自度必死,而死于名節已虧之後,人所怪也。
嗚呼!人之能不為系者,蓋亦鮮矣。
以為從賊譔冊,法所不赦,光複之後,必罹刑戮,懼亦庸人所必不能引決而死者,未盡然也。
待至光複議法之日,止于死耳,蟪蛄之春秋,且苟延以姑待,亦庸人所必不能引決者,則系之死,實以自顧懷慚,天彜之未盡忘者也。
乃既慚而有死之心矣,而必自玷以兩虧者,其故有三,苟非持志秉義以作其氣,三者之情,中人以下之所恒有,而何怪于系焉。
懷疑而有所待,一也;氣不勝而受熏灼以不自持,二也;妻子相萦而不能制,三也。
泚之僭逆,出于倉卒,所與為黨者,姚令言一軍耳;在廷之臣,固有勸泚迎駕者,不徒段司農委,驚惶而迫無以應,退而後念名義之已也。
系于此,不慮泚之必逆,而姑俟之,一旦僞命見加,冊文見委,驚惶而迫無以應,退而後念名義之已虧,而憤以死也。
此無他,其立朝之日,茫然于貞邪之辨,故識不早而造次多疑也。
迨乎僞命及身,冊文相責,斯時也,令言之威已張,源休、蔣鎮、張光晟、李忠臣實繁有徒,出入烜赫于系左右,誇之以榮,怖之以禍,揮霍談笑,天日為迷,系于此時,心知其逆而氣為所奪,口呿目眩,不能與之争勝,雜憑陵,弗能拒也,魂搖神蕩,四顧而無可避之方,伸紙濡毫,亦不複知為已作矣。
此無他,立義無素,狎小人而為其所侮,乍欲奮志以抗兇鋒,直足當兇人之一笑;義非一旦之可襲,鋒稜不樹者,欲振起而不能,有含羞以死而已矣。
當德宗出奔之際,姜公輔諸人皆宵馳随跸,李晟在北,家固居于長安,弗能恤也,系徒留而不能去。
既而陷身賊中矣,段司農、劉海賓擊賊而死,一時百僚震慴,固可想見;而婦人孺子牽裾垂涕,相勸以瓦全,固有不忍見聞者。
系濡遲顧恤,以譔冊保全其家,以一死自謝其咎,蓋無如此呴呴嗫嗫者何也。
嗚呼!至于此而中人以下之能引決者,百不得一矣。
捐身以全家,有時焉或可也,郭汾陽之斥郭晞,而自入回纥軍中是也。
捐名義以全妻子,則無有可焉者也。
身全節全,而妻子勿恤,顧其所全之大小以為擇義之精,而要不失為志士;身死節喪,而唯妻子之是徇,則生人之理亡矣。
此亦有故,素所表正于家者無本,則狎昵嚅唲、敗亂人之志氣以相牽曳也。
夫若是,豈易言哉?怪系之所為者,吾且恐其不能為系;即偷免于他日,亦幸而為王維、鄭虔以贻辱于萬世已耳。
段司農自結發從軍以來,其光昭之大節,在軍中而軍中重,在朝廷而朝廷重,夫豈一旦一夕之能然哉! 〖一二〗 奸佞之惑人主也,類以聲色狗馬嬉遊相導,而掣曳之以從其所欲;不則結宮闱之寵、宦寺之援為内主,以移君之志。
唯盧杞不然,蠱惑之具,一無所進;婦寺之交,一無所附;孤恃其機巧辯言以與物相枝距,而德宗眷倚如此其笃。
至于保朱泚以百口,而泚旋反;命靈武、鹽夏、渭北援兵勿出乾陵,而諸軍潰敗;拒李懷光之入見,而懷光速叛;言發禍随,捷如桴鼓,而事愈敗,德宗之聽之也愈堅。
及乎公論不容,弗獲已以谪之,而猶依依然其不忍舍,杞何以得此于德宗邪?德宗謂“人言杞奸邪,朕殊不覺”者,亦以其無勸淫導侈之事,無宦官宮妾之援也。
夫杞豈不欲為此哉?德宗之于嗜欲也輕,而宮中無韋後、楊妃之寵,禁門無元振、朝恩之權也。
德宗之所以求治而反亂,求親賢而反保奸者,無他,好與人相違而已。
樂違人者,決于從人。
一有所從,雷霆不能震,魁鬥不能移矣。
杞知此而言無不與人相違也。
其保朱泚也,非與泚有香火而為賊閑也,衆言泚反,則曰不反而已矣;其令援軍勿出乾陵也,非于諸将有隙而陷之死地也,渾瑊言漠谷之危,則曰不危而已矣。
故顔魯公涕泣言情而益其怒;李揆以天子所恤,而必驅之行。
人所謂然,則必否之;人所謂非,則必是之。
于是德宗周爰四顧,求一力矯衆論如杞者而不可得。
志相孚也,氣相協也,孰有能閑之者?蓋德宗亦猶杞而已。
己偏任之,衆力攻之;衆愈攻之,己益任之。
其終不以杞為奸邪者,抑豈别有所私于杞哉?向令舉朝譽杞,而杞不足以容矣。
故奸邪必有黨,而杞無黨也。
挾持以固寵于上者,正以孤立無援,信為忠貞之瓊絕耳。
夫人之惡,未有甚于力與人相拂者也。
王安石學博思深,持己之清,尤非杞所可望其肩背;乃可人之否,否人之可,上不畏天,下不畏人,取全盛之天下而毀裂之,可畏哉!孤行己意者之惡滔天而不戢也。
鲧以婞直而必殛,夫豈有貪惏媕婀之為乎? 〖一三〗 德宗之初,天下鼎沸,河北連兵以叛,李希烈橫亘于中,朱泚内逼,天子匿于褒、漢,李楚琳複斷其右臂,韓滉收拾江東以觀成敗,其有必亡之勢者十九矣。
李晟、馬燧以孤軍援之,非能操全勝之勢。
而罪己之诏一下,天下翕然想望清谧,陸敬輿之移主心以作士氣、存國脈者,功固偉矣。
然所以言出而效随者,繇來有二,不然,則漢之将亡,亦有忠靖之臣,宋之将亡,亦下哀痛之诏,而何以訖于不救邪? 其一,則德宗之為君也,躁愎猜忌,以離臣工之心,而固無奢淫慘虐之暴行以失其民,故亂者自亂,德宗固居然四海之瞻依也。
倉皇北出,而段司農追韓旻以返,得安驅以入奉天;趙升鸾劫駕之謀尤亟矣,渾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