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三 代宗
關燈
小
中
大
天地之生,盈而必消,消而抑長,民之自惜其生,驚竄甫定,必即謀田廬、育婦子,筋骸以習苦而疆,婚嫁以殺禮而易,亦何至凋零之逮是哉? 蓋國家所以安集其人民而足其賦役者,恃夫法之不亂、政之不苛,汙吏無所容其奸,猾胥無所雠其僞耳。
喪亂猝興而典籍亂,軍徭數動而遷徙雜,役繁賦重,有司以消耗薄征輸不及之責而利報逃亡,單丁疲戶,徼幸告絕,而黠民乘之,以衆為寡,以熟為萊,堕賦于僻遠願樸之鄉,席腴産、長子孫者,公為籍外之遊民,墨吏鬻版籍,猾胥市脫漏,乃使奉公畏法之願民,代奸人以任國計,戶日減,科斂不得不日增,昔以三而供太平之常賦,今以一而應軍興之求索,故其後兩稅行而稅外之苛征又起,杜甫所為哀寡婦誅求之盡者,良有以也。
民之重困,豈徒掠殺流亡之慘哉?第五琦、元載之箕斂愈酷,疲民之詭漏愈滋,官胥之欺誣愈劇,此二百九十餘萬者,猶弗能盡隐而聊以塞上之求者也。
以此知廣德之凋殘,上損國而下病民,誠有以緻之,蓋亂世必然之覆軌矣。
賦輕役簡,官有箴,民有恥,雖兵戈之餘,十年而可複其故,亦何至相差之邈絕乎? 〖六〗 讀古人書,不揆其實,欲以制法,則殃民者亦攀援附托以起,非但耕戰刑名之邪說足以禍天下也。
三代取民之法,皆曰什一,當其時必有以處之者,民乃不困。
其約略可考者,則有中地下地、一易再易、田萊相參之法,名為什一,非什一也。
以國之經費言之,天下既自上古以來封建相沿,而各君其國,以與天子相颉颃,以孟子所言,率今一小縣,而有五世之廟,路寝三門之制;百官有司,則以周初千八百國計之,以次國二卿為準,南不盡楚塞,西不踰河、隴,東不有吳、越,中原侯甸未訖六州,而為卿者已三千六百人,人食一千六百之粟,而大夫士府史胥徒坐食無算,今天下十不得一也;币帛饔飧見于聘禮者,如此其繁,比年三年數舉而偏于友邦,皆民之畫耕夕織、勤苦而僅獲者也。
後世而幸免此矣,則無三王寬恤之仁,而欲十取其一,以供貪君之慢藏,哀哉!苟有恻隐之心者,誰忍言此哉? 然而第五琦竊其語以橫征,欲诘其非,則且曰此禹、湯、文、武,裁中正之法以仁天下,而孟子謂異于貉迫者也,胡不可行也?乃代宗行之三年,而民皆流亡,卒不可行而止。
以此推之,後世無識之士,欲撓亂成法,謂三代之制一一可行之今,适足以賊民病國,為天下僇,類此者衆矣。
不體三代聖人之心,達其時變,而徒言法古者,皆第五琦之徒也,惡逾于商鞅矣。
何也?彼猶可鉗束其民而民從之,此則旦令行而夕哭于野,無有能從之者也。
三十取一,民猶不适有生,況什一乎? 〖七〗 以道宅心者,天下所不能測也。
兵兇戰危,以死為道者也。
以死為道,然後審乎所以處死之道;審乎所以處死之道,然後能取威制勝,保國全民,不戰而屈人之道鹹裕于中而得其理。
繇其功之已成,觀其所以成功,若有天幸;乃其決計必行之際,甚兇甚危,而泰然不疑,若不曙于禍福生死以徼幸,皆人之所不測也。
不測之,則疑其智之度越而善操利鈍之樞,夫豈然哉?知死為其道,而處之也不惑耳。
回纥要郭汾陽相見,汾陽知戰之必敗,而唯以身往赴之之一策,可以抑鋒止銳而全宗社。
于斯時也,固不謂往之必死也,亦不謂往之必不死也,雖死而無所恤焉而已。
故藥葛羅情窮而辭屈,懾于其不畏死之氣,則未知殺公以後勝敗奚若,而心已折、氣已餒矣。
決于死,則情志定;情志定,則神氣平而條理現。
免胄投鎗之際,一從容就義者大雅之風裁也。
處死之道,緻一而已。
緻一則神全,神全則理裕。
理處其至裕,而事必應乎其心。
凡人之情,局于目前而迷于四際者,固不足以測之,遂相與詫之曰:其不可測也,有若是哉!不則其有天幸乎?夫惡知所守之約,為恐懼疑惑之所不得乘哉? 其謂子晞曰:“戰則父子俱死,不然,則身死而家全。
”聊以慰晞而已,非公之本志也。
告藥葛羅曰:“挺身聽汝殺之,将士必緻死與汝戰。
”亦示以不可勝耳,非挾将士之報雠死戰、足以懼回纥也。
公之心,則惟極緻于死,而固無必生之計也爾。
〖八〗 代宗委權以驕藩鎮,而天下瓦解。
其柔弱寬縱也,人具知之;抑豈知其失也,非徒柔弱不自振之過哉?惟握深險之機以與天
喪亂猝興而典籍亂,軍徭數動而遷徙雜,役繁賦重,有司以消耗薄征輸不及之責而利報逃亡,單丁疲戶,徼幸告絕,而黠民乘之,以衆為寡,以熟為萊,堕賦于僻遠願樸之鄉,席腴産、長子孫者,公為籍外之遊民,墨吏鬻版籍,猾胥市脫漏,乃使奉公畏法之願民,代奸人以任國計,戶日減,科斂不得不日增,昔以三而供太平之常賦,今以一而應軍興之求索,故其後兩稅行而稅外之苛征又起,杜甫所為哀寡婦誅求之盡者,良有以也。
民之重困,豈徒掠殺流亡之慘哉?第五琦、元載之箕斂愈酷,疲民之詭漏愈滋,官胥之欺誣愈劇,此二百九十餘萬者,猶弗能盡隐而聊以塞上之求者也。
以此知廣德之凋殘,上損國而下病民,誠有以緻之,蓋亂世必然之覆軌矣。
賦輕役簡,官有箴,民有恥,雖兵戈之餘,十年而可複其故,亦何至相差之邈絕乎? 〖六〗 讀古人書,不揆其實,欲以制法,則殃民者亦攀援附托以起,非但耕戰刑名之邪說足以禍天下也。
三代取民之法,皆曰什一,當其時必有以處之者,民乃不困。
其約略可考者,則有中地下地、一易再易、田萊相參之法,名為什一,非什一也。
以國之經費言之,天下既自上古以來封建相沿,而各君其國,以與天子相颉颃,以孟子所言,率今一小縣,而有五世之廟,路寝三門之制;百官有司,則以周初千八百國計之,以次國二卿為準,南不盡楚塞,西不踰河、隴,東不有吳、越,中原侯甸未訖六州,而為卿者已三千六百人,人食一千六百之粟,而大夫士府史胥徒坐食無算,今天下十不得一也;币帛饔飧見于聘禮者,如此其繁,比年三年數舉而偏于友邦,皆民之畫耕夕織、勤苦而僅獲者也。
後世而幸免此矣,則無三王寬恤之仁,而欲十取其一,以供貪君之慢藏,哀哉!苟有恻隐之心者,誰忍言此哉? 然而第五琦竊其語以橫征,欲诘其非,則且曰此禹、湯、文、武,裁中正之法以仁天下,而孟子謂異于貉迫者也,胡不可行也?乃代宗行之三年,而民皆流亡,卒不可行而止。
以此推之,後世無識之士,欲撓亂成法,謂三代之制一一可行之今,适足以賊民病國,為天下僇,類此者衆矣。
不體三代聖人之心,達其時變,而徒言法古者,皆第五琦之徒也,惡逾于商鞅矣。
何也?彼猶可鉗束其民而民從之,此則旦令行而夕哭于野,無有能從之者也。
三十取一,民猶不适有生,況什一乎? 〖七〗 以道宅心者,天下所不能測也。
兵兇戰危,以死為道者也。
以死為道,然後審乎所以處死之道;審乎所以處死之道,然後能取威制勝,保國全民,不戰而屈人之道鹹裕于中而得其理。
繇其功之已成,觀其所以成功,若有天幸;乃其決計必行之際,甚兇甚危,而泰然不疑,若不曙于禍福生死以徼幸,皆人之所不測也。
不測之,則疑其智之度越而善操利鈍之樞,夫豈然哉?知死為其道,而處之也不惑耳。
回纥要郭汾陽相見,汾陽知戰之必敗,而唯以身往赴之之一策,可以抑鋒止銳而全宗社。
于斯時也,固不謂往之必死也,亦不謂往之必不死也,雖死而無所恤焉而已。
故藥葛羅情窮而辭屈,懾于其不畏死之氣,則未知殺公以後勝敗奚若,而心已折、氣已餒矣。
決于死,則情志定;情志定,則神氣平而條理現。
免胄投鎗之際,一從容就義者大雅之風裁也。
處死之道,緻一而已。
緻一則神全,神全則理裕。
理處其至裕,而事必應乎其心。
凡人之情,局于目前而迷于四際者,固不足以測之,遂相與詫之曰:其不可測也,有若是哉!不則其有天幸乎?夫惡知所守之約,為恐懼疑惑之所不得乘哉? 其謂子晞曰:“戰則父子俱死,不然,則身死而家全。
”聊以慰晞而已,非公之本志也。
告藥葛羅曰:“挺身聽汝殺之,将士必緻死與汝戰。
”亦示以不可勝耳,非挾将士之報雠死戰、足以懼回纥也。
公之心,則惟極緻于死,而固無必生之計也爾。
〖八〗 代宗委權以驕藩鎮,而天下瓦解。
其柔弱寬縱也,人具知之;抑豈知其失也,非徒柔弱不自振之過哉?惟握深險之機以與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