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三 肅宗
關燈
小
中
大
軍中自為予奪,其召亂尤速也。
操大權者,非一旦之能也。
〖一一〗 安、史之滅,自滅也,互相殺而四賊夷,唐不能俘馘之也。
前之複兩京,後之收東都,皆乘其敝而資回纥之力,李、郭亦因時以取大勳,非有血戰之殊勞焉。
以戰功論,李光弼奮其智勇,克敵制勝之功視郭為多;郭則一敗于清渠,再潰于相州,功尤诎焉。
然而為唐社稷之臣,天下倚以重輕,後世無得而議 任天下之重者,莫大乎平其情以聽物之順逆,而不挾意以自居于勝,此唯古之知道者能之。
故詩稱周公之德曰“赤鳥幾幾”,言其志定而于土皆安也。
夫有攬天下于己之心,其心危;有疑天下而不自任之心,其心诐;心者,藏于中而不可揜者也。
藏于中而固不可揜,故天下皆見之,而思與斁、疑與信、報之以不爽。
汾陽以翹關負米起家,而暗與道合,其得于天者,三代以下莫與之倫矣。
能任也,則不能讓,所謂豪傑之士也,韓信、馬援是已;能讓也,則不能任,所謂保身之哲也,張子房李長源是已。
汾陽于位之崇替,權之去留,上之疑信,讒佞之起滅,乃至功之成與不成,俱至則受之,受則任之,而無所容心于其閑。
情至平矣,而天下不能測其所為。
山有陂陀,則測其峯之起伏;水有灘碛,則測其波之回旋;平平蕩蕩,無高無下,無曲無奇,而物惡從測之哉?天下既共見之,而終莫測之,大哉!平情之為用也,四海在其度中,賢不肖萬殊之情歸其節圍矣。
相州師潰,汾陽之威名既損,魚朝恩之谮行,肅宗奪其兵柄授李光弼,數年之内,光弼以元帥擁重兵戮力中原,若将駕汾陽而上之也。
乃許叔冀叛于汴州,劉展反于江、淮,段子璋反于梓州,楚州殺李藏用,河東殺鄧景山,行營殺李國真、荔非元禮,内亂蠭起,此撲彼興。
迨乎寶應元年,汾陽受王爵、知諸道行營,而天下帖然,内既甯而外自戰,史朝義釜魚之遊不能以終日,弗待血戰之功也。
嗚呼!是豈光弼智勇之所能及,漢、魏以下将相大臣之能得于天下者乎? 董卓不足以亡漢,亡漢者關東也;桓玄不足以亡晉,亡晉者北府也;黃巢不足以亡唐,亡唐者汴、晉也。
然則安、史非唐之憂,而乘時以蠭起者,鹿不知死于誰手。
汾陽一出而天下熄,其建威也,不過斬王元振四十餘人而已,天下莫敢複亂。
唯其平情以聽權勢之去來,可為則為,不可為則止,坦然無我之大用,人以意揣之而不能得其要領,又孰知其因其心而因物以受寵辱之固然者乎?仆固懷恩亂人也,張用濟欲逐光弼,而懷恩曰:“邺城之潰,郭公先去,朝廷責帥,故罷公兵。
”引咎以安衆心,何其似君子之言也!非公安土敦仁、不舍幾幾之度,淪浃于群心,懷恩讵足以及此哉? 人臣之義,憂國如家,性之節也;社稷之任在己而不可辭,道之任也。
笃忠貞者,汲汲以謀濟,而勢诎力沮,則必有不平之情。
此意一發于中,必動于外,天下乃争骛于功名,而忘其忠順。
奸人乘之,亂因以起。
唯并取立功匡主之情,夷然任之,而無取必于物之念,以與天下相見于冰融風霁之宇,可為者無不為焉,則雖有桀鳌不軌之徒,亦氣折心灰而不敢動。
不言之言,無功之功,回纥稱之曰“大人”,允矣其為大人矣。
以光弼之忠勇不下于公,而天下不蒙其祐,兩将相衡,度量較然矣。
〖一二〗 孤臣子,曆疢疾而憤興。
雖然,亦存乎其人爾。
抱倜傥不平之姿者,安樂易以驕,憂危乃以惕,則晉重耳、越句踐是已。
其不然者,氣折則神益昏,心危則志益溺,使駕輕車、騁康莊,猶不免于折辀輸載也。
中宗幽辱于房州。
因與韋氏暱以自安,而制于韋氏,身為戮,國幾喪,固無足道矣。
肅宗之明能任李泌,其斷能倚廣平,雖不廢寵樂,而無淫荒之癖,是殆可與有為者。
其在東宮,為李林甫、楊國忠所離閑,不廢而死者,幸耳。
靈武草創,履行閑者數年,賊逼于外,援孤于内,亦可謂與憂患相終始、險阻備嘗者也。
而既歸西京,讨賊之功,方将就緒,苶然委順,制于悍妻,迫于家奴,使擁兵劫父,囚處别宮,唯其所為,莫之能禁,乃至蒙面喪心,慰李輔國曰:“卿等防微杜漸以安社稷。
”天倫泯絕若此之酷者,豈其果有枭獍之心乎?畏輔國之擁六軍,禍将及己,而姑以自全耳。
黜蕭華,相元載,罷子儀,乃至聞李唐之谏,泫然流涕,而不敢修寝門之節,與冥頑不慧之宋光同其陷溺,豈非憂患深而鋒稜绌,以至于斯哉? 其任輔國也,徇良娣也;其嬖良娣也,亦非徒悅色也,當在靈武時,生子三日而起縫戰士之衣,畏刺客而寝于外,以身當之,患難之下,呴沫相保,恻然之心一動,而沈酣不能自拔,縱遣驕橫,莫能複制,日銷月靡,志不守而神不興,不複有生人之氣,岌岌自保之不遑,于是而泯忘其天性,所必然矣。
鄉使以元子之尊,早受冊立,無奸臣之搖動,無巨寇之摧殘,嗣天位,撫金瓯,則固可與守文,而豈其喪心失志之爾爾邪? 嗚呼!豈獨天子為然乎?士起孤寒之族,際荒亂之世,與炎寒之流俗相周旋,凍餒飄搖,激而特起,念平生之坎坷,懷恩怨以不忘。
主父偃曰:“日暮途遠,倒行而逆施之。
”一飯千金,睚眦必報。
蘇秦、劉穆之、元載身陷大惡,為千古僇,皆疢疾之深,反激而愈增其狂戾也。
故曰: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。
”處約而能不以女子小人醉飽金錢為恩怨者,鮮矣。
此亂世所以多敗德也。
操大權者,非一旦之能也。
〖一一〗 安、史之滅,自滅也,互相殺而四賊夷,唐不能俘馘之也。
前之複兩京,後之收東都,皆乘其敝而資回纥之力,李、郭亦因時以取大勳,非有血戰之殊勞焉。
以戰功論,李光弼奮其智勇,克敵制勝之功視郭為多;郭則一敗于清渠,再潰于相州,功尤诎焉。
然而為唐社稷之臣,天下倚以重輕,後世無得而議 任天下之重者,莫大乎平其情以聽物之順逆,而不挾意以自居于勝,此唯古之知道者能之。
故詩稱周公之德曰“赤鳥幾幾”,言其志定而于土皆安也。
夫有攬天下于己之心,其心危;有疑天下而不自任之心,其心诐;心者,藏于中而不可揜者也。
藏于中而固不可揜,故天下皆見之,而思與斁、疑與信、報之以不爽。
汾陽以翹關負米起家,而暗與道合,其得于天者,三代以下莫與之倫矣。
能任也,則不能讓,所謂豪傑之士也,韓信、馬援是已;能讓也,則不能任,所謂保身之哲也,張子房李長源是已。
汾陽于位之崇替,權之去留,上之疑信,讒佞之起滅,乃至功之成與不成,俱至則受之,受則任之,而無所容心于其閑。
情至平矣,而天下不能測其所為。
山有陂陀,則測其峯之起伏;水有灘碛,則測其波之回旋;平平蕩蕩,無高無下,無曲無奇,而物惡從測之哉?天下既共見之,而終莫測之,大哉!平情之為用也,四海在其度中,賢不肖萬殊之情歸其節圍矣。
相州師潰,汾陽之威名既損,魚朝恩之谮行,肅宗奪其兵柄授李光弼,數年之内,光弼以元帥擁重兵戮力中原,若将駕汾陽而上之也。
乃許叔冀叛于汴州,劉展反于江、淮,段子璋反于梓州,楚州殺李藏用,河東殺鄧景山,行營殺李國真、荔非元禮,内亂蠭起,此撲彼興。
迨乎寶應元年,汾陽受王爵、知諸道行營,而天下帖然,内既甯而外自戰,史朝義釜魚之遊不能以終日,弗待血戰之功也。
嗚呼!是豈光弼智勇之所能及,漢、魏以下将相大臣之能得于天下者乎? 董卓不足以亡漢,亡漢者關東也;桓玄不足以亡晉,亡晉者北府也;黃巢不足以亡唐,亡唐者汴、晉也。
然則安、史非唐之憂,而乘時以蠭起者,鹿不知死于誰手。
汾陽一出而天下熄,其建威也,不過斬王元振四十餘人而已,天下莫敢複亂。
唯其平情以聽權勢之去來,可為則為,不可為則止,坦然無我之大用,人以意揣之而不能得其要領,又孰知其因其心而因物以受寵辱之固然者乎?仆固懷恩亂人也,張用濟欲逐光弼,而懷恩曰:“邺城之潰,郭公先去,朝廷責帥,故罷公兵。
”引咎以安衆心,何其似君子之言也!非公安土敦仁、不舍幾幾之度,淪浃于群心,懷恩讵足以及此哉? 人臣之義,憂國如家,性之節也;社稷之任在己而不可辭,道之任也。
笃忠貞者,汲汲以謀濟,而勢诎力沮,則必有不平之情。
此意一發于中,必動于外,天下乃争骛于功名,而忘其忠順。
奸人乘之,亂因以起。
唯并取立功匡主之情,夷然任之,而無取必于物之念,以與天下相見于冰融風霁之宇,可為者無不為焉,則雖有桀鳌不軌之徒,亦氣折心灰而不敢動。
不言之言,無功之功,回纥稱之曰“大人”,允矣其為大人矣。
以光弼之忠勇不下于公,而天下不蒙其祐,兩将相衡,度量較然矣。
〖一二〗 孤臣子,曆疢疾而憤興。
雖然,亦存乎其人爾。
抱倜傥不平之姿者,安樂易以驕,憂危乃以惕,則晉重耳、越句踐是已。
其不然者,氣折則神益昏,心危則志益溺,使駕輕車、騁康莊,猶不免于折辀輸載也。
中宗幽辱于房州。
因與韋氏暱以自安,而制于韋氏,身為戮,國幾喪,固無足道矣。
肅宗之明能任李泌,其斷能倚廣平,雖不廢寵樂,而無淫荒之癖,是殆可與有為者。
其在東宮,為李林甫、楊國忠所離閑,不廢而死者,幸耳。
靈武草創,履行閑者數年,賊逼于外,援孤于内,亦可謂與憂患相終始、險阻備嘗者也。
而既歸西京,讨賊之功,方将就緒,苶然委順,制于悍妻,迫于家奴,使擁兵劫父,囚處别宮,唯其所為,莫之能禁,乃至蒙面喪心,慰李輔國曰:“卿等防微杜漸以安社稷。
”天倫泯絕若此之酷者,豈其果有枭獍之心乎?畏輔國之擁六軍,禍将及己,而姑以自全耳。
黜蕭華,相元載,罷子儀,乃至聞李唐之谏,泫然流涕,而不敢修寝門之節,與冥頑不慧之宋光同其陷溺,豈非憂患深而鋒稜绌,以至于斯哉? 其任輔國也,徇良娣也;其嬖良娣也,亦非徒悅色也,當在靈武時,生子三日而起縫戰士之衣,畏刺客而寝于外,以身當之,患難之下,呴沫相保,恻然之心一動,而沈酣不能自拔,縱遣驕橫,莫能複制,日銷月靡,志不守而神不興,不複有生人之氣,岌岌自保之不遑,于是而泯忘其天性,所必然矣。
鄉使以元子之尊,早受冊立,無奸臣之搖動,無巨寇之摧殘,嗣天位,撫金瓯,則固可與守文,而豈其喪心失志之爾爾邪? 嗚呼!豈獨天子為然乎?士起孤寒之族,際荒亂之世,與炎寒之流俗相周旋,凍餒飄搖,激而特起,念平生之坎坷,懷恩怨以不忘。
主父偃曰:“日暮途遠,倒行而逆施之。
”一飯千金,睚眦必報。
蘇秦、劉穆之、元載身陷大惡,為千古僇,皆疢疾之深,反激而愈增其狂戾也。
故曰: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。
”處約而能不以女子小人醉飽金錢為恩怨者,鮮矣。
此亂世所以多敗德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