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三 肅宗
關燈
小
中
大
東南以供西北,東南之民力殚焉,垂及千年而未得稍纾。
嗚呼!朝廷既以為外府,垂腴朵頤之官吏,亦視以為羶場,耕夫紅女有宵匪旦,以應密罟之誅求,乃至衣被之靡麗,口實之珍奇,苛細煩勞以聽貪人之侈濫,匪舌是出,不敢告勞,亦将孰與念之哉! 自漢以上,吳、越、楚、閩,皆荒服也。
自晉東遷,而江、淮之力始盡。
然唐以前,姚秦、拓拔、宇文,唐以後,自朱溫以迄宋初,江南割據,而河雒、關中未嘗不足以立國。
九州之廣,豈必江濱海澨之可漁獵乎?祖第五琦、劉晏之術者,因其人惜廉隅,畏鞭笞,易于弋取,而見為無盡之藏。
竭三吳以奉西北,而西北坐食之;三吳之人不給饘粥之食,抑待哺于上遊,而上遊無三年之積,一罹水旱,死徙相望。
乃西北蒙坐食之休,而民抑不為之加富者,豈徒天道之虧盈哉?坐食而驕,驕而佚,月倍三釜之餐,上無再易之力,陂堰不修,桑蠶不事,舉先王盡力溝洫之良田,聽命于旱蝗而不思捍救,仍饑相迫,則夫削妻骸,弟烹兄肉,其疆者彎弓馳馬以殺奪行旅,而猶睥睨東南,妬勞人之采梠剝蟹也。
誰使之然,非偏困東南以驕西北者縱之而誰咎邪?驕之使橫,佚之使惰,貪欲可遂,則笑傲以忘所自來;供億不遑,則忮忿而狂興以逞。
其野人惡舌暗惡,以脅羸懦之馴民;其士大夫氣湧膽張,恫喝以淩衣冠之雅士。
于是國家無事,則依中涓、附戚裡而不惜廉隅;天下有虞,則降盜賊、戴夷狄而不知君父;何一而非坐食東南者之教猱豢虎,以使農非農、士非士,日漸月靡,俾波逝而無回瀾哉? 冀土者,唐堯勤儉之馀澤也;三河者,商家六百載奠安之樂土也;長安者,周、漢之所久安而長治也。
生于此遂,教于此敷,一移其儲偫之權于江介,而中原幾為無實之土。
第五琦不得已而偶用之,害遂延于千載。
秉國之均,不平謂何。
非均平方正之君子,以大公宰六合,未易以齊五方而綏四海。
邵康節猶抑南以伸北,亦不審民情天化之變矣。
〖四〗 制治于未亂,保邦于未危,乃可以為天子之大臣。
易曰:“其亡!其亡!系于苞桑。
”九四捍禦之功,不如上九之豫防,足以傾否,九五之不亡,上九系之也,李長源當之矣。
其與肅宗議功臣之賞,勿以官而以封邑,故賊平而無挾功以逼上之大臣,此之謂保邦于未危。
不然,則如劉裕之誅桓玄、李克用之驅黃巢,社稷随之以傾矣。
其谏肅宗以元帥授廣平、勿授建甯也,故國儲定而人心一。
全二王兄弟之恩,息骨肉猜疑之釁,此之謂制治于未亂。
不然,則且如太宗宮門流血之慘,玄宗、太平搆禍之危,家國交受其傷矣。
太原之起,秦王謀定而乃以告:韋氏之誅,臨淄不告相王而行;非适非長而獨建大功,變起宮庭,高祖、睿宗亦無如之何也,非君父之舍适長而授庶少以權也。
使肅宗以元帥授建甯,則業受命于己矣,是他日之争端,肅宗自啟之也。
乃肅宗之欲命建甯,非有私寵之情,以建甯英果之姿,成功較易,則為當日平賊計者,固得命帥之宜,廷臣自以為允。
乃長源于圖功之始,豫計未有之隙,早塗土以泯其迹,決之一言,而亂萌永塞,所貴于天子之有大臣者,唯此而已矣。
事已舛,禍已生,始持正以争于後,則雖以身殉,國家不蒙其佑,奚足賴哉? 且夫逆賊有必亡之勢,諸将有克敵之能,廣平雖才讓建甯,亦非深宮豢養無所識知者也。
假元子之寵靈,為将士先,自可制賊之死命,無待建甯而始勝其任,長源知之審矣。
廣平為帥,兩京旋複,亦非拘名義以隳大功。
知深慮遠,與道相扶,仁人之言其利溥,此之謂也。
故曰必如是而後可以為天子大臣也。
〖五〗 借援夷狄,導之以蹂中國,因使乘以竊據,其為失策無疑也。
然而有異焉者,情事殊,而禍之淺深亦别焉。
唐高祖知突厥之不可用,特以孤梁師都、劉武周之黨,不得已從劉文靜之策,而所借者僅五百騎,未嘗假以破敵也,故乍屈而終伸。
渭上之役,太宗能以數騎卻之,突厥知我之疆而無可挾以逞也,故其禍尤輕。
石敬瑭妄幹大位,甘心臣虜,以逞其欲,破滅後唐者,皆契丹之力也;受其冊命,為附庸之天子,與宋之借金亡遼、借元亡金,胥仰鼻息于匪類,以分其濡沫,則役已操我之存亡生死而唯其吞吸者也,故其禍尤重。
肅宗用朔方之衆以讨賊收京,乃唯恐不勝,使仆固懷恩請援回纥,因脅西域城郭諸國,征兵入助,而原野為之蹂踐;讀杜甫拟絕天驕、花門蕭瑟之詩,其亂大防而虐生民,禍亦棘矣。
嗣是而連吐蕃以入寇,天子為之出奔,害幾不救。
然收京之役,回纥無血戰之功,一皆郭汾陽之獨力,唐固未嘗全恃回纥,屈身割地以待命也。
則愈于敬瑭遠矣,有自立者存也。
夷考其時,西京被陷,而祿山留雒,不敢入關,孫孝哲、安守忠、李歸仁、張通儒、田乾真之流,日夜縱酒宣淫而無戰志,索民财,人皆怨憤,颙首以望王師,薛景仟破賊于扶風,京西之威已振,畿内豪傑殺賊應官兵者四起,肅宗既擁朔方之衆,兼收河西、安西之旅,以臨欲潰之賊,複何所藉于回纥而後敢東向哉?此其故有二,皆情勢之窮,慮不能及于遠大也。
其一,自天寶以來,邊兵外疆,所可與幽、燕、河北并峙者,唯王忠嗣之在朔方耳。
玄宗自削其輔,奪忠嗣而廢之,奉忠嗣之餘威收拾西陲者,哥舒翰也。
翰為祿山屈而稱病閑居,朔方之勢已不
嗚呼!朝廷既以為外府,垂腴朵頤之官吏,亦視以為羶場,耕夫紅女有宵匪旦,以應密罟之誅求,乃至衣被之靡麗,口實之珍奇,苛細煩勞以聽貪人之侈濫,匪舌是出,不敢告勞,亦将孰與念之哉! 自漢以上,吳、越、楚、閩,皆荒服也。
自晉東遷,而江、淮之力始盡。
然唐以前,姚秦、拓拔、宇文,唐以後,自朱溫以迄宋初,江南割據,而河雒、關中未嘗不足以立國。
九州之廣,豈必江濱海澨之可漁獵乎?祖第五琦、劉晏之術者,因其人惜廉隅,畏鞭笞,易于弋取,而見為無盡之藏。
竭三吳以奉西北,而西北坐食之;三吳之人不給饘粥之食,抑待哺于上遊,而上遊無三年之積,一罹水旱,死徙相望。
乃西北蒙坐食之休,而民抑不為之加富者,豈徒天道之虧盈哉?坐食而驕,驕而佚,月倍三釜之餐,上無再易之力,陂堰不修,桑蠶不事,舉先王盡力溝洫之良田,聽命于旱蝗而不思捍救,仍饑相迫,則夫削妻骸,弟烹兄肉,其疆者彎弓馳馬以殺奪行旅,而猶睥睨東南,妬勞人之采梠剝蟹也。
誰使之然,非偏困東南以驕西北者縱之而誰咎邪?驕之使橫,佚之使惰,貪欲可遂,則笑傲以忘所自來;供億不遑,則忮忿而狂興以逞。
其野人惡舌暗惡,以脅羸懦之馴民;其士大夫氣湧膽張,恫喝以淩衣冠之雅士。
于是國家無事,則依中涓、附戚裡而不惜廉隅;天下有虞,則降盜賊、戴夷狄而不知君父;何一而非坐食東南者之教猱豢虎,以使農非農、士非士,日漸月靡,俾波逝而無回瀾哉? 冀土者,唐堯勤儉之馀澤也;三河者,商家六百載奠安之樂土也;長安者,周、漢之所久安而長治也。
生于此遂,教于此敷,一移其儲偫之權于江介,而中原幾為無實之土。
第五琦不得已而偶用之,害遂延于千載。
秉國之均,不平謂何。
非均平方正之君子,以大公宰六合,未易以齊五方而綏四海。
邵康節猶抑南以伸北,亦不審民情天化之變矣。
〖四〗 制治于未亂,保邦于未危,乃可以為天子之大臣。
易曰:“其亡!其亡!系于苞桑。
”九四捍禦之功,不如上九之豫防,足以傾否,九五之不亡,上九系之也,李長源當之矣。
其與肅宗議功臣之賞,勿以官而以封邑,故賊平而無挾功以逼上之大臣,此之謂保邦于未危。
不然,則如劉裕之誅桓玄、李克用之驅黃巢,社稷随之以傾矣。
其谏肅宗以元帥授廣平、勿授建甯也,故國儲定而人心一。
全二王兄弟之恩,息骨肉猜疑之釁,此之謂制治于未亂。
不然,則且如太宗宮門流血之慘,玄宗、太平搆禍之危,家國交受其傷矣。
太原之起,秦王謀定而乃以告:韋氏之誅,臨淄不告相王而行;非适非長而獨建大功,變起宮庭,高祖、睿宗亦無如之何也,非君父之舍适長而授庶少以權也。
使肅宗以元帥授建甯,則業受命于己矣,是他日之争端,肅宗自啟之也。
乃肅宗之欲命建甯,非有私寵之情,以建甯英果之姿,成功較易,則為當日平賊計者,固得命帥之宜,廷臣自以為允。
乃長源于圖功之始,豫計未有之隙,早塗土以泯其迹,決之一言,而亂萌永塞,所貴于天子之有大臣者,唯此而已矣。
事已舛,禍已生,始持正以争于後,則雖以身殉,國家不蒙其佑,奚足賴哉? 且夫逆賊有必亡之勢,諸将有克敵之能,廣平雖才讓建甯,亦非深宮豢養無所識知者也。
假元子之寵靈,為将士先,自可制賊之死命,無待建甯而始勝其任,長源知之審矣。
廣平為帥,兩京旋複,亦非拘名義以隳大功。
知深慮遠,與道相扶,仁人之言其利溥,此之謂也。
故曰必如是而後可以為天子大臣也。
〖五〗 借援夷狄,導之以蹂中國,因使乘以竊據,其為失策無疑也。
然而有異焉者,情事殊,而禍之淺深亦别焉。
唐高祖知突厥之不可用,特以孤梁師都、劉武周之黨,不得已從劉文靜之策,而所借者僅五百騎,未嘗假以破敵也,故乍屈而終伸。
渭上之役,太宗能以數騎卻之,突厥知我之疆而無可挾以逞也,故其禍尤輕。
石敬瑭妄幹大位,甘心臣虜,以逞其欲,破滅後唐者,皆契丹之力也;受其冊命,為附庸之天子,與宋之借金亡遼、借元亡金,胥仰鼻息于匪類,以分其濡沫,則役已操我之存亡生死而唯其吞吸者也,故其禍尤重。
肅宗用朔方之衆以讨賊收京,乃唯恐不勝,使仆固懷恩請援回纥,因脅西域城郭諸國,征兵入助,而原野為之蹂踐;讀杜甫拟絕天驕、花門蕭瑟之詩,其亂大防而虐生民,禍亦棘矣。
嗣是而連吐蕃以入寇,天子為之出奔,害幾不救。
然收京之役,回纥無血戰之功,一皆郭汾陽之獨力,唐固未嘗全恃回纥,屈身割地以待命也。
則愈于敬瑭遠矣,有自立者存也。
夷考其時,西京被陷,而祿山留雒,不敢入關,孫孝哲、安守忠、李歸仁、張通儒、田乾真之流,日夜縱酒宣淫而無戰志,索民财,人皆怨憤,颙首以望王師,薛景仟破賊于扶風,京西之威已振,畿内豪傑殺賊應官兵者四起,肅宗既擁朔方之衆,兼收河西、安西之旅,以臨欲潰之賊,複何所藉于回纥而後敢東向哉?此其故有二,皆情勢之窮,慮不能及于遠大也。
其一,自天寶以來,邊兵外疆,所可與幽、燕、河北并峙者,唯王忠嗣之在朔方耳。
玄宗自削其輔,奪忠嗣而廢之,奉忠嗣之餘威收拾西陲者,哥舒翰也。
翰為祿山屈而稱病閑居,朔方之勢已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