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三 肅宗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肅宗自立于靈武,律以君臣父子之大倫,罪無可辭也。
裴冕、杜鴻漸等之勸進,名為社稷計,實以居擁戴之功取卿相,其心可誅也。
史稱顔魯公頒赦書于諸郡,河南、江、淮知肅宗之立,徇國之志益堅,若以此舉為收拾人心之大計,豈其然乎? 玄宗之召亂也,失德而固未嘗失道也。
淫荒積于宮闱,用舍亂于朝右,授賊以柄而保寇以滋,斁倫傷教,誠不足以任君師、佑下民。
而誅殺不淫,未嘗如漢桓、靈之搒掠,宋哲、徽之竄逐也;賦役不繁,未嘗如秦之築長城、治骊山,隋之征高麗、開汴渠也。
天不佑玄宗,而人不厭唐德,祿山以兇淫狂奰之胡雛,縣軍向阙,得志而驕,無終日之謀以固其勢,無锱铢之惠以餌其民,蟪蛄之春秋,人知其速隕,豈待靈武之诏,始足動天下以去逆效順哉? 雖然,肅宗不立,而天下抑有不可知者。
幸而不然,人不知其變之必至耳。
國雖不固,君雖不令,未有一寇甫興而即滅者,秦之無道,陳涉不能代之以興,況唐立國百年,民無荼毒,天寶之富庶甲乎古今,豈易傾哉?而有不可知者,亂者,所以召亂也;止亂者,尤亂之所自生也。
袁、曹讨董卓,而漢亡于袁、曹;劉裕誅桓玄,而晉亡于劉裕;禍發而不戰,惡知其極?定之不早,意外之變繼起,而天下乃以分崩,是則安、史雖平,唐尤岌岌也。
于稽其時,玄宗聞東京之陷,既欲使太子監國矣;其發馬嵬,且宣傳位之旨矣。
乃未幾而以太子充元帥,諸上分總天下節制,以分太子之權。
忽予忽奪,疑天下而召紛争,所謂一言而可以喪邦者在此矣。
盛王琦、豐王珙,皆随駕在蜀;吳王祗、虢王巨,皆受專征之命;永王璘之出江南,業已抱異志而往;是蕭梁骨肉分争之勢也。
河北、雍、睢之義旅,罔測所歸;河西李嗣業,且欲保境以觀釁;安西李栖筠,愈遠處而無這從;李、郭雖心王室,且斂兵入井陉,求主未得而疑;同羅叛歸,結諸胡以内窺,仆固玢敗而降之為内導,以掣河東、朔方之肘;此漢末荊、益,西晉河西之勢也。
使一路奮起讨賊,而諸方不受其統率,則争競以生;又李克用、朱全忠不相下之形也。
諸王各依一鎮以立,諸鎮各挾之以為名;抑西晉八王之禍也。
居今驗古,不憂安、史之不亡,而亡安、史者即以亡唐。
托玄宗二三不定之命,割裂以雄長于其方,太子雖有元帥之虛名,亦惡能統一而使無參差乎?玄宗之猶豫不決,吝以天下授太子,不盡皆楊氏銜士之罪也,其父子之閑,離忌而足以召亂久矣。
肅宗亟立,天下乃定歸于一,西收涼、隴,北撫朔、夏,以身當賊,而功不分于他人,諸王諸帥無可挾之勳名以嗣起為亂,天未厭唐,啟裴、杜之心,使因私以濟公,未嘗不為唐幸也。
蓋肅宗亦未嘗不慮此矣,而非冕、鴻漸之所能及也。
肅宗自立之罪無可辭,而猶可原也。
冕、鴻漸斁大倫以徼擁戴之功,唐雖繇之以安,允為名教之罪人,惡在心,奚容貸哉? 〖二〗 李長源閑關至靈武,肅宗命為相而不受,以白衣為賓友,疑乎其潔身高尚也,而其後曆仕中外,且終相德宗矣,此論者所未測也。
抑而下之,則譏其無定情,始以賓友自尊,而終喪其所守。
推而高之,則謂其鄙肅宗之乘危自立,紊大倫而恥與翼戴之列。
夫長源志深識遠,其非始自尊而終耽寵祿也明甚。
若鄙肅宗之自立,則胡為冒險閑行以參帷幄,既與大謀,又惡可辭推戴之辜邪?夫長源之辭相,乃唐室興亡之大機,人心離合、國紀張弛之所自決,悠悠者足以知之? 玄宗之幾喪邦也,惟其以官酬功,而使祿山懷不得宰相之忿,雠忮廷臣,怨怼君父,而逞其毒。
玄宗出奔,肅宗孤起于邊陲,以待匡救于群臣。
于斯時也,人競乘時以布高位,而不知所厭止者也。
凡天下一敗而不能複興之禍,恒起于人覬貴寵而輕爵位。
貴寵可覬,則賢不肖無别,而賢者不為盡節;爵位既輕,則勸與威無以相繼,而窮于勸者怨乃以生長源知亂之必生于此也,故玄宗知其才欲官之,而早已不受,抑知必反此而後可以立功也,故肅宗與商報功之典,而曰“以官賞功,非才則廢事,權重則難制,莫若疏爵土使比小郡,而不可輕予以宰相之名”唯然,猶恐同功共事之人,侈望之積習不化,故己以東宮之友,倚任之重,聯镳對榻之隆,而居然一布衣也;則人不以官位為貴而貴有功,不以虛名為榮而榮有實,天寶濫竽之敝政,人恥而不居,而更始“羊頭關内”、高緯“鷹大儀同”敗亡之覆軌,不複蹈焉。
嗚呼!此長源返極重之勢,塞潰敗之源,默挽人心、挂危定傾之大用,以身為鹄,而收複之功所自基也。
深矣遠矣,知之者鮮矣。
以示人臣遇難緻身、非貪榮利之大節,以戒人主邂逅相賞、遽假威福之淫施,不但如留侯智以全身之比也。
其後充幕僚、刺外州、而不嫌屈,馴至德宗之世,始以四朝元老任台鼎之崇,進有漸也,士君子登用之正,當如此爾。
昭然著見而人不測,乃疑其詭祕無恒也。
吳聘君一出山而即求枚蔔,視此能勿慚乎? 〖三〗 自唐以上,财賦所自出,皆取之豫、兖、冀、雍而已足,未嘗求足于江、淮也。
恃江、淮以為資,自第五琦始。
當其時,賊據幽、冀,陷兩都,山東雖未盡失,而隔絕不通,蜀賦既寡,又限以劍門、棧道之險,所可資以贍軍者唯江、淮,故琦請督租庸自漢水達洋州,以輸于扶風,一時不獲已之計也。
乃自是以後,人視江、淮為腴士,劉晏因之辇
裴冕、杜鴻漸等之勸進,名為社稷計,實以居擁戴之功取卿相,其心可誅也。
史稱顔魯公頒赦書于諸郡,河南、江、淮知肅宗之立,徇國之志益堅,若以此舉為收拾人心之大計,豈其然乎? 玄宗之召亂也,失德而固未嘗失道也。
淫荒積于宮闱,用舍亂于朝右,授賊以柄而保寇以滋,斁倫傷教,誠不足以任君師、佑下民。
而誅殺不淫,未嘗如漢桓、靈之搒掠,宋哲、徽之竄逐也;賦役不繁,未嘗如秦之築長城、治骊山,隋之征高麗、開汴渠也。
天不佑玄宗,而人不厭唐德,祿山以兇淫狂奰之胡雛,縣軍向阙,得志而驕,無終日之謀以固其勢,無锱铢之惠以餌其民,蟪蛄之春秋,人知其速隕,豈待靈武之诏,始足動天下以去逆效順哉? 雖然,肅宗不立,而天下抑有不可知者。
幸而不然,人不知其變之必至耳。
國雖不固,君雖不令,未有一寇甫興而即滅者,秦之無道,陳涉不能代之以興,況唐立國百年,民無荼毒,天寶之富庶甲乎古今,豈易傾哉?而有不可知者,亂者,所以召亂也;止亂者,尤亂之所自生也。
袁、曹讨董卓,而漢亡于袁、曹;劉裕誅桓玄,而晉亡于劉裕;禍發而不戰,惡知其極?定之不早,意外之變繼起,而天下乃以分崩,是則安、史雖平,唐尤岌岌也。
于稽其時,玄宗聞東京之陷,既欲使太子監國矣;其發馬嵬,且宣傳位之旨矣。
乃未幾而以太子充元帥,諸上分總天下節制,以分太子之權。
忽予忽奪,疑天下而召紛争,所謂一言而可以喪邦者在此矣。
盛王琦、豐王珙,皆随駕在蜀;吳王祗、虢王巨,皆受專征之命;永王璘之出江南,業已抱異志而往;是蕭梁骨肉分争之勢也。
河北、雍、睢之義旅,罔測所歸;河西李嗣業,且欲保境以觀釁;安西李栖筠,愈遠處而無這從;李、郭雖心王室,且斂兵入井陉,求主未得而疑;同羅叛歸,結諸胡以内窺,仆固玢敗而降之為内導,以掣河東、朔方之肘;此漢末荊、益,西晉河西之勢也。
使一路奮起讨賊,而諸方不受其統率,則争競以生;又李克用、朱全忠不相下之形也。
諸王各依一鎮以立,諸鎮各挾之以為名;抑西晉八王之禍也。
居今驗古,不憂安、史之不亡,而亡安、史者即以亡唐。
托玄宗二三不定之命,割裂以雄長于其方,太子雖有元帥之虛名,亦惡能統一而使無參差乎?玄宗之猶豫不決,吝以天下授太子,不盡皆楊氏銜士之罪也,其父子之閑,離忌而足以召亂久矣。
肅宗亟立,天下乃定歸于一,西收涼、隴,北撫朔、夏,以身當賊,而功不分于他人,諸王諸帥無可挾之勳名以嗣起為亂,天未厭唐,啟裴、杜之心,使因私以濟公,未嘗不為唐幸也。
蓋肅宗亦未嘗不慮此矣,而非冕、鴻漸之所能及也。
肅宗自立之罪無可辭,而猶可原也。
冕、鴻漸斁大倫以徼擁戴之功,唐雖繇之以安,允為名教之罪人,惡在心,奚容貸哉? 〖二〗 李長源閑關至靈武,肅宗命為相而不受,以白衣為賓友,疑乎其潔身高尚也,而其後曆仕中外,且終相德宗矣,此論者所未測也。
抑而下之,則譏其無定情,始以賓友自尊,而終喪其所守。
推而高之,則謂其鄙肅宗之乘危自立,紊大倫而恥與翼戴之列。
夫長源志深識遠,其非始自尊而終耽寵祿也明甚。
若鄙肅宗之自立,則胡為冒險閑行以參帷幄,既與大謀,又惡可辭推戴之辜邪?夫長源之辭相,乃唐室興亡之大機,人心離合、國紀張弛之所自決,悠悠者足以知之? 玄宗之幾喪邦也,惟其以官酬功,而使祿山懷不得宰相之忿,雠忮廷臣,怨怼君父,而逞其毒。
玄宗出奔,肅宗孤起于邊陲,以待匡救于群臣。
于斯時也,人競乘時以布高位,而不知所厭止者也。
凡天下一敗而不能複興之禍,恒起于人覬貴寵而輕爵位。
貴寵可覬,則賢不肖無别,而賢者不為盡節;爵位既輕,則勸與威無以相繼,而窮于勸者怨乃以生長源知亂之必生于此也,故玄宗知其才欲官之,而早已不受,抑知必反此而後可以立功也,故肅宗與商報功之典,而曰“以官賞功,非才則廢事,權重則難制,莫若疏爵土使比小郡,而不可輕予以宰相之名”唯然,猶恐同功共事之人,侈望之積習不化,故己以東宮之友,倚任之重,聯镳對榻之隆,而居然一布衣也;則人不以官位為貴而貴有功,不以虛名為榮而榮有實,天寶濫竽之敝政,人恥而不居,而更始“羊頭關内”、高緯“鷹大儀同”敗亡之覆軌,不複蹈焉。
嗚呼!此長源返極重之勢,塞潰敗之源,默挽人心、挂危定傾之大用,以身為鹄,而收複之功所自基也。
深矣遠矣,知之者鮮矣。
以示人臣遇難緻身、非貪榮利之大節,以戒人主邂逅相賞、遽假威福之淫施,不但如留侯智以全身之比也。
其後充幕僚、刺外州、而不嫌屈,馴至德宗之世,始以四朝元老任台鼎之崇,進有漸也,士君子登用之正,當如此爾。
昭然著見而人不測,乃疑其詭祕無恒也。
吳聘君一出山而即求枚蔔,視此能勿慚乎? 〖三〗 自唐以上,财賦所自出,皆取之豫、兖、冀、雍而已足,未嘗求足于江、淮也。
恃江、淮以為資,自第五琦始。
當其時,賊據幽、冀,陷兩都,山東雖未盡失,而隔絕不通,蜀賦既寡,又限以劍門、棧道之險,所可資以贍軍者唯江、淮,故琦請督租庸自漢水達洋州,以輸于扶風,一時不獲已之計也。
乃自是以後,人視江、淮為腴士,劉晏因之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