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二 玄宗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言治道者,至于法而難言之矣。
有宋諸大儒疾敗類之貪殘,念民生之困瘁,率尚威嚴,糾虔吏治,其持論既然,而臨官馭吏,亦以扶貧弱、鋤豪猾為己任,甚則醉飽之愆,簾帏之失,書箑之,無所不用其舉劾,用快輿論之心。
雖然,以儒者而暗用申、韓之術,将仁恕寬平之言,堯、禹、湯、文、孔、孟其有獎亂之過與? 仁而弱,寬而縱,祟情以骩法,養奸以病民,誠過矣。
然使其過也,果害于國,果賊于民,則先王既著之于經,後世抑守之以律,違經破律,取悅于衆,而自矜陰德,則誠過矣。
欲謝其過,抑豈毛舉瘢求、察人于隐曲,聽惰民無已之怨讀,信士大夫不平之指擿,辱薦紳以難全之名節,責中材以下以不可忍之清貧,矜纖芥之聰明,立難撄之威武也哉?老氏以慈為寶,以無為為正,言治言學者所諱也。
乃若君子不忍人、曰哀矜而勿喜,自與老氏之旨趣相似而固不同科,如之何以羞惡是非之激之言,曰寬、曰簡、曰不忍人、曰哀矜而勿發妨其恻隐邪? 絕人之腰領,死者不可複生矣;輕人之竄逐,棄者不可複收矣;壞人之名節,辱者不可複榮矣。
唯夫大無道者,怙終放恣,自趨死而非我殺之,自贻辱而非我辱之,無所容其欽恤耳。
苟其不然,于法之中,字栉而句比之;于法之外,言吹而行索之;酒漿婢妾之失,陷以終身,當世之有全人者,其能幾也?惡非衆惡,害未及人,咎其已往,億其将來,其人雖受罰而不服,公議亦或然而或否,欲堅持以必行而抑自诎矣。
徒為繁密之深文,終以沮撓而不決,一往惡惡之銳氣,亦何濟于懲奸,而隻以辱朝廷羞當世之士邪? 夫曰寬、曰不忍、曰哀矜,皆帝王用法之精意,然疑于縱弛藏奸而不可專用。
以要言之,唯簡其至矣乎!八口之家不簡,則婦子喧争;十姓之闾不簡,則胥役旁午;君天下,子萬民,而與臣民治勃溪之怨,其亦陋矣。
簡者,寬仁之本也;敬以行簡者,居正之原也。
敬者,君子之自治,不以微疵累大德;簡者,臨民之上理,不以苛細起紛争。
禮不下于庶人,不可以君子之修,論小人之刑辟;刑不上于大夫,不可以胥隸之禁,責君子以逡巡。
早塞其嚴刻之源,在法者之善為斟酌而已。
玄宗初親政,晉陵尉楊相如上言曰:“法貴簡而能禁,刑貴輕而必行。
小過不察,則無煩苛;大罪不漏,則止奸慝。
斯言也,不倚于老氏,抑不流于申、韓,洵知治道之言乎!後世之為君子者,十九而為申、韓,鑒于此,而其失不可揜已。
〖二〗 夫苟欲自全其志行以效于國,則樂黨淫朋以敗官常也,必其所不欲為。
乃立身無玷,而于邪佞終不得而遠,究以比匪受傷,勢成于無可如何,而正志不伸、修名有累者,抑何多也!張九齡抱忠清以終始,乎為一代泰山喬嶽之風标,為李林甫所側自,而遊冥寥以消矰弋,觀其始進奏記于姚崇,可以得其行己待物之大端矣。
其言曰:“君侯登進未幾,而淺中弱植之徒,已延頸企踵而至,豈不有才,所失在于無恥。
”至哉其言之乎! 夫以鴻才偉望,一旦受天子之知,爰立三事,隆隆炎炎,熏蒸海内,物望之歸,如夏雲之矗興,春流之奔湊,所不待言矣。
于斯時也,有所求而進者進矣,無所求而進者進矣。
有所求而進者,志在求而無難窺見其隐也;無所求而進者,徐而察之,果無所求也;是其為樂我之善,玉我于成,以共宣力于國家者乎?于是樂與之偕,而因以自失。
夫惡知無所求而進者,為熏蒸之氣所鼓動,不特我不知其何求,使彼自問,亦不知其何以芸芸而不自釋也;無他;淺中者其量之止此,而弱植者自無以立,待人而起者也。
俄而勢在于此,則集于此矣,俄而勢在于彼,則移于彼矣,害不及而避其故也如驚,福不及而奔其新也如醉。
君子小人一伸一屈,數之常也,言為之易其臧否,色為之易其颦笑,趾為之易其高下,則凡可以抑方屈而揚方興者,無所不用,與斯人居,而上不病吾君、下不病吾民、中不贻他日之恥辱者,鮮矣。
故天下之可賤、可惡、君子遠之必夙者,唯此随風以驅、随波以逝、中淺而不知事會之無恒、植弱而不守中心之所執者也。
生于教衰行薄之日,履物望攸歸之位,習尚已然,弗能速易,惟有杜門卻迹,甯使怨謗,勿與周旋,以自立風軌而已耳。
天下方亂而言兵,天下初定而言禮,時急于用而言财,乃至教興道顯而相倣以談性學,皆中之淺、植之弱,足以玷君子之修名,而或一違時、則反唇相诋而不遺餘力者也。
乍與周旋,容其旅進,一為其所颠倒,欲不病于而國、累于而身、敗于而名也,其可得乎?司馬溫公失之于蔡京,唯察此之未精耳。
九齡唯早曙于此也,故清節不染于濁流,高蹈不傷于鉗網。
其詩曰:“弋者何所慕。
”無可慕也,鴻飛之冥冥,所以翔雲逵而為羽儀于天下也。
〖三〗 唐多才臣,而清貞者不少概見,貞觀雖稱多士,未有與焉。
其後如陸贽、杜黃裳、裴度,立言立功,赫奕垂于沒世,而甯靜淡泊,固非其志行之所及也。
唯開元之世,以清貞位宰相者三:宋璟清而勁,盧懷慎清而慎,張九齡清而和,遠聲色,絕貨利,卓然立于有唐三百餘年之中,而朝廷乃知有廉恥,天下乃藉以又安,開元之盛,漢、宋莫及焉。
不然,則議論雖韪,法制雖詳,而永徽以後,奢淫貪縱之風,不能革也。
抑大臣而以清節著聞者,類多刻覈而難乎其下,掣曳才臣以不得有為,亦非國民之利也。
漢、宋之世,多有之矣,孤清而不足以容物,執競而不足以集事,其于才臣,如水火之相息、而密雲屯結之不能雨也。
乃三子之清,又異于是,勁者自疆,慎者自持,和者不流,而固不争也。
故璟與姚崇操行異而體國同;懷慎益不欲以孤介自旌,而礙祟之設施;九齡超然于毀譽之外,與李林甫偕而不自失,終不與競也。
唯然,而才臣不以己為嫌,己必不替才臣以自矜其素履,故其清也,異于漢、宋狷急之流,置國計民生于度外,而但争泾渭于苞苴竿牍之閑也。
嗚呼!偉矣!楊震也,包拯也,魯宗道也,斬輗、海瑞也,使處姚崇、張說、源乾曜、裴耀卿之閑,能勿金躍于冶、冰結于胸否邪?治無與襄,功無與立,徒激朋黨以啟人主之厭憎,又何賴焉? 夫三子之能清而不激,以永保其身、廣益于國者,抑有道矣。
士之始進也,自非猥鄙性成、樂附腥羶者,則一時名之所歸,望之所集,争托其門庭以自處于清流之選,其志皆若可嘉,其氣皆若可用也。
而懷清之大臣,遂欣受之以為臭味,于是乎和平之度未損于中,而激揚之情遂移于衆,競相獎而交相持,則雖有邊圉安危之大計,黎民生死之遠圖,宗社興衰之永慮,皆不勝其激昂之衆志,而但分流品為畛域,以概為廢置。
夫豈抱清貞者始念之若斯哉?唱和疊增,勢已成而弗能挽也。
于是而知三子者之器量遠矣,其身不辱,其志不骩,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,但以率其固然之儉德,而不以此歆召天下,奉名節為标榜,士固無得而附焉。
不矜也,亦不黨也,不黨則不争矣。
嗚呼!士起田閑,食淡衣麤,固其所素然矣。
若其為世祿之子,則抑有舊德之可食,而無交谪之憂;讀先聖之書,登四民之上,則不屑以身心陷錐刀羶薉之中,豈其為特行哉?無損于物,而固無所益,亦惡足以傲岸予雄而建鼓以求清流之譽聞乎?天下之事,自與天下共之,智者資其謀,勇者資其斷,藝者資其材,彼不可驕我以多才,我亦不可驕彼以獨行,上效于君,下逮于物,持其正而不厲,緻其慎而不浮,養其和而不戾,天下乃賴有清貞之大臣,硗硗者又何賴焉?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,學三子焉斯可矣。
有伯夷之廉,而驕且吝,亦人道之憂也。
〖四〗 奸人被發,而誣發奸者以罪,其罪不贳:兩俱有奸,而因人之發,還相為發,則後發者之罪,姑置勿論,而先發之奸,罪在不贳;誠彼之有奸也,奚不早聲其罪以論奏之,而待己慝已彰,乃相反噬乎? 京兆尹崔日知貪墨不法,禦史李傑糾之,日知反搆傑罪。
勿論傑罪之有無也,傑不可以日知之言而坐,日知不可以讦傑而寬。
玄宗納楊瑒之言,釋傑而竄日知,允矣。
雖然,有說焉。
禦史、京兆尹,皆法吏也。
尹之貪暴,禦史之所必糾;禦史汰縱于辇毂,尹亦習知,而執官守以論劾之。
假令傑敗官箴、藏奸宄、以下撓尹權,知日知之必擿己愆,而先掇拾其過以鉗制之,将亦唯傑之搏擊而扪日知之舌乎?則楊玚
有宋諸大儒疾敗類之貪殘,念民生之困瘁,率尚威嚴,糾虔吏治,其持論既然,而臨官馭吏,亦以扶貧弱、鋤豪猾為己任,甚則醉飽之愆,簾帏之失,書箑之,無所不用其舉劾,用快輿論之心。
雖然,以儒者而暗用申、韓之術,将仁恕寬平之言,堯、禹、湯、文、孔、孟其有獎亂之過與? 仁而弱,寬而縱,祟情以骩法,養奸以病民,誠過矣。
然使其過也,果害于國,果賊于民,則先王既著之于經,後世抑守之以律,違經破律,取悅于衆,而自矜陰德,則誠過矣。
欲謝其過,抑豈毛舉瘢求、察人于隐曲,聽惰民無已之怨讀,信士大夫不平之指擿,辱薦紳以難全之名節,責中材以下以不可忍之清貧,矜纖芥之聰明,立難撄之威武也哉?老氏以慈為寶,以無為為正,言治言學者所諱也。
乃若君子不忍人、曰哀矜而勿喜,自與老氏之旨趣相似而固不同科,如之何以羞惡是非之激之言,曰寬、曰簡、曰不忍人、曰哀矜而勿發妨其恻隐邪? 絕人之腰領,死者不可複生矣;輕人之竄逐,棄者不可複收矣;壞人之名節,辱者不可複榮矣。
唯夫大無道者,怙終放恣,自趨死而非我殺之,自贻辱而非我辱之,無所容其欽恤耳。
苟其不然,于法之中,字栉而句比之;于法之外,言吹而行索之;酒漿婢妾之失,陷以終身,當世之有全人者,其能幾也?惡非衆惡,害未及人,咎其已往,億其将來,其人雖受罰而不服,公議亦或然而或否,欲堅持以必行而抑自诎矣。
徒為繁密之深文,終以沮撓而不決,一往惡惡之銳氣,亦何濟于懲奸,而隻以辱朝廷羞當世之士邪? 夫曰寬、曰不忍、曰哀矜,皆帝王用法之精意,然疑于縱弛藏奸而不可專用。
以要言之,唯簡其至矣乎!八口之家不簡,則婦子喧争;十姓之闾不簡,則胥役旁午;君天下,子萬民,而與臣民治勃溪之怨,其亦陋矣。
簡者,寬仁之本也;敬以行簡者,居正之原也。
敬者,君子之自治,不以微疵累大德;簡者,臨民之上理,不以苛細起紛争。
禮不下于庶人,不可以君子之修,論小人之刑辟;刑不上于大夫,不可以胥隸之禁,責君子以逡巡。
早塞其嚴刻之源,在法者之善為斟酌而已。
玄宗初親政,晉陵尉楊相如上言曰:“法貴簡而能禁,刑貴輕而必行。
小過不察,則無煩苛;大罪不漏,則止奸慝。
斯言也,不倚于老氏,抑不流于申、韓,洵知治道之言乎!後世之為君子者,十九而為申、韓,鑒于此,而其失不可揜已。
〖二〗 夫苟欲自全其志行以效于國,則樂黨淫朋以敗官常也,必其所不欲為。
乃立身無玷,而于邪佞終不得而遠,究以比匪受傷,勢成于無可如何,而正志不伸、修名有累者,抑何多也!張九齡抱忠清以終始,乎為一代泰山喬嶽之風标,為李林甫所側自,而遊冥寥以消矰弋,觀其始進奏記于姚崇,可以得其行己待物之大端矣。
其言曰:“君侯登進未幾,而淺中弱植之徒,已延頸企踵而至,豈不有才,所失在于無恥。
”至哉其言之乎! 夫以鴻才偉望,一旦受天子之知,爰立三事,隆隆炎炎,熏蒸海内,物望之歸,如夏雲之矗興,春流之奔湊,所不待言矣。
于斯時也,有所求而進者進矣,無所求而進者進矣。
有所求而進者,志在求而無難窺見其隐也;無所求而進者,徐而察之,果無所求也;是其為樂我之善,玉我于成,以共宣力于國家者乎?于是樂與之偕,而因以自失。
夫惡知無所求而進者,為熏蒸之氣所鼓動,不特我不知其何求,使彼自問,亦不知其何以芸芸而不自釋也;無他;淺中者其量之止此,而弱植者自無以立,待人而起者也。
俄而勢在于此,則集于此矣,俄而勢在于彼,則移于彼矣,害不及而避其故也如驚,福不及而奔其新也如醉。
君子小人一伸一屈,數之常也,言為之易其臧否,色為之易其颦笑,趾為之易其高下,則凡可以抑方屈而揚方興者,無所不用,與斯人居,而上不病吾君、下不病吾民、中不贻他日之恥辱者,鮮矣。
故天下之可賤、可惡、君子遠之必夙者,唯此随風以驅、随波以逝、中淺而不知事會之無恒、植弱而不守中心之所執者也。
生于教衰行薄之日,履物望攸歸之位,習尚已然,弗能速易,惟有杜門卻迹,甯使怨謗,勿與周旋,以自立風軌而已耳。
天下方亂而言兵,天下初定而言禮,時急于用而言财,乃至教興道顯而相倣以談性學,皆中之淺、植之弱,足以玷君子之修名,而或一違時、則反唇相诋而不遺餘力者也。
乍與周旋,容其旅進,一為其所颠倒,欲不病于而國、累于而身、敗于而名也,其可得乎?司馬溫公失之于蔡京,唯察此之未精耳。
九齡唯早曙于此也,故清節不染于濁流,高蹈不傷于鉗網。
其詩曰:“弋者何所慕。
”無可慕也,鴻飛之冥冥,所以翔雲逵而為羽儀于天下也。
〖三〗 唐多才臣,而清貞者不少概見,貞觀雖稱多士,未有與焉。
其後如陸贽、杜黃裳、裴度,立言立功,赫奕垂于沒世,而甯靜淡泊,固非其志行之所及也。
唯開元之世,以清貞位宰相者三:宋璟清而勁,盧懷慎清而慎,張九齡清而和,遠聲色,絕貨利,卓然立于有唐三百餘年之中,而朝廷乃知有廉恥,天下乃藉以又安,開元之盛,漢、宋莫及焉。
不然,則議論雖韪,法制雖詳,而永徽以後,奢淫貪縱之風,不能革也。
抑大臣而以清節著聞者,類多刻覈而難乎其下,掣曳才臣以不得有為,亦非國民之利也。
漢、宋之世,多有之矣,孤清而不足以容物,執競而不足以集事,其于才臣,如水火之相息、而密雲屯結之不能雨也。
乃三子之清,又異于是,勁者自疆,慎者自持,和者不流,而固不争也。
故璟與姚崇操行異而體國同;懷慎益不欲以孤介自旌,而礙祟之設施;九齡超然于毀譽之外,與李林甫偕而不自失,終不與競也。
唯然,而才臣不以己為嫌,己必不替才臣以自矜其素履,故其清也,異于漢、宋狷急之流,置國計民生于度外,而但争泾渭于苞苴竿牍之閑也。
嗚呼!偉矣!楊震也,包拯也,魯宗道也,斬輗、海瑞也,使處姚崇、張說、源乾曜、裴耀卿之閑,能勿金躍于冶、冰結于胸否邪?治無與襄,功無與立,徒激朋黨以啟人主之厭憎,又何賴焉? 夫三子之能清而不激,以永保其身、廣益于國者,抑有道矣。
士之始進也,自非猥鄙性成、樂附腥羶者,則一時名之所歸,望之所集,争托其門庭以自處于清流之選,其志皆若可嘉,其氣皆若可用也。
而懷清之大臣,遂欣受之以為臭味,于是乎和平之度未損于中,而激揚之情遂移于衆,競相獎而交相持,則雖有邊圉安危之大計,黎民生死之遠圖,宗社興衰之永慮,皆不勝其激昂之衆志,而但分流品為畛域,以概為廢置。
夫豈抱清貞者始念之若斯哉?唱和疊增,勢已成而弗能挽也。
于是而知三子者之器量遠矣,其身不辱,其志不骩,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,但以率其固然之儉德,而不以此歆召天下,奉名節為标榜,士固無得而附焉。
不矜也,亦不黨也,不黨則不争矣。
嗚呼!士起田閑,食淡衣麤,固其所素然矣。
若其為世祿之子,則抑有舊德之可食,而無交谪之憂;讀先聖之書,登四民之上,則不屑以身心陷錐刀羶薉之中,豈其為特行哉?無損于物,而固無所益,亦惡足以傲岸予雄而建鼓以求清流之譽聞乎?天下之事,自與天下共之,智者資其謀,勇者資其斷,藝者資其材,彼不可驕我以多才,我亦不可驕彼以獨行,上效于君,下逮于物,持其正而不厲,緻其慎而不浮,養其和而不戾,天下乃賴有清貞之大臣,硗硗者又何賴焉?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,學三子焉斯可矣。
有伯夷之廉,而驕且吝,亦人道之憂也。
〖四〗 奸人被發,而誣發奸者以罪,其罪不贳:兩俱有奸,而因人之發,還相為發,則後發者之罪,姑置勿論,而先發之奸,罪在不贳;誠彼之有奸也,奚不早聲其罪以論奏之,而待己慝已彰,乃相反噬乎? 京兆尹崔日知貪墨不法,禦史李傑糾之,日知反搆傑罪。
勿論傑罪之有無也,傑不可以日知之言而坐,日知不可以讦傑而寬。
玄宗納楊瑒之言,釋傑而竄日知,允矣。
雖然,有說焉。
禦史、京兆尹,皆法吏也。
尹之貪暴,禦史之所必糾;禦史汰縱于辇毂,尹亦習知,而執官守以論劾之。
假令傑敗官箴、藏奸宄、以下撓尹權,知日知之必擿己愆,而先掇拾其過以鉗制之,将亦唯傑之搏擊而扪日知之舌乎?則楊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