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二 玄宗
關燈
小
中
大
無以激之,其濁不懲;無以揚之,其清不展;軋于上官,其用不登;責以奔趨,其節不立;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。
重憲紀以糾其不若,則有所戒也;縣清要以待其拔擢,則有所勸也。
成法之外,許以因地而便民,則權可任也;供頓驿遞之役,委之簿尉,而弗效亵役之勞,則節可砺也。
夫然,則賢者志得,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;若其尤不肖者,固比類相形,愆尤易見,持法以議其後,亦不患稂莠之難除矣。
何事于未試之前,以不可保之始終繩薦舉者,而責以所難知哉? 開元之制,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,可也;據以為法,而弊即在焉。
重者,用之重也,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,用之重而治可幾矣。
〖一一〗 罷兵必有所歸,兵罷而無所歸,則為盜、為亂。
張說平麟州叛胡,奏罷邊兵二十萬人,而天下帖然,蓋其所罷者府兵也,府兵故農人也,歸而田其田、廬其廬,父子夫婦相保于穹窒栗薪之閑,故帖然也。
于是而知府兵之徒以毒天下而無救于國之危亂,審矣。
說之言曰:“臣久在疆場,具知其情,将帥苟以自衛及役使營私而已。
”夫民之任為兵者,必佻宕不戢、輕于死而憚于勞之徒,然後貪釃酒椎牛之利、而可任之以效死。
夫府兵之初,利租庸之免,而自樂為兵,或亦其材勇之可堪也。
迨其後著籍而不可委卸,則視為不獲已之役,而柔弱願樸者,皆垂涕就道以赴行伍。
若此者,其鈍懦之材,既任為役,而不任為兵,畏死而不憚勞,則樂為役以避鋒镝,役之而無不受命,驕貪之将領,何所恤而不役以營私邪?團隊之長役之矣,偏裨役之矣,大将役之矣,行邊之大臣役之矣;乃至纨袴之子弟、元戎之仆妾役之矣;幕府之墨客,過從之遊士,彈筝擊築、六博投瓊、調鷹飼犬之徒,皆得而役之。
為兵者,亦欣然願為奴隸以偷一日之生。
嗚呼!府兵者,惡得有兵哉?舉百萬井疆耕耨之丁壯為奴隸而已矣。
縱遣歸田,如奴隸之得為良人,而何弗帖然邪? 無彊悍不受役之氣,有偷安不恤役之情,因其有可役之資,而幸收其效役之利,行則役于邊臣,居則役于長吏,一時不審,役以終身,先世不謀,役及後裔,天下之苦兵也,不待矢石相加、骴骼不返、而後怨毒填胸矣。
是張說所奏罷之二十萬人,無一人可供戰守之用,徒苦此二十萬之農民于奉拚除、執虎子、築毬場、供負荷之下。
故軍一罷,而玄宗知其勞民而弱國也,而募兵分隸之議行,漸改為長從漸改為犷騎。
窮之必變,尚可須臾待哉?而論者猶責玄宗、張說之改制異于古法,從事于君子之道以垂法定制而保國安民者,不宜如此之鹵莽也。
所患者,法弊已極,習相沿而難革,雖與更張,害猶相襲。
故自說罷邊兵而邊空,長從彍騎制未定而不收其用,邊将承之,畜私人,養番兵,自立軍府,以釀天寶之亂。
蓋自府兵調戍之日,早已睥睨天下之無兵,而一旦撤歸,刍糧赢餘,唯其所為,而朝廷固莫之能诘也。
數十年府兵之流禍,而改制之初受之,乃舉而歸過于召募,胡不度人情、循事理,而充耳塞目以任浮遊之說輕談天下事邪? 〖一二〗 一議也,而以私與其閑,則成乎私而害道。
唐、宋以下所稱持大體、務遠圖之大臣,未有不雜公私以議國事者,故忮主奸臣倒持之以相撓而相脅。
玄宗與宰相議廣州刺史裴伷先之罪,張嘉貞請杖之,張說曰:“刑不上大夫,為其近于君也,且所以養廉恥也。
”其言韪矣,允為存國體、勸臣節之訏谟矣。
既而又曰:“宰相時來則為之,大臣皆可笞辱,行及吾輩。
”此與宋人“勿使人主手滑”之說同。
苟懷此心以倡此說,傳之上下,垂之史策,人主将曰:士大夫自護其類以抗上而避害,蓋古今之通習,其為存國體、獎士節,皆假為之辭,不可信也。
賈誼以不辱貴大臣谏文帝,亦與說略同,而誼以新進小臣,非绛、灌之伍,自可昌言而無諱。
說懷“行及我輩”之心,與同官噂沓以語,則不可令人主聞,而開後世臣主猜防之釁。
念一移而言随得咎,過豈在大哉? 且夫士之可殺不可辱者在己也,非挾持以觊上之寬我于法也。
居之以淡泊,行之以甯靜,絕賄賂之門,饬子弟之汰,謝遊客之邪,息黨同之争,卓然于朝右,而奚笞辱之足憂?誠有過也,則引身以待罪;言不庸也,則辭祿以歸耕。
萬一遇昏暴之主,觸婦寺權奸之忌,而辱在不免,則如高忠憲攀龍之池水明心,全肢體以見先人于地下。
又其不幸,固義命之适然,雖辱而榮者。
規規然計及他日之見及,而制人主以不我辱,士大夫有門庭,而君不能有其喜怒,無怪乎暴君之益其猜忌,偏以其所不欲者加之也。
說自诩其識之及遠,而自君子觀之,何以異于胥史之雄,鉗制其長吏為不可拔之根株也乎? 天下之公理,以私亂之,則公理奪矣。
君臣之道喪,唐、宋之大臣自喪之也。
于是而廷杖诏獄之禍,燎原而不可撲矣。
〖一三〗 春秋紀晉盟諸侯于商任,以锢栾氏,譏其不能撫有,而又重禁之于人國,為已甚也。
封建之天下,國各私其人,去其國則非其人,于是而有封疆之界以域之。
而碩鼠之詩曰:“逝将去女,适彼樂士。
”亦挾去以抗其君。
上下交相疑貳,衰世之風,不可止矣。
天下而一王矣,何郡何縣而非一王之土?為守令者,暫相事使而固非其民,民無非天子之民也。
土或瘠而不給于養,吏或虐而不恤其生,政或不任其土之肥瘠,而一概行之,以困其瘠,于是乎有去故土、脫版籍而之于他者。
要使耕者耕、工者工、賈者賈,何損于大同之世,而目之曰逃人,有司者之诐辭也,惡足聽哉? 民不可使有不服籍者也,客勝而主疲,不公也;而新集之民,不可驟役者也。
生未定而力不堪也。
若夫撿括之而押還故土,尤苛政也。
民不得已而遠徙,抑之使還,緻之死也。
開元十年,敕州縣安集逃人,得之矣,特未問其所以安集之者奚若也。
安集之法,必令供所從來,而除其故籍,以免比闾宗族之代輸,然後因所業而徐定其賦役,則四海之内,均為王民,實不損,而逃人之名奚足以立乎? 然則邑有逃亡,可罪其守令乎?曰:未可也。
地之肥硗,既其固然矣;征徭之繁簡,所從來者非一日也。
轉徙多,則相其陂池堤防之便而化其土,問其徭役堕積之敞而平其政,非守令之能專,乃撫治大臣所任也。
邑多新附之民,可賞其守令乎?曰:未可也。
守令之賢不肯,能及于版籍之民,而不能加之新附,若其以小惠誘人之來徙者,又非法之所許也。
無曠土,無曠民,解法禁以任所在,而土者仕、農者氓,安集之令,猶為贅設也乎! 〖一四〗 唐多才臣,唯其知通也。
裴耀卿之于漕運,非可為萬世法者乎?壅水以行舟,莫如易舟以就水;冒險以求便,莫如囚時而避險;徑行以求速,莫如轉遞以相續。
江河各一其理,南北舟工各一其習,水之漲落各一其時,舟之大小各一其制。
唯不知通也,以一舟而曆數千裡之曲折,崖闊水深,而限之以少載;灘危碛淺,而強之以巨艘;于是而有修閘之勞;撥淺之擾,守凍之需遲,決陽之阻困;引洪流以蝕地,亂水性以逆天,勞攰生民,縻費國帑,強遂其徑行直緻之拙算,如近世漕渠,曆江、淮、汶、泗、河、濟、漳、沽,曠日持久,疲民耗國,其害不可勝言,皆唯意是師,而不達物理者也。
于天下之務者,因天之雨旸,就地之險易,任人之智力,為其所可為,不強物以自任;則以理繁難、試艱危、通盈虛、督偷窳、禁盜侵,無不勝也,自宋以後,議論猥多,而不可用者,唯欲以一切之術,求勝于天時、人事、物力,而強以從己而已矣。
唯唐有才臣,方之後世,何足述哉! 〖一五〗 帝王立法之精意寓于名實者,皆原本仁義,以定民志、興民行,進天下以協于極,其用隐而化以神,固不在封建井田也。
井田封建,因時而為一切之法者也。
三代貢舉之法不傳,唯周制之散見者,有大略之可考。
任以其職,正以其名,寓其納民于善之心,使習之而相因以興行,且以昭示人君君師天下,非徒會計民産以求利用,故領之以司徒;而冢宰宗伯不偏任焉。
其意深遠,雖百世可師也。
夫貢舉者,一事而兩道兼焉。
選天下之才,任天下之事,以修政而保國甯民,此一道也。
别君子于小人,榮之以爵,養之以祿,俾天下相勸于善,而善者不抑,不善者以悛,此又一道也。
兩俱道,而勸民以善
重憲紀以糾其不若,則有所戒也;縣清要以待其拔擢,則有所勸也。
成法之外,許以因地而便民,則權可任也;供頓驿遞之役,委之簿尉,而弗效亵役之勞,則節可砺也。
夫然,則賢者志得,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;若其尤不肖者,固比類相形,愆尤易見,持法以議其後,亦不患稂莠之難除矣。
何事于未試之前,以不可保之始終繩薦舉者,而責以所難知哉? 開元之制,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,可也;據以為法,而弊即在焉。
重者,用之重也,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,用之重而治可幾矣。
〖一一〗 罷兵必有所歸,兵罷而無所歸,則為盜、為亂。
張說平麟州叛胡,奏罷邊兵二十萬人,而天下帖然,蓋其所罷者府兵也,府兵故農人也,歸而田其田、廬其廬,父子夫婦相保于穹窒栗薪之閑,故帖然也。
于是而知府兵之徒以毒天下而無救于國之危亂,審矣。
說之言曰:“臣久在疆場,具知其情,将帥苟以自衛及役使營私而已。
”夫民之任為兵者,必佻宕不戢、輕于死而憚于勞之徒,然後貪釃酒椎牛之利、而可任之以效死。
夫府兵之初,利租庸之免,而自樂為兵,或亦其材勇之可堪也。
迨其後著籍而不可委卸,則視為不獲已之役,而柔弱願樸者,皆垂涕就道以赴行伍。
若此者,其鈍懦之材,既任為役,而不任為兵,畏死而不憚勞,則樂為役以避鋒镝,役之而無不受命,驕貪之将領,何所恤而不役以營私邪?團隊之長役之矣,偏裨役之矣,大将役之矣,行邊之大臣役之矣;乃至纨袴之子弟、元戎之仆妾役之矣;幕府之墨客,過從之遊士,彈筝擊築、六博投瓊、調鷹飼犬之徒,皆得而役之。
為兵者,亦欣然願為奴隸以偷一日之生。
嗚呼!府兵者,惡得有兵哉?舉百萬井疆耕耨之丁壯為奴隸而已矣。
縱遣歸田,如奴隸之得為良人,而何弗帖然邪? 無彊悍不受役之氣,有偷安不恤役之情,因其有可役之資,而幸收其效役之利,行則役于邊臣,居則役于長吏,一時不審,役以終身,先世不謀,役及後裔,天下之苦兵也,不待矢石相加、骴骼不返、而後怨毒填胸矣。
是張說所奏罷之二十萬人,無一人可供戰守之用,徒苦此二十萬之農民于奉拚除、執虎子、築毬場、供負荷之下。
故軍一罷,而玄宗知其勞民而弱國也,而募兵分隸之議行,漸改為長從漸改為犷騎。
窮之必變,尚可須臾待哉?而論者猶責玄宗、張說之改制異于古法,從事于君子之道以垂法定制而保國安民者,不宜如此之鹵莽也。
所患者,法弊已極,習相沿而難革,雖與更張,害猶相襲。
故自說罷邊兵而邊空,長從彍騎制未定而不收其用,邊将承之,畜私人,養番兵,自立軍府,以釀天寶之亂。
蓋自府兵調戍之日,早已睥睨天下之無兵,而一旦撤歸,刍糧赢餘,唯其所為,而朝廷固莫之能诘也。
數十年府兵之流禍,而改制之初受之,乃舉而歸過于召募,胡不度人情、循事理,而充耳塞目以任浮遊之說輕談天下事邪? 〖一二〗 一議也,而以私與其閑,則成乎私而害道。
唐、宋以下所稱持大體、務遠圖之大臣,未有不雜公私以議國事者,故忮主奸臣倒持之以相撓而相脅。
玄宗與宰相議廣州刺史裴伷先之罪,張嘉貞請杖之,張說曰:“刑不上大夫,為其近于君也,且所以養廉恥也。
”其言韪矣,允為存國體、勸臣節之訏谟矣。
既而又曰:“宰相時來則為之,大臣皆可笞辱,行及吾輩。
”此與宋人“勿使人主手滑”之說同。
苟懷此心以倡此說,傳之上下,垂之史策,人主将曰:士大夫自護其類以抗上而避害,蓋古今之通習,其為存國體、獎士節,皆假為之辭,不可信也。
賈誼以不辱貴大臣谏文帝,亦與說略同,而誼以新進小臣,非绛、灌之伍,自可昌言而無諱。
說懷“行及我輩”之心,與同官噂沓以語,則不可令人主聞,而開後世臣主猜防之釁。
念一移而言随得咎,過豈在大哉? 且夫士之可殺不可辱者在己也,非挾持以觊上之寬我于法也。
居之以淡泊,行之以甯靜,絕賄賂之門,饬子弟之汰,謝遊客之邪,息黨同之争,卓然于朝右,而奚笞辱之足憂?誠有過也,則引身以待罪;言不庸也,則辭祿以歸耕。
萬一遇昏暴之主,觸婦寺權奸之忌,而辱在不免,則如高忠憲攀龍之池水明心,全肢體以見先人于地下。
又其不幸,固義命之适然,雖辱而榮者。
規規然計及他日之見及,而制人主以不我辱,士大夫有門庭,而君不能有其喜怒,無怪乎暴君之益其猜忌,偏以其所不欲者加之也。
說自诩其識之及遠,而自君子觀之,何以異于胥史之雄,鉗制其長吏為不可拔之根株也乎? 天下之公理,以私亂之,則公理奪矣。
君臣之道喪,唐、宋之大臣自喪之也。
于是而廷杖诏獄之禍,燎原而不可撲矣。
〖一三〗 春秋紀晉盟諸侯于商任,以锢栾氏,譏其不能撫有,而又重禁之于人國,為已甚也。
封建之天下,國各私其人,去其國則非其人,于是而有封疆之界以域之。
而碩鼠之詩曰:“逝将去女,适彼樂士。
”亦挾去以抗其君。
上下交相疑貳,衰世之風,不可止矣。
天下而一王矣,何郡何縣而非一王之土?為守令者,暫相事使而固非其民,民無非天子之民也。
土或瘠而不給于養,吏或虐而不恤其生,政或不任其土之肥瘠,而一概行之,以困其瘠,于是乎有去故土、脫版籍而之于他者。
要使耕者耕、工者工、賈者賈,何損于大同之世,而目之曰逃人,有司者之诐辭也,惡足聽哉? 民不可使有不服籍者也,客勝而主疲,不公也;而新集之民,不可驟役者也。
生未定而力不堪也。
若夫撿括之而押還故土,尤苛政也。
民不得已而遠徙,抑之使還,緻之死也。
開元十年,敕州縣安集逃人,得之矣,特未問其所以安集之者奚若也。
安集之法,必令供所從來,而除其故籍,以免比闾宗族之代輸,然後因所業而徐定其賦役,則四海之内,均為王民,實不損,而逃人之名奚足以立乎? 然則邑有逃亡,可罪其守令乎?曰:未可也。
地之肥硗,既其固然矣;征徭之繁簡,所從來者非一日也。
轉徙多,則相其陂池堤防之便而化其土,問其徭役堕積之敞而平其政,非守令之能專,乃撫治大臣所任也。
邑多新附之民,可賞其守令乎?曰:未可也。
守令之賢不肯,能及于版籍之民,而不能加之新附,若其以小惠誘人之來徙者,又非法之所許也。
無曠土,無曠民,解法禁以任所在,而土者仕、農者氓,安集之令,猶為贅設也乎! 〖一四〗 唐多才臣,唯其知通也。
裴耀卿之于漕運,非可為萬世法者乎?壅水以行舟,莫如易舟以就水;冒險以求便,莫如囚時而避險;徑行以求速,莫如轉遞以相續。
江河各一其理,南北舟工各一其習,水之漲落各一其時,舟之大小各一其制。
唯不知通也,以一舟而曆數千裡之曲折,崖闊水深,而限之以少載;灘危碛淺,而強之以巨艘;于是而有修閘之勞;撥淺之擾,守凍之需遲,決陽之阻困;引洪流以蝕地,亂水性以逆天,勞攰生民,縻費國帑,強遂其徑行直緻之拙算,如近世漕渠,曆江、淮、汶、泗、河、濟、漳、沽,曠日持久,疲民耗國,其害不可勝言,皆唯意是師,而不達物理者也。
于天下之務者,因天之雨旸,就地之險易,任人之智力,為其所可為,不強物以自任;則以理繁難、試艱危、通盈虛、督偷窳、禁盜侵,無不勝也,自宋以後,議論猥多,而不可用者,唯欲以一切之術,求勝于天時、人事、物力,而強以從己而已矣。
唯唐有才臣,方之後世,何足述哉! 〖一五〗 帝王立法之精意寓于名實者,皆原本仁義,以定民志、興民行,進天下以協于極,其用隐而化以神,固不在封建井田也。
井田封建,因時而為一切之法者也。
三代貢舉之法不傳,唯周制之散見者,有大略之可考。
任以其職,正以其名,寓其納民于善之心,使習之而相因以興行,且以昭示人君君師天下,非徒會計民産以求利用,故領之以司徒;而冢宰宗伯不偏任焉。
其意深遠,雖百世可師也。
夫貢舉者,一事而兩道兼焉。
選天下之才,任天下之事,以修政而保國甯民,此一道也。
别君子于小人,榮之以爵,養之以祿,俾天下相勸于善,而善者不抑,不善者以悛,此又一道也。
兩俱道,而勸民以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