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一 高宗

關燈
姊病,為之煮粥燎須,而曰:“姊老勣亦老,雖欲為姊煮粥,其可得乎?”藹然天性之言,讀之者猶堪流涕。

    繇此言之,則世勣上陷其父于死,而下欲殺其子與壻,非果天理民彜之絕于心也。

    天下輕率寡謀之士,躁動而忘其天性之安,然其于不容已之慈愛,是惟弗發,發則無所掩遏而可遂其情。

    唯夫沈鸷果決者,非自拔于功利之陷溺,則得喪一系其心,而期于必得,心方戚而目已怒,淚未收而兵已操,枭獍之雄心不可複戢,彼固自詫為一世之雄也,而豈其然哉?蓋無所不至之鄙夫而已。

    剛則不恤其君親,柔則盡捐其廉恥,明知之而必忍之,雖聖人亦無如之何也。

    有時而似忠貞矣,有時而似孝友矣,非徒似也,利之所不在,則抑無所吝而用其情也。

    世勣之于單雄信,割肉可也,為姊而燎須,何所吝邪?利無可趨,害無可避,亦何為而不直達其恻隐之心,以發為仁者之言哉? 籍甲兵戶口上李密而使獻,知高祖之不以為己罪也;太宗問以建成、元吉之事而不答,事未可知,姑為兩試,抑知太宗之不以此為嫌也;年愈老,智愈猾,高宗問以群臣不谏,而曰“所為盡善,無得而谏”,知高宗之不以己為佞也。

    則以黨義府、敬宗,贊立武氏,人自亡其社稷,己自保其爵祿,恻隐羞惡是非之心,非不炯然内動,而力制之以護其私,安忍者自忍其心,于人何所不忍乎?故一念之仁,不足恃也,正惡其有一念之仁而矯拂之也。

    夫且曰吾豈不知忠孝哉?至于此而不容不置忠孝于膜外也。

    為鄙夫,為盜賊,為篡弑之大逆,皆此而已矣。

     〖八〗  魏玄同上言欲複周、漢之法,命内自三公省寺,外而府州,各辟召僚屬,而不專任铨除于吏部,其言辯矣,實則不可行也。

    一代之治,各因其時,建一代之規模以相扶而成治,故三王相襲,小有損益,而大略皆同。

    未有慕古人一事之當,獨舉一事,雜古于今之中,足以成章者也。

    王安石惟不知此,故偏舉周禮一節,雜之宋法之中,而天下大亂。

     周之所以諸侯大夫各命其臣者,封建相沿,民淳而聽于世族,不可得而驟合并以歸天子也。

    故孔子之聖,天子不得登庸,求、略之賢,魯、衛之君不能托國,三代之末流亦病矣。

    漢制:三公州郡各辟掾曹,時舉孝廉以貢于上,辟召一聽之長官,朝廷不置冢宰,蓋去三代未遠,人猶習于其故,而刺史太守行法于所部,刑殺軍旅賦役祀典皆得以專制,則勢不得複為建屬吏以掣之。

    其治也,刑賞之施于三公州郡者,法嚴明,而誣上行私者不敢逞;适其亂也,三公州郡任非其人,而以愛憎黜陟其屬吏,于是背公死黨之習成,民之利病不得上聞,誅殺橫行,民胥怨激,而盜賊蠭起,則法敞而必更,不可複矣。

      漢之掾吏,視其長官猶君也,難而為之死,死而為之服衰,各媚其主,而不知有天子。

    然則使為公斂處父之據成不堕,祝耼之射王中肩,皆可自命為忠而無忌,大倫不明,倒行逆施,何所不可哉?且其貢于天子者,一唯長吏之市恩,而天子無以知其賢奸,抑無考覈之成憲以衡其愚哲,三公之辟召,則唯采取名譽于州郡,于是虛譽日張,雌黃在口,故處士之權日重,朋黨興而成乎大亂。

    故曹孟德懲其敝而改之,總其任于吏部,此窮則必變之一大機會也,既變矣,未有可使複窮者矣。

     法無有不得者也,亦無有不失者也。

    先王不恃其法,而恃其知人安民之精意;若法,則因時而參之禮樂刑政,均四海、齊萬民、通百為者,以一成純而互相裁制。

    舉其百,廢其一,而百者皆病;廢其百,舉其一,而一可行乎?浮慕前人之一得,夾糅之于時政之中,而自矜複古,何其窒也! 魏、晉以下,三公牧守不能操生殺兵農之權,教化不專司于己,而士自以其學業邀天子之知;乃複使之待辟于省寺府州之衆吏,取舍生乎恩怨,奔競盛于私門,于此不雠,自媒于彼,廉恥喪,朋黨立,國不能一日靖矣。

    唐之亂也,藩鎮各樹私人以為爪牙,或使登朝以為内應,于是敬翔、李振起而亡唐。

    他如羅隐、杜荀鶴、韋莊、孫光憲之流,皆效命四方,而不為唐用,分崩瓦解,社稷以傾,亦後事之明驗矣。

     夫吏部以一人而周知士之賢否,誠所不能如玄同之慮者。

    然士之得與于選舉也,當其初進,亦既有諸科以試之矣。

    君子不絕人于早,而士之才能亦以曆事而增長,貪廉仁暴,亦以束于法而磨砺以勸于善。

    其有壞法亂紀、蠹政虐民者,則固有持憲之臣,操準繩以議其後。

    若夫偏材之士,有長此短彼之疑,則因事旁求,初不禁大臣之薦舉。

    然則吏部總括登進之法,固魏、晉以下人心事會之趨,而行之千年不可更易者也。

      讀古人之書,以揣當世之務,得其精意,而無法不可用矣。

    于此而見此之長焉,于彼而見彼之得焉,一事之效,時之宜,一言之傳,偏據之,而曰:三代之隆、兩漢之盛恃此也。

    以固守而行之者王安石,以假竊而行之者王莽而已。

    何易繇言哉?知人安民,帝王之大法也,知之求其審也,安之求其适也,所以知、所以安,非一切之法竄亂于時政變遷之中,王不成王,霸不成霸,而可不偾亂者也。

    庸醫雜表裡、兼溫涼、以飲人,彊者笃,弱者死,不亦傷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