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太宗
關燈
小
中
大
人,而不推其欲以必施,以所欲者非從心而不踰矩,未可推也。
然而不欲者,亦難言矣。
奪己之聲色臭味,而使不集于康,固人之所不欲也;以此而不欲奪人,則屈己之道,屈天下之情,以求免于人之怏悒,皆可曰恕,而以縱女子小人佥壬讒侫者彌甚。
忠也者,發己自盡之謂。
盡己之所可為,盡己之所宜為,盡己之所不為而弗為,而後可以其不欲者推于物而勿施。
不然,人且呼籲以請,涕泣以幹,陳其媟狎之私,以匍伏而待命,女子小人佥壬讒侫未能得志之日,方挾此術以怵我,而己于義利理欲之情未定,則見為不可拂而徇之,以恣其奸邪,皆曰是不可欲者勿施焉,恕也。
故仁恕者,君子之大德,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。
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,不保其世臣,殃及子孫,禍延宗社。
長孫無忌惡足以知仁恕哉?挾仁恕之名以欺太宗,而太宗受其罔,故曰侫者之辯也。
太宗明有所困,忠有所诎,遂無以折侫人之口而使雠其邪,此三代以下,學不明,德不修,所以縣絕于聖王之理也。
〖二二〗 負慝而畏人知,掩之使不著,以疑天下,小人之僞也。
其猶畏人知也,有不敢著、不忍著之心,則猶天良之未盡亡也。
抑不著而使天下疑,則使天下猶疑于大惡之不可決為,而名教抑以未熸。
無所畏。
無所掩,而後惡流于天下,延及後世,而心喪以無餘。
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,疾呼以加刃其弟,斯時也,窮兇極慘,而人之心無毫發之存者也。
史臣修高祖實錄,語多微隐,若有怵惕不甯之情焉,夫人皆有之心也,且以示後世,與宋太宗燭下斧影之事同其傳疑,則人固謂天倫之不可戕也。
而太宗命直書其事,無畏于天無憚于人而不掩,乃以自信其大惡之可以昭示萬世而無慚,顧且曰“周公誅管、蔡以安周,季友鸩叔牙以存魯”,誰欺乎?周公之誅管、蔡,周公不奪管、蔡之封也;季友鸩叔牙,季友不攘叔牙之位也。
建成、元吉與己争立,而未嘗有劉劭之逆,贻唐室以危亡,而殺之以圖存,安忍無親,古人豈其口實哉? 且周公之不得已而緻天讨也,鸱鸮之怨,東山之悲,有微辭,有隐痛,禍歸于商、奄,而不著二叔誅竄之迹;東人之頌公者,亦曰四國是皇,不曰二叔是誅也。
過成于不忍疑,事迫于不獲已,志窘于不能遂,言诎于不忍明,天下後世勿得援以自文其惡,觀過而知仁,公之所以無慚于夙夜也。
若夫過之不可掩,而君子謂其如日月之食者,則惟以聽天下後世之公論,而固非己自快言之以獎天下于戕恩。
況太宗之以奪大位為心,有不可示人之巨慝乎?至于自敕直書,而太宗不可複列于人類矣。
既大書特書以昭示而無忌矣,天子之不仁者,曰吾以天下故殺兄弟也;卿大夫之不仁者,亦曰吾以家故殺兄弟也;士庶人亦曰吾以身故殺兄弟也。
身與家之視天下也孰親?則兄弟援戈矛以起,争田廬絲粟之計,而疆有力者得志焉,亦将張膽瞋目以正告人曰:吾亦行周公季友之道也。
蛇相吞,蛙相啖,皆聖賢之徒,何憚而弗為哉?史者,垂于來今以作則者也,導天下以不仁,而太宗之不仁,蔑以加矣。
萬世之下,豈無君子哉?無厭然之心,恻隐羞惡,兩俱灰燼,功利殺奪橫行于人類,乃至求一掩惡飾僞之小人而不易得也,悲夫! 〖二三〗 隋之攻高麗而不克也,君非其君,将非其将,士卒怨于下,盜賊亂于内,固其宜矣。
唐太宗百戰以蕩群雄,李世勣、程名振、張亮,皆戰将也,天下抑非楊廣狼戾以疲敝之天下,太宗自信其必克,人且屬目以待成功,乃其難也,無異于隋,于是而知王者行師之大略矣。
太宗自克白岩,将舍安市不攻,徑取建安,策之善者也,而世勣不從。
高延壽、高惠真請拔烏骨城,收其資糧,鼓行以攻平壤,而長孫無忌不可。
乃以困于安市城下,而狼狽班師。
夫世勣、無忌豈不知困守堅城之無益,而阻撓奇計,太宗自策既審,且喜聞二高之言,而終聽二将以遷延,何也?唯天子親将,勝敗所系者重,世勣、無忌不敢以萬乘嘗試,太宗亦自顧而不能忘豫且之戒也。
向令命将以行,則韓信之度井陉、劉裕之入河、渭,出險而收功;即令功堕師撓,固無系于安危之大數,世勣、無忌亦何憚而次且哉? 苻堅不自将以犯晉,則不大潰以啟鮮卑之速叛;窦建德不自将以救雒,則不被禽而兩敗以俱亡完顔亮不自将以窺江,則不挫于采石,而國内立君以行弑;佛狸之威,折于盱眙;石重貴之身,禽于契丹;區區盜賊夷狄之主,且輕動而召危亡,況六宇維系于一人而輕試于小夷乎?怯而無功,世、無忌尚老成持重之謀也。
不然,土木之禍,天維傾折,悔将奚及邪?王欽若诋寇準以孤注,欽若誠奸,準亦幸矣;鼓一往之氣,以天子渡河為準之壯猷,幾何而不誤來世哉?春秋書從王伐鄭,諱其敗以譏之,射肩而後,王室不可複興,桓王自贻之也。
故曰天子讨而不伐。
〖二四〗 劉洎之殺,謂褚公谮之者,其為許敬宗之汙誣,固已。
乃使褚公果以洎之言白于太宗,亦讵不可哉?太宗征高麗,留守西京者,房玄齡也;受命輔太子于定州者,高士廉、張行成、高季輔、馬周,而洎以新進與焉,非固為宗臣,負伊、周之獨任也。
兵兇戰危,太宗春秋已高,安危未決也,太子柔弱,固有威福下移之防。
洎于受命之日,遽亢爽無忌而大言曰:“大臣有罪,臣謹即行誅。
”然則不幸而太宗不返,嗣君在疚,玄齡之項領,且縣于洎之鋒刃,而況士廉以下乎?又況其餘之未嘗受命者乎? 人臣而欲擅權以移國者,必立威以脅衆,子罕奪宋公之柄,用是術也。
而曹操之殺孔融,司馬懿之殺曹爽,王敦之殺周顗、戴淵,無所稟承,猶無擇噬;矧洎已先言于當甯,挾既請之旨,複何所忌以戢其專殺乎?魏王泰未死,吳王恪物望所歸,洎執生殺之權以誅異己,欺太子之柔,唯其志以逞,何求而不得?然則伊、霍之事,洎即不言,抑必有其情焉;且又惡知洎之狂悖,不果有是言哉? 或曰:洎謹即行誅之對,剛而戆耳,非能有不軌之情也。
曰:所惡于彊臣者,唯其很耳。
戆者,很之徒也。
無所忌而函之心,乃可無所忌而矢諸口,遂以無所忌而見之事。
司馬師、高澄、朱溫、李茂貞唯其言之無忌者,有以震懾乎人心,而天下且詫之曰:此英雄之無隐也。
當其曰“謹即行誅”,目無天子,心無大臣,百世而下,猶不測其威之所底止,而可留之以贻巽輭之沖人乎?使褚公果勸太宗以殺洎,亦忠臣之效也。
或曰:唐處方興之勢,而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李世勣以開國元臣匡扶王室,洎雖狂,無能為也。
曰:人之可信以無妄動者,唯其慎以言、慮以動而已。
不可言而言之,則亦不可為而為之。
朱泚孤軍無助而走德宗,苗傅、劉正彥處張浚、韓世忠之閑而廢宋高,皆愚戆而不恤禍福者也。
藉曰洎為文吏,兵柄不屬焉,範晔、王融亦非有兵之可恃,又孰能保洎之無他乎?使伏其辜,非過計而淫刑,審矣。
〖二五〗 星占術測,亂之所自生也。
史言秘記雲:“唐三世之後,女主武王,代有天下。
”誰為此秘記者,其繇來不可考也。
太白之光,群星莫及,南北之道,去日近而日奪其光,去日遠則日不能奪,而書見五緯之出入,曆家所能算測,而南北發斂,曆法略而古今無考,使有精于步測者,亦常耳。
而太史守其曲說,曰“女主昌”,與所謂秘記者相合,太宗不能以理折之,而橫殺李君羨以應之;李淳風又曰“天之所命,人不能違”,以決其必然,武氏之篡奪,實斯言教之也。
凡篡奪之禍,類乘乎國之将危,而先得其兵柄,起而立功以拯亂,然且遲回疑畏而不敢驟;抑有疆幹機智之士,若荀攸、郗慮、劉穆之、傅亮、李振、敬翔之流,贊其逆謀,而多畜虎狼之将佐,為之爪牙,然後動于惡而人莫能禦。
今武氏以一淫妪處于深宮,左右皆傅粉塗朱猥媟之賤士,三思、懿宗、承嗣輩,固耽酒嗜色之纨袴,一彊項之邑令可鞭笞而殺之庸豎也。
乃以炎炎方興之社稷,淫風一拂,天下歸心,藏頭咋舌于枷棓薰灼之下,莫之敢抗,武氏何以得此于臣民哉?天下固曰。
前聖之秘記然也,上天之垂象然也;先知如淳風者,已曰天之所命,人不能違也。
淳風曰:當王天下,武氏曰:吾當王也;淳風曰:殺唐子孫殆盡,武氏曰:吾當殺也。
嗚呼!搖四海之人心,傾方興之宗社,使李氏宗支骈首以受刃,淳風一言之毒,滔天罔極矣。
甚哉!太宗之不明也,正妖言之辟,執淳風而誅之,焚秘記、斥太史之妄,武氏惡足以惑天下而成乎篡哉?有天下而不誅逐術士、敬授民時、以定民志,則必召禍亂于無窮。
人有生則必有死,國有興則必有亡,雖百世可知也,惡用此哓哓者為? 〖二六〗 以利為恩者,見利而無不可為。
故子之能孝者,必其不以親之田廬為恩者也;臣之能忠者,必其不以君之爵祿為恩者也;友之能信者,必其不以友之車裘為恩者也。
懷利以孝于親、忠于君、信于友,利盡而去之若馳,利在他人,則棄君親、背然諾,不旋踵矣,此必然之券也。
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,明君不以利餌其臣,貞士不以利結其友。
太宗遷李世勣為疊州都督,而敕高宗曰:“汝與之無恩,我死,汝用為仆射,以親任之。
”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懷,一奪予之閑而相形以成恩怨,其為無賴之小人,灼然見矣;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,不亦愚乎:長孫無忌之勳戚可依也,褚遂良之忠貞可托也,世勣何能為者?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,太宗不決而托以國政,利在高宗,則為高宗用,利在武氏,則為武氏用,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,而操利以籠之,早已為世勣所窺見,以益歆于利,“家事”一言,而社稷傾于武氏,所必然矣。
若謂其才智有餘,任之以邊陲可矣,锢之于疊州,唐惡從而亂哉!
然而不欲者,亦難言矣。
奪己之聲色臭味,而使不集于康,固人之所不欲也;以此而不欲奪人,則屈己之道,屈天下之情,以求免于人之怏悒,皆可曰恕,而以縱女子小人佥壬讒侫者彌甚。
忠也者,發己自盡之謂。
盡己之所可為,盡己之所宜為,盡己之所不為而弗為,而後可以其不欲者推于物而勿施。
不然,人且呼籲以請,涕泣以幹,陳其媟狎之私,以匍伏而待命,女子小人佥壬讒侫未能得志之日,方挾此術以怵我,而己于義利理欲之情未定,則見為不可拂而徇之,以恣其奸邪,皆曰是不可欲者勿施焉,恕也。
故仁恕者,君子之大德,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。
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,不保其世臣,殃及子孫,禍延宗社。
長孫無忌惡足以知仁恕哉?挾仁恕之名以欺太宗,而太宗受其罔,故曰侫者之辯也。
太宗明有所困,忠有所诎,遂無以折侫人之口而使雠其邪,此三代以下,學不明,德不修,所以縣絕于聖王之理也。
〖二二〗 負慝而畏人知,掩之使不著,以疑天下,小人之僞也。
其猶畏人知也,有不敢著、不忍著之心,則猶天良之未盡亡也。
抑不著而使天下疑,則使天下猶疑于大惡之不可決為,而名教抑以未熸。
無所畏。
無所掩,而後惡流于天下,延及後世,而心喪以無餘。
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,疾呼以加刃其弟,斯時也,窮兇極慘,而人之心無毫發之存者也。
史臣修高祖實錄,語多微隐,若有怵惕不甯之情焉,夫人皆有之心也,且以示後世,與宋太宗燭下斧影之事同其傳疑,則人固謂天倫之不可戕也。
而太宗命直書其事,無畏于天無憚于人而不掩,乃以自信其大惡之可以昭示萬世而無慚,顧且曰“周公誅管、蔡以安周,季友鸩叔牙以存魯”,誰欺乎?周公之誅管、蔡,周公不奪管、蔡之封也;季友鸩叔牙,季友不攘叔牙之位也。
建成、元吉與己争立,而未嘗有劉劭之逆,贻唐室以危亡,而殺之以圖存,安忍無親,古人豈其口實哉? 且周公之不得已而緻天讨也,鸱鸮之怨,東山之悲,有微辭,有隐痛,禍歸于商、奄,而不著二叔誅竄之迹;東人之頌公者,亦曰四國是皇,不曰二叔是誅也。
過成于不忍疑,事迫于不獲已,志窘于不能遂,言诎于不忍明,天下後世勿得援以自文其惡,觀過而知仁,公之所以無慚于夙夜也。
若夫過之不可掩,而君子謂其如日月之食者,則惟以聽天下後世之公論,而固非己自快言之以獎天下于戕恩。
況太宗之以奪大位為心,有不可示人之巨慝乎?至于自敕直書,而太宗不可複列于人類矣。
既大書特書以昭示而無忌矣,天子之不仁者,曰吾以天下故殺兄弟也;卿大夫之不仁者,亦曰吾以家故殺兄弟也;士庶人亦曰吾以身故殺兄弟也。
身與家之視天下也孰親?則兄弟援戈矛以起,争田廬絲粟之計,而疆有力者得志焉,亦将張膽瞋目以正告人曰:吾亦行周公季友之道也。
蛇相吞,蛙相啖,皆聖賢之徒,何憚而弗為哉?史者,垂于來今以作則者也,導天下以不仁,而太宗之不仁,蔑以加矣。
萬世之下,豈無君子哉?無厭然之心,恻隐羞惡,兩俱灰燼,功利殺奪橫行于人類,乃至求一掩惡飾僞之小人而不易得也,悲夫! 〖二三〗 隋之攻高麗而不克也,君非其君,将非其将,士卒怨于下,盜賊亂于内,固其宜矣。
唐太宗百戰以蕩群雄,李世勣、程名振、張亮,皆戰将也,天下抑非楊廣狼戾以疲敝之天下,太宗自信其必克,人且屬目以待成功,乃其難也,無異于隋,于是而知王者行師之大略矣。
太宗自克白岩,将舍安市不攻,徑取建安,策之善者也,而世勣不從。
高延壽、高惠真請拔烏骨城,收其資糧,鼓行以攻平壤,而長孫無忌不可。
乃以困于安市城下,而狼狽班師。
夫世勣、無忌豈不知困守堅城之無益,而阻撓奇計,太宗自策既審,且喜聞二高之言,而終聽二将以遷延,何也?唯天子親将,勝敗所系者重,世勣、無忌不敢以萬乘嘗試,太宗亦自顧而不能忘豫且之戒也。
向令命将以行,則韓信之度井陉、劉裕之入河、渭,出險而收功;即令功堕師撓,固無系于安危之大數,世勣、無忌亦何憚而次且哉? 苻堅不自将以犯晉,則不大潰以啟鮮卑之速叛;窦建德不自将以救雒,則不被禽而兩敗以俱亡完顔亮不自将以窺江,則不挫于采石,而國内立君以行弑;佛狸之威,折于盱眙;石重貴之身,禽于契丹;區區盜賊夷狄之主,且輕動而召危亡,況六宇維系于一人而輕試于小夷乎?怯而無功,世、無忌尚老成持重之謀也。
不然,土木之禍,天維傾折,悔将奚及邪?王欽若诋寇準以孤注,欽若誠奸,準亦幸矣;鼓一往之氣,以天子渡河為準之壯猷,幾何而不誤來世哉?春秋書從王伐鄭,諱其敗以譏之,射肩而後,王室不可複興,桓王自贻之也。
故曰天子讨而不伐。
〖二四〗 劉洎之殺,謂褚公谮之者,其為許敬宗之汙誣,固已。
乃使褚公果以洎之言白于太宗,亦讵不可哉?太宗征高麗,留守西京者,房玄齡也;受命輔太子于定州者,高士廉、張行成、高季輔、馬周,而洎以新進與焉,非固為宗臣,負伊、周之獨任也。
兵兇戰危,太宗春秋已高,安危未決也,太子柔弱,固有威福下移之防。
洎于受命之日,遽亢爽無忌而大言曰:“大臣有罪,臣謹即行誅。
”然則不幸而太宗不返,嗣君在疚,玄齡之項領,且縣于洎之鋒刃,而況士廉以下乎?又況其餘之未嘗受命者乎? 人臣而欲擅權以移國者,必立威以脅衆,子罕奪宋公之柄,用是術也。
而曹操之殺孔融,司馬懿之殺曹爽,王敦之殺周顗、戴淵,無所稟承,猶無擇噬;矧洎已先言于當甯,挾既請之旨,複何所忌以戢其專殺乎?魏王泰未死,吳王恪物望所歸,洎執生殺之權以誅異己,欺太子之柔,唯其志以逞,何求而不得?然則伊、霍之事,洎即不言,抑必有其情焉;且又惡知洎之狂悖,不果有是言哉? 或曰:洎謹即行誅之對,剛而戆耳,非能有不軌之情也。
曰:所惡于彊臣者,唯其很耳。
戆者,很之徒也。
無所忌而函之心,乃可無所忌而矢諸口,遂以無所忌而見之事。
司馬師、高澄、朱溫、李茂貞唯其言之無忌者,有以震懾乎人心,而天下且詫之曰:此英雄之無隐也。
當其曰“謹即行誅”,目無天子,心無大臣,百世而下,猶不測其威之所底止,而可留之以贻巽輭之沖人乎?使褚公果勸太宗以殺洎,亦忠臣之效也。
或曰:唐處方興之勢,而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李世勣以開國元臣匡扶王室,洎雖狂,無能為也。
曰:人之可信以無妄動者,唯其慎以言、慮以動而已。
不可言而言之,則亦不可為而為之。
朱泚孤軍無助而走德宗,苗傅、劉正彥處張浚、韓世忠之閑而廢宋高,皆愚戆而不恤禍福者也。
藉曰洎為文吏,兵柄不屬焉,範晔、王融亦非有兵之可恃,又孰能保洎之無他乎?使伏其辜,非過計而淫刑,審矣。
〖二五〗 星占術測,亂之所自生也。
史言秘記雲:“唐三世之後,女主武王,代有天下。
”誰為此秘記者,其繇來不可考也。
太白之光,群星莫及,南北之道,去日近而日奪其光,去日遠則日不能奪,而書見五緯之出入,曆家所能算測,而南北發斂,曆法略而古今無考,使有精于步測者,亦常耳。
而太史守其曲說,曰“女主昌”,與所謂秘記者相合,太宗不能以理折之,而橫殺李君羨以應之;李淳風又曰“天之所命,人不能違”,以決其必然,武氏之篡奪,實斯言教之也。
凡篡奪之禍,類乘乎國之将危,而先得其兵柄,起而立功以拯亂,然且遲回疑畏而不敢驟;抑有疆幹機智之士,若荀攸、郗慮、劉穆之、傅亮、李振、敬翔之流,贊其逆謀,而多畜虎狼之将佐,為之爪牙,然後動于惡而人莫能禦。
今武氏以一淫妪處于深宮,左右皆傅粉塗朱猥媟之賤士,三思、懿宗、承嗣輩,固耽酒嗜色之纨袴,一彊項之邑令可鞭笞而殺之庸豎也。
乃以炎炎方興之社稷,淫風一拂,天下歸心,藏頭咋舌于枷棓薰灼之下,莫之敢抗,武氏何以得此于臣民哉?天下固曰。
前聖之秘記然也,上天之垂象然也;先知如淳風者,已曰天之所命,人不能違也。
淳風曰:當王天下,武氏曰:吾當王也;淳風曰:殺唐子孫殆盡,武氏曰:吾當殺也。
嗚呼!搖四海之人心,傾方興之宗社,使李氏宗支骈首以受刃,淳風一言之毒,滔天罔極矣。
甚哉!太宗之不明也,正妖言之辟,執淳風而誅之,焚秘記、斥太史之妄,武氏惡足以惑天下而成乎篡哉?有天下而不誅逐術士、敬授民時、以定民志,則必召禍亂于無窮。
人有生則必有死,國有興則必有亡,雖百世可知也,惡用此哓哓者為? 〖二六〗 以利為恩者,見利而無不可為。
故子之能孝者,必其不以親之田廬為恩者也;臣之能忠者,必其不以君之爵祿為恩者也;友之能信者,必其不以友之車裘為恩者也。
懷利以孝于親、忠于君、信于友,利盡而去之若馳,利在他人,則棄君親、背然諾,不旋踵矣,此必然之券也。
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,明君不以利餌其臣,貞士不以利結其友。
太宗遷李世勣為疊州都督,而敕高宗曰:“汝與之無恩,我死,汝用為仆射,以親任之。
”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懷,一奪予之閑而相形以成恩怨,其為無賴之小人,灼然見矣;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,不亦愚乎:長孫無忌之勳戚可依也,褚遂良之忠貞可托也,世勣何能為者?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,太宗不決而托以國政,利在高宗,則為高宗用,利在武氏,則為武氏用,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,而操利以籠之,早已為世勣所窺見,以益歆于利,“家事”一言,而社稷傾于武氏,所必然矣。
若謂其才智有餘,任之以邊陲可矣,锢之于疊州,唐惡從而亂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