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太宗
關燈
小
中
大
衆,中以交于僚友,可其所可,而否其所否,堅于獨行,而不樂物之我違;唯如是也,乃以輕寵辱、忘死生、而言之無忌。
其賢者,有察理未精、達情未适之過,而執之也堅;其次則氣動而不收,言發而不止,攻異己而不遺餘力,以堕于媢忮,而傷物已甚;則人主且窺其中藏,謂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。
其言不可奪,而心固不為之感,奚望轉石移山于片語乎? 惟虛則公,公則直;惟明則誠,誠則動;,能自受谏者,所以虛其心而廣其明也,谏者之能此者鮮矣。
事上接下,其理一也。
君不受谏,則令焉而臣民不從;臣不受谏,則言焉而天子不信。
位不可恃,氣不可任,辯不可倚,理不可挾,平情好善、坦衷遜志者,早有以動人主之敬愛,而消僚友之疾忌,聖而周公,忠而孔明,用此道也。
婞直予智,持一理以與當甯争得失,自非舜、禹以刍荛之道待之,其不以啟朋黨而壞國是也,難矣哉! 〖一○〗 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
君心之非,亦易見也;所以格之者,天理民彜之顯道,人皆與知,亦易能也。
然而斷之于大人之獨得,而谏诤之臣不足與焉,于魏征、馬周見之矣。
君心無過,而過在事,則德不足而言有當,下逮于工瞽而言無不效。
若夫心,則與心相取者也,心之有非,必厚自匿而求以勝物。
進言者,其言是也,其人非也,其人雖無大非,而心不能自信,于是則匿非求勝者,将曰旁觀而言之,吾亦能為此言,試以此言于汝,汝固不受也。
言還其言,而心仍其心,交相谪而祗益其怨惡。
如能隐忍以弗怨惡足矣,奚望格哉? 唐太宗不恤高祖之溫清視膳,處之卑湫之大安宮,而自如九成宮以避暑,嫁其女長樂公主,敕資送倍于長公主。
此豈事之失哉?其憯不知恤者,仁孝忘于心也。
馬周言之,魏征言之,皆開陳天理民彜之顯教,以思動其恻悱也。
乃周言不聽,決駕以行,于征之言,則入謀之長孫皇後而後勉從,使後而如獨孤、武、韋也,征死矣。
人自有父子,人自有兄弟,一念之蔽,忽焉不覺,直辭以啟之,以自親其親,豈難知而難從者乎?而二子者,君所信受者也,卒不能得此于君,則其故可思矣。
征之起也,于羣盜之中,事李密而去之,事隐太子而去之;周則挾策幹主,餘于才而未聞其修能之自潔者也;以此而欲警人子之心于不容已之媿疚,奚可得哉? 夫大人者,苟以其言格君心之隐慝,賢主樂之,中主媿之,庸主弗敢侮之,何至以太宗之可與言而斥為田舍翁邪?不幸而遇暴主以殺身,亦比幹之自靖自獻于先王,而非滕口說以聽兇人之玩弄,豈易言哉?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,己之正非一旦一夕之功矣。
〖一一〗 言治者而亟言權,非權也,上下相制以機械,互相操持而交雠其欺也。
以儀、秦之狙詐,行帝王之大法,亂奚得而弭,人心風俗奚得而不壞哉?王伽之詐也,與李參朋奸而徼隋文之賞,唐太宗師之,以縱囚三百九十人,而三百九十人鹹師參之智,如期就死。
嗚呼;人理亡矣。
好生惡死,人之情也,苟有可以得生者,無不用也。
守硁硁之信,以死殉之,志士且躊蹰而未決,況已蹈大辟之戮民乎? 太宗之世,天下大定,道有使,州有刺史,縣有令尉,法令密而廬井定,民什伍以相保,宗族親戚比闾而處,北不可以走胡,南不可以走粵,囚之縱者雖欲逋逸,抑誰為之淵薮者?太宗持其必來之數以為權,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為券,縱而來歸,遂以侈其恩信之相孚,夫誰欺,欺天乎?夫三百九十人之中,非無至愚者,不足以測太宗必赦之情,而徼幸以逃;且當縱遣之時,為此駭異之舉,太宗以從谏聞,亦未聞法吏據法以廷争;則必太宗陰授其來歸則赦之旨于有司,使密谕所縱之囚,交相隐以相飾,傳之天下與來世,或驚為盛治,或詫為非常,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機械所籠緻而如拾者也。
古所未有者,必有妄也;人所争誇者,必其詐也。
王道平平,言僻而行詭者,不容于堯、舜之世。
蘇洵氏樂道之,曰“帝王之權”,惡烈于洪水矣。
〖一二〗 傳曰:“為人君而不知春秋之義,前有讒而不見,後有賊而不知。
”春秋之義何義也?适庶明,長幼序,尊卑别,刑賞定,重農抑末,進賢遠奸,貴義賤利,端本清源,自治而物正之義也。
知此,則讒賊不足以逞,而違此者之為讒賊,不待擿發而如觀火。
舍是,乃求之告讦以知之,告讒告賊,而不知告者之為讒賊也,宜其迷惑失守,延讒賊于肘腋,而以自危亡也。
人主明其義于上以進退大臣,大臣奉此義以正朝廷,朝廷饬此義以正郡邑,牧之有守令,覈之有觀察采訪之使,裁之有執憲之大臣,苟義明而法正,奸頑不軌者惡足以恣行而無忌;即有之,亦隐伏于須臾,而終必敗,奚事告讦乎?告讦興,則賞罰之權全移于健訟之匹夫,而上何貴有君,下何貴有執憲之臣哉? 且夫為人告讦者,洵不道矣,而願樸柔懦之民,能奮起以與奸頑争死命者,百不得一也。
非夫險诐無憚之徒,惡有暇日以察人之隐慝,而持短長操必勝之術,以與官吏豪彊角逐。
忘尊卑,輕禍福,背親戚,叛朋友,吏胥脅其長官,奴隸制其主伯,正春秋之義所斥為讒賊,必杜絕其萌者也。
知其害而早絕之,則讒無不見,賊無不知,昭昭然揭日月以與天下相守于法紀,吞舟漏網之奸,其得容于政簡刑清之日者,蓋亦寡矣。
太宗曰:“朕開直言之路,以利國也,上封事者讦人細事,當以讒人罪之。
”而其時吏不殃民,民不犯上,韪矣哉! 〖一三〗 銀之為用,自宋以上,用飾器服,與黃金珠玉等,而未得與錢、布、粟、帛通用于民閒。
權萬紀請采銀宣、饒,而太宗斥之,亦猶罷采珠以懲侈耳。
後世官賦民用以銀為主,錢、布、粟、帛皆受重輕之命于銀。
夫銀,藏畜不蝕,鍊铄不減,藏之約而齋之也易,人習于便利,知千百年之無以能易之矣。
則發山采礦,無大損于民,而厚利存焉,庸讵不可哉?然而大害存焉者,非庸人之所知也。
奚以明其然邪?銀之為物也,固不若銅、鐵為械器之必需,而上類黃金,下同鉛、錫,亡足貴者。
尊之以為錢、布、粟、帛之母,而持其輕重之權,蓋出于一時之制,上下競奔走以趨之,殆于愚天下之人而蠱之也。
故其物愈多,而天下愈貧也。
采之自上,而禁下之采,則上積其盈,以籠緻耕夫紅女之絲粟,而财亟聚于上,民日貧餒而不自知。
既以殚民之畜積矣。
且大利之孔,未可以刑法禁塞之也。
嚴禁民采,則刑殺日繁,而終不可戢。
若其不禁而任民之自采乎?則貪惰之民,皆舍其穑事,以徼幸于詭獲,而田之汙萊也積;且聚遊民于山谷,而唯力是視以取盈,則争殺興而亂必起。
一旦山竭澤枯,遊民不能解散,而亂必成;即幸不亂也,耕者桑者戮力所獲,養遊民以博無用之物,銀日益而絲粟日銷,國不危,民不死,其奚待焉?自非參百年之終始以究利病者,奚足以察此哉? 嗚呼!自銀之用流行于天下,役粟帛而操錢之重輕也,天下之害不可訖矣。
錢較粟帛而齎之輕矣,藏之約矣,銀較錢而更輕更約矣;吏之貪墨者,暮夜之投,歸裝之載,珠寶非易緻之物,則銀其最便也。
不然,汎舟驅車,銜尾載道,雖不恤廉隅者不敢也。
民之為盜也,不能負石粟、持百缣,即以錢而力盡于十缗矣,穴而入、箧而胠者,其利薄,其刑重,非至亡賴者不為,銀則十餘人而可挾萬金以去。
近自成化以來,大河南北單騎一矢劫商旅者,俄頃而獲千缗之值。
是銀之流行,汙吏箕斂、大盜畫攫之尤利也,為毒于天下,豈不烈哉?無已,杜塞其采鍊之源,而聽其暗耗,廣冶鑄以漸奪其權,而租稅之入,以本色為主,遠不能緻而後參之以錢,行之百年,使銀日匮而賤均鉛錫,将耕桑廣殖,墨吏有所止而盜賊可以戢,尚有瘥乎? 天地之産,難得而不易貿遷者,以安民于所止而裕之也;帝王之政,繁重而不取便安者,以息民之偷而節其溢也。
旦斸諸山,夕煅諸冶,徑寸而足數十人之衣食,奸者逞,願者削,召攘奪而棄本務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,而走死天下者,唯銀也。
采礦之禁,惡可不嚴哉?權萬紀之削奪,有餘辜矣。
〖一四〗 貞觀十年,定府兵之制,大約與秦、隋銷兵,宋罷方鎮之意略同。
府兵者,猶之乎無兵也,而特勞天下之農民于番上之中,是以不三十年,武氏以一婦人輕移唐祚于宮闱,李敬業死而天下靡然順之,無有敢伸義問者,非必無忠憤之思興,力不能也。
唐之亂亟矣,未有三十年而無大亂者,非能如漢、宋守成之代,晏安長久也。
非玄宗罷府兵,改軍制,則安、史、懷恩、朱泚、河北、西川、淮、蔡之蠭起,唐久為秦、隋,惡能待懿、僖之昏亂,黃巢起而始亡哉? 府軍之制,散處天下,不論其風氣之柔剛、任為兵與否也;多者千二百人,少者百人,星列碁布于隴畝,乃至白首而不知有行陳,季冬習戰,呼号周折,一優人之戲而已。
三百人之團正,五十人之隊正,十人之火長,編定而代襲之,無問其堪為統率否也。
尤可嗤者,兵械甲裝,無事則輸之庫,征行而後給之,刃鏽不淬,矢屈不檠,晴燥不潤,雨溽不暴,甲冑穿,刀刓\弓解,典守之吏,取具而止,倉卒授之而不程以其力,莫能诘也。
甲與身不相稱,攻與守不相宜,使操不适用之頑金,衣不蔽身之腐革,甚則剡撓竹以為戈矛,漆敗紙以為盾橹,其不覆軍陷邑者幾何也?狎為故事,而應以虛文,徒疲敝其民于道路,一月而更,而無适守者無固志,名為有兵六百三十四府,而實無一卒之可憑;故安、史一擁番兵以渡河,而兩都瓦解。
蓋天寶初改府兵易彍騎,而因循舊習,未能蠲積玩之弊以更張也。
後世論者,泥古而不知通,猶曰兵制莫善于唐,則何如秦、隋之盡銷弭而猶不驅農民以淪死地乎?詳考府兵之制,
其賢者,有察理未精、達情未适之過,而執之也堅;其次則氣動而不收,言發而不止,攻異己而不遺餘力,以堕于媢忮,而傷物已甚;則人主且窺其中藏,謂是哓哓者之但求利己也。
其言不可奪,而心固不為之感,奚望轉石移山于片語乎? 惟虛則公,公則直;惟明則誠,誠則動;,能自受谏者,所以虛其心而廣其明也,谏者之能此者鮮矣。
事上接下,其理一也。
君不受谏,則令焉而臣民不從;臣不受谏,則言焉而天子不信。
位不可恃,氣不可任,辯不可倚,理不可挾,平情好善、坦衷遜志者,早有以動人主之敬愛,而消僚友之疾忌,聖而周公,忠而孔明,用此道也。
婞直予智,持一理以與當甯争得失,自非舜、禹以刍荛之道待之,其不以啟朋黨而壞國是也,難矣哉! 〖一○〗 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
君心之非,亦易見也;所以格之者,天理民彜之顯道,人皆與知,亦易能也。
然而斷之于大人之獨得,而谏诤之臣不足與焉,于魏征、馬周見之矣。
君心無過,而過在事,則德不足而言有當,下逮于工瞽而言無不效。
若夫心,則與心相取者也,心之有非,必厚自匿而求以勝物。
進言者,其言是也,其人非也,其人雖無大非,而心不能自信,于是則匿非求勝者,将曰旁觀而言之,吾亦能為此言,試以此言于汝,汝固不受也。
言還其言,而心仍其心,交相谪而祗益其怨惡。
如能隐忍以弗怨惡足矣,奚望格哉? 唐太宗不恤高祖之溫清視膳,處之卑湫之大安宮,而自如九成宮以避暑,嫁其女長樂公主,敕資送倍于長公主。
此豈事之失哉?其憯不知恤者,仁孝忘于心也。
馬周言之,魏征言之,皆開陳天理民彜之顯教,以思動其恻悱也。
乃周言不聽,決駕以行,于征之言,則入謀之長孫皇後而後勉從,使後而如獨孤、武、韋也,征死矣。
人自有父子,人自有兄弟,一念之蔽,忽焉不覺,直辭以啟之,以自親其親,豈難知而難從者乎?而二子者,君所信受者也,卒不能得此于君,則其故可思矣。
征之起也,于羣盜之中,事李密而去之,事隐太子而去之;周則挾策幹主,餘于才而未聞其修能之自潔者也;以此而欲警人子之心于不容已之媿疚,奚可得哉? 夫大人者,苟以其言格君心之隐慝,賢主樂之,中主媿之,庸主弗敢侮之,何至以太宗之可與言而斥為田舍翁邪?不幸而遇暴主以殺身,亦比幹之自靖自獻于先王,而非滕口說以聽兇人之玩弄,豈易言哉?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,己之正非一旦一夕之功矣。
〖一一〗 言治者而亟言權,非權也,上下相制以機械,互相操持而交雠其欺也。
以儀、秦之狙詐,行帝王之大法,亂奚得而弭,人心風俗奚得而不壞哉?王伽之詐也,與李參朋奸而徼隋文之賞,唐太宗師之,以縱囚三百九十人,而三百九十人鹹師參之智,如期就死。
嗚呼;人理亡矣。
好生惡死,人之情也,苟有可以得生者,無不用也。
守硁硁之信,以死殉之,志士且躊蹰而未決,況已蹈大辟之戮民乎? 太宗之世,天下大定,道有使,州有刺史,縣有令尉,法令密而廬井定,民什伍以相保,宗族親戚比闾而處,北不可以走胡,南不可以走粵,囚之縱者雖欲逋逸,抑誰為之淵薮者?太宗持其必來之數以為權,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為券,縱而來歸,遂以侈其恩信之相孚,夫誰欺,欺天乎?夫三百九十人之中,非無至愚者,不足以測太宗必赦之情,而徼幸以逃;且當縱遣之時,為此駭異之舉,太宗以從谏聞,亦未聞法吏據法以廷争;則必太宗陰授其來歸則赦之旨于有司,使密谕所縱之囚,交相隐以相飾,傳之天下與來世,或驚為盛治,或詫為非常,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機械所籠緻而如拾者也。
古所未有者,必有妄也;人所争誇者,必其詐也。
王道平平,言僻而行詭者,不容于堯、舜之世。
蘇洵氏樂道之,曰“帝王之權”,惡烈于洪水矣。
〖一二〗 傳曰:“為人君而不知春秋之義,前有讒而不見,後有賊而不知。
”春秋之義何義也?适庶明,長幼序,尊卑别,刑賞定,重農抑末,進賢遠奸,貴義賤利,端本清源,自治而物正之義也。
知此,則讒賊不足以逞,而違此者之為讒賊,不待擿發而如觀火。
舍是,乃求之告讦以知之,告讒告賊,而不知告者之為讒賊也,宜其迷惑失守,延讒賊于肘腋,而以自危亡也。
人主明其義于上以進退大臣,大臣奉此義以正朝廷,朝廷饬此義以正郡邑,牧之有守令,覈之有觀察采訪之使,裁之有執憲之大臣,苟義明而法正,奸頑不軌者惡足以恣行而無忌;即有之,亦隐伏于須臾,而終必敗,奚事告讦乎?告讦興,則賞罰之權全移于健訟之匹夫,而上何貴有君,下何貴有執憲之臣哉? 且夫為人告讦者,洵不道矣,而願樸柔懦之民,能奮起以與奸頑争死命者,百不得一也。
非夫險诐無憚之徒,惡有暇日以察人之隐慝,而持短長操必勝之術,以與官吏豪彊角逐。
忘尊卑,輕禍福,背親戚,叛朋友,吏胥脅其長官,奴隸制其主伯,正春秋之義所斥為讒賊,必杜絕其萌者也。
知其害而早絕之,則讒無不見,賊無不知,昭昭然揭日月以與天下相守于法紀,吞舟漏網之奸,其得容于政簡刑清之日者,蓋亦寡矣。
太宗曰:“朕開直言之路,以利國也,上封事者讦人細事,當以讒人罪之。
”而其時吏不殃民,民不犯上,韪矣哉! 〖一三〗 銀之為用,自宋以上,用飾器服,與黃金珠玉等,而未得與錢、布、粟、帛通用于民閒。
權萬紀請采銀宣、饒,而太宗斥之,亦猶罷采珠以懲侈耳。
後世官賦民用以銀為主,錢、布、粟、帛皆受重輕之命于銀。
夫銀,藏畜不蝕,鍊铄不減,藏之約而齋之也易,人習于便利,知千百年之無以能易之矣。
則發山采礦,無大損于民,而厚利存焉,庸讵不可哉?然而大害存焉者,非庸人之所知也。
奚以明其然邪?銀之為物也,固不若銅、鐵為械器之必需,而上類黃金,下同鉛、錫,亡足貴者。
尊之以為錢、布、粟、帛之母,而持其輕重之權,蓋出于一時之制,上下競奔走以趨之,殆于愚天下之人而蠱之也。
故其物愈多,而天下愈貧也。
采之自上,而禁下之采,則上積其盈,以籠緻耕夫紅女之絲粟,而财亟聚于上,民日貧餒而不自知。
既以殚民之畜積矣。
且大利之孔,未可以刑法禁塞之也。
嚴禁民采,則刑殺日繁,而終不可戢。
若其不禁而任民之自采乎?則貪惰之民,皆舍其穑事,以徼幸于詭獲,而田之汙萊也積;且聚遊民于山谷,而唯力是視以取盈,則争殺興而亂必起。
一旦山竭澤枯,遊民不能解散,而亂必成;即幸不亂也,耕者桑者戮力所獲,養遊民以博無用之物,銀日益而絲粟日銷,國不危,民不死,其奚待焉?自非參百年之終始以究利病者,奚足以察此哉? 嗚呼!自銀之用流行于天下,役粟帛而操錢之重輕也,天下之害不可訖矣。
錢較粟帛而齎之輕矣,藏之約矣,銀較錢而更輕更約矣;吏之貪墨者,暮夜之投,歸裝之載,珠寶非易緻之物,則銀其最便也。
不然,汎舟驅車,銜尾載道,雖不恤廉隅者不敢也。
民之為盜也,不能負石粟、持百缣,即以錢而力盡于十缗矣,穴而入、箧而胠者,其利薄,其刑重,非至亡賴者不為,銀則十餘人而可挾萬金以去。
近自成化以來,大河南北單騎一矢劫商旅者,俄頃而獲千缗之值。
是銀之流行,汙吏箕斂、大盜畫攫之尤利也,為毒于天下,豈不烈哉?無已,杜塞其采鍊之源,而聽其暗耗,廣冶鑄以漸奪其權,而租稅之入,以本色為主,遠不能緻而後參之以錢,行之百年,使銀日匮而賤均鉛錫,将耕桑廣殖,墨吏有所止而盜賊可以戢,尚有瘥乎? 天地之産,難得而不易貿遷者,以安民于所止而裕之也;帝王之政,繁重而不取便安者,以息民之偷而節其溢也。
旦斸諸山,夕煅諸冶,徑寸而足數十人之衣食,奸者逞,願者削,召攘奪而棄本務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,而走死天下者,唯銀也。
采礦之禁,惡可不嚴哉?權萬紀之削奪,有餘辜矣。
〖一四〗 貞觀十年,定府兵之制,大約與秦、隋銷兵,宋罷方鎮之意略同。
府兵者,猶之乎無兵也,而特勞天下之農民于番上之中,是以不三十年,武氏以一婦人輕移唐祚于宮闱,李敬業死而天下靡然順之,無有敢伸義問者,非必無忠憤之思興,力不能也。
唐之亂亟矣,未有三十年而無大亂者,非能如漢、宋守成之代,晏安長久也。
非玄宗罷府兵,改軍制,則安、史、懷恩、朱泚、河北、西川、淮、蔡之蠭起,唐久為秦、隋,惡能待懿、僖之昏亂,黃巢起而始亡哉? 府軍之制,散處天下,不論其風氣之柔剛、任為兵與否也;多者千二百人,少者百人,星列碁布于隴畝,乃至白首而不知有行陳,季冬習戰,呼号周折,一優人之戲而已。
三百人之團正,五十人之隊正,十人之火長,編定而代襲之,無問其堪為統率否也。
尤可嗤者,兵械甲裝,無事則輸之庫,征行而後給之,刃鏽不淬,矢屈不檠,晴燥不潤,雨溽不暴,甲冑穿,刀刓\弓解,典守之吏,取具而止,倉卒授之而不程以其力,莫能诘也。
甲與身不相稱,攻與守不相宜,使操不适用之頑金,衣不蔽身之腐革,甚則剡撓竹以為戈矛,漆敗紙以為盾橹,其不覆軍陷邑者幾何也?狎為故事,而應以虛文,徒疲敝其民于道路,一月而更,而無适守者無固志,名為有兵六百三十四府,而實無一卒之可憑;故安、史一擁番兵以渡河,而兩都瓦解。
蓋天寶初改府兵易彍騎,而因循舊習,未能蠲積玩之弊以更張也。
後世論者,泥古而不知通,猶曰兵制莫善于唐,則何如秦、隋之盡銷弭而猶不驅農民以淪死地乎?詳考府兵之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