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太宗
關燈
小
中
大
,此不可聽庶司之汎應,而無與折中之者也;統之以宰相,而推诿自私之弊去矣。
然宰相之賢者,且慮有未至而見有或偏,不肖者之專私無論也;先以中舍之雜判,盡群謀以迪其未達,而公論以伸,則益以集而權弗能擅,其失者庶乎鮮矣。
猶且于既審之餘,有給事之駮正以随其後,于是而宰相之違以塞,而人主之愆以繩,斯治道之至密,而恃以得理者也。
雖然,雜判者,陳于其先也;駮正者,施于其後也;中舍之議已集,宰相之審已定,始起而駮之,自非公忠無我之大臣,純白知通之給谏,參差相左,而給事與宰相争權,則議論多、朋黨興,而國是以亂。
然則駮正之制,當設于雜判陳而宰相方審、敕旨未下之際,以酌至當之宜,是非未著,而從違皆易,斯群臣之能盡,而宰相之體不傷。
唯公議已允,而宰相中變以舞法者,然後給事封還而駮正之,不尤可達人情、定國是,而全和衷之美乎?太宗謂王珪曰:“論難往來,務求至當,舍己從人,亦複何傷,或護己短,遂成怨隙。
”蓋慮此矣。
立法欲其徹乎賢不肖而俱可守,法不精研,而望人之能舍已從人也,亦不可得之數已。
中舍各抒所見,而給事折之以從違,宰相持衡而斷之,天子裁成以行之,合人心于協一,而宮省息交競之情,事理得執中之用,酌古鑒今,斯可久之良法與! 近世會議偏及九卿,而唐之雜判專于中舍,其得失也孰愈?夫九卿各有典司者也,既與其屬參議其所修之職以待舉行,固有一成之見而執為不可易者,假有大兵大役,司馬、司空務求其功之成,而司農務求其用之省,則其不相協而異同競矣。
唐、宋之給舍,皆曆中外、通衆理、而待枚蔔之選者也,兼知盈诎成敗之數,以酌時之所可行,則彼此不相妨而以相濟,雜判而駮正之足矣,何用詢及專司之官以生嚣訟哉?如有議成敕下,而九卿不可奉行者,自可複陳利病以更為酌改,無容于廟議未審之前,豫為異論以相制。
國事之所繇定,惟其綱紀立以一人心而已;會議者,大臣免咎之陋術,其何利之有焉。
至于登進大臣、參酌大法、裁定大禮,則惟天子之幹斷與宰相之贊襄,而參以給舍之清議;六官各守其典章,而不可有越位侵官之妄。
如使采紛呶之說,以模棱而求兩可,則大臣偷,群臣競,朋黨興,機密洩,其弊可勝言哉? 不周知天下之務,不足以決一事之成;宰相給舍無所偏私,以周知為道者也。
不消弭人情之競,不可以定國事之衡;雜判駮正慎之于前,而畫一必行于後,議論雖詳而不至于争競者也。
太宗曰:“或成怨隙,或避私怨,順一人之情,為兆民之患,亡國之政,炀帝之世是也。
”斯言韪矣。
〖六〗 讀太宗論治之言,我不敢知曰堯、舜之止此也,以視成湯、武王,其相去無幾矣。
乃其斁彜倫,虧至德,雜用賢奸,從欲規利,終無以自克,而成乎大疵。
讀史者鑒之,可以知治,可以知德,可以知學矣。
氣者,發以噓物,而斂以自攝其心者也。
聞見之善,啟其聰明,而随氣以發斂,其發也,洩其藏以加于物。
故言者,所以正人,而非以正己也。
己有餘,而不忍物之不足,則出其聰明以迪天下之昏翳而矯之以正,子不忍于父,臣不忍于君,士不忍于友,聖人君子道不行而不忍于天下後世,于是而言之功大矣。
若夫受天命作君師,臣民之責,服于躬、載于一心,則斂氣以攝聰明,而持天下于心,以建中和之極,故曰“湯、武身之也”。
身正而天下正,不以言也。
故仲虺之诰,仲虺言之也;鹹有一德,伊尹言之也;旅獒,召公言之也;無逸,周公言之也;而湯、武無言以自嗚其道而诏群臣。
推而上之,大禹、臯陶、益、稷各盡言以進堯、舜,而堯、舜執中之訓,迨及倦勤遜位之日,道不在己,而後以诏舜、禹。
然則堯、舜惟不忍于後世,禹、臯、益、稷、伊、萊、周、召惟不忍于君,而不容已于言。
下此者,雖躬行未逮,而進忠于上,亦不必以言過其行責之,其忠也,即其行也。
今太宗之言,非堯、舜、湯、武之言,而伊、萊、周、召之言也。
任堯、舜、湯、武之任,而奪伊、萊、周、召之言以為已言,則下且何言之可進,而聞善之路窮。
蓋太宗者,聰明溢于聞見,而氣不守中,以動而見長者也。
其外侈,其中枵,其氣散,其神瞀,其精竭,其心馳,迨乎彜倫之攸斁,至德之已虧,侫幸外熒,利欲内迫,而固無以自守;及其衰年而益以氾濫,所必然矣。
嗚呼!豈徒帝王為然哉?自修之士,有見而亟言之,德不崇,心不精,王通之所以不得為真儒也。
況揚雄、韓愈之利欲熏心者乎?故魯論之言言也,曰慎、曰後從、曰讷、曰讱、曰恥、曰怍,聖狂之辨,辨于筆舌,可畏也哉! 〖七〗 夷狄之勢,一盛一衰,必然之數也。
當其衰而幸之,忘其且盛而無以禦之,故禍發而不可止。
夫既有其土,則必有其人以居之,居之者必自求君長以相保,相保有餘而必盛,未有數千裡之土,曠之百年而無人保之者也。
已盛者而已衰矣,其後之能複盛者鮮矣,而地已曠,人必依之,有異族、有異類、而無異土。
衰者已衰,不足慮也,繼之以人,依其土而有之,則族殊類異,而其偪處我邊徼也同。
突厥之盛,至颉利而衰,既分為二,不能相比,于是乎突厥以亡,迄于五代而遂絕。
夫豈特夷狄為然哉?五帝、三王之明德,漢、唐、宋之混一,今其子孫僅存者不再興,而君天下者不一姓,況恃疆不逞之部落乎? 夫其人衰矣亡矣,其土則猶故也,天不能不為之生種姓,地不能不為之長水草,後起者不能戢止其戎心;曾無慮此,而可以其一族之衰為中國幸邪?其族衰,其地無主,則必更有他族乘虛而潛滋暗長于灌莽之中。
故唐自貞觀以後,突厥之禍漸息矣,而吐蕃之害方興,繼之以契丹,皆突厥兩部之域也。
颉利禽而禦樓受俘,君臣交慶,其果以是為中國永安之祚哉?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,太宗命李大亮安撫之,貯糧碛口以赈之,未嘗非策也,而大亮之不奉行也何居?施之以德者,制之以威也。
已衰者,存之不足為憂,存已衰者,則方興者不能乘無主以擅其地,則前患息而後釁可弭。
盛衰之形,我得而知,而無潛滋暗長之禍,雖暫勞暫費,而以視糜财毒衆以守邊,割地納賄以丐免,其利害奚若邪?株守安内之說為訏谟,豈久遠之大計哉? 〖八〗 魏征之折封德彜曰:“若謂古人淳樸,漸至澆譌,則至于今日,當悉化為鬼魅矣。
”偉哉其為通論已。
立說者之患,莫大乎忿疾一時之流俗,激而為不必然之慮,以鄙夷天地之生人,而自任以矯異;于是刻覈寡恩成乎心,而刑名之術,利用以損天地之和。
荀卿性惡之說,一傳而為李斯,職此故也。
且夫樂道古而為過情之美稱者,以其上之仁,而羨其下之順;以賢者匡正之德,而被不肖者以淳厚之名。
使能揆之以理,察之以情,取僅見之傳聞,而設身易地以求其實,則堯、舜以前,夏、商之季,其民之淳澆、貞淫、剛柔、愚明之固然,亦無不有如躬閱者矣。
唯其澆而不淳、淫而不貞、柔而疲、剛而悍、愚而頑、明而詐也,是以堯、舜之德,湯、武之功,以于變而移易之者,大造于彜倫,輔相乎天地。
若其編氓之皆善邪?則帝王之功德亦微矣。
唐虞以前,無得而詳考也,然衣裳未正,五品未清,昏姻未别,喪祭未修,狉狉獉獉,人之異于禽獸無幾也。
故孟子曰:“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
”舜之明倫察物,存唐、虞之民所去也,同氣之中而有象,況天下乎?若夫三代之季,尤曆曆可征焉。
當纣之世,朝歌之沈酗,南國之淫奔,亦孔醜矣。
數纣之罪曰“為逋逃萃淵薮”,皆臣叛其君、子叛其父之枭與豺也。
至于春秋之世,弑君者三十三,弑父者三,卿大夫之父子相夷、兄弟相殺、姻黨相滅,無國無歲而無之,蒸報無忌,黩貨無厭,日盛于朝野,孔子成春秋而亂賊始懼,删詩、書,定禮、樂,而道術始明。
然則治唐、虞三代之民難,而治後世之民易,亦較然矣。
封德彜曰:“三代以還,人漸澆譌。
”象、鲧、共、歡、飛廉、惡來、楚商臣、蔡般、許止、齊慶封、魯僑如、晉智伯,豈秦、漢以下之民乎?子曰:“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
”春秋之民,無以異于三代之始。
帝王經理之餘,孔子垂訓之後,民固不乏敗類,而視唐、虞、三代帝王初興、政教未孚之日,其愈也多矣。
戰國之末,諸侯狂逞,辯士邪誣,民不知有天性之安,而趨于澆,非民之固然也。
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,乃益以增民之離叛。
五胡之後,元、高、宇文駤戾相踵,以導民于澆,非民之固然也。
隋文不知而防之若雠,乃益以增民之陷溺。
逆廣嗣之,宣淫長侫,而後民争為盜。
唐初略定,夙習未除,又豈民之固然哉?倫已明、禮已定、法已正之餘,民且願得一日之平康,以複其性情之便,固非唐、虞以前茹毛飲血、茫然于人道者比也。
以太宗為君,魏征為相,聊修仁義之文,而天下已貼然受治,施及四夷,解辮歸誠,不待堯、舜、湯、武也。
垂之十餘世而雖亂不亡,事半功倍,孰謂後世之天下難興言仁義哉? 邵子分古今為道、德、功、力之四會,帝王何促而霸統何長?霸之後又将奚若邪?泥古過高,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,其說行而刑名威力之術進矣,君子奚取焉?腥風扇,民氣傷,民心之待治也尤急,起而為之,如暑之望浴也,尤易于隋、唐之際哉, 〖九〗 太宗曰:“未能受谏,安能谏人。
”此知本之論也。
夫唯窮兇之主,淫虐無擇,則雖以虛衷樂善之君子,陳大公無我之言,而亦祗以危身;非此者,君之拒谏而遠君子,洵失德矣,谏者亦惡能自反而無咎哉?凡能極言以谏者,大抵其氣勝者也;自信其是,而矜物以莫及,物莫能移者也。
其氣勝;則其情浮,自矜而物莫能移,則其理窒。
上以事君,下以涖
然宰相之賢者,且慮有未至而見有或偏,不肖者之專私無論也;先以中舍之雜判,盡群謀以迪其未達,而公論以伸,則益以集而權弗能擅,其失者庶乎鮮矣。
猶且于既審之餘,有給事之駮正以随其後,于是而宰相之違以塞,而人主之愆以繩,斯治道之至密,而恃以得理者也。
雖然,雜判者,陳于其先也;駮正者,施于其後也;中舍之議已集,宰相之審已定,始起而駮之,自非公忠無我之大臣,純白知通之給谏,參差相左,而給事與宰相争權,則議論多、朋黨興,而國是以亂。
然則駮正之制,當設于雜判陳而宰相方審、敕旨未下之際,以酌至當之宜,是非未著,而從違皆易,斯群臣之能盡,而宰相之體不傷。
唯公議已允,而宰相中變以舞法者,然後給事封還而駮正之,不尤可達人情、定國是,而全和衷之美乎?太宗謂王珪曰:“論難往來,務求至當,舍己從人,亦複何傷,或護己短,遂成怨隙。
”蓋慮此矣。
立法欲其徹乎賢不肖而俱可守,法不精研,而望人之能舍已從人也,亦不可得之數已。
中舍各抒所見,而給事折之以從違,宰相持衡而斷之,天子裁成以行之,合人心于協一,而宮省息交競之情,事理得執中之用,酌古鑒今,斯可久之良法與! 近世會議偏及九卿,而唐之雜判專于中舍,其得失也孰愈?夫九卿各有典司者也,既與其屬參議其所修之職以待舉行,固有一成之見而執為不可易者,假有大兵大役,司馬、司空務求其功之成,而司農務求其用之省,則其不相協而異同競矣。
唐、宋之給舍,皆曆中外、通衆理、而待枚蔔之選者也,兼知盈诎成敗之數,以酌時之所可行,則彼此不相妨而以相濟,雜判而駮正之足矣,何用詢及專司之官以生嚣訟哉?如有議成敕下,而九卿不可奉行者,自可複陳利病以更為酌改,無容于廟議未審之前,豫為異論以相制。
國事之所繇定,惟其綱紀立以一人心而已;會議者,大臣免咎之陋術,其何利之有焉。
至于登進大臣、參酌大法、裁定大禮,則惟天子之幹斷與宰相之贊襄,而參以給舍之清議;六官各守其典章,而不可有越位侵官之妄。
如使采紛呶之說,以模棱而求兩可,則大臣偷,群臣競,朋黨興,機密洩,其弊可勝言哉? 不周知天下之務,不足以決一事之成;宰相給舍無所偏私,以周知為道者也。
不消弭人情之競,不可以定國事之衡;雜判駮正慎之于前,而畫一必行于後,議論雖詳而不至于争競者也。
太宗曰:“或成怨隙,或避私怨,順一人之情,為兆民之患,亡國之政,炀帝之世是也。
”斯言韪矣。
〖六〗 讀太宗論治之言,我不敢知曰堯、舜之止此也,以視成湯、武王,其相去無幾矣。
乃其斁彜倫,虧至德,雜用賢奸,從欲規利,終無以自克,而成乎大疵。
讀史者鑒之,可以知治,可以知德,可以知學矣。
氣者,發以噓物,而斂以自攝其心者也。
聞見之善,啟其聰明,而随氣以發斂,其發也,洩其藏以加于物。
故言者,所以正人,而非以正己也。
己有餘,而不忍物之不足,則出其聰明以迪天下之昏翳而矯之以正,子不忍于父,臣不忍于君,士不忍于友,聖人君子道不行而不忍于天下後世,于是而言之功大矣。
若夫受天命作君師,臣民之責,服于躬、載于一心,則斂氣以攝聰明,而持天下于心,以建中和之極,故曰“湯、武身之也”。
身正而天下正,不以言也。
故仲虺之诰,仲虺言之也;鹹有一德,伊尹言之也;旅獒,召公言之也;無逸,周公言之也;而湯、武無言以自嗚其道而诏群臣。
推而上之,大禹、臯陶、益、稷各盡言以進堯、舜,而堯、舜執中之訓,迨及倦勤遜位之日,道不在己,而後以诏舜、禹。
然則堯、舜惟不忍于後世,禹、臯、益、稷、伊、萊、周、召惟不忍于君,而不容已于言。
下此者,雖躬行未逮,而進忠于上,亦不必以言過其行責之,其忠也,即其行也。
今太宗之言,非堯、舜、湯、武之言,而伊、萊、周、召之言也。
任堯、舜、湯、武之任,而奪伊、萊、周、召之言以為已言,則下且何言之可進,而聞善之路窮。
蓋太宗者,聰明溢于聞見,而氣不守中,以動而見長者也。
其外侈,其中枵,其氣散,其神瞀,其精竭,其心馳,迨乎彜倫之攸斁,至德之已虧,侫幸外熒,利欲内迫,而固無以自守;及其衰年而益以氾濫,所必然矣。
嗚呼!豈徒帝王為然哉?自修之士,有見而亟言之,德不崇,心不精,王通之所以不得為真儒也。
況揚雄、韓愈之利欲熏心者乎?故魯論之言言也,曰慎、曰後從、曰讷、曰讱、曰恥、曰怍,聖狂之辨,辨于筆舌,可畏也哉! 〖七〗 夷狄之勢,一盛一衰,必然之數也。
當其衰而幸之,忘其且盛而無以禦之,故禍發而不可止。
夫既有其土,則必有其人以居之,居之者必自求君長以相保,相保有餘而必盛,未有數千裡之土,曠之百年而無人保之者也。
已盛者而已衰矣,其後之能複盛者鮮矣,而地已曠,人必依之,有異族、有異類、而無異土。
衰者已衰,不足慮也,繼之以人,依其土而有之,則族殊類異,而其偪處我邊徼也同。
突厥之盛,至颉利而衰,既分為二,不能相比,于是乎突厥以亡,迄于五代而遂絕。
夫豈特夷狄為然哉?五帝、三王之明德,漢、唐、宋之混一,今其子孫僅存者不再興,而君天下者不一姓,況恃疆不逞之部落乎? 夫其人衰矣亡矣,其土則猶故也,天不能不為之生種姓,地不能不為之長水草,後起者不能戢止其戎心;曾無慮此,而可以其一族之衰為中國幸邪?其族衰,其地無主,則必更有他族乘虛而潛滋暗長于灌莽之中。
故唐自貞觀以後,突厥之禍漸息矣,而吐蕃之害方興,繼之以契丹,皆突厥兩部之域也。
颉利禽而禦樓受俘,君臣交慶,其果以是為中國永安之祚哉?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,太宗命李大亮安撫之,貯糧碛口以赈之,未嘗非策也,而大亮之不奉行也何居?施之以德者,制之以威也。
已衰者,存之不足為憂,存已衰者,則方興者不能乘無主以擅其地,則前患息而後釁可弭。
盛衰之形,我得而知,而無潛滋暗長之禍,雖暫勞暫費,而以視糜财毒衆以守邊,割地納賄以丐免,其利害奚若邪?株守安内之說為訏谟,豈久遠之大計哉? 〖八〗 魏征之折封德彜曰:“若謂古人淳樸,漸至澆譌,則至于今日,當悉化為鬼魅矣。
”偉哉其為通論已。
立說者之患,莫大乎忿疾一時之流俗,激而為不必然之慮,以鄙夷天地之生人,而自任以矯異;于是刻覈寡恩成乎心,而刑名之術,利用以損天地之和。
荀卿性惡之說,一傳而為李斯,職此故也。
且夫樂道古而為過情之美稱者,以其上之仁,而羨其下之順;以賢者匡正之德,而被不肖者以淳厚之名。
使能揆之以理,察之以情,取僅見之傳聞,而設身易地以求其實,則堯、舜以前,夏、商之季,其民之淳澆、貞淫、剛柔、愚明之固然,亦無不有如躬閱者矣。
唯其澆而不淳、淫而不貞、柔而疲、剛而悍、愚而頑、明而詐也,是以堯、舜之德,湯、武之功,以于變而移易之者,大造于彜倫,輔相乎天地。
若其編氓之皆善邪?則帝王之功德亦微矣。
唐虞以前,無得而詳考也,然衣裳未正,五品未清,昏姻未别,喪祭未修,狉狉獉獉,人之異于禽獸無幾也。
故孟子曰:“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
”舜之明倫察物,存唐、虞之民所去也,同氣之中而有象,況天下乎?若夫三代之季,尤曆曆可征焉。
當纣之世,朝歌之沈酗,南國之淫奔,亦孔醜矣。
數纣之罪曰“為逋逃萃淵薮”,皆臣叛其君、子叛其父之枭與豺也。
至于春秋之世,弑君者三十三,弑父者三,卿大夫之父子相夷、兄弟相殺、姻黨相滅,無國無歲而無之,蒸報無忌,黩貨無厭,日盛于朝野,孔子成春秋而亂賊始懼,删詩、書,定禮、樂,而道術始明。
然則治唐、虞三代之民難,而治後世之民易,亦較然矣。
封德彜曰:“三代以還,人漸澆譌。
”象、鲧、共、歡、飛廉、惡來、楚商臣、蔡般、許止、齊慶封、魯僑如、晉智伯,豈秦、漢以下之民乎?子曰:“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
”春秋之民,無以異于三代之始。
帝王經理之餘,孔子垂訓之後,民固不乏敗類,而視唐、虞、三代帝王初興、政教未孚之日,其愈也多矣。
戰國之末,諸侯狂逞,辯士邪誣,民不知有天性之安,而趨于澆,非民之固然也。
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,乃益以增民之離叛。
五胡之後,元、高、宇文駤戾相踵,以導民于澆,非民之固然也。
隋文不知而防之若雠,乃益以增民之陷溺。
逆廣嗣之,宣淫長侫,而後民争為盜。
唐初略定,夙習未除,又豈民之固然哉?倫已明、禮已定、法已正之餘,民且願得一日之平康,以複其性情之便,固非唐、虞以前茹毛飲血、茫然于人道者比也。
以太宗為君,魏征為相,聊修仁義之文,而天下已貼然受治,施及四夷,解辮歸誠,不待堯、舜、湯、武也。
垂之十餘世而雖亂不亡,事半功倍,孰謂後世之天下難興言仁義哉? 邵子分古今為道、德、功、力之四會,帝王何促而霸統何長?霸之後又将奚若邪?泥古過高,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,其說行而刑名威力之術進矣,君子奚取焉?腥風扇,民氣傷,民心之待治也尤急,起而為之,如暑之望浴也,尤易于隋、唐之際哉, 〖九〗 太宗曰:“未能受谏,安能谏人。
”此知本之論也。
夫唯窮兇之主,淫虐無擇,則雖以虛衷樂善之君子,陳大公無我之言,而亦祗以危身;非此者,君之拒谏而遠君子,洵失德矣,谏者亦惡能自反而無咎哉?凡能極言以谏者,大抵其氣勝者也;自信其是,而矜物以莫及,物莫能移者也。
其氣勝;則其情浮,自矜而物莫能移,則其理窒。
上以事君,下以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