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 太宗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書曰:“能自得師者王,謂人莫己若者亡。
”夫人即喪心失志迷惑之尤者,長短、虛實、大小、有無、清濁、得失、明暗,皎然分畫于前,知則知之,能則能之,眇者窮于視,跛者困于趨,惡得誣其心之所未喻,而謂多聞善慮者之不若己哉!然則謂人不己若者,抑實有不己若者在也。
太宗曰:“炀帝文辭奧博,是堯、舜,非桀、纣,行事何其相反。
”魏征曰:“恃其隽才,驕矜自困,以至覆亡。
”然則炀帝之奧博,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,不己若,誠不若己矣,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? 夫人主之怙過也,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,有以憑勢淩人而拒谏者矣。
然忠直之士,卓然不撓,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,而暴君不能奪其理,則身雖诎而道固伸也。
且恃位而驕,恃威而橫,浮氣外張,而中藏恧縮,迫乎虛憍稍息,追憶前非,固将曰:是吾所不知不能,而終不可誣者也。
則谏者之言,或悔而見庸矣。
唯夫多聞廣識而給于辯者,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,則言者不憚其威,而憚其小有才之辯慧。
言之大,則以為誇也;言之切,則以為隘也;察情審理,拟議窮年,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餘;引古證今,依類長言,而時或旁征之有誤;則自非明燭天日,斷若雷霆者,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為所折,抱忠而前、括囊而退者,十且八九矣。
且夫堯、舜之是,彼且是之矣,吾惡得以堯、舜進之;桀、纣之非,彼且非之矣,吾惡得以桀、纣戒之。
彼固曰:使我而為人臣,以稱說幹人主,吾之琅琅鑿鑿以敷陳者,更辯于此也,彼誠不我若,而愛我若父,責我若子,為笑而已矣。
天下雖大,賢人君子雖衆,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?故人不已若,危亡之媒也;謂人不已若,而其危亡必矣。
太宗君臣之知此也,是以興也。
不然,太宗之才,當時之臣無有能相項背者,唯予言而莫違,亦何所不可乎? 嗚呼!豈徒人主哉?士而賢智多聞,當世固出其下,則欲以取擇善之益也難矣。
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”,顔子之所以大也。
雖然,人知其能與多矣,問之雖勤,且欲告而中讷,則問為虛設,而祗益其驕;惟若無若虛之情發于不容已,而問必以誠,然後人相忘于寡與不能,以昌言而不怯。
太宗之問孔穎達也,幾知學矣,乃固以多能有實自居,而矜其能問,亦何足以測顔子之心哉?孔穎達不能推極隐微以格君心,太宗之驕所繇未戢也。
〖二〗 宗室人才之盛,未有如唐者也,天子之保全支庶而無猜無戕,亦未有如唐者也。
蓋太宗之所以處之者,得其理矣。
高祖欲疆宗室以鎮天下,三從昆弟之屬皆封王爵,使循是而不改,則貴而驕,富而溢,邪侫之士利賴之而導以放恣,欲疆之,适以贻其災而必至于弱,晉、宋之所以自相戕滅而終于孤立也。
太宗從封德彜之言,而曰天子養百姓,豈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?以公天下者,即以安本支而勸進其賢能。
德彜,侫人也,于此而幾乎道矣。
為天子之懿親,妾媵廣,生養遂,不患其不蕃衍也;遠于十姓百家雞犬錐刀之鄙猥,不患其無可造之材也。
而疆慧者得勢而狂,願樸者溫飽而自廢,于是乎非若劉濞、司馬倫之自龁以亡,則菽麥不分,如圈豚之待飼而已矣。
夫節其位祿之數,登之仕進之塗,既免于槁項無聞之憂,抑獎之于德業文章吏治武略之美,使與天下之英賢彙進而無所崇替,固将蒸蒸勸進而為多士之領袖以藩衛天家。
故唐宗室之英,相者、将者、牧方州守望郡者,臻臻并起,而恥以纨褲自居,亦無有夢天吠日、觊大寶而幹甸師之辟者。
施及于今,隴西之族猶盛焉,不亦休乎!孟子曰:“親之欲其貴也,愛之欲其富也。
”富貴者,其可以非所宜而長有之乎?制之有等,授之有道,而後欲貴者之果能貴,欲富者之果能富也,義之至、仁之盡也,大公行而私恩亦遂矣。
然則周道親親,而文昭武穆,施及邢、茅、蔣、胙與畢、召之裔,皆分茅土,豈非道與?曰:此武王、周公定天下之微權,而千古之未喻者也。
古之天下,人自為君,君自為國,百裡而外,若異域焉,治異政,教異尚,刑異法,賦斂惟其輕重,人民唯其刑殺,好則相昵,惡則相攻,萬其國者萬其心,而生民之困極矣。
堯、舜、禹、湯弗能易也;至殷之末,殆窮則必變之時,而猶未可驟革于一朝;故周大封同姓,而益展其疆域,割天下之半而歸之姬氏之子孫,則漸有合一之勢;而後世郡縣一王,亦緣此以漸統壹于大同,然後風教日趨于畫一,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。
故孔、孟之言治詳矣,未嘗一以上古萬國之制欲行于周末,則亦灼見武王、周公綏靖天下之大權,而知邱民之欲在此而不在彼。
以一姓分天下之半,而天下之瓦合萍散者漸就于合,故孟子曰“定于一”。
大封同姓者,未可即一而漸一之也。
春秋之戰亟矣,而晉、魯、衛、蔡、曹、滕之自相攻也鮮,即相攻而無掬指舟中、焚茨侵海之虐。
當其時,異姓庶姓猶錯立于外,而同姓者不能絕援以自戕,此周之所以親親;而親親者非徒親也,實以一姓之興,定一王之禮制,廣施于四海,而漸革其封殖自私、戕民搆亂之荼毒也。
至于漢,六國廢,韓、彭誅,而欲以周道行之,則七國、衡山、淮南之禍,骨肉喋血而不容已。
然則人主即欲建本支以鎮天下,亦無如節其位祿、獎其仕進、公其黜陟之足以育才勸善,而佑子孫之令祚以鞏固維城,奚必侈予以棧枥之豢養,假借以優俳之衮黼,使之或偾而狂,或茸而萎哉?鄧禹享大國之封,且使諸子各分一藝以自立,曾有天下者以公天下為道,将使人競于姱修,而授子孫以沈溺之具,亦仁過而流于不仁矣。
是故親親之殺,與尊賢互用而相成,唯唐為得之,宜其宗室之多才,獨盛于今古也。
〖三〗 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閣議事,故當時言無不盡,而治得其理。
然則以是為盡聽言行政之理乎?抑有未盡然者。
治惟其人,不惟其法。
以王珪、魏征為谏議大夫,房玄齡、杜如晦為宰相,而太宗之明,足以折中群論而從違不爽,則可矣。
必恃此以立為永制,又奚可乎?命官圖治之道,莫大乎官各明其守,而政各任于其人。
庶務分治于六官,其屬詳其目,其長持其綱,皆有成憲之可準也。
或舉、或廢,或倚法而挾奸私,或因時而為斟酌,各以其所效之成能為得失;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之裁成者,則太宗之制,令五品以上更宿内省,以待訪問,固善術也。
下有利病得達于上,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;若夫小有過誤,則包含教戒而俟其改。
如使谏官毛舉細過以相糾,則大體失而争黨起于細微,亂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。
宰相者,外統六官,内匡君德,而持可久可大之衡,以貞常而馭變者也。
君心之所自正,國體之所自立,國本之所自固,民生之所自安,非弘通于四海萬民數百年之規而不役于一時之利病者,不足以勝其任。
故古者三公論道,所論者道耳,不能與任氣敢言之士,争言一事之可否,而論道于君,抑不在摘人閑細政,繩舉動之小愆,發深宮之纖過,以與君競,徒自媟而與天子不親,故與谏官同者未必是,而其異者未必非也。
詭随谏官而避其彈射,則可以應一事而不可以規大全;逆折谏官而伸其獨見,則幾事不密,而失其正色立朝之度。
若夫宰相而果懷私以病國,固谏官所必抗正以争,而非可使與辯訟于一堂,競偶然之得失者也。
夫谏官職在谏矣,谏者,谏君者也,征聲逐色,獎谀斥忠,好利喜功,狎小人,耽逸豫,一有其幾而必犯顔以诤;大臣不道,誤國妨賢,導主賊民,而君偏任之,則直糾之而無隐。
若夫群執事之修墜,則六官之長覈其成,執憲之臣督其失,宰相與天子總大綱以裁其正,初不藉谏官之毛舉鸷擊、搜剔苛求、以矜辨察;老成熟慮之訏谟,非繁稱曲說、矯舉異同于俄頃者,所可詫風裁以決定者也。
故天子誠廣聽以求治,則宰相有坐論之時,群臣有待問之時,谏官有請對之時,而不可有聚訟一堂、道謀築舍之時。
官各有其守,政各任其人,分理而兼聽之,惟上之虛衷以廣益,豈立一成法以啟争端,可為不易之經乎? 〖四〗 旱饑而赦,以是仁民,非所以仁之也。
太宗曰:“赦者,小人之幸,君子之不幸,”亦既知之矣;而貞觀二年以旱赦天下,信道不笃,知不可而複為,非君師之道矣。
夫赦亦有時焉而可者,夷狄盜賊僭據上國,豈豈之氓脅從以徼幸,上不能固保其民,使群陷于逆,則盪滌而矜全之可耳。
旱饑之民,流離道殣者,類不能為奸惡;而奸惡之徒,雖旱饑而固不至于餒瘠者也。
如曰衣食不足,而非僻以起,則夫犯者在未饑以前,固非為饑所迫,而奚所恤哉?省囚系以疏冤滞,宥過誤以恤憃愚,止訟獄以專農務,則君上應行之政,無歲不宜,而不待旱饑。
至于旱饑之歲,豪民擅粟以掠市子女,遊民結黨以彊要糴貸,甚且競起為盜以攘殺願懦;非法不懲,非刑不戢;而更縱不軌之徒,使無所創艾以橫行郊邑,又豈非兇年之大蠹哉? 蠲逋欠,減租庸,所以救荒也。
困于征輸者,樸民也。
蠲免與赦罪并行于一紙,則等樸民于奸宄,名不正,實不符,亦重辱吾衽席之赤子矣。
不雜赦罪之令于蠲租之诏,尤人君扶正人心之大權,而時君不察,曰“以此答上天好生之心”,天其樂佑此頑民以賊凋零之孑遺乎?體天心以達民隐,非市恩之俗吏所得與焉,久矣。
〖五〗 唐制:軍國大事,中書舍人各陳所見,謂之五花判事,而宰相審之,此會議之始也;敕旨既下,給事中黃門侍郎駮正之,則抄參封駮之始也。
夫六官之長貳,各帥其屬、庀其事、以待軍國之用,乃非體國如家者,則各炫所長、匿所短,互相推移而避其咎。
使無總攝而通計之者,将飾文具以應,而不恤國事之疏以傾也
”夫人即喪心失志迷惑之尤者,長短、虛實、大小、有無、清濁、得失、明暗,皎然分畫于前,知則知之,能則能之,眇者窮于視,跛者困于趨,惡得誣其心之所未喻,而謂多聞善慮者之不若己哉!然則謂人不己若者,抑實有不己若者在也。
太宗曰:“炀帝文辭奧博,是堯、舜,非桀、纣,行事何其相反。
”魏征曰:“恃其隽才,驕矜自困,以至覆亡。
”然則炀帝之奧博,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,不己若,誠不若己矣,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? 夫人主之怙過也,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,有以憑勢淩人而拒谏者矣。
然忠直之士,卓然不撓,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,而暴君不能奪其理,則身雖诎而道固伸也。
且恃位而驕,恃威而橫,浮氣外張,而中藏恧縮,迫乎虛憍稍息,追憶前非,固将曰:是吾所不知不能,而終不可誣者也。
則谏者之言,或悔而見庸矣。
唯夫多聞廣識而給于辯者,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,則言者不憚其威,而憚其小有才之辯慧。
言之大,則以為誇也;言之切,則以為隘也;察情審理,拟議窮年,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餘;引古證今,依類長言,而時或旁征之有誤;則自非明燭天日,斷若雷霆者,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為所折,抱忠而前、括囊而退者,十且八九矣。
且夫堯、舜之是,彼且是之矣,吾惡得以堯、舜進之;桀、纣之非,彼且非之矣,吾惡得以桀、纣戒之。
彼固曰:使我而為人臣,以稱說幹人主,吾之琅琅鑿鑿以敷陳者,更辯于此也,彼誠不我若,而愛我若父,責我若子,為笑而已矣。
天下雖大,賢人君子雖衆,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?故人不已若,危亡之媒也;謂人不已若,而其危亡必矣。
太宗君臣之知此也,是以興也。
不然,太宗之才,當時之臣無有能相項背者,唯予言而莫違,亦何所不可乎? 嗚呼!豈徒人主哉?士而賢智多聞,當世固出其下,則欲以取擇善之益也難矣。
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”,顔子之所以大也。
雖然,人知其能與多矣,問之雖勤,且欲告而中讷,則問為虛設,而祗益其驕;惟若無若虛之情發于不容已,而問必以誠,然後人相忘于寡與不能,以昌言而不怯。
太宗之問孔穎達也,幾知學矣,乃固以多能有實自居,而矜其能問,亦何足以測顔子之心哉?孔穎達不能推極隐微以格君心,太宗之驕所繇未戢也。
〖二〗 宗室人才之盛,未有如唐者也,天子之保全支庶而無猜無戕,亦未有如唐者也。
蓋太宗之所以處之者,得其理矣。
高祖欲疆宗室以鎮天下,三從昆弟之屬皆封王爵,使循是而不改,則貴而驕,富而溢,邪侫之士利賴之而導以放恣,欲疆之,适以贻其災而必至于弱,晉、宋之所以自相戕滅而終于孤立也。
太宗從封德彜之言,而曰天子養百姓,豈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?以公天下者,即以安本支而勸進其賢能。
德彜,侫人也,于此而幾乎道矣。
為天子之懿親,妾媵廣,生養遂,不患其不蕃衍也;遠于十姓百家雞犬錐刀之鄙猥,不患其無可造之材也。
而疆慧者得勢而狂,願樸者溫飽而自廢,于是乎非若劉濞、司馬倫之自龁以亡,則菽麥不分,如圈豚之待飼而已矣。
夫節其位祿之數,登之仕進之塗,既免于槁項無聞之憂,抑獎之于德業文章吏治武略之美,使與天下之英賢彙進而無所崇替,固将蒸蒸勸進而為多士之領袖以藩衛天家。
故唐宗室之英,相者、将者、牧方州守望郡者,臻臻并起,而恥以纨褲自居,亦無有夢天吠日、觊大寶而幹甸師之辟者。
施及于今,隴西之族猶盛焉,不亦休乎!孟子曰:“親之欲其貴也,愛之欲其富也。
”富貴者,其可以非所宜而長有之乎?制之有等,授之有道,而後欲貴者之果能貴,欲富者之果能富也,義之至、仁之盡也,大公行而私恩亦遂矣。
然則周道親親,而文昭武穆,施及邢、茅、蔣、胙與畢、召之裔,皆分茅土,豈非道與?曰:此武王、周公定天下之微權,而千古之未喻者也。
古之天下,人自為君,君自為國,百裡而外,若異域焉,治異政,教異尚,刑異法,賦斂惟其輕重,人民唯其刑殺,好則相昵,惡則相攻,萬其國者萬其心,而生民之困極矣。
堯、舜、禹、湯弗能易也;至殷之末,殆窮則必變之時,而猶未可驟革于一朝;故周大封同姓,而益展其疆域,割天下之半而歸之姬氏之子孫,則漸有合一之勢;而後世郡縣一王,亦緣此以漸統壹于大同,然後風教日趨于畫一,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。
故孔、孟之言治詳矣,未嘗一以上古萬國之制欲行于周末,則亦灼見武王、周公綏靖天下之大權,而知邱民之欲在此而不在彼。
以一姓分天下之半,而天下之瓦合萍散者漸就于合,故孟子曰“定于一”。
大封同姓者,未可即一而漸一之也。
春秋之戰亟矣,而晉、魯、衛、蔡、曹、滕之自相攻也鮮,即相攻而無掬指舟中、焚茨侵海之虐。
當其時,異姓庶姓猶錯立于外,而同姓者不能絕援以自戕,此周之所以親親;而親親者非徒親也,實以一姓之興,定一王之禮制,廣施于四海,而漸革其封殖自私、戕民搆亂之荼毒也。
至于漢,六國廢,韓、彭誅,而欲以周道行之,則七國、衡山、淮南之禍,骨肉喋血而不容已。
然則人主即欲建本支以鎮天下,亦無如節其位祿、獎其仕進、公其黜陟之足以育才勸善,而佑子孫之令祚以鞏固維城,奚必侈予以棧枥之豢養,假借以優俳之衮黼,使之或偾而狂,或茸而萎哉?鄧禹享大國之封,且使諸子各分一藝以自立,曾有天下者以公天下為道,将使人競于姱修,而授子孫以沈溺之具,亦仁過而流于不仁矣。
是故親親之殺,與尊賢互用而相成,唯唐為得之,宜其宗室之多才,獨盛于今古也。
〖三〗 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閣議事,故當時言無不盡,而治得其理。
然則以是為盡聽言行政之理乎?抑有未盡然者。
治惟其人,不惟其法。
以王珪、魏征為谏議大夫,房玄齡、杜如晦為宰相,而太宗之明,足以折中群論而從違不爽,則可矣。
必恃此以立為永制,又奚可乎?命官圖治之道,莫大乎官各明其守,而政各任于其人。
庶務分治于六官,其屬詳其目,其長持其綱,皆有成憲之可準也。
或舉、或廢,或倚法而挾奸私,或因時而為斟酌,各以其所效之成能為得失;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之裁成者,則太宗之制,令五品以上更宿内省,以待訪問,固善術也。
下有利病得達于上,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;若夫小有過誤,則包含教戒而俟其改。
如使谏官毛舉細過以相糾,則大體失而争黨起于細微,亂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。
宰相者,外統六官,内匡君德,而持可久可大之衡,以貞常而馭變者也。
君心之所自正,國體之所自立,國本之所自固,民生之所自安,非弘通于四海萬民數百年之規而不役于一時之利病者,不足以勝其任。
故古者三公論道,所論者道耳,不能與任氣敢言之士,争言一事之可否,而論道于君,抑不在摘人閑細政,繩舉動之小愆,發深宮之纖過,以與君競,徒自媟而與天子不親,故與谏官同者未必是,而其異者未必非也。
詭随谏官而避其彈射,則可以應一事而不可以規大全;逆折谏官而伸其獨見,則幾事不密,而失其正色立朝之度。
若夫宰相而果懷私以病國,固谏官所必抗正以争,而非可使與辯訟于一堂,競偶然之得失者也。
夫谏官職在谏矣,谏者,谏君者也,征聲逐色,獎谀斥忠,好利喜功,狎小人,耽逸豫,一有其幾而必犯顔以诤;大臣不道,誤國妨賢,導主賊民,而君偏任之,則直糾之而無隐。
若夫群執事之修墜,則六官之長覈其成,執憲之臣督其失,宰相與天子總大綱以裁其正,初不藉谏官之毛舉鸷擊、搜剔苛求、以矜辨察;老成熟慮之訏谟,非繁稱曲說、矯舉異同于俄頃者,所可詫風裁以決定者也。
故天子誠廣聽以求治,則宰相有坐論之時,群臣有待問之時,谏官有請對之時,而不可有聚訟一堂、道謀築舍之時。
官各有其守,政各任其人,分理而兼聽之,惟上之虛衷以廣益,豈立一成法以啟争端,可為不易之經乎? 〖四〗 旱饑而赦,以是仁民,非所以仁之也。
太宗曰:“赦者,小人之幸,君子之不幸,”亦既知之矣;而貞觀二年以旱赦天下,信道不笃,知不可而複為,非君師之道矣。
夫赦亦有時焉而可者,夷狄盜賊僭據上國,豈豈之氓脅從以徼幸,上不能固保其民,使群陷于逆,則盪滌而矜全之可耳。
旱饑之民,流離道殣者,類不能為奸惡;而奸惡之徒,雖旱饑而固不至于餒瘠者也。
如曰衣食不足,而非僻以起,則夫犯者在未饑以前,固非為饑所迫,而奚所恤哉?省囚系以疏冤滞,宥過誤以恤憃愚,止訟獄以專農務,則君上應行之政,無歲不宜,而不待旱饑。
至于旱饑之歲,豪民擅粟以掠市子女,遊民結黨以彊要糴貸,甚且競起為盜以攘殺願懦;非法不懲,非刑不戢;而更縱不軌之徒,使無所創艾以橫行郊邑,又豈非兇年之大蠹哉? 蠲逋欠,減租庸,所以救荒也。
困于征輸者,樸民也。
蠲免與赦罪并行于一紙,則等樸民于奸宄,名不正,實不符,亦重辱吾衽席之赤子矣。
不雜赦罪之令于蠲租之诏,尤人君扶正人心之大權,而時君不察,曰“以此答上天好生之心”,天其樂佑此頑民以賊凋零之孑遺乎?體天心以達民隐,非市恩之俗吏所得與焉,久矣。
〖五〗 唐制:軍國大事,中書舍人各陳所見,謂之五花判事,而宰相審之,此會議之始也;敕旨既下,給事中黃門侍郎駮正之,則抄參封駮之始也。
夫六官之長貳,各帥其屬、庀其事、以待軍國之用,乃非體國如家者,則各炫所長、匿所短,互相推移而避其咎。
使無總攝而通計之者,将飾文具以應,而不恤國事之疏以傾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