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九 炀帝
關燈
小
中
大
,非至不仁,其忍為此哉?
隋之毒民亟矣,而其殃民以取滅亡者,僅以兩都六軍宮官匠胥之仰給,為數十年之計,置雒口、興雒、回雒、黎陽、永豐諸倉,斂天下之口食,貯之無用之地,于是粟窮于比屋,一遇兇年,則流亡殍死,而盜以之亟起,雖死而不恤,旋撲旋興,不亡隋而不止。
其究也,所斂而積者,隻為李密聚衆、唐公得民之資,不亦愚乎?隋之富,漢、唐之盛未之逮也,逆廣北出塞以驕突厥,東渡海以征高麗,離宮遍于天下,錦绮珠玉狼戾充盈,給其窮奢,尚有赢餘以供李密、唐公之撝散,皆文帝周于攘聚之所積也。
粟者财之本也,粟聚則财無不聚,召奢誨淫,皆此粟為之也。
貴五谷者,如是以為貴,則何如無貴之為愈哉? 天子有四海之賦,可不憂六軍之匮;庶人有百畝之田,可不憂八口之饑。
靳枵腹者之饔飧,奪勤耕者之生計,居賤糴貴,徒以長子弟之驕奢,召怨家之盼望,何如珠玉者,非人之所待以生,而思奪之者之鮮也。
上好之,下必甚焉,粟朽于倉,人殣于道,豪民逞,貧民斃,争奪興,盜賊起,有國破國,有家亡家,愚惛不知,猶托之曰莫貴于五谷,悲夫! 〖八〗 隋之得天下也逆,而楊廣之逆彌甚,李氏雖為之臣,然其先世與楊氏并肩于宇文之廷,迫于勢而臣隋,非其所樂推之主也,則遞相為王,懲其不道而代興,亦奚不可?且唐公幸全于猜忌而出守太原以避禍,未嘗身執朝權,狐媚以欺孤寡,如司馬之于魏、蕭氏之于宋也。
奉詞伐罪,誅獨夫以正大位,天下孰得而議其不臣?然其始起,猶托備突厥以募兵,誣王威、高君雅以反而殺之,不能揭日月而行弔伐,何也?自曹氏篡漢以來,天下不知篡之為非,而以有所授受為得,上習為之,下習聞之,若非托伊、霍之權,不足以興兵,非竊舜、禹之名,不足以據位,故以唐高父子伐暴君、平寇亂之本懷,而不能舍此以拔起。
嗚呼!機發于人而風成于世,氣之動志,一動而不可止也如此夫! 自成湯以征誅有天下,而垂其緒于漢之滅秦;自曹丕僞受禅以篡天下,而垂及于宋之奪周。
成湯秉大正而懼後世之口實,以其動之相仍不已也,而漢果起匹夫而為天子。
若夫曹丕之篡,則王莽先之矣,莽速敗而機動不止者六百餘年,天下之勢,一離一合,則三國之割裂始之,亦垂及于五代之瓜分而後止。
金元之入竊也,沙陀及捩臬雞先之也,不一再傳之割據耳,乃互五百餘年而不息,愈趨愈下,又惡知其所終哉?夫乘唐高之勢,秉唐高之義,以行伐暴救民之事,唐高父子固有其心矣,而終莫能更絃改轍也,數未極也。
非聖人之興,則俟之天運之複,王莽、沙陀之區區者,乃以移數百年之氣運而流不可止。
自非聖人崛起,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,何足以制其狂流哉? 〖九〗 唐起兵而用突厥,故其後世師之,用回纥以誅安、史,用沙陀以破黃巢,而石敬瑭資契丹以篡奪,割燕、雲,輸歲币,亟病中國而自絕其胤;乃至宋人資女直以滅遼,資蒙古以滅金,卒盡淪中原于夷狄,禍相蔓延不可複止。
夫唐高祖則已早知之矣,既已知之,而不能不用突厥者,防突厥為劉武周用以襲己于項背,可與劉文靜言者也;假突厥之名以恐喝河東、關中,而遙以震驚李密,則未可與劉文靜言者也。
乃所資于突厥者數百人,而曰“無所用多”,則已灼見非我族類者之不可使入躏中國以戕民而毀中外之防,故康鞘利僅以五百人至,而高祖喜,其破長安,下河東,上隴以擊薛仁呆,出關以平王世充,皆不用也,則高祖豈疏于謀而不憂後患者?然而機一發而不可止,則大有為于天下者,一動一靜之際,不容不謹,有如是哉, 勿恃勢,之盈而可不畏也,勿恃謀已密而可不虞也,勿恃用之者淺而禍不足以深也。
矢之發也,脫于彀者毫末,而相去以尋丈;三峽之漩,投以勺米而不息,則大舟沈焉;事會之變,不可知而不可狎,固若此也。
能用突厥者高祖耳,不能用者和習而用之,無其慎重而貪其成功,又惡容辭千古禍媒之罪乎?若夫唐之用突厥而終未嘗用者,則固難三與庸人言也。
〖一○〗 言生手心者也,成乎言而還生其心。
繇心而生言,心之不貞,發于言而漸洩矣,其害淺;繇言而成事,繇事而心益以移,則言為貞邪之始幾,而必成乎事,必蕩其心
其究也,所斂而積者,隻為李密聚衆、唐公得民之資,不亦愚乎?隋之富,漢、唐之盛未之逮也,逆廣北出塞以驕突厥,東渡海以征高麗,離宮遍于天下,錦绮珠玉狼戾充盈,給其窮奢,尚有赢餘以供李密、唐公之撝散,皆文帝周于攘聚之所積也。
粟者财之本也,粟聚則财無不聚,召奢誨淫,皆此粟為之也。
貴五谷者,如是以為貴,則何如無貴之為愈哉? 天子有四海之賦,可不憂六軍之匮;庶人有百畝之田,可不憂八口之饑。
靳枵腹者之饔飧,奪勤耕者之生計,居賤糴貴,徒以長子弟之驕奢,召怨家之盼望,何如珠玉者,非人之所待以生,而思奪之者之鮮也。
上好之,下必甚焉,粟朽于倉,人殣于道,豪民逞,貧民斃,争奪興,盜賊起,有國破國,有家亡家,愚惛不知,猶托之曰莫貴于五谷,悲夫! 〖八〗 隋之得天下也逆,而楊廣之逆彌甚,李氏雖為之臣,然其先世與楊氏并肩于宇文之廷,迫于勢而臣隋,非其所樂推之主也,則遞相為王,懲其不道而代興,亦奚不可?且唐公幸全于猜忌而出守太原以避禍,未嘗身執朝權,狐媚以欺孤寡,如司馬之于魏、蕭氏之于宋也。
奉詞伐罪,誅獨夫以正大位,天下孰得而議其不臣?然其始起,猶托備突厥以募兵,誣王威、高君雅以反而殺之,不能揭日月而行弔伐,何也?自曹氏篡漢以來,天下不知篡之為非,而以有所授受為得,上習為之,下習聞之,若非托伊、霍之權,不足以興兵,非竊舜、禹之名,不足以據位,故以唐高父子伐暴君、平寇亂之本懷,而不能舍此以拔起。
嗚呼!機發于人而風成于世,氣之動志,一動而不可止也如此夫! 自成湯以征誅有天下,而垂其緒于漢之滅秦;自曹丕僞受禅以篡天下,而垂及于宋之奪周。
成湯秉大正而懼後世之口實,以其動之相仍不已也,而漢果起匹夫而為天子。
若夫曹丕之篡,則王莽先之矣,莽速敗而機動不止者六百餘年,天下之勢,一離一合,則三國之割裂始之,亦垂及于五代之瓜分而後止。
金元之入竊也,沙陀及捩臬雞先之也,不一再傳之割據耳,乃互五百餘年而不息,愈趨愈下,又惡知其所終哉?夫乘唐高之勢,秉唐高之義,以行伐暴救民之事,唐高父子固有其心矣,而終莫能更絃改轍也,數未極也。
非聖人之興,則俟之天運之複,王莽、沙陀之區區者,乃以移數百年之氣運而流不可止。
自非聖人崛起,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,何足以制其狂流哉? 〖九〗 唐起兵而用突厥,故其後世師之,用回纥以誅安、史,用沙陀以破黃巢,而石敬瑭資契丹以篡奪,割燕、雲,輸歲币,亟病中國而自絕其胤;乃至宋人資女直以滅遼,資蒙古以滅金,卒盡淪中原于夷狄,禍相蔓延不可複止。
夫唐高祖則已早知之矣,既已知之,而不能不用突厥者,防突厥為劉武周用以襲己于項背,可與劉文靜言者也;假突厥之名以恐喝河東、關中,而遙以震驚李密,則未可與劉文靜言者也。
乃所資于突厥者數百人,而曰“無所用多”,則已灼見非我族類者之不可使入躏中國以戕民而毀中外之防,故康鞘利僅以五百人至,而高祖喜,其破長安,下河東,上隴以擊薛仁呆,出關以平王世充,皆不用也,則高祖豈疏于謀而不憂後患者?然而機一發而不可止,則大有為于天下者,一動一靜之際,不容不謹,有如是哉, 勿恃勢,之盈而可不畏也,勿恃謀已密而可不虞也,勿恃用之者淺而禍不足以深也。
矢之發也,脫于彀者毫末,而相去以尋丈;三峽之漩,投以勺米而不息,則大舟沈焉;事會之變,不可知而不可狎,固若此也。
能用突厥者高祖耳,不能用者和習而用之,無其慎重而貪其成功,又惡容辭千古禍媒之罪乎?若夫唐之用突厥而終未嘗用者,則固難三與庸人言也。
〖一○〗 言生手心者也,成乎言而還生其心。
繇心而生言,心之不貞,發于言而漸洩矣,其害淺;繇言而成事,繇事而心益以移,則言為貞邪之始幾,而必成乎事,必蕩其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