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九 隋文帝
關燈
小
中
大
激飾詐之為,赩然表見以徼榮利。
公義則露坐獄中以聽訟,訟者系獄,則宿廳事,不歸寝閤;曠則稱說義理,曉谕訟者,而不決其是非,遂以獵無訟之虛名,遷美官而傳于史冊。
嗚呼!當是時也,君臣相戕,父子相夷,兄弟相殘,将相相傾,其上若此,則闾巷之民,相惎、相仇、相噬、相螫,不知其何若,而公義與曠取美譽、弋大官而止,後無聞焉。
無訟者,孔子之所未遑;德化者,周公之所不敢居;區區一俗吏,以掉舌于公庭,暴形于寝處,遂勝其任而愉快乎?何易繇言而重為僞人之欺邪? 夫德者,自得也;政者,自正也。
尚政者,不足于德;尚德者,不廢其政;行乎其不容已,而民之化也,俟其誠之至而動也。
上下相蒙以僞,奸險戕奪,若火伏汕中,得水而燄不可撲,隋之亡也,非一旦一夕之緻也。
其所雲德化者,一廉恥蕩然之為也。
〖一一〗 天下分争之餘,兵戈乍息,則人民之生必蕃,此天地之生理,屈者極,伸者必驟,往來之數,不爽之幾也。
當其未定,人習于亂,而偷以生,以人之不足,食地之有餘,民之不勤于自養也,且習以為常。
治其亂定而生齒蕃,後生者且無以圖存,于斯時而為之君者将如之何?蕃庶而無以綏之則亂,然則人民之乍然而蕃育也,抑有天下者之憂也。
雖然,王者又豈能他為之賜哉?抑豈容作聰明、制法令以為,所哉?唯輕徭薄賦,擇良有司以與之休息,漸久而自得其生,以相忘而輯甯爾。
五代南北之戰争,民之存者僅矣。
周滅齊而河北定,隋滅陳而天下一,于是而戶口歲增,京輔、三河地少人衆。
。
且無以自給,隋乃遣使均田,以謂各得有其田以贍生也。
唯然,而民困愈三矣。
人則未有不自謀其生者也,上之謀之,不如其自謀;上為謀之,且弛其自謀之,而後生計愈盛。
故勿憂人之無以自給也,藉其終不可給,抑必将改圖而求所以生,其依戀先疇而不舍;則固無自斃之理矣。
上唯無以奪其治生之力,寬之于公,而天地之大,山澤之富,有餘力以營之,而無不可以養人。
今隋之所謂戶口歲增者,豈徒民之自增邪?蓋上精察于其數以斂賦役者之增之也。
人方驟蕃,地未盡辟,效職力于為工為賈以易布粟,園林畜牧以廣生殖者未遑,而亟登之版籍,則衣食不充。
非民之數盈,地之力歉,而實籍其戶口者之無餘,而役其戶口者不酌其已盈而減其賦也。
乃欲奪人之田以與人,使相傾相怨以成乎大亂哉?故不十年而盜賊競起以亡隋。
民之不輯也久矣,考其時,北築長城,東巡泰嶽,作仁壽宮,而丁夫死者萬計,别宮十二,相因營造,則其剔丁莊以供土木也,不待炀帝之驕淫,而民已無餘地以求生矣。
乃姑為均田以塞其匄免之口,故曰唯然而民困愈亟也。
夫王者之有其土若無其土也,而後疆圉以不荒;有其民若無其民也,而後禦衆而不亂;夫豈患京輔、三河地少而人貧哉?鄧禹之多男子也,各授以業,而宗以盛,不奪此子之餘以給彼子也。
寬之恤之,使自贍之,數十年而生類亦有序,而不憂人滿。
漢文、景得此道也,故天下安而漢祚以長。
隋之速亡也,不亦宜乎!均田令行,狹鄉十畝而籍一戶,其虐民可知矣,則為均田之說者,王者所必誅而不赦,明矣。
〖一二〗 開皇十四年,诏給公卿以下職田。
其時天下已定,民各守其先疇,不知何所得田以給之,史無所考,大抵其為亂政無疑矣。
先是官置公廨錢,貸民收息,誠稗政也,于是蘇孝慈請禁止之,給地以營農,意且謂此三代之法,可行無弊者,而豈其然哉?三代之國,幅員之狹,直今一縣耳,仕者不出于百裡之中,而卿大夫之子恒為士,故有世祿者有世田,即其所世營之業也,名為卿大夫,實則今鄉裡之豪族而已。
世居其土,世勤其疇,世修其陂池,世治其助耕之氓,故官不侵民,民不欺官,而田亦不至于汙萊。
郡縣之天下,合四海九州之人以錯相為吏,官無定分,職無常守,升降調除,中外南北、月易而歲不同,給以田而使營農,将人給之乎?貴賤無差,予奪無恒,而且不勝給矣;将因職而給之乎?有此耕而彼獲者矣。
而且官不習于田,一授其權于胥隸,胥隸橫于阡陌,務漁獵而不恤其荒瘠,閱數十年而農非其農,田非其田,徒取沃士而滅裂之,不足以養士,而徒重困乎民也。
故職田者,三代以下必不可行之法也。
放公廨錢以收息,所以毀官箴而殃民,在所必禁者,君子與小人義利之疆畛,不可亂耳。
力耕者,亦皇皇求利之事也,故夫子斥樊遲為小人,而孟子以不耕而食為不素餐之大。
有天下者,總制郡縣之賦稅,領以司農,而給百官之祿入,俾逸獲而不與民争盈縮,所以靖小人而迪君子于正道之不易者也。
祿入豐而士大夫無求于民,猶恐其不廉也,乃導之與袯襫之夫争升鬥于秉穗乎?蘇孝慈者,知公廨錢之非道,胡不請厚其祿以止其貪,而非三代之時,循三代之迹,以徒亂天下為邪?隋文帝锱铢之主也,以為是于國無損,而可以益吏,且可竊師古之美名,遂歆然從之,溺古之士,且以為允。
後世有官田,有學田,有藩王勳戚之莊田,皆沿此以贻害于天下,創制宜民者,盡舉以授民而作賦,庶有瘥乎! 〖一三〗 文帝畜疑禦下,芟夷有功于己者不遺餘力矣。
鄭譯、盧贲、柳裘或黜或死,防其以戴己者戴人,固也。
其戮力以混一天下者,若史萬歲、王世積、虞慶則誣讦一加,而斧锧旋及。
至于賀若弼、高颎、李德林倚為心膂,不在楊素之下,而弼下吏幾死,颎除名,德林終廢。
徒于楊素投膠漆之分,舉天下以托之,何坦然無疑而盡易其猜防之毒也?乃素卒比附逆廣以推刃于帝,夫豈天奪其衷與?不然,何疑其所可不疑,信其所必不可信,如斯之甚也! 隋之諸臣,唯素之不可托也為最,非但穎、弼、德林之不屑與伍,即以視劉昉、鄭譯猶有
公義則露坐獄中以聽訟,訟者系獄,則宿廳事,不歸寝閤;曠則稱說義理,曉谕訟者,而不決其是非,遂以獵無訟之虛名,遷美官而傳于史冊。
嗚呼!當是時也,君臣相戕,父子相夷,兄弟相殘,将相相傾,其上若此,則闾巷之民,相惎、相仇、相噬、相螫,不知其何若,而公義與曠取美譽、弋大官而止,後無聞焉。
無訟者,孔子之所未遑;德化者,周公之所不敢居;區區一俗吏,以掉舌于公庭,暴形于寝處,遂勝其任而愉快乎?何易繇言而重為僞人之欺邪? 夫德者,自得也;政者,自正也。
尚政者,不足于德;尚德者,不廢其政;行乎其不容已,而民之化也,俟其誠之至而動也。
上下相蒙以僞,奸險戕奪,若火伏汕中,得水而燄不可撲,隋之亡也,非一旦一夕之緻也。
其所雲德化者,一廉恥蕩然之為也。
〖一一〗 天下分争之餘,兵戈乍息,則人民之生必蕃,此天地之生理,屈者極,伸者必驟,往來之數,不爽之幾也。
當其未定,人習于亂,而偷以生,以人之不足,食地之有餘,民之不勤于自養也,且習以為常。
治其亂定而生齒蕃,後生者且無以圖存,于斯時而為之君者将如之何?蕃庶而無以綏之則亂,然則人民之乍然而蕃育也,抑有天下者之憂也。
雖然,王者又豈能他為之賜哉?抑豈容作聰明、制法令以為,所哉?唯輕徭薄賦,擇良有司以與之休息,漸久而自得其生,以相忘而輯甯爾。
五代南北之戰争,民之存者僅矣。
周滅齊而河北定,隋滅陳而天下一,于是而戶口歲增,京輔、三河地少人衆。
。
且無以自給,隋乃遣使均田,以謂各得有其田以贍生也。
唯然,而民困愈三矣。
人則未有不自謀其生者也,上之謀之,不如其自謀;上為謀之,且弛其自謀之,而後生計愈盛。
故勿憂人之無以自給也,藉其終不可給,抑必将改圖而求所以生,其依戀先疇而不舍;則固無自斃之理矣。
上唯無以奪其治生之力,寬之于公,而天地之大,山澤之富,有餘力以營之,而無不可以養人。
今隋之所謂戶口歲增者,豈徒民之自增邪?蓋上精察于其數以斂賦役者之增之也。
人方驟蕃,地未盡辟,效職力于為工為賈以易布粟,園林畜牧以廣生殖者未遑,而亟登之版籍,則衣食不充。
非民之數盈,地之力歉,而實籍其戶口者之無餘,而役其戶口者不酌其已盈而減其賦也。
乃欲奪人之田以與人,使相傾相怨以成乎大亂哉?故不十年而盜賊競起以亡隋。
民之不輯也久矣,考其時,北築長城,東巡泰嶽,作仁壽宮,而丁夫死者萬計,别宮十二,相因營造,則其剔丁莊以供土木也,不待炀帝之驕淫,而民已無餘地以求生矣。
乃姑為均田以塞其匄免之口,故曰唯然而民困愈亟也。
夫王者之有其土若無其土也,而後疆圉以不荒;有其民若無其民也,而後禦衆而不亂;夫豈患京輔、三河地少而人貧哉?鄧禹之多男子也,各授以業,而宗以盛,不奪此子之餘以給彼子也。
寬之恤之,使自贍之,數十年而生類亦有序,而不憂人滿。
漢文、景得此道也,故天下安而漢祚以長。
隋之速亡也,不亦宜乎!均田令行,狹鄉十畝而籍一戶,其虐民可知矣,則為均田之說者,王者所必誅而不赦,明矣。
〖一二〗 開皇十四年,诏給公卿以下職田。
其時天下已定,民各守其先疇,不知何所得田以給之,史無所考,大抵其為亂政無疑矣。
先是官置公廨錢,貸民收息,誠稗政也,于是蘇孝慈請禁止之,給地以營農,意且謂此三代之法,可行無弊者,而豈其然哉?三代之國,幅員之狹,直今一縣耳,仕者不出于百裡之中,而卿大夫之子恒為士,故有世祿者有世田,即其所世營之業也,名為卿大夫,實則今鄉裡之豪族而已。
世居其土,世勤其疇,世修其陂池,世治其助耕之氓,故官不侵民,民不欺官,而田亦不至于汙萊。
郡縣之天下,合四海九州之人以錯相為吏,官無定分,職無常守,升降調除,中外南北、月易而歲不同,給以田而使營農,将人給之乎?貴賤無差,予奪無恒,而且不勝給矣;将因職而給之乎?有此耕而彼獲者矣。
而且官不習于田,一授其權于胥隸,胥隸橫于阡陌,務漁獵而不恤其荒瘠,閱數十年而農非其農,田非其田,徒取沃士而滅裂之,不足以養士,而徒重困乎民也。
故職田者,三代以下必不可行之法也。
放公廨錢以收息,所以毀官箴而殃民,在所必禁者,君子與小人義利之疆畛,不可亂耳。
力耕者,亦皇皇求利之事也,故夫子斥樊遲為小人,而孟子以不耕而食為不素餐之大。
有天下者,總制郡縣之賦稅,領以司農,而給百官之祿入,俾逸獲而不與民争盈縮,所以靖小人而迪君子于正道之不易者也。
祿入豐而士大夫無求于民,猶恐其不廉也,乃導之與袯襫之夫争升鬥于秉穗乎?蘇孝慈者,知公廨錢之非道,胡不請厚其祿以止其貪,而非三代之時,循三代之迹,以徒亂天下為邪?隋文帝锱铢之主也,以為是于國無損,而可以益吏,且可竊師古之美名,遂歆然從之,溺古之士,且以為允。
後世有官田,有學田,有藩王勳戚之莊田,皆沿此以贻害于天下,創制宜民者,盡舉以授民而作賦,庶有瘥乎! 〖一三〗 文帝畜疑禦下,芟夷有功于己者不遺餘力矣。
鄭譯、盧贲、柳裘或黜或死,防其以戴己者戴人,固也。
其戮力以混一天下者,若史萬歲、王世積、虞慶則誣讦一加,而斧锧旋及。
至于賀若弼、高颎、李德林倚為心膂,不在楊素之下,而弼下吏幾死,颎除名,德林終廢。
徒于楊素投膠漆之分,舉天下以托之,何坦然無疑而盡易其猜防之毒也?乃素卒比附逆廣以推刃于帝,夫豈天奪其衷與?不然,何疑其所可不疑,信其所必不可信,如斯之甚也! 隋之諸臣,唯素之不可托也為最,非但穎、弼、德林之不屑與伍,即以視劉昉、鄭譯猶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