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八 宣帝
關燈
小
中
大
習知中國之富而使朵頤久矣。
中國既自亡,而揖之以人為主,其主臣上下皆固曰:此畇畇之原隰,信天地之沃壤也,肥甘之悅口,輕煖之适體,錦彩佳麗之炫目,繁聲冶奏之娛耳,求焉而即得,取焉而即盈,昔之天子奉我而如不及,今為我之臣妾,而何求不克邪?故淫虐婪取,川吸舟吞,而禹甸為荒郊,周黎為道殣,皆宇文氏之毒,延及千年而益烈。
悠悠蒼天,其如此皮骨空存之赤子何也!所為推禍始而為之痛哭者也, 〖四〗 度德量力相時以沮有為之氣,君子弗取。
而當積衰已久,立本未堅,求自保以徐圖有為也,則度德量力相時之說伸矣。
高緯不道,亡在旦夕,陳與接壤于淮右,宣帝決策遣吳明徹帥師北伐,庸讵非所宜為、非所可為者?顧使陳深計而思其所竟,緯雖必亡,吳明徹能以積弱之孤軍搗邺、并而滅之,如宋武之于姚泓否邪?用兵三年而不能越呂梁一步,與高氏一彼一此,交敝于兩淮,徒為宇文氏掣高氏之肘而利其吞龁耳。
宇文之決于滅緯也,韋孝寬固曰:“齊目長淮之南,悉為陳氏所取,與陳氏共為犄角,必當所響摧殄。
”則其用陳而陳為所用可知矣。
巴蜀失,江陵陷,陳之大思在宇文而不在高氏。
為高氏犄角而拒宇文,不可為而尚可為也。
為宇文犄角而滅高氏,宇文無北顧之憂,而地益廣,兵益衆,氣益張,昔者齊為陳蔽,而今則陳受周沖,去狐狸而鄰豺虎,則他日者,既下巴、荊以乘上流,臨江介而搗建業,旁無所撓而勢無不便。
是滅齊适以自滅,不待智者而知也。
當斯時也,天下之勢,在宇文而不在高氏明矣。
陳所急者,在江、郢、庸、蜀而不在淮右明矣。
即無能奮興以決圖荊、襄,抑惟固境輯民、治兵積粟,聽二虜之争,而我以暇豫圖久遠之計,悉三吳、湘、廣之力,尚可為也。
計不出此,乘人之危,收曠莽難守之地以自居功,殆猶鼠也,潛出而掠人之餘也。
高氏為己之捍衛而急撤之,陳何恃以抗宇文哉?高氏亡而明徹敗。
金人告宋曰:“吾亡而蒙古之禍移于宋。
”其愚同,其禍同也。
舍周無慮,貪得以逞,有可為而不可為,為其所不可為以自詫,禍已及,乃跼而自縮,晚矣。
高氏不滅,陳氏不亡,叔寶雖不足以固存,尚可俟他姓之興以延江左衣冠之統,劉子菐、蕭寶卷不滅,而叔寶滅乎? 〖五〗 諒闇不言,孔子曰:“古之人皆然。
”古謂殷也。
周公定禮,于此阙焉,意者其不然邪?故孔子但言古。
夫周公推至孝以立極,豈三年之愛不逮古人哉?時有易而道有诎也。
殷道立弟,國恒有長君,則冢宰雖非伊、傅,而不能擅命以亂天下;周道立子,而沖人踐阼,冢宰持權,則苟非其人,固不可托也。
即其人可托矣,而小子同未在位,以周公之忠,二叔之流言且不可遏,非貪權罔恤之奸,未有不懲周公之難,而敢于自危以危天下者也。
故殷道至周而易,道大易,則一端不得以獨存,時诎之矣。
若後世之天下,無非三代之比也。
三代有天下者,名而已矣,其實則亦一國也。
王畿千裡,政教号令所及,今之一大省會耳,諸侯固自為治也,則其事簡。
諸侯受制于天子,而無所诎于天子之大臣,天子之卿視侯,視雲者,仰而跻及之之謂也,則其任輕。
諸侯入相,自有宗社,而不敢嘗試,非諸侯而相,則夾輔之公侯可入正之,而相臣不敢自恣,則其權分。
郡縣之天下,統四海于一人,總已則總天下矣,其事繁,其任重,其權壹。
冢宰已總天下之職官,司農已總天下之田賦,司馬已總天下之兵戎,司寇已總天下之刑罰,而又總而歸之一人。
此魏、晉以降,錄尚書事輔政之所以篡奪相仍也。
州牧郡守待命而不能仰诘,四海無誰何者,三年之内,以收人心而移宗社,後雖挽之,禍已發于肘腋矣。
人子受先王之托,而委之他人,庸讵可以為孝,此後世之诎于時者,尤非僅如周而已也。
夫法有常而人無常。
當周之季,皇甫、尹氏之流,君親政而猶為天下慘,讵可不言而唯其所為?容容自保者,且以誤國而召疑叛,況其為窦憲、梁冀跋扈者乎?又況其為司馬懿、傅亮、徐羨之、楊堅也乎?乃先王既使之在大臣之位矣,欲别委而弗使之總己也不得,陶侃且怨,不徒祖約也。
煢煢在疚之孺子,豈能求側陋之忠賢,拔起而授之大任,其不畀宗社生民于奸邪也,鮮矣。
故匹夫不能逮天子之養,天子不能盡庶民之哀,情無已而量有涯,雖聖人不能盡滿人子之心,亦無如之
中國既自亡,而揖之以人為主,其主臣上下皆固曰:此畇畇之原隰,信天地之沃壤也,肥甘之悅口,輕煖之适體,錦彩佳麗之炫目,繁聲冶奏之娛耳,求焉而即得,取焉而即盈,昔之天子奉我而如不及,今為我之臣妾,而何求不克邪?故淫虐婪取,川吸舟吞,而禹甸為荒郊,周黎為道殣,皆宇文氏之毒,延及千年而益烈。
悠悠蒼天,其如此皮骨空存之赤子何也!所為推禍始而為之痛哭者也, 〖四〗 度德量力相時以沮有為之氣,君子弗取。
而當積衰已久,立本未堅,求自保以徐圖有為也,則度德量力相時之說伸矣。
高緯不道,亡在旦夕,陳與接壤于淮右,宣帝決策遣吳明徹帥師北伐,庸讵非所宜為、非所可為者?顧使陳深計而思其所竟,緯雖必亡,吳明徹能以積弱之孤軍搗邺、并而滅之,如宋武之于姚泓否邪?用兵三年而不能越呂梁一步,與高氏一彼一此,交敝于兩淮,徒為宇文氏掣高氏之肘而利其吞龁耳。
宇文之決于滅緯也,韋孝寬固曰:“齊目長淮之南,悉為陳氏所取,與陳氏共為犄角,必當所響摧殄。
”則其用陳而陳為所用可知矣。
巴蜀失,江陵陷,陳之大思在宇文而不在高氏。
為高氏犄角而拒宇文,不可為而尚可為也。
為宇文犄角而滅高氏,宇文無北顧之憂,而地益廣,兵益衆,氣益張,昔者齊為陳蔽,而今則陳受周沖,去狐狸而鄰豺虎,則他日者,既下巴、荊以乘上流,臨江介而搗建業,旁無所撓而勢無不便。
是滅齊适以自滅,不待智者而知也。
當斯時也,天下之勢,在宇文而不在高氏明矣。
陳所急者,在江、郢、庸、蜀而不在淮右明矣。
即無能奮興以決圖荊、襄,抑惟固境輯民、治兵積粟,聽二虜之争,而我以暇豫圖久遠之計,悉三吳、湘、廣之力,尚可為也。
計不出此,乘人之危,收曠莽難守之地以自居功,殆猶鼠也,潛出而掠人之餘也。
高氏為己之捍衛而急撤之,陳何恃以抗宇文哉?高氏亡而明徹敗。
金人告宋曰:“吾亡而蒙古之禍移于宋。
”其愚同,其禍同也。
舍周無慮,貪得以逞,有可為而不可為,為其所不可為以自詫,禍已及,乃跼而自縮,晚矣。
高氏不滅,陳氏不亡,叔寶雖不足以固存,尚可俟他姓之興以延江左衣冠之統,劉子菐、蕭寶卷不滅,而叔寶滅乎? 〖五〗 諒闇不言,孔子曰:“古之人皆然。
”古謂殷也。
周公定禮,于此阙焉,意者其不然邪?故孔子但言古。
夫周公推至孝以立極,豈三年之愛不逮古人哉?時有易而道有诎也。
殷道立弟,國恒有長君,則冢宰雖非伊、傅,而不能擅命以亂天下;周道立子,而沖人踐阼,冢宰持權,則苟非其人,固不可托也。
即其人可托矣,而小子同未在位,以周公之忠,二叔之流言且不可遏,非貪權罔恤之奸,未有不懲周公之難,而敢于自危以危天下者也。
故殷道至周而易,道大易,則一端不得以獨存,時诎之矣。
若後世之天下,無非三代之比也。
三代有天下者,名而已矣,其實則亦一國也。
王畿千裡,政教号令所及,今之一大省會耳,諸侯固自為治也,則其事簡。
諸侯受制于天子,而無所诎于天子之大臣,天子之卿視侯,視雲者,仰而跻及之之謂也,則其任輕。
諸侯入相,自有宗社,而不敢嘗試,非諸侯而相,則夾輔之公侯可入正之,而相臣不敢自恣,則其權分。
郡縣之天下,統四海于一人,總已則總天下矣,其事繁,其任重,其權壹。
冢宰已總天下之職官,司農已總天下之田賦,司馬已總天下之兵戎,司寇已總天下之刑罰,而又總而歸之一人。
此魏、晉以降,錄尚書事輔政之所以篡奪相仍也。
州牧郡守待命而不能仰诘,四海無誰何者,三年之内,以收人心而移宗社,後雖挽之,禍已發于肘腋矣。
人子受先王之托,而委之他人,庸讵可以為孝,此後世之诎于時者,尤非僅如周而已也。
夫法有常而人無常。
當周之季,皇甫、尹氏之流,君親政而猶為天下慘,讵可不言而唯其所為?容容自保者,且以誤國而召疑叛,況其為窦憲、梁冀跋扈者乎?又況其為司馬懿、傅亮、徐羨之、楊堅也乎?乃先王既使之在大臣之位矣,欲别委而弗使之總己也不得,陶侃且怨,不徒祖約也。
煢煢在疚之孺子,豈能求側陋之忠賢,拔起而授之大任,其不畀宗社生民于奸邪也,鮮矣。
故匹夫不能逮天子之養,天子不能盡庶民之哀,情無已而量有涯,雖聖人不能盡滿人子之心,亦無如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