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七 梁武帝
關燈
小
中
大
梁之喪心失志一至此哉! 六鎮亂,冀、并、雍皆為賊薮,胡後弑主,爾朱榮沈其幼君,分崩離析,可乘而取也,梁之時也。
下廣陵,克渦陽,郢、青、南荊南向而歸己,元悅、元彧、羊侃相率而來奔,梁之勢也。
時可乘,勢可振,即未能盡複中原,而雒陽為中國之故都,桓溫、劉裕兩經收複,曾莫之念,而委諸元颢,聽其自王,授高歡以納叛之詞,忘晉室淪沒之恨,恬然為之,漫不知恥。
浸令颢之終有中原也,非梁假之羽翼以授之神州也哉?雒陽已拔,子攸已走,馬佛念勸慶之殺颢以據雒,而慶之猶不能從,則其髠發以逃,固喪心失志者之所必緻也。
君忘其為中國之君,臣忘其為中國之臣,割棄山河,恬奉非類,又何怪乎士民之視衣冠之主如寇賊,而戴殊族為君父乎?至于此,而江左之不足自立決矣。
幸宇文、高氏之互相吞龁而不暇南圖也,不然,豈待隋之橫江以濟而始亡邪? 〖二○〗 宗國危而逡巡畏死以墜其忠孝,是懦夫也。
而更有甚焉者,憯不懲而乘之以徼非望,如蛾之自赴于火,相逐而唯恐後也。
夫人不知義矣,或知害矣;心不能知,目能見矣;目熒于黑白,耳能聞矣;目見之,耳聞之,然且不知害焉,貪夫之闵不畏死,其将如之何哉! 爾朱榮之暴橫,不擇而狂噬,有目皆見,有耳皆聞也。
立元子攸以為君,而挾之犯阙。
以榮之勢如彼,而子攸其能自許為榮之君乎?孑然一身,孤危無輔,而爾朱天光一往告,子攸遽欣然潛渡,謂榮之且以己為君也,榮已目笑之矣。
然猶曰榮惡未著而不察也。
榮伏誅,而爾朱兆修怨于其主,兆之兇橫又倍于榮矣。
子攸廢死,元晔以疏遠之族,又欣然附兆以立,立未數月,兆又廢之,而元恭以陽幸免之身,褰裳而就之恐後。
高歡之狡,又倍于榮與兆者也。
歡起兵,而元朗以一郡守急起而為歡之君,立之數月,元修已聞斛斯椿“變态百端,何可保也”之語,曾不懼而又起而奪朗之位也。
五年之中,子攸也、晔也、恭也、朗也、修也,或死、或幽、或廢,接迹相仍,而前者覆,後者急趨焉。
元颢且倚梁七千之孤旅,相謀相猜之陳慶之,高拱雒陽,為兩月之天子,卒以奔竄而死。
元氏之欲為天子,自信其能為天子,信人之以己為天子者何其多也? 嗚呼!欲為天子者多,而民必死;欲為将相大臣者多,而君必危;欲為士大夫者多,而國必亂。
其亂也,始于欲為士大夫者之多也。
士大夫不厭其欲,而求為将相大臣矣;爵祿賤,廉恥隳,其苟可為天子者,皆欲為天子矣。
是以先王慎之于士大夫之途,而定民之志,所以戢躐等猖狂之心而全其軀命,義之盡,仁之至也。
〖二一〗 國無與立,則禍亂之至,無之焉而可,雖有智者,不能為之謀也。
元修畏高歡之逼,将奔長安就宇文泰以圖存,裴俠曰:“雖欲投之,恐無異避湯入火。
”王思政再問之,而俠亦無術以處,雖知之,又何裨焉?高歡者,爾朱榮之部曲也;宇文泰,葛榮之部曲也。
拓拔氏有中原數世矣,而其挾持天下者,唯秀容之裔夷,六鎮之殘胡,此外更無一人焉,而其主舍此而更将何依?爾朱榮河陰之殺,魏之人殚矣。
雖然,彼骈死于河陰者,皆依違于淫後女主之側,趨赴逆臣戎馬之閑,羶以迷心,柔若無骨,上不知有君國,内不惜其身名者也。
即令幸免而瓦全,亦惡有一人焉可倚為社稷之衛哉? 夫拓拔氏之無人也,非但胡後之虐,鄭俨、徐纥之奸,耗士氣于淫昏也,其繇來漸矣。
自遷雒以來,塗飾虛僞,始于儒,濫于釋,皆所謂沐猴而冠者也。
糜天下于無實之文,自詫升平之象,強宗大族,以侈相尚,而上莫之懲,于是而精悍之氣銷矣,樸固之風斬矣。
内無可用之禁兵,外無可依之州鎮,部落心離,浮華氣長;一旦群雄揭竿而起,出入于無人之境,唯其所欲為,拓拔氏何複有尺土一民哉?此亦一寇雠也,彼亦一寇雠也,舍此而又奚之也! 詩書禮樂之化,所以造士而養其忠孝,為國之桢幹者也。
拓拔氏自以為能用此矣,乃不數十年之閑,而君浮寄于無人之國,明堂辟雍,養老興學,所為德成人、造小子者安在哉?沐猴之冠,冠敝而猴故猴矣,且并失其為猴矣,不亦可為大笑者乎!高歡、宇文泰适還其為猴,而跳梁莫制,冠者欲複入于猴群,而必為其所侮,不足哀而抑可為之哀也! 故鬻詩書禮樂于非類之廷者,其國之妖也。
其迹似,其理逆,其文詭,其說淫,相帥以嬉,不亡也奚待?虞集、危素祇益蒙古之亡,而為儒者之恥,姚樞、許衡實先之矣。
雖然,又惡足為儒者之恥哉?君子之道,六經、語、孟之所詳,初不在文具之浮榮、談說之瑣辯也。
〖二二〗 元修依宇文泰而居關中,元善見依高歡而居鄴,将以何者為正乎?曰:君子所辨為正不正者,其義大以精,而奚暇為修與善見辨定分邪?拓拔氏以夷而據中原,等竊也,不足辨,一也。
修之在關中,宇文泰之贅疣也;善見之在邺,高歡之贅疣也;不足辨,二也。
乃即置此而尤有大不足辨者焉,就拓拔氏之緒而言之,亦必其可為君者而後可嗣其世,非但其才之有為與否也。
修之淫亂,不齒于人類,善見孱弱,而其父亶以躁薄為高歡所鄙,等不可以為君。
而尤非此之謂也,修之立,豈其分之所當立者?即令當立,而豈如光武之起南陽,晉元帝、宋高宗之特為臣民所推戴者哉?魏有君矣,修徼寵于高歡,乘時以竊位,晔也、恭也、朗也,皆修所嘗奉以為君者,而皆弑之,修亦元氏之賊而已矣。
修入關中,未死也,未廢也,元亶固修之臣,介高歡之怒而亟欲自立其子,君存而自立,其為篡賊也無辭,是善見又修之賊也。
雨俱為賊,而君子屑為之辨哉? 凡亂臣之欲攘奪人國也,其君以正而承大統,則抑不敢蔑天理以妄幹之;其蔑理以妄幹者,則速以自滅,王莽、朱泚是已。
劉彧乘君弑而受命于賊,蕭鸾與蕭衍比而弑其君,皆賊也,而後賊乘之以進。
繇此言之,則漢獻帝之所以終見脅于權臣者,董卓弑其君兄而己受之,則亦賊之徒也;故袁紹、韓馥欲不以為君,而曹操姑挾以為自篡之資。
“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”,承平無事之日,天子不能行之于匹夫,而況權奸之在肘腋乎?己為賊,而欲弭人之弗賊也不能。
賊者,互相利而互相害者也。
修之于泰,善見之于歡,且不足辨其孰君而孰臣,況修與善見而屑為之軒轾哉?假修以正而绌善見者,隋人得國于宇文,宇文得國于修,因推以為統,而君子奚擇焉? 〖二三〗 梁武之始立也,懲齊政之鄙固,而崇虛文以靡天下之士,尚寬弛以佚天下之民,垂四十年,而國政日以偷廢。
于時拓拔衰亂,高歡、宇文泰方争閧于其穴,梁多收其不守之土、不服之人,高歡西掣而請和,蓋中原大有可圖之機矣。
帝知其可圖,亟思起而有事,而吏治荒,軍政圮,舉目無可共理之人才,乃揀何敬容、朱異簿領之才而授之以國。
敬容、異之不可大受,固也;然舍之而又将誰托也?徐勉、周舍稱賢矣,以實求之,一觞一詠,自謂無損于物,而不知其損之已深者也。
敬容勤于吏事,而“持荷作柱持荷作鏡”之诮,已繁興于下。
自非貪權嗜利之小人如異者,誰甘犯當世之非笑而仆仆以為國效功。
大弛之餘,一張而百害交生,則勉與舍養癰不治,而敬容、異亟用刀鍼以傷其腠理,交相殺人,而用刀鍼者徒屍其咎也。
史稱晉、宋以來,宰相皆以文義自逸,豈其然哉?王導、謝安勿論已,王華、王昙首、謝弘微,夫豈無文義者,而政理清嚴,一時稱治,虔矯苛細之小人,又何足以乘墉而攻之?有解散紀綱以矜相度者,而後刻覈者以興,老、莊之弊,激為申、韓;庸沓之傷,反為躁競;勢也。
一柔一剛,不适有恒,而小狐濟矣。
思患而豫防之,豈患至而急反之哉? 〖二四〗 梁分諸州為五品,以大小為牧守高下之差,而定升降之等,立此法者朱異也。
然唐制:州縣有畿、赤、望、緊、雄、上、中、下之别,垂及于今,亦有腹、邊、沖、疲、繁、簡、調除之法,皆祖此焉。
夫異之為此,未可以其人而盡非之也。
古者諸侯之國,以提封之大小,差五等之尊卑;以疆域之遠近,定五服之内外;固不名之為諸侯而一之矣。
州郡亦猶是也,政有勞逸,民有淳澆,賦役有多寡,防禦有緩急,而人才有長短,惡容不為之等邪?顧其為法,為治之求得其理也,非為人之求遂其欲而設也。
大非以寵,小非以辱也。
腹裡之安,雖大而非安危之寄;邊方之要,雖小而固非菲薄所堪。
大而繁者以任才臣,而非以裕清流而使富;小而簡者以養貞士,而非以窘罣議者而使偷。
而不然者,人競于饒,而疲者以居孤陋無援之士,則窮鄉下邑,守令挾日暮途遠之心,倒行逆施,民重困而盜以興,職此繇矣。
朱異之法,以異國降人邊陲之地為下州,則亂政也。
以安富遂巧宦之欲,而使頑懦之夫困邊民、開邊釁,日蹙國而國因以危。
後世北鄙南荒,寇亂不息,莫不自守吏召之,非分品之制不善,而所以分之者逆其理也。
邊之重于腹也,瘠之重于饒也,拔邊瘠之任置之腹饒之上,以勸能吏,以賤貪風,是在善通其法而已矣。
〖二五〗 武帝以玄談相尚,陶弘景作詩以緻譏,何敬容對客而興歎,論者皆謂其不能谏止而托之空言。
非可以責二子也。
弘景身處事外,可微言而不可切谏,固已。
彼其沈溺已深,敬容雖在位,其能以口舌争乎?至謂二子舍浮屠而攻老、莊,則尤非也。
自晉以來,支、許、生、肇之徒,皆以莊生之說緣飾浮屠,則老、莊、浮屠說合于一久矣。
嘗覽昭明太子二谛義,皆以王弼、何晏之風旨诠浮屠之說。
空玄之說息,則浮屠不足以興,陶、何之論,拔本之言也。
夫浮屠之禍人國,豈徒糜金錢、營塔廟、縱遊惰、逃賦役已乎,其壞人心、隳治理者,正在疑莊疑釋、虛誕無實之淫辭也。
蓋嘗論之,古今之大害有三:老、莊也,浮屠也,申、韓也。
三者之緻禍異,而相沿以生者,
下廣陵,克渦陽,郢、青、南荊南向而歸己,元悅、元彧、羊侃相率而來奔,梁之勢也。
時可乘,勢可振,即未能盡複中原,而雒陽為中國之故都,桓溫、劉裕兩經收複,曾莫之念,而委諸元颢,聽其自王,授高歡以納叛之詞,忘晉室淪沒之恨,恬然為之,漫不知恥。
浸令颢之終有中原也,非梁假之羽翼以授之神州也哉?雒陽已拔,子攸已走,馬佛念勸慶之殺颢以據雒,而慶之猶不能從,則其髠發以逃,固喪心失志者之所必緻也。
君忘其為中國之君,臣忘其為中國之臣,割棄山河,恬奉非類,又何怪乎士民之視衣冠之主如寇賊,而戴殊族為君父乎?至于此,而江左之不足自立決矣。
幸宇文、高氏之互相吞龁而不暇南圖也,不然,豈待隋之橫江以濟而始亡邪? 〖二○〗 宗國危而逡巡畏死以墜其忠孝,是懦夫也。
而更有甚焉者,憯不懲而乘之以徼非望,如蛾之自赴于火,相逐而唯恐後也。
夫人不知義矣,或知害矣;心不能知,目能見矣;目熒于黑白,耳能聞矣;目見之,耳聞之,然且不知害焉,貪夫之闵不畏死,其将如之何哉! 爾朱榮之暴橫,不擇而狂噬,有目皆見,有耳皆聞也。
立元子攸以為君,而挾之犯阙。
以榮之勢如彼,而子攸其能自許為榮之君乎?孑然一身,孤危無輔,而爾朱天光一往告,子攸遽欣然潛渡,謂榮之且以己為君也,榮已目笑之矣。
然猶曰榮惡未著而不察也。
榮伏誅,而爾朱兆修怨于其主,兆之兇橫又倍于榮矣。
子攸廢死,元晔以疏遠之族,又欣然附兆以立,立未數月,兆又廢之,而元恭以陽幸免之身,褰裳而就之恐後。
高歡之狡,又倍于榮與兆者也。
歡起兵,而元朗以一郡守急起而為歡之君,立之數月,元修已聞斛斯椿“變态百端,何可保也”之語,曾不懼而又起而奪朗之位也。
五年之中,子攸也、晔也、恭也、朗也、修也,或死、或幽、或廢,接迹相仍,而前者覆,後者急趨焉。
元颢且倚梁七千之孤旅,相謀相猜之陳慶之,高拱雒陽,為兩月之天子,卒以奔竄而死。
元氏之欲為天子,自信其能為天子,信人之以己為天子者何其多也? 嗚呼!欲為天子者多,而民必死;欲為将相大臣者多,而君必危;欲為士大夫者多,而國必亂。
其亂也,始于欲為士大夫者之多也。
士大夫不厭其欲,而求為将相大臣矣;爵祿賤,廉恥隳,其苟可為天子者,皆欲為天子矣。
是以先王慎之于士大夫之途,而定民之志,所以戢躐等猖狂之心而全其軀命,義之盡,仁之至也。
〖二一〗 國無與立,則禍亂之至,無之焉而可,雖有智者,不能為之謀也。
元修畏高歡之逼,将奔長安就宇文泰以圖存,裴俠曰:“雖欲投之,恐無異避湯入火。
”王思政再問之,而俠亦無術以處,雖知之,又何裨焉?高歡者,爾朱榮之部曲也;宇文泰,葛榮之部曲也。
拓拔氏有中原數世矣,而其挾持天下者,唯秀容之裔夷,六鎮之殘胡,此外更無一人焉,而其主舍此而更将何依?爾朱榮河陰之殺,魏之人殚矣。
雖然,彼骈死于河陰者,皆依違于淫後女主之側,趨赴逆臣戎馬之閑,羶以迷心,柔若無骨,上不知有君國,内不惜其身名者也。
即令幸免而瓦全,亦惡有一人焉可倚為社稷之衛哉? 夫拓拔氏之無人也,非但胡後之虐,鄭俨、徐纥之奸,耗士氣于淫昏也,其繇來漸矣。
自遷雒以來,塗飾虛僞,始于儒,濫于釋,皆所謂沐猴而冠者也。
糜天下于無實之文,自詫升平之象,強宗大族,以侈相尚,而上莫之懲,于是而精悍之氣銷矣,樸固之風斬矣。
内無可用之禁兵,外無可依之州鎮,部落心離,浮華氣長;一旦群雄揭竿而起,出入于無人之境,唯其所欲為,拓拔氏何複有尺土一民哉?此亦一寇雠也,彼亦一寇雠也,舍此而又奚之也! 詩書禮樂之化,所以造士而養其忠孝,為國之桢幹者也。
拓拔氏自以為能用此矣,乃不數十年之閑,而君浮寄于無人之國,明堂辟雍,養老興學,所為德成人、造小子者安在哉?沐猴之冠,冠敝而猴故猴矣,且并失其為猴矣,不亦可為大笑者乎!高歡、宇文泰适還其為猴,而跳梁莫制,冠者欲複入于猴群,而必為其所侮,不足哀而抑可為之哀也! 故鬻詩書禮樂于非類之廷者,其國之妖也。
其迹似,其理逆,其文詭,其說淫,相帥以嬉,不亡也奚待?虞集、危素祇益蒙古之亡,而為儒者之恥,姚樞、許衡實先之矣。
雖然,又惡足為儒者之恥哉?君子之道,六經、語、孟之所詳,初不在文具之浮榮、談說之瑣辯也。
〖二二〗 元修依宇文泰而居關中,元善見依高歡而居鄴,将以何者為正乎?曰:君子所辨為正不正者,其義大以精,而奚暇為修與善見辨定分邪?拓拔氏以夷而據中原,等竊也,不足辨,一也。
修之在關中,宇文泰之贅疣也;善見之在邺,高歡之贅疣也;不足辨,二也。
乃即置此而尤有大不足辨者焉,就拓拔氏之緒而言之,亦必其可為君者而後可嗣其世,非但其才之有為與否也。
修之淫亂,不齒于人類,善見孱弱,而其父亶以躁薄為高歡所鄙,等不可以為君。
而尤非此之謂也,修之立,豈其分之所當立者?即令當立,而豈如光武之起南陽,晉元帝、宋高宗之特為臣民所推戴者哉?魏有君矣,修徼寵于高歡,乘時以竊位,晔也、恭也、朗也,皆修所嘗奉以為君者,而皆弑之,修亦元氏之賊而已矣。
修入關中,未死也,未廢也,元亶固修之臣,介高歡之怒而亟欲自立其子,君存而自立,其為篡賊也無辭,是善見又修之賊也。
雨俱為賊,而君子屑為之辨哉? 凡亂臣之欲攘奪人國也,其君以正而承大統,則抑不敢蔑天理以妄幹之;其蔑理以妄幹者,則速以自滅,王莽、朱泚是已。
劉彧乘君弑而受命于賊,蕭鸾與蕭衍比而弑其君,皆賊也,而後賊乘之以進。
繇此言之,則漢獻帝之所以終見脅于權臣者,董卓弑其君兄而己受之,則亦賊之徒也;故袁紹、韓馥欲不以為君,而曹操姑挾以為自篡之資。
“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”,承平無事之日,天子不能行之于匹夫,而況權奸之在肘腋乎?己為賊,而欲弭人之弗賊也不能。
賊者,互相利而互相害者也。
修之于泰,善見之于歡,且不足辨其孰君而孰臣,況修與善見而屑為之軒轾哉?假修以正而绌善見者,隋人得國于宇文,宇文得國于修,因推以為統,而君子奚擇焉? 〖二三〗 梁武之始立也,懲齊政之鄙固,而崇虛文以靡天下之士,尚寬弛以佚天下之民,垂四十年,而國政日以偷廢。
于時拓拔衰亂,高歡、宇文泰方争閧于其穴,梁多收其不守之土、不服之人,高歡西掣而請和,蓋中原大有可圖之機矣。
帝知其可圖,亟思起而有事,而吏治荒,軍政圮,舉目無可共理之人才,乃揀何敬容、朱異簿領之才而授之以國。
敬容、異之不可大受,固也;然舍之而又将誰托也?徐勉、周舍稱賢矣,以實求之,一觞一詠,自謂無損于物,而不知其損之已深者也。
敬容勤于吏事,而“持荷作柱持荷作鏡”之诮,已繁興于下。
自非貪權嗜利之小人如異者,誰甘犯當世之非笑而仆仆以為國效功。
大弛之餘,一張而百害交生,則勉與舍養癰不治,而敬容、異亟用刀鍼以傷其腠理,交相殺人,而用刀鍼者徒屍其咎也。
史稱晉、宋以來,宰相皆以文義自逸,豈其然哉?王導、謝安勿論已,王華、王昙首、謝弘微,夫豈無文義者,而政理清嚴,一時稱治,虔矯苛細之小人,又何足以乘墉而攻之?有解散紀綱以矜相度者,而後刻覈者以興,老、莊之弊,激為申、韓;庸沓之傷,反為躁競;勢也。
一柔一剛,不适有恒,而小狐濟矣。
思患而豫防之,豈患至而急反之哉? 〖二四〗 梁分諸州為五品,以大小為牧守高下之差,而定升降之等,立此法者朱異也。
然唐制:州縣有畿、赤、望、緊、雄、上、中、下之别,垂及于今,亦有腹、邊、沖、疲、繁、簡、調除之法,皆祖此焉。
夫異之為此,未可以其人而盡非之也。
古者諸侯之國,以提封之大小,差五等之尊卑;以疆域之遠近,定五服之内外;固不名之為諸侯而一之矣。
州郡亦猶是也,政有勞逸,民有淳澆,賦役有多寡,防禦有緩急,而人才有長短,惡容不為之等邪?顧其為法,為治之求得其理也,非為人之求遂其欲而設也。
大非以寵,小非以辱也。
腹裡之安,雖大而非安危之寄;邊方之要,雖小而固非菲薄所堪。
大而繁者以任才臣,而非以裕清流而使富;小而簡者以養貞士,而非以窘罣議者而使偷。
而不然者,人競于饒,而疲者以居孤陋無援之士,則窮鄉下邑,守令挾日暮途遠之心,倒行逆施,民重困而盜以興,職此繇矣。
朱異之法,以異國降人邊陲之地為下州,則亂政也。
以安富遂巧宦之欲,而使頑懦之夫困邊民、開邊釁,日蹙國而國因以危。
後世北鄙南荒,寇亂不息,莫不自守吏召之,非分品之制不善,而所以分之者逆其理也。
邊之重于腹也,瘠之重于饒也,拔邊瘠之任置之腹饒之上,以勸能吏,以賤貪風,是在善通其法而已矣。
〖二五〗 武帝以玄談相尚,陶弘景作詩以緻譏,何敬容對客而興歎,論者皆謂其不能谏止而托之空言。
非可以責二子也。
弘景身處事外,可微言而不可切谏,固已。
彼其沈溺已深,敬容雖在位,其能以口舌争乎?至謂二子舍浮屠而攻老、莊,則尤非也。
自晉以來,支、許、生、肇之徒,皆以莊生之說緣飾浮屠,則老、莊、浮屠說合于一久矣。
嘗覽昭明太子二谛義,皆以王弼、何晏之風旨诠浮屠之說。
空玄之說息,則浮屠不足以興,陶、何之論,拔本之言也。
夫浮屠之禍人國,豈徒糜金錢、營塔廟、縱遊惰、逃賦役已乎,其壞人心、隳治理者,正在疑莊疑釋、虛誕無實之淫辭也。
蓋嘗論之,古今之大害有三:老、莊也,浮屠也,申、韓也。
三者之緻禍異,而相沿以生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