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七 梁武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齊、梁之際,天下始有志節之士。
馬仙琕之不降也,何胤、何點之召而不赴也,顔見遠之死也,梁武能容之,而諸君子者,森森自立于人倫,晉、宋以來頑懦之風,漸衰止矣,非待梁武之獎勸之也。
夫齊之得國也,不義之尤者,東昏之淫虐亦殊絕,而非他亡國之主所齒,齊亦何能得此于天下士哉? 風教之興廢,天下有道,則上司之;天下無道,則下存之;下亟去之而不存,而後風教永亡于天下。
大臣者,風教之去留所托也。
晉、宋以降,為大臣者,怙其世族之榮,以瓦全為善術,而視天位之去來,如浮雲之過目。
故晉之王谧,宋之褚淵,齊之王晏、徐孝嗣,皆世臣而托國者也,乃取人之天下以與人,恬不知恥,而希佐命之功。
風教所移,遞相師效,以為固然,而矜其通識。
故以陶潛之高尚,而王弘不知自愧,強與納交,己不媿而天下孰與媿之?則非凜秋霜、懸白日以為心,亦且徜徉而有餘地。
至于東昏之世,屍大位、秉大政、傳此鬻君販國之衣缽者,如江祏、劉暄、沈文季、徐孝嗣之流,皆已死矣。
東昏所任茹法珍、梅蟲兒諸宵小,又皆為人賤惡而不足以惑人。
其與梁武謀篡者,則沈約、範雲,于齊無肺附之寄,而發迹于梁以乍起者也。
于是而授受之際,所号為薦紳之領袖者,皆不與焉。
則世局一遷,而夫人不昧之天良,乃以無所傳染而孤露。
梁氏享國五十年,天下且小康焉。
舊習祓除已盡,而賢不肖皆得自如其志意,不相謀也,不相溷也。
就無道之世而言之,亦霪雨之旬,乍為開霁,雖不保于崇朝之後,而草木亦蓁蓁以向榮矣。
“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”。
故黨锢興而漢社移,白馬沈而唐宗斬;世臣之重系安危也,繼治之世然也。
宿草不除,新荑不發,故宋、齊鬻君販國之老奸絕,而齊有自靖之臣;世臣不足倚而亟用其新也,繼亂之世然也。
若夫豪傑之士,豈有位大權尊、名高族盛者在其目中哉?“八表同昏,平路伊阻”,陶令之風,不能以感當時,而可以興後世,則又不可以世論者也。
〖二〗 謝朏與何點、何胤同征不赴,而朏忽自至,角巾白輿,拜谒以受司徒之命,人知醜之,亦知朏之不終其節者,何以冒天下後世之譏而不恤邪?朏于時老矣,且受三事之命,終不省錄職事。
當無所希冀之暮年,而未嘗貪權利以自裕,朏何味于名實哉?蓋有迫之者也。
孰迫之?子弟之迫之也。
蓋謝氏于此,曆三姓而皆為望族,朓死而勢衰,朏終隐而其族之氣燄熄矣。
當郁林且弑之日,朏戒弟瀹以勿與,齊明篡而不與推戴之功,子弟方且怪焉。
迫東昏虐殺而幸保其宗,朏可以先見服其子弟。
及梁篡而朏猶遠引,子弟又不能弗怪也。
已而梁位定,梁政行,粲然可觀,則子弟觀望之心釋,而競進之志不可遏。
朏不出而見絕于當世,則閨門之内,相迫以不容,朏于此亦無可如何,而忍恥包羞,不憚以老牛為犧,而全其舐犢之恩也,是可悲也。
至尊者君,而或能抗之矣;至親者父,而或且違之矣;瑣瑣禽犢,敗人之名節,垂老而喪其本心,亦可畏也夫!悠悠天下,孰有如王思遠之于兄晏,勸其自裁而免于逆死者乎?“母也天隻,不諒人隻”,父母之不諒,可形之歌歎,而子弟之相煎,其威更踰于天。
白首扶筇,唯其所遣,至此哉!陶令之子,不愛紙筆,幸也,而何歎焉? 〖三〗 晉武任賈充而亂其國,宋武任謝晦、傅亮而翦其子,故梁廢王亮為庶人,用徐勉、周舍而抑沈約,誠有鑒于彼也。
充、晦、亮,魏、晉之世臣也,何怨于故君,而望風獻款,屋其社,餒其鬼,殲其血胤,不問而可為寒心。
晉、宋之主,舉國而聽之,何其愚邪? 或曰:人為我犯難以圖,我因以得天下,既得而忘之,疑于寡恩。
晉、宋之主所以沾沾而不忍,亦過之失于厚者也。
漢高之斬丁公,則過之失于薄者也。
失之厚而禍非所謀,亦奚必不可哉? 曰:此不可以小人懷惠之私為君子之厚也。
亂人不死,天下不甯,怙惡相比,懷其私恩,則禍亂弗懲;豈區區較量于厚薄者乎?晉惠公殺裡克,傳春秋者,謂裡克非惠公之所得殺,非也。
亂臣賊子,天下無能正其罰,而假手于所援立之君,天道也,非人之所可用其厚薄之私者也。
梁武之于此,天牗之,弗容自昧矣。
沈約之于齊,仕未顯也,故其罪輕于王亮,亮,大臣也,約雖抑而不廢,亮永廢而不庸,天理之差也。
張稷逃于刑而死于叛民,惡尤烈于亮與約也。
天之所罰,梁不逆焉,故得免于賈充、謝晦之禍。
若不能免媿于己,因以恕人,相勸以惡,而禍乃不訖。
以之為厚,自賊而賊世,庸有救乎? 〖四〗 缇萦、吉翂之事,人皆可為也,而無有再上漢阙之書、撾梁門之鼓者,曠千餘年。
坐刑之子女,亦無敢聞風而效之,何也?不敢也。
不敢者,非畏也,父刑即不可免,弗聽而已矣,未有反加之刑者,亦未有許之請代而殺之者,本無足畏,故知不畏也。
不畏而不敢者,何也?誠也。
平居無孺慕不舍之愛,父已陷乎罪,抑無驚哀交迫之實。
當其撾鼓上書之日,而無決于必死之心,青天臨之,皎日照之,萬耳萬目交注射之,鬼神若在其上而鑒觀之,而敢飾說以欺天、欺鬼、欺人、欺己、以欺天子與法吏也,孰敢也?缇萦、吉翂之敢焉者,誠也;天下後世之不敢效者,亦誠也。
誠者,天之道也,人之心也。
天之道,其敢欺也乎哉!于是而知不敢之心大矣。
天有所不敢,故冬不雷而夏不雪;地有所不敢,故山不流而水不止;聖人有所不敢,故禹、湯不以天下與人,孔子述而不作。
人皆有不敢之心,行于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中,君子以立誠而居敬。
昧其所不敢,而效人之為以欺天下,則違天而人理絕。
王莽自以為周公,曹丕自以為舜、禹,敢也;揚雄以法言拟論語,王通以元經拟春秋,敢也。
聞古有之,不揣而倣之,愚夫愚婦所不自欺之心,僻而辨、僞而堅者,無所憚而為之,皆自絕于天者也。
然則有效缇萦、吉翂之為者,明主執而誅之可也。
〖五〗 惟以勢利為心,則無所不至,故鄙夫而與事君,上以危國而下以亡身也,必矣。
趙修得幸于元恪,甄琛、王顯谄附之,高肇忌修,将發其奸,琛、顯懼而背修附肇,助肇攻修,密加重刑,殺修以滅口,險而很也如是,亦可畏哉!雖然,無足怪也,鄙夫之情所必至也。
小人之與鄙夫,氣相翕而忘其相害,機相制而不畏其相傾,非異也;所異者,君子不審,見其反面相攻,而信以為悔過自新,撫而收之,則愚矣。
過有可悔,有不可悔。
沈溺佞幸羶穢之中,與相膠漆,過之不可悔者也,而何為聽之? 易曰:“君子豹變。
”言豹文蔚纡勿切而不章,雖能變物,而小人之所革者,徒面而已,中固未革,莫之變也。
蔡京不旬日而盡改新法,司馬公何為而信之哉?工于面者忍于心,疾叛其所與交狎者,緻之死亡而心不為之怵,斯人也,雖在脅從罔治之科,而防之也必嚴。
故聖人之待人恕矣,而斥言其不可與事君,絕之唯恐其不至也。
開以悔過之科,則鄙夫之悔也,捷于桴鼓,一無所不至之情耳。
君子而為其所罔哉! 〖六〗 三代之教,一出于天子所立之學宮,而下無私學。
然其盛也,天子體道之精,備道之廣,自推其意以為教,而師儒皆喻于道,未嘗畫近小之規,限天下之聰明,以自畫于章程之内。
其道略見于大學,若是乎其淵深弘博,而不以登天為疑也!且自天子之子以降無異學,公卿大夫士之子弟,自以族望而登于仕,非以他日受祿,歆之以利而使學,故學者亦無苟且徇時,求合于章程以徼名利,則學雖統于上,而優遊自得者,無一切之法以行勸懲,亦猶夫人之自為學焉而已也。
乃流及于三季之末,文具存而精意日以泯忘,國家之教典,抑且為有志之士所鄙,而私學興、庠序圮矣。
非但其法之弛也,法存而以法限之,記問之科條愈密而愈偷也。
以三代之聖王不能持之于五世之後,而況後之有天下者,道不本諸躬,教不盡其才,欲以齊天下之英才而羁絡之,不亦難乎! 乃或為之說曰:“先王以學域天下之耳目心思而使不過,然則非以明民而以愚民,學其桎梏乎?”後世之學,其始也為桎梏,而其後愈為君子所不忍言,故自周衰而教移于下。
夫孔子豈為下而倍,屍天子之道統乎?教亡于天下,聖人之所重憂,不容不身任之,亦行天子之事,作春秋而任知罪之意也。
教移于下,至秦而忌之,禁天下以學,而速喪道以自亡。
然則後之有天下者,既度德、量力、因時,而知不足以化成天下,則弘獎在下之師儒,使伸其教,雖未足以幾敬敷五教、典胄教樂之盛,而道得以不喪于世。
梁武帝既置五經博士于國學,且诏州立學矣,而不敢自信為能培養天下之俊士,一出于鄉國之教也,又選學士往雲門山就何胤受業,知教之下移而不锢之于上,亦賢矣哉! 三代以還,道莫明于宋,而其所始,則孫明複、胡安定實開其先,至于程、朱而大著,朱子固嘗推孫、胡之功矣。
夫宋于國學郡縣之學,未嘗不詳設而加厲也,而教之所自興,必于孫、胡;道之所自明,必于程、朱;何也?國家以學校為取舍人才之徑,士挾利達之心,桎梏于章程,以應上之求,則立志已荒而居業必陋。
天子雖欲遊學者之志于昭曠之原而莫繇,固不如下之為教為學也,無進退榮辱之相禁制,能使志清而氣亦昌也。
韓侂胄、張居正亟起而陻塞之,嗚呼!罪浮于桀、纣矣。
或曰:“教出于下,無國家之法以糾正之,則且流于異端而為人心之害。
”是固然也,即如何胤者,儒而詭于浮屠氏者也。
然所惡于異端者,為知有學而擇術不審者言耳。
若夫壞人心、亂風俗、釀盜賊篡弑危亡之禍者,莫烈于俗儒。
俗儒者,以幹祿之鄙夫為師者也,教以利,學以利,利乃沁入于人心,而不知何者之為君父,固異端之所不屑者也。
即如何胤者,以浮屠亂道矣,然王敬則欲召與同反而不敢召,武帝征與謀篡而終不就,大節固不踰矣。
馬仙琕之不降也,何胤、何點之召而不赴也,顔見遠之死也,梁武能容之,而諸君子者,森森自立于人倫,晉、宋以來頑懦之風,漸衰止矣,非待梁武之獎勸之也。
夫齊之得國也,不義之尤者,東昏之淫虐亦殊絕,而非他亡國之主所齒,齊亦何能得此于天下士哉? 風教之興廢,天下有道,則上司之;天下無道,則下存之;下亟去之而不存,而後風教永亡于天下。
大臣者,風教之去留所托也。
晉、宋以降,為大臣者,怙其世族之榮,以瓦全為善術,而視天位之去來,如浮雲之過目。
故晉之王谧,宋之褚淵,齊之王晏、徐孝嗣,皆世臣而托國者也,乃取人之天下以與人,恬不知恥,而希佐命之功。
風教所移,遞相師效,以為固然,而矜其通識。
故以陶潛之高尚,而王弘不知自愧,強與納交,己不媿而天下孰與媿之?則非凜秋霜、懸白日以為心,亦且徜徉而有餘地。
至于東昏之世,屍大位、秉大政、傳此鬻君販國之衣缽者,如江祏、劉暄、沈文季、徐孝嗣之流,皆已死矣。
東昏所任茹法珍、梅蟲兒諸宵小,又皆為人賤惡而不足以惑人。
其與梁武謀篡者,則沈約、範雲,于齊無肺附之寄,而發迹于梁以乍起者也。
于是而授受之際,所号為薦紳之領袖者,皆不與焉。
則世局一遷,而夫人不昧之天良,乃以無所傳染而孤露。
梁氏享國五十年,天下且小康焉。
舊習祓除已盡,而賢不肖皆得自如其志意,不相謀也,不相溷也。
就無道之世而言之,亦霪雨之旬,乍為開霁,雖不保于崇朝之後,而草木亦蓁蓁以向榮矣。
“人之雲亡,邦國殄瘁”。
故黨锢興而漢社移,白馬沈而唐宗斬;世臣之重系安危也,繼治之世然也。
宿草不除,新荑不發,故宋、齊鬻君販國之老奸絕,而齊有自靖之臣;世臣不足倚而亟用其新也,繼亂之世然也。
若夫豪傑之士,豈有位大權尊、名高族盛者在其目中哉?“八表同昏,平路伊阻”,陶令之風,不能以感當時,而可以興後世,則又不可以世論者也。
〖二〗 謝朏與何點、何胤同征不赴,而朏忽自至,角巾白輿,拜谒以受司徒之命,人知醜之,亦知朏之不終其節者,何以冒天下後世之譏而不恤邪?朏于時老矣,且受三事之命,終不省錄職事。
當無所希冀之暮年,而未嘗貪權利以自裕,朏何味于名實哉?蓋有迫之者也。
孰迫之?子弟之迫之也。
蓋謝氏于此,曆三姓而皆為望族,朓死而勢衰,朏終隐而其族之氣燄熄矣。
當郁林且弑之日,朏戒弟瀹以勿與,齊明篡而不與推戴之功,子弟方且怪焉。
迫東昏虐殺而幸保其宗,朏可以先見服其子弟。
及梁篡而朏猶遠引,子弟又不能弗怪也。
已而梁位定,梁政行,粲然可觀,則子弟觀望之心釋,而競進之志不可遏。
朏不出而見絕于當世,則閨門之内,相迫以不容,朏于此亦無可如何,而忍恥包羞,不憚以老牛為犧,而全其舐犢之恩也,是可悲也。
至尊者君,而或能抗之矣;至親者父,而或且違之矣;瑣瑣禽犢,敗人之名節,垂老而喪其本心,亦可畏也夫!悠悠天下,孰有如王思遠之于兄晏,勸其自裁而免于逆死者乎?“母也天隻,不諒人隻”,父母之不諒,可形之歌歎,而子弟之相煎,其威更踰于天。
白首扶筇,唯其所遣,至此哉!陶令之子,不愛紙筆,幸也,而何歎焉? 〖三〗 晉武任賈充而亂其國,宋武任謝晦、傅亮而翦其子,故梁廢王亮為庶人,用徐勉、周舍而抑沈約,誠有鑒于彼也。
充、晦、亮,魏、晉之世臣也,何怨于故君,而望風獻款,屋其社,餒其鬼,殲其血胤,不問而可為寒心。
晉、宋之主,舉國而聽之,何其愚邪? 或曰:人為我犯難以圖,我因以得天下,既得而忘之,疑于寡恩。
晉、宋之主所以沾沾而不忍,亦過之失于厚者也。
漢高之斬丁公,則過之失于薄者也。
失之厚而禍非所謀,亦奚必不可哉? 曰:此不可以小人懷惠之私為君子之厚也。
亂人不死,天下不甯,怙惡相比,懷其私恩,則禍亂弗懲;豈區區較量于厚薄者乎?晉惠公殺裡克,傳春秋者,謂裡克非惠公之所得殺,非也。
亂臣賊子,天下無能正其罰,而假手于所援立之君,天道也,非人之所可用其厚薄之私者也。
梁武之于此,天牗之,弗容自昧矣。
沈約之于齊,仕未顯也,故其罪輕于王亮,亮,大臣也,約雖抑而不廢,亮永廢而不庸,天理之差也。
張稷逃于刑而死于叛民,惡尤烈于亮與約也。
天之所罰,梁不逆焉,故得免于賈充、謝晦之禍。
若不能免媿于己,因以恕人,相勸以惡,而禍乃不訖。
以之為厚,自賊而賊世,庸有救乎? 〖四〗 缇萦、吉翂之事,人皆可為也,而無有再上漢阙之書、撾梁門之鼓者,曠千餘年。
坐刑之子女,亦無敢聞風而效之,何也?不敢也。
不敢者,非畏也,父刑即不可免,弗聽而已矣,未有反加之刑者,亦未有許之請代而殺之者,本無足畏,故知不畏也。
不畏而不敢者,何也?誠也。
平居無孺慕不舍之愛,父已陷乎罪,抑無驚哀交迫之實。
當其撾鼓上書之日,而無決于必死之心,青天臨之,皎日照之,萬耳萬目交注射之,鬼神若在其上而鑒觀之,而敢飾說以欺天、欺鬼、欺人、欺己、以欺天子與法吏也,孰敢也?缇萦、吉翂之敢焉者,誠也;天下後世之不敢效者,亦誠也。
誠者,天之道也,人之心也。
天之道,其敢欺也乎哉!于是而知不敢之心大矣。
天有所不敢,故冬不雷而夏不雪;地有所不敢,故山不流而水不止;聖人有所不敢,故禹、湯不以天下與人,孔子述而不作。
人皆有不敢之心,行于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中,君子以立誠而居敬。
昧其所不敢,而效人之為以欺天下,則違天而人理絕。
王莽自以為周公,曹丕自以為舜、禹,敢也;揚雄以法言拟論語,王通以元經拟春秋,敢也。
聞古有之,不揣而倣之,愚夫愚婦所不自欺之心,僻而辨、僞而堅者,無所憚而為之,皆自絕于天者也。
然則有效缇萦、吉翂之為者,明主執而誅之可也。
〖五〗 惟以勢利為心,則無所不至,故鄙夫而與事君,上以危國而下以亡身也,必矣。
趙修得幸于元恪,甄琛、王顯谄附之,高肇忌修,将發其奸,琛、顯懼而背修附肇,助肇攻修,密加重刑,殺修以滅口,險而很也如是,亦可畏哉!雖然,無足怪也,鄙夫之情所必至也。
小人之與鄙夫,氣相翕而忘其相害,機相制而不畏其相傾,非異也;所異者,君子不審,見其反面相攻,而信以為悔過自新,撫而收之,則愚矣。
過有可悔,有不可悔。
沈溺佞幸羶穢之中,與相膠漆,過之不可悔者也,而何為聽之? 易曰:“君子豹變。
”言豹文蔚纡勿切而不章,雖能變物,而小人之所革者,徒面而已,中固未革,莫之變也。
蔡京不旬日而盡改新法,司馬公何為而信之哉?工于面者忍于心,疾叛其所與交狎者,緻之死亡而心不為之怵,斯人也,雖在脅從罔治之科,而防之也必嚴。
故聖人之待人恕矣,而斥言其不可與事君,絕之唯恐其不至也。
開以悔過之科,則鄙夫之悔也,捷于桴鼓,一無所不至之情耳。
君子而為其所罔哉! 〖六〗 三代之教,一出于天子所立之學宮,而下無私學。
然其盛也,天子體道之精,備道之廣,自推其意以為教,而師儒皆喻于道,未嘗畫近小之規,限天下之聰明,以自畫于章程之内。
其道略見于大學,若是乎其淵深弘博,而不以登天為疑也!且自天子之子以降無異學,公卿大夫士之子弟,自以族望而登于仕,非以他日受祿,歆之以利而使學,故學者亦無苟且徇時,求合于章程以徼名利,則學雖統于上,而優遊自得者,無一切之法以行勸懲,亦猶夫人之自為學焉而已也。
乃流及于三季之末,文具存而精意日以泯忘,國家之教典,抑且為有志之士所鄙,而私學興、庠序圮矣。
非但其法之弛也,法存而以法限之,記問之科條愈密而愈偷也。
以三代之聖王不能持之于五世之後,而況後之有天下者,道不本諸躬,教不盡其才,欲以齊天下之英才而羁絡之,不亦難乎! 乃或為之說曰:“先王以學域天下之耳目心思而使不過,然則非以明民而以愚民,學其桎梏乎?”後世之學,其始也為桎梏,而其後愈為君子所不忍言,故自周衰而教移于下。
夫孔子豈為下而倍,屍天子之道統乎?教亡于天下,聖人之所重憂,不容不身任之,亦行天子之事,作春秋而任知罪之意也。
教移于下,至秦而忌之,禁天下以學,而速喪道以自亡。
然則後之有天下者,既度德、量力、因時,而知不足以化成天下,則弘獎在下之師儒,使伸其教,雖未足以幾敬敷五教、典胄教樂之盛,而道得以不喪于世。
梁武帝既置五經博士于國學,且诏州立學矣,而不敢自信為能培養天下之俊士,一出于鄉國之教也,又選學士往雲門山就何胤受業,知教之下移而不锢之于上,亦賢矣哉! 三代以還,道莫明于宋,而其所始,則孫明複、胡安定實開其先,至于程、朱而大著,朱子固嘗推孫、胡之功矣。
夫宋于國學郡縣之學,未嘗不詳設而加厲也,而教之所自興,必于孫、胡;道之所自明,必于程、朱;何也?國家以學校為取舍人才之徑,士挾利達之心,桎梏于章程,以應上之求,則立志已荒而居業必陋。
天子雖欲遊學者之志于昭曠之原而莫繇,固不如下之為教為學也,無進退榮辱之相禁制,能使志清而氣亦昌也。
韓侂胄、張居正亟起而陻塞之,嗚呼!罪浮于桀、纣矣。
或曰:“教出于下,無國家之法以糾正之,則且流于異端而為人心之害。
”是固然也,即如何胤者,儒而詭于浮屠氏者也。
然所惡于異端者,為知有學而擇術不審者言耳。
若夫壞人心、亂風俗、釀盜賊篡弑危亡之禍者,莫烈于俗儒。
俗儒者,以幹祿之鄙夫為師者也,教以利,學以利,利乃沁入于人心,而不知何者之為君父,固異端之所不屑者也。
即如何胤者,以浮屠亂道矣,然王敬則欲召與同反而不敢召,武帝征與謀篡而終不就,大節固不踰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