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六 武帝
關燈
小
中
大
,君子所必取焉。
其善之尤者,曰:“父兄系獄,子弟無慘容,子弟被刑,父兄無媿色,宴安自若,衣冠不變,骨肉之恩,豈當如此?父兄有罪,宜令子弟肉袒詣阙請罪;子弟有坐,宜令父兄露闆引咎,乞解所司。
”以扶人倫于已墜,動天性于已亡,不已至乎!夫父兄之引咎,子弟之請罪,文也;若其孝慈恻怛之存亡,未可知也。
役于其文,亦惡足貴乎?而非然也。
天下骛于文,則反之于質以去其僞;天下喪其質,則導之于文以動其心。
故質以節文,為欲為君子者言也;文以存質,所以闵質之亡而使質可立也。
天下之無道也,質固澆矣,而猶有存焉者,動止色笑之閑,對人而生其媿怍。
不知道者曰:“忠孝慈友之淺深厚薄,稱其質而出之,而何以文為?”則坦然行于忻戚之便安,而後其質永喪而無餘。
今且使父兄被罪者肉袒于阙,子弟坐刑者退省于官,則雖不肖者,亦願其父兄子弟之免,而己可以即安。
此情一動,而天性之孝慈,相引而出,小人之惡斂,而君子之志舒,此非救衰薄、挽殘忍之上術與? 近世有南昌熊文舉者,為吏部郎,其父受赇于家,贻書文舉,為人求官,邏者得之,其父逮問遣戍,而文舉以不與知匄免,涖事如故,漸以遷官,未三年而天下遂淪。
悲哉!三綱絕,人道蔑,豈徒一家之有餘殃哉! 〖七〗 正統之論,始于五德。
五德者,鄒衍之邪說,以惑天下,而誣古帝王以征之,秦、漢因而襲之,大抵皆方士之言,非君子之所齒也。
漢以下,其說雖未之能絕,而争辨五德者鮮;唯正統則聚訟而不息。
拓拔宏欲自跻于帝王之列,而高闾欲承苻秦之火德,李彪欲承晉之水德;勿論劉、石、慕容、苻氏不可以德言,司馬氏狐媚以篡,而何德之稱焉?夏尚玄,殷尚白,周尚赤,見于禮文者較然。
如衍之說,玄為水,白為金,赤為火,于相生相勝,豈有常法哉?天下之勢,一離一合,一治一亂而已。
離而合之,合者不繼離也;亂而治之,治者不繼亂也。
明于治亂合離之各有時,則奚有于五德之相禅,而取必于一統之相承哉! 夫上世不可考矣。
三代而下,吾知秦、隋之亂,漢、唐之治而已;吾知六代、五季之離,唐、宋之合而已。
治亂合離者,天也;合而治之者,人也。
舍人而窺天,舍君天下之道而論一姓之興亡,于是而有正閨之辨,但以混一者為主。
故宋濂作史,以元為正,而亂大防,皆可托也。
夫漢亡于獻帝,唐亡于哀帝,明矣。
延旁出之孤緒,以蜀漢系漢,黜魏、吳而使晉承之,猶之可也。
然晉之篡立,又奚愈于魏、吳,而可繼漢邪?蕭詧召夷以滅宗國,竊據彈丸,而欲存之為梁統;蕭衍之逆,且無以愈于陳霸先,而況于詧?李存勗朱邪之部落,李昪不知誰氏之子,必欲伸其冒姓之妄于諸國之上,以嗣唐統而授之宋,則劉淵可以繼漢,韓山童可以繼宋乎?近世有李槃者雲然。
一合而一離,一治而一亂,于此可以知天道焉,于此可以知人治焉。
過此而曰五德,曰正統,嚚訟于廷,舞文以相炫,亦奚用此哓哓者為! 〖八〗 篡逆之臣不足誅,君子所惡者,進逆臣而授以篡弑之資者也。
夫唯曹操、劉裕,自以其能迫奪其君,操不待荀彧之予以柄,而劉穆之、傅亮因裕以取富貴,非裕所藉以興也。
司馬懿之逆,劉放、孫資進而授之也,放、資之罪無所逭矣;然放、資固天下之險人也,亦無足誅也。
蕭道成之逆誰授之?劉秉也。
蕭鸾之逆誰授之?蕭子良也。
夫秉之忠,子良之賢,其于放、資,薰莸迥别矣;而優柔恇怯,修禮讓之虛文以成實禍,于是而後為君子之所甚惡,以二子者可以當君子之惡者也。
金日磾之讓霍光也,曰:“臣胡人,且使匈奴輕漢。
”自揣審,知光深,而為國亦至矣。
然終日磾之世,霍光不敢受封,上官桀不敢肆志,則日磾固毅然以社稷為己任,而特避其名耳。
秉以宋之宗室,子良以齊之懿親,受托孤之重,分位可以制百官,品望可以服天下,忠忱可以告君父;而迂回退異,知奸賊之叵測,而賓賓然修禮讓之文,宗社之任在躬,憺忘而不恤。
豈徒其果斷之不足哉?蓋亦忠誠之未笃也。
是以君子惡之也。
易曰:“謙,德之柄也。
”君子以謙為柄,而銷天下之競,豈失其柄以為謙,而召奸究以得志乎?秉終受刃,而子良鬱鬱以亡,亦自悔之弗及矣。
更稱“子良仁厚,不樂世務,故以輔政推鸾”。
誠不樂世務也,山之椒,水之湄,獨寐窹歌,胡為乎立百僚之上而不早退也?
其善之尤者,曰:“父兄系獄,子弟無慘容,子弟被刑,父兄無媿色,宴安自若,衣冠不變,骨肉之恩,豈當如此?父兄有罪,宜令子弟肉袒詣阙請罪;子弟有坐,宜令父兄露闆引咎,乞解所司。
”以扶人倫于已墜,動天性于已亡,不已至乎!夫父兄之引咎,子弟之請罪,文也;若其孝慈恻怛之存亡,未可知也。
役于其文,亦惡足貴乎?而非然也。
天下骛于文,則反之于質以去其僞;天下喪其質,則導之于文以動其心。
故質以節文,為欲為君子者言也;文以存質,所以闵質之亡而使質可立也。
天下之無道也,質固澆矣,而猶有存焉者,動止色笑之閑,對人而生其媿怍。
不知道者曰:“忠孝慈友之淺深厚薄,稱其質而出之,而何以文為?”則坦然行于忻戚之便安,而後其質永喪而無餘。
今且使父兄被罪者肉袒于阙,子弟坐刑者退省于官,則雖不肖者,亦願其父兄子弟之免,而己可以即安。
此情一動,而天性之孝慈,相引而出,小人之惡斂,而君子之志舒,此非救衰薄、挽殘忍之上術與? 近世有南昌熊文舉者,為吏部郎,其父受赇于家,贻書文舉,為人求官,邏者得之,其父逮問遣戍,而文舉以不與知匄免,涖事如故,漸以遷官,未三年而天下遂淪。
悲哉!三綱絕,人道蔑,豈徒一家之有餘殃哉! 〖七〗 正統之論,始于五德。
五德者,鄒衍之邪說,以惑天下,而誣古帝王以征之,秦、漢因而襲之,大抵皆方士之言,非君子之所齒也。
漢以下,其說雖未之能絕,而争辨五德者鮮;唯正統則聚訟而不息。
拓拔宏欲自跻于帝王之列,而高闾欲承苻秦之火德,李彪欲承晉之水德;勿論劉、石、慕容、苻氏不可以德言,司馬氏狐媚以篡,而何德之稱焉?夏尚玄,殷尚白,周尚赤,見于禮文者較然。
如衍之說,玄為水,白為金,赤為火,于相生相勝,豈有常法哉?天下之勢,一離一合,一治一亂而已。
離而合之,合者不繼離也;亂而治之,治者不繼亂也。
明于治亂合離之各有時,則奚有于五德之相禅,而取必于一統之相承哉! 夫上世不可考矣。
三代而下,吾知秦、隋之亂,漢、唐之治而已;吾知六代、五季之離,唐、宋之合而已。
治亂合離者,天也;合而治之者,人也。
舍人而窺天,舍君天下之道而論一姓之興亡,于是而有正閨之辨,但以混一者為主。
故宋濂作史,以元為正,而亂大防,皆可托也。
夫漢亡于獻帝,唐亡于哀帝,明矣。
延旁出之孤緒,以蜀漢系漢,黜魏、吳而使晉承之,猶之可也。
然晉之篡立,又奚愈于魏、吳,而可繼漢邪?蕭詧召夷以滅宗國,竊據彈丸,而欲存之為梁統;蕭衍之逆,且無以愈于陳霸先,而況于詧?李存勗朱邪之部落,李昪不知誰氏之子,必欲伸其冒姓之妄于諸國之上,以嗣唐統而授之宋,則劉淵可以繼漢,韓山童可以繼宋乎?近世有李槃者雲然。
一合而一離,一治而一亂,于此可以知天道焉,于此可以知人治焉。
過此而曰五德,曰正統,嚚訟于廷,舞文以相炫,亦奚用此哓哓者為! 〖八〗 篡逆之臣不足誅,君子所惡者,進逆臣而授以篡弑之資者也。
夫唯曹操、劉裕,自以其能迫奪其君,操不待荀彧之予以柄,而劉穆之、傅亮因裕以取富貴,非裕所藉以興也。
司馬懿之逆,劉放、孫資進而授之也,放、資之罪無所逭矣;然放、資固天下之險人也,亦無足誅也。
蕭道成之逆誰授之?劉秉也。
蕭鸾之逆誰授之?蕭子良也。
夫秉之忠,子良之賢,其于放、資,薰莸迥别矣;而優柔恇怯,修禮讓之虛文以成實禍,于是而後為君子之所甚惡,以二子者可以當君子之惡者也。
金日磾之讓霍光也,曰:“臣胡人,且使匈奴輕漢。
”自揣審,知光深,而為國亦至矣。
然終日磾之世,霍光不敢受封,上官桀不敢肆志,則日磾固毅然以社稷為己任,而特避其名耳。
秉以宋之宗室,子良以齊之懿親,受托孤之重,分位可以制百官,品望可以服天下,忠忱可以告君父;而迂回退異,知奸賊之叵測,而賓賓然修禮讓之文,宗社之任在躬,憺忘而不恤。
豈徒其果斷之不足哉?蓋亦忠誠之未笃也。
是以君子惡之也。
易曰:“謙,德之柄也。
”君子以謙為柄,而銷天下之競,豈失其柄以為謙,而召奸究以得志乎?秉終受刃,而子良鬱鬱以亡,亦自悔之弗及矣。
更稱“子良仁厚,不樂世務,故以輔政推鸾”。
誠不樂世務也,山之椒,水之湄,獨寐窹歌,胡為乎立百僚之上而不早退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