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六 武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範缜作神滅論以辟浮屠,竟陵王子良餌之以中書郎,使廢其論,缜不屑賣論以取官,可謂偉矣。
雖然,其立言之不審,求以規正子良而折浮屠之邪妄,難矣。
子良,翩翩之纨袴耳,俯而自視,非其祖父乘時而竊天位,則參佐之才而已;而爵王侯、位三公,驚喜而不知所從來,雖欲不疑為夙世之福出而不可得,而缜惡能以寥闊之論破之?夫缜“樹花齊發”之論,卑陋已甚,而不自知其卑陋也。
子良乘篡逆之餘潤而位王侯,見為茵褥而實糞溷;缜修文行而為士流,茵褥之資也,而自以為糞溷。
以富貴貧賤而判清濁,則已與子良驚寵辱而失據者,同其情矣,而惡足以破之?夫以福報誘崇奉學佛之徒,黠者且輕之矣;謂形滅而神不滅,學佛之徒,慧者亦謂為常見而非之矣。
無見于道,而但執其緒論以折之,此以無制之孤軍撩蜂屯之寇盜,未有不衄者也。
子良奚以知神之不滅哉?謂之不滅,遂有說焉以成乎其不滅。
缜又奚以知神之必滅哉?謂之滅,遂有說焉以成乎其滅。
非有得于性命之原而體人道之極,知則果知,行則果行,揭日月而無隐者,讵足以及此?浮遊之論,一彼一此,與于不仁之甚,而君子之道乃以充塞于天下。
後之儒者之于浮屠也,或惑之,或闢之,兩皆無據,而辟之者化為惑也不鮮。
韓愈氏不能保其正,豈缜之所克任哉?夫其辨焉而不勝,争焉而反屈者,固有其本矣。
範缜以貧賤為糞溷,韓愈以送窮為悲歎,小人喻利之心,不足以喻義,而惡能立義?浮屠之慧者,且目笑而賤之。
允矣,無制之孤軍必為寇盜禽也。
〖二〗 官無常祿,贓則坐死,日殺人而貪彌甚;有常祿矣,贓乃坐死,可無辭于枉矣,乃抑日殺人而貪尤彌甚。
老氏曰:“民不畏死,柰何以死威之!”誠哉是言也。
拓拔氏之未班祿也,枉法十疋、義贓二十疋、坐死;其既班祿也,義贓一疋、枉法無多少、皆死;徒為殘虐之令而已。
夫吏豈能無義贓一疋者乎?非于陵仲子之徒,大賢以下,未有免焉者也。
人皆遊于羿之彀中,則将詭遁于法,而上下相蒙以幸免。
其不免者,則無交于權貴者也,有忤于上官者也,繩奸胥之過、拂猾民之欲者也。
狎奸胥,縱奸民,媚上官,事權貴,則枉法千疋而免矣。
反是,不患其無義贓一疋之可搜摘者也。
于是乎日殺人而貪彌甚。
不知治道,而刻覈以任法,其弊必若此而不爽。
故拓拔令群臣自審不勝貪心者辭位,而慕容契曰:“小人之心無常,帝王之法有常。
以無常之心,奉有常之法,非所克堪,乞從退黜。
”蓋以言乎常法之設,徒使人人自危,而人人可以兔脫,其意深矣!宏不悟焉,死者積而貪不懲。
豈但下之流風不可止哉?以殺之者導之也。
〖三〗 拓拔氏之禁谶緯凡再矣,至太和九年诏焚之,留者以大辟論。
蓋邪說乘一時之淫氣,氾濫既極,必且消亡,此其時也。
于是并委巷蔔筮非經典所載而禁之,卓哉!為此議者,其以迪民于正而使審于吉兇也。
禮于蔔筮者問之曰:“義與?志與?義則可問,志則否。
”又曰:“假于時日蔔筮以疑衆,殺。
”蓋蔔筮者,君子之事,非小人之事,委巷之所不得與也。
君子之于蔔筮,兩疑于義而未決于所信,問焉而以履信;事逆于志,己逆于物,未能順也,問焉而以思順。
得信而履,思效于順,則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
若此者,豈委巷小人所知,亦豈委巷小人所務知者哉?其當嚴刑以禁之也,非但奸宄之妄興以消其萌也,即生人之日用,亦不可以此亂之也。
死生,人道之大者也。
仰而父母,俯而妻子,病而不忍其死,則調持之已耳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兇也,将遂置之而廢藥食邪?其吉也,将遂慰焉而疏侍省邪?委巷之人,以此而妨孝慈以緻之死,追悔弗及矣。
婚姻,人道之大者也。
族類必辨,年齒必當,才質必堪,審酌之已耳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吉也,雖匪類而與合邪?其兇也,雖佳偶而與離邪?委巷之人,其以此亂配偶而或緻獄訟,追悔弗及矣。
抑如寇至而避之,不容已者也。
避之必以其時,而不可待;避之必于其地,而不可迷;深思而謀之,有識者雖不免焉,鮮矣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吉也,時地兩失,必趨于陷阱邪?其兇也,時地兩得,必背其坦途邪?委巷之人,以此而蹈兇危,追悔弗及矣。
繇此言之,委巷之有蔔筮,豈但納天下于邪乎!抑且陷民于兇危咎悔之塗。
而愚民無識,方且走之如骛。
王者安全天下而迪之以貞,故王制以為非殺莫
雖然,其立言之不審,求以規正子良而折浮屠之邪妄,難矣。
子良,翩翩之纨袴耳,俯而自視,非其祖父乘時而竊天位,則參佐之才而已;而爵王侯、位三公,驚喜而不知所從來,雖欲不疑為夙世之福出而不可得,而缜惡能以寥闊之論破之?夫缜“樹花齊發”之論,卑陋已甚,而不自知其卑陋也。
子良乘篡逆之餘潤而位王侯,見為茵褥而實糞溷;缜修文行而為士流,茵褥之資也,而自以為糞溷。
以富貴貧賤而判清濁,則已與子良驚寵辱而失據者,同其情矣,而惡足以破之?夫以福報誘崇奉學佛之徒,黠者且輕之矣;謂形滅而神不滅,學佛之徒,慧者亦謂為常見而非之矣。
無見于道,而但執其緒論以折之,此以無制之孤軍撩蜂屯之寇盜,未有不衄者也。
子良奚以知神之不滅哉?謂之不滅,遂有說焉以成乎其不滅。
缜又奚以知神之必滅哉?謂之滅,遂有說焉以成乎其滅。
非有得于性命之原而體人道之極,知則果知,行則果行,揭日月而無隐者,讵足以及此?浮遊之論,一彼一此,與于不仁之甚,而君子之道乃以充塞于天下。
後之儒者之于浮屠也,或惑之,或闢之,兩皆無據,而辟之者化為惑也不鮮。
韓愈氏不能保其正,豈缜之所克任哉?夫其辨焉而不勝,争焉而反屈者,固有其本矣。
範缜以貧賤為糞溷,韓愈以送窮為悲歎,小人喻利之心,不足以喻義,而惡能立義?浮屠之慧者,且目笑而賤之。
允矣,無制之孤軍必為寇盜禽也。
〖二〗 官無常祿,贓則坐死,日殺人而貪彌甚;有常祿矣,贓乃坐死,可無辭于枉矣,乃抑日殺人而貪尤彌甚。
老氏曰:“民不畏死,柰何以死威之!”誠哉是言也。
拓拔氏之未班祿也,枉法十疋、義贓二十疋、坐死;其既班祿也,義贓一疋、枉法無多少、皆死;徒為殘虐之令而已。
夫吏豈能無義贓一疋者乎?非于陵仲子之徒,大賢以下,未有免焉者也。
人皆遊于羿之彀中,則将詭遁于法,而上下相蒙以幸免。
其不免者,則無交于權貴者也,有忤于上官者也,繩奸胥之過、拂猾民之欲者也。
狎奸胥,縱奸民,媚上官,事權貴,則枉法千疋而免矣。
反是,不患其無義贓一疋之可搜摘者也。
于是乎日殺人而貪彌甚。
不知治道,而刻覈以任法,其弊必若此而不爽。
故拓拔令群臣自審不勝貪心者辭位,而慕容契曰:“小人之心無常,帝王之法有常。
以無常之心,奉有常之法,非所克堪,乞從退黜。
”蓋以言乎常法之設,徒使人人自危,而人人可以兔脫,其意深矣!宏不悟焉,死者積而貪不懲。
豈但下之流風不可止哉?以殺之者導之也。
〖三〗 拓拔氏之禁谶緯凡再矣,至太和九年诏焚之,留者以大辟論。
蓋邪說乘一時之淫氣,氾濫既極,必且消亡,此其時也。
于是并委巷蔔筮非經典所載而禁之,卓哉!為此議者,其以迪民于正而使審于吉兇也。
禮于蔔筮者問之曰:“義與?志與?義則可問,志則否。
”又曰:“假于時日蔔筮以疑衆,殺。
”蓋蔔筮者,君子之事,非小人之事,委巷之所不得與也。
君子之于蔔筮,兩疑于義而未決于所信,問焉而以履信;事逆于志,己逆于物,未能順也,問焉而以思順。
得信而履,思效于順,則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
若此者,豈委巷小人所知,亦豈委巷小人所務知者哉?其當嚴刑以禁之也,非但奸宄之妄興以消其萌也,即生人之日用,亦不可以此亂之也。
死生,人道之大者也。
仰而父母,俯而妻子,病而不忍其死,則調持之已耳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兇也,将遂置之而廢藥食邪?其吉也,将遂慰焉而疏侍省邪?委巷之人,以此而妨孝慈以緻之死,追悔弗及矣。
婚姻,人道之大者也。
族類必辨,年齒必當,才質必堪,審酌之已耳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吉也,雖匪類而與合邪?其兇也,雖佳偶而與離邪?委巷之人,其以此亂配偶而或緻獄訟,追悔弗及矣。
抑如寇至而避之,不容已者也。
避之必以其時,而不可待;避之必于其地,而不可迷;深思而謀之,有識者雖不免焉,鮮矣。
乃從而蔔筮之,其吉也,時地兩失,必趨于陷阱邪?其兇也,時地兩得,必背其坦途邪?委巷之人,以此而蹈兇危,追悔弗及矣。
繇此言之,委巷之有蔔筮,豈但納天下于邪乎!抑且陷民于兇危咎悔之塗。
而愚民無識,方且走之如骛。
王者安全天下而迪之以貞,故王制以為非殺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