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五 文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。
凡為此者,皆君之親戚貴寵,而君以為真愛我者也。
經用吝而其賞賜不吝,匪直賞賜耳,上下相匿,而大臣不能問,群臣不敢問,奸人且暗竊之以去,而上下皆罔所聞知。
延及于子孫,則上無所匿于下,而專聽奸人之匿以罔上,固必曰吾國貧也。
大兵大役之猝至,非吝于用以釀潰亂,則橫取之百姓而民怨不恤,曰吾實貧而不能不取之民也。
則不徒親戚貴寵之竊以厚藏者不可問,其所未竊者,湮沈填塞于古屋積土之中,至于國亡以資亂民之掠奪,新主之富有,而初不自知。
嗚呼!财一濫施于權貴,而事廢于國,民怨于下,兵潰于境,國卒以亡,皆導吝之說為之,亦孰知導吝之情為竊國之秘術哉?庸主惑之,察主尤惑之,喪亡相踵而不悟,悲夫! 〖六〗 陶靖節之不仕,不可仕也,不忍仕也。
其小試于彭澤,以世家而為仕,道在仕也。
仕而知其終不可而去之,其用意深矣。
用意深而終不可形之言,故多詭其辭焉。
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詭詞者,非畏禍也,晉未亡,劉裕未篡,而先發其未然之隐,固不可也。
萬一裕死于三年之前,義符輩不足以篡,一如桓溫死而謝安可保晉以複興,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諸再造晉室之元勳,而為已甚之辭哉?此君子之厚也。
故其歸也,但曰“豈能為五鬥米響鄉裡小兒折腰”。
如是而已矣。
雖然,此言出而長無禮者之傲,不揣而樂稱之,則斯言過矣。
君子之仕也,非但道之行也,義也;其交上下必遵時王之制者,非但法之守也,禮也。
縣令之束帶以見督郵,時王之制,郡守之命,居是官者必繇之禮也。
知其為督郵而已矣,豈擇人哉?少長也,賢不肖也,皆非所問也。
孔子之于陽貨,往拜其門,非屈于貨,屈于大夫也;屈于大夫者,屈于禮也。
賢人在下位而亢,雖龍猶悔,靖節斯言,悔道也。
莊周曰:“無所逃于天地之閒。
”君子猶非之。
君臣之義,上下之禮,性也,非但不可逃也,亢而悔,則蔑禮失義而不盡其性,過豈小哉?非有靖節不能言之隐,而信斯言以長傲,則下可以陵上;下可以陵上,則臣可以侮君,臣可以侮君,則子可以抗父。
言不可不慎,誦古人之言,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詞,有如是夫! 〖七〗 擴其情以統初終,而彙觀其同異,則聽言也,固不難矣。
非堅持一背戾之說,不然之效已著,而迷謬不解者之難辨也。
言煩而競,詭出而相違,莫可端倪,而唯其意之所營,以恣其辯,惑人甚矣,而尤無難辨也。
凡言之惑人也,必有所動以興;下者動以利,其次動以情,其次動以氣。
利者灼見之而辨矣,或倡之,遂或和之,然皆私利之小人也,于人辨之而已。
情之動也無端,偶見為然而然之,偶見為不然而不然之,因而智計生焉,因而事之機、物之變、古人之言、皆可為其附會之資,而說益長、情益流,非有所利也,而若瀝血以言之,不獲已而必強人以聽,此疑于忠而難辨者也。
然人之情無恒者也,倏而然之,倏而不然之,則知其情之妄,而非理之貞也。
至于氣之動而尤不可禦矣,若或鼓之,若或飏之,一人言之而羣嚣然以和之,言者不知其所以言,和者愈不知其所以和,百喙争鳴,若出一口,此莊周所謂“飄風則大和而聽其自已”者也。
既自已矣,則前後之不相蒙,還以自攻也而不恤。
雖然,亦豈有難辨者哉?觀于拓拔氏伐蠕蠕之議,而鼓以氣、盪以情者,直可資旁觀者之一哂而已。
當其議伐赫連氏,則曰宜置赫連而伐蠕蠕,崔浩持之,伐赫連而滅其國、俘其君矣,已而議伐蠕蠕,則又曰蠕蠕不可伐也。
何前之伐蠕蠕也易而今難,何前之克蠕蠕也利而今無利。
一言而折之有餘,而羣喙争鳴不息,有如是夫!人以為不可伐,則曰可伐,人以為可伐,則曰不可。
氣之為風也,倏而南,條而北;氣氣之為冬夏也,倏而寒,倏而暑;調之為暄清之适者,因乎時而已矣。
言之善者,調其偏而适以其時。
崔浩之言,則可謂知時矣,風不可得而飄,寒有衣儒、暑有箑也。
拓拔壽之能用崔浩也,而猶疑之情興氣動,難乎其不撼,況智不如壽者乎?雖然,無難辦也,統其初終,析其同異,以其所然攻其所不然,擴然會通以折中之,豈難辨哉?豈難辨哉? 〖八〗 元嘉之北伐也,文帝誅權奸,修内治,息民六年而用之,不可謂無其具;拓拔氏伐赫連,伐蠕蠕,擊高車,兵疲于西北,備弛于東南,不可謂無其時;然而得地不守,瓦解蝟縮,兵殲甲棄,并淮右之地而失之,何也?将非其人也。
到彥之、蕭思話大潰于青、徐,邵弘淵、李顯忠大潰于符離,一也,皆将非其人,以卒與敵者也。
文帝、孝宗皆圖治之英君,大有為于天下者,其命将也,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,如燕之任騎劫、趙之任趙蔥也;所任之将,亦當時人望所歸,小試有效,非若曹之任公孫彊、蜀漢之任陳祗也;意者當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?然自是以後,未見有人焉,愈于彥之、思話而當時不用者,将天之吝于生材乎?非也。
天生之,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養之,當世之士,以人主之意指為趨,而文帝、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風示天下者,皆拘葸異謹之人,謂可信以無疑,而不知其适以召敗也。
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,智不足以馭枭雄之士,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輭;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,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;故舉世無可用之才,以保國而不足,況欲與猾虜争生死于中原乎? 夫江東之不振也久矣。
謝玄監軍事,始收骁健以鼓勵之,于是北府之兵破苻堅而威震淮北;宋武平廣固、收雒陽、入長安,而姚興、拓拔嗣不能與之敵,皆恃此也。
已而宋武老矣,北府之兵,老者退,少者未能興也。
宋武顧諸子無駕禦之才而慮其逼上,故鬭王鎮惡、沈田子諸人于關中,使自相殘劉而不問。
文帝人立,懲營陽之禍,急誅權謀之士,區區一檀道濟而劍已拟其項領。
上之意指如彼,下之禍福如此,王昙首諸人雍容談笑以俟天下之澄清,雖有瑰玮之才,不折節以趨荏苒者,幾何也?乃于其中擇一二铮铮者使與猾虜競,拓拔焘固曰;“龜鼈小豎,夫何能為。
”其墮彼目中久矣。
孝宗之任邵、李以抗女直,亦猶是也。
嶽誅韓廢,天下戒心于有為,風靡而弗能再振矣。
身無英武之姿,外有方張之寇,獎柔順以挫英奇,雖抱有為之志,四顧無可用之人,前以取敗而不自知,及其敗也,抑歸咎于天方長亂,而虜勢之不可撄也,愈以衰矣! 〖九〗 闇而弱者之用兵,其防之也,如張幮帳以禦蟁蠓,薄絺疏绤使弗能入焉,則鼾睡以終夕;若此而不棄師失地以近于亡也,不可得矣。
崔浩策宋兵之易敗也,曰:“東西列兵,徑二千裡,一處不過數千,形分勢弱,可席卷而使無立
凡為此者,皆君之親戚貴寵,而君以為真愛我者也。
經用吝而其賞賜不吝,匪直賞賜耳,上下相匿,而大臣不能問,群臣不敢問,奸人且暗竊之以去,而上下皆罔所聞知。
延及于子孫,則上無所匿于下,而專聽奸人之匿以罔上,固必曰吾國貧也。
大兵大役之猝至,非吝于用以釀潰亂,則橫取之百姓而民怨不恤,曰吾實貧而不能不取之民也。
則不徒親戚貴寵之竊以厚藏者不可問,其所未竊者,湮沈填塞于古屋積土之中,至于國亡以資亂民之掠奪,新主之富有,而初不自知。
嗚呼!财一濫施于權貴,而事廢于國,民怨于下,兵潰于境,國卒以亡,皆導吝之說為之,亦孰知導吝之情為竊國之秘術哉?庸主惑之,察主尤惑之,喪亡相踵而不悟,悲夫! 〖六〗 陶靖節之不仕,不可仕也,不忍仕也。
其小試于彭澤,以世家而為仕,道在仕也。
仕而知其終不可而去之,其用意深矣。
用意深而終不可形之言,故多詭其辭焉。
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詭詞者,非畏禍也,晉未亡,劉裕未篡,而先發其未然之隐,固不可也。
萬一裕死于三年之前,義符輩不足以篡,一如桓溫死而謝安可保晉以複興,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諸再造晉室之元勳,而為已甚之辭哉?此君子之厚也。
故其歸也,但曰“豈能為五鬥米響鄉裡小兒折腰”。
如是而已矣。
雖然,此言出而長無禮者之傲,不揣而樂稱之,則斯言過矣。
君子之仕也,非但道之行也,義也;其交上下必遵時王之制者,非但法之守也,禮也。
縣令之束帶以見督郵,時王之制,郡守之命,居是官者必繇之禮也。
知其為督郵而已矣,豈擇人哉?少長也,賢不肖也,皆非所問也。
孔子之于陽貨,往拜其門,非屈于貨,屈于大夫也;屈于大夫者,屈于禮也。
賢人在下位而亢,雖龍猶悔,靖節斯言,悔道也。
莊周曰:“無所逃于天地之閒。
”君子猶非之。
君臣之義,上下之禮,性也,非但不可逃也,亢而悔,則蔑禮失義而不盡其性,過豈小哉?非有靖節不能言之隐,而信斯言以長傲,則下可以陵上;下可以陵上,則臣可以侮君,臣可以侮君,則子可以抗父。
言不可不慎,誦古人之言,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詞,有如是夫! 〖七〗 擴其情以統初終,而彙觀其同異,則聽言也,固不難矣。
非堅持一背戾之說,不然之效已著,而迷謬不解者之難辨也。
言煩而競,詭出而相違,莫可端倪,而唯其意之所營,以恣其辯,惑人甚矣,而尤無難辨也。
凡言之惑人也,必有所動以興;下者動以利,其次動以情,其次動以氣。
利者灼見之而辨矣,或倡之,遂或和之,然皆私利之小人也,于人辨之而已。
情之動也無端,偶見為然而然之,偶見為不然而不然之,因而智計生焉,因而事之機、物之變、古人之言、皆可為其附會之資,而說益長、情益流,非有所利也,而若瀝血以言之,不獲已而必強人以聽,此疑于忠而難辨者也。
然人之情無恒者也,倏而然之,倏而不然之,則知其情之妄,而非理之貞也。
至于氣之動而尤不可禦矣,若或鼓之,若或飏之,一人言之而羣嚣然以和之,言者不知其所以言,和者愈不知其所以和,百喙争鳴,若出一口,此莊周所謂“飄風則大和而聽其自已”者也。
既自已矣,則前後之不相蒙,還以自攻也而不恤。
雖然,亦豈有難辨者哉?觀于拓拔氏伐蠕蠕之議,而鼓以氣、盪以情者,直可資旁觀者之一哂而已。
當其議伐赫連氏,則曰宜置赫連而伐蠕蠕,崔浩持之,伐赫連而滅其國、俘其君矣,已而議伐蠕蠕,則又曰蠕蠕不可伐也。
何前之伐蠕蠕也易而今難,何前之克蠕蠕也利而今無利。
一言而折之有餘,而羣喙争鳴不息,有如是夫!人以為不可伐,則曰可伐,人以為可伐,則曰不可。
氣之為風也,倏而南,條而北;氣氣之為冬夏也,倏而寒,倏而暑;調之為暄清之适者,因乎時而已矣。
言之善者,調其偏而适以其時。
崔浩之言,則可謂知時矣,風不可得而飄,寒有衣儒、暑有箑也。
拓拔壽之能用崔浩也,而猶疑之情興氣動,難乎其不撼,況智不如壽者乎?雖然,無難辦也,統其初終,析其同異,以其所然攻其所不然,擴然會通以折中之,豈難辨哉?豈難辨哉? 〖八〗 元嘉之北伐也,文帝誅權奸,修内治,息民六年而用之,不可謂無其具;拓拔氏伐赫連,伐蠕蠕,擊高車,兵疲于西北,備弛于東南,不可謂無其時;然而得地不守,瓦解蝟縮,兵殲甲棄,并淮右之地而失之,何也?将非其人也。
到彥之、蕭思話大潰于青、徐,邵弘淵、李顯忠大潰于符離,一也,皆将非其人,以卒與敵者也。
文帝、孝宗皆圖治之英君,大有為于天下者,其命将也,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,如燕之任騎劫、趙之任趙蔥也;所任之将,亦當時人望所歸,小試有效,非若曹之任公孫彊、蜀漢之任陳祗也;意者當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?然自是以後,未見有人焉,愈于彥之、思話而當時不用者,将天之吝于生材乎?非也。
天生之,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養之,當世之士,以人主之意指為趨,而文帝、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風示天下者,皆拘葸異謹之人,謂可信以無疑,而不知其适以召敗也。
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,智不足以馭枭雄之士,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輭;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,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;故舉世無可用之才,以保國而不足,況欲與猾虜争生死于中原乎? 夫江東之不振也久矣。
謝玄監軍事,始收骁健以鼓勵之,于是北府之兵破苻堅而威震淮北;宋武平廣固、收雒陽、入長安,而姚興、拓拔嗣不能與之敵,皆恃此也。
已而宋武老矣,北府之兵,老者退,少者未能興也。
宋武顧諸子無駕禦之才而慮其逼上,故鬭王鎮惡、沈田子諸人于關中,使自相殘劉而不問。
文帝人立,懲營陽之禍,急誅權謀之士,區區一檀道濟而劍已拟其項領。
上之意指如彼,下之禍福如此,王昙首諸人雍容談笑以俟天下之澄清,雖有瑰玮之才,不折節以趨荏苒者,幾何也?乃于其中擇一二铮铮者使與猾虜競,拓拔焘固曰;“龜鼈小豎,夫何能為。
”其墮彼目中久矣。
孝宗之任邵、李以抗女直,亦猶是也。
嶽誅韓廢,天下戒心于有為,風靡而弗能再振矣。
身無英武之姿,外有方張之寇,獎柔順以挫英奇,雖抱有為之志,四顧無可用之人,前以取敗而不自知,及其敗也,抑歸咎于天方長亂,而虜勢之不可撄也,愈以衰矣! 〖九〗 闇而弱者之用兵,其防之也,如張幮帳以禦蟁蠓,薄絺疏绤使弗能入焉,則鼾睡以終夕;若此而不棄師失地以近于亡也,不可得矣。
崔浩策宋兵之易敗也,曰:“東西列兵,徑二千裡,一處不過數千,形分勢弱,可席卷而使無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