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安帝
關燈
小
中
大
同日并論也
〖一四〗 有一人之正義,有一時之大義,有古今之通義;輕重之衡,公私之辨,三者不可不察。
以一人之義,視一時之大義,而一人之義私矣;以一時之義,視古今之通義,而一時之義私矣;公者重,私者輕矣,權衡之所自定也。
三者有時而合,合則互千古、通天下、而協于一人之正,則以一人之義裁之,而古今天下不能越。
有時而不能交全也,則不可以一時廢千古,不可以一人廢天下。
執其一義以求伸,其義雖伸,而非萬世不易之公理,是非愈嚴,而義愈病。
事是君而為是君死,食焉不避其難,義之正也。
然有為其主者,非天下所共奉以宜為主者也,則一人之私也。
子路死于衛辄,而不得為義,衛辄者,一時之亂人也。
推此,則事偏方割據之主不足以為天下君者,守之以死,而抗大公至正之主,許以為義而義亂;去之以就有道,而譏其不義,而義愈亂。
何也?君臣者,義之正者也,然而君非天下之君,一時之人心不屬焉,則義徙矣;此一人之義,不可廢天下之公也。
為天下所共奉之君,君令而臣共,義也;而夷夏者,義之尤嚴者也。
五帝、三王,勞其神明,殚其智勇,為天分氣,為地分理,以絕夷于夏,即以絕禽于人,萬世守之而不可易,義之确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。
春秋者,精義以立極者也,諸侯不奉王命而擅興師則貶之;齊桓公次陉之師,晉文公城濮之戰,非奉王命,則序其績而予之;乃至楚子伐陸渾之戎,猶書爵以進之;鄭伯奉惠王之命撫以從楚,則書逃歸以賤之;不以一時之君臣,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。
桓溫抗表而伐李勢,讨賊也。
李勢之僭,潰君臣之分也;溫不奉命而伐之,溫無以異于勢。
論者惡其不臣,是也,天下之義伸也。
劉裕抗表以伐南燕,南燕,鮮卑也。
慕容氏世載兇德以亂中夏,晉之君臣弗能問,而裕始有事,暗主不足與謀,具臣不足與議,裕無所可奉也。
論者亦援溫以責裕,一時之義伸,而古今之義屈矣。
如裕者,以春秋之義予之,可也。
若其後之終于篡晉,而後伸君臣之義以誅之,斯得矣。
于此而遽奪焉,将聽鮮卑之終污此土,而君尚得為君,臣尚得為臣乎? 〖一五〗 國之将亡,懼内逼而逃之夷,自司馬國璠兄弟始。
楚之、休之相繼以走歸姚興,劉昶、蕭寶寅因以受王封于拓拔氏,日導之以南侵,于家為敗類,于國為匪人,于物類為禽蟲,偷視息于人閑,恣其忿戾以僥幸,分豺虎之餘食,而猶自号曰忠孝,鬼神其赦之乎? 夫尊則君也,親則祖若考也,宗祏将毀,不忍臣人而去之,義也。
雖然,苟其忠孝之情發為義憤,如漢劉信、劉崇蹀血以起,捐脰領而報宗祊,斯則尚矣。
若其可以待時而有為,則南陽諸劉、大則帝而小則侯,仇雠之首不難斮于漸臺也。
抑或勢無可為而覆族之足憂乎?山之椒,海之澨,易姓名、混耕釣、以全身而延支裔,夫豈遂無道以處此哉?然則國璠之流,上非悼宗社之亡,下非僅以避死亡之禍,貪失其富貴,而倒行逆施以徼幸,乃使中夏之士相率而不以事夷為羞,罪可勝誅乎?國璠之始奔慕容氏也,以桓玄之篡,玄固可旦暮俟其亡者,而遽不能待;繼奔姚氏也,劉裕之篡固尚未成,可靜俟其成敗者也,不能一日處于蕭條岑寂之中;望犬羊而分餘食,廉恥滅而天良無遺矣。
丕之篡,劉氏之族全,炎之篡,曹氏之族全,山陽、陳留令終而不逢刀鸩。
劉裕篡而恭帝弑,司馬氏幾無噍類。
豈操、懿、丕、炎之兇慝淺于劉裕哉?司馬氏投夷狄以亟病中夏,劉裕之窮兇以推刃也,亦有辭矣,曰“彼将引封豕長蛇以蔑我冠裳者也”。
而中夏之士,亦不為之抱憤以興矣。
紀季以酅入于齊,春秋無貶詞焉。
齊,紀雠也,甯附于齊,而不東走萊夷,南奔句吳,則猶能知其類也。
〖一六〗 劉裕之篡,劉穆之導之也;其殺劉毅,胡藩激之也。
不逞之士,遊于帷幕,而幹戈起于幾席,亦可畏矣哉!誠其為奸雄矣,既能識夫成敗之機,則亦知有名義也,故孫權勸曹操以僭奪,而操有踞鑪著火之歎,既畏人之指摘,抑有慎動之思焉。
而不逞之士,迫欲使之嘗試,以幸得而己居其功;于是揣摩情形,動之以可疑,而懾之以可畏,則且謂天下之士業已許我,而事會不得不然;錢鳳、郗超僅失之,而詭得者多矣,禍不可止矣。
先王收之于膠庠,而獎之以飲射,非以鉗束之也,凡以養其和平之氣而潛消其險詐也。
王澤既斬,士非遊說不顯,流及戰國,蔑宗周,鬭群雄,誅夷親臣,斬艾士民,皆不逞之士雠其攀附之私以爚亂天下。
嗣是而後,上失其道,則遊士蜂起。
朱溫之為枭獍,敬翔、李振導之也。
石敬瑭之進犬羊,桑維翰導之也。
乃至女直、蒙古之吞噬中華,皆衣冠無賴之士投幕求榮者窺測事機而勸成之。
廉希憲、姚樞、許衡之流,又變其局而以理學為捭阖,使之自跻于堯、舜、湯、文之列,而益無忌憚。
遊士之禍,至于此而極矣。
故婁敬、馬周不遇英主,不值平世,皆足以亂天下而有餘。
李沆以不用梅詢、曾緻堯為報國,解缙言雖可賞,必罷遣歸田以老其才而戢其躁,聖主賢臣所以一風俗、正人心、息禍亂者,誠慎之也,誠畏之也。
〖一七〗 開刱之君,則有鄉裡從龍之士;播遷之主,則有舊都扈跸之人;念故舊以敦仁厚者所必不能遺也。
然而以傷治理為天下害,亦在此焉。
夫其捐棄墳墓、僑居客土以依我,亦足念也;而即束以法制,概以征役,則亦不忍也,而抑不能。
然以此席富貴、圖晏安、斥田宅、畜仆妾、人王人、土王土,而蕩佚于賦役之外;河潤及于姻亞,登仕版則處先,從國政則處後,不肖之子弟,倚閥閱,營私利,無有厭足;而新邑士民獨受重役,而礙其進取之途。
夫君若臣既托迹其地,恃其财力以相給衛,乃視為新附而屈抑之以役于豪貴。
則以光武之明,而南陽不可問之語,已為天下所不平;又甚則劉焉私東州之衆,以離西川之人心而速叛;豈徒國受其敗,彼僑客者之榮利,又惡足以保邪?西人之子,随平王而東遷者也,譚大夫緻怨于酒漿佩璲,而東諸侯皆叛。
驕逸者之不可長,誠君天下者所宜斟酌而務得其平也。
晉東渡而有僑立之州郡,選舉偏而賦役減,垂及安帝之世,已屢易世,勿能革也。
江東所以不為晉用,而視其君如胡越,外莫能經中原,内不能捍篡賊,誠有以離其心也。
劉裕舉桓溫之法,省流寓郡縣而申士斷,然且格而不能盡行。
其始無以節之,後欲更之,難矣。
〖一八〗 崔浩智以亡身。
其智也,适以亡其身;适以亡其身,則不智莫大焉。
君子之所貴于智者,自知也、知人也、知天也,至于知天而難矣。
然而非知天則不足以知人,非知人則不足以自知。
“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;天明威,自我民明威”;即民之聰明明威而見天之違順,則秉天以治人,人之可從可違者審矣。
故曰非知天則不足以知人。
所事者君也,吾義之所
以一人之義,視一時之大義,而一人之義私矣;以一時之義,視古今之通義,而一時之義私矣;公者重,私者輕矣,權衡之所自定也。
三者有時而合,合則互千古、通天下、而協于一人之正,則以一人之義裁之,而古今天下不能越。
有時而不能交全也,則不可以一時廢千古,不可以一人廢天下。
執其一義以求伸,其義雖伸,而非萬世不易之公理,是非愈嚴,而義愈病。
事是君而為是君死,食焉不避其難,義之正也。
然有為其主者,非天下所共奉以宜為主者也,則一人之私也。
子路死于衛辄,而不得為義,衛辄者,一時之亂人也。
推此,則事偏方割據之主不足以為天下君者,守之以死,而抗大公至正之主,許以為義而義亂;去之以就有道,而譏其不義,而義愈亂。
何也?君臣者,義之正者也,然而君非天下之君,一時之人心不屬焉,則義徙矣;此一人之義,不可廢天下之公也。
為天下所共奉之君,君令而臣共,義也;而夷夏者,義之尤嚴者也。
五帝、三王,勞其神明,殚其智勇,為天分氣,為地分理,以絕夷于夏,即以絕禽于人,萬世守之而不可易,義之确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。
春秋者,精義以立極者也,諸侯不奉王命而擅興師則貶之;齊桓公次陉之師,晉文公城濮之戰,非奉王命,則序其績而予之;乃至楚子伐陸渾之戎,猶書爵以進之;鄭伯奉惠王之命撫以從楚,則書逃歸以賤之;不以一時之君臣,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。
桓溫抗表而伐李勢,讨賊也。
李勢之僭,潰君臣之分也;溫不奉命而伐之,溫無以異于勢。
論者惡其不臣,是也,天下之義伸也。
劉裕抗表以伐南燕,南燕,鮮卑也。
慕容氏世載兇德以亂中夏,晉之君臣弗能問,而裕始有事,暗主不足與謀,具臣不足與議,裕無所可奉也。
論者亦援溫以責裕,一時之義伸,而古今之義屈矣。
如裕者,以春秋之義予之,可也。
若其後之終于篡晉,而後伸君臣之義以誅之,斯得矣。
于此而遽奪焉,将聽鮮卑之終污此土,而君尚得為君,臣尚得為臣乎? 〖一五〗 國之将亡,懼内逼而逃之夷,自司馬國璠兄弟始。
楚之、休之相繼以走歸姚興,劉昶、蕭寶寅因以受王封于拓拔氏,日導之以南侵,于家為敗類,于國為匪人,于物類為禽蟲,偷視息于人閑,恣其忿戾以僥幸,分豺虎之餘食,而猶自号曰忠孝,鬼神其赦之乎? 夫尊則君也,親則祖若考也,宗祏将毀,不忍臣人而去之,義也。
雖然,苟其忠孝之情發為義憤,如漢劉信、劉崇蹀血以起,捐脰領而報宗祊,斯則尚矣。
若其可以待時而有為,則南陽諸劉、大則帝而小則侯,仇雠之首不難斮于漸臺也。
抑或勢無可為而覆族之足憂乎?山之椒,海之澨,易姓名、混耕釣、以全身而延支裔,夫豈遂無道以處此哉?然則國璠之流,上非悼宗社之亡,下非僅以避死亡之禍,貪失其富貴,而倒行逆施以徼幸,乃使中夏之士相率而不以事夷為羞,罪可勝誅乎?國璠之始奔慕容氏也,以桓玄之篡,玄固可旦暮俟其亡者,而遽不能待;繼奔姚氏也,劉裕之篡固尚未成,可靜俟其成敗者也,不能一日處于蕭條岑寂之中;望犬羊而分餘食,廉恥滅而天良無遺矣。
丕之篡,劉氏之族全,炎之篡,曹氏之族全,山陽、陳留令終而不逢刀鸩。
劉裕篡而恭帝弑,司馬氏幾無噍類。
豈操、懿、丕、炎之兇慝淺于劉裕哉?司馬氏投夷狄以亟病中夏,劉裕之窮兇以推刃也,亦有辭矣,曰“彼将引封豕長蛇以蔑我冠裳者也”。
而中夏之士,亦不為之抱憤以興矣。
紀季以酅入于齊,春秋無貶詞焉。
齊,紀雠也,甯附于齊,而不東走萊夷,南奔句吳,則猶能知其類也。
〖一六〗 劉裕之篡,劉穆之導之也;其殺劉毅,胡藩激之也。
不逞之士,遊于帷幕,而幹戈起于幾席,亦可畏矣哉!誠其為奸雄矣,既能識夫成敗之機,則亦知有名義也,故孫權勸曹操以僭奪,而操有踞鑪著火之歎,既畏人之指摘,抑有慎動之思焉。
而不逞之士,迫欲使之嘗試,以幸得而己居其功;于是揣摩情形,動之以可疑,而懾之以可畏,則且謂天下之士業已許我,而事會不得不然;錢鳳、郗超僅失之,而詭得者多矣,禍不可止矣。
先王收之于膠庠,而獎之以飲射,非以鉗束之也,凡以養其和平之氣而潛消其險詐也。
王澤既斬,士非遊說不顯,流及戰國,蔑宗周,鬭群雄,誅夷親臣,斬艾士民,皆不逞之士雠其攀附之私以爚亂天下。
嗣是而後,上失其道,則遊士蜂起。
朱溫之為枭獍,敬翔、李振導之也。
石敬瑭之進犬羊,桑維翰導之也。
乃至女直、蒙古之吞噬中華,皆衣冠無賴之士投幕求榮者窺測事機而勸成之。
廉希憲、姚樞、許衡之流,又變其局而以理學為捭阖,使之自跻于堯、舜、湯、文之列,而益無忌憚。
遊士之禍,至于此而極矣。
故婁敬、馬周不遇英主,不值平世,皆足以亂天下而有餘。
李沆以不用梅詢、曾緻堯為報國,解缙言雖可賞,必罷遣歸田以老其才而戢其躁,聖主賢臣所以一風俗、正人心、息禍亂者,誠慎之也,誠畏之也。
〖一七〗 開刱之君,則有鄉裡從龍之士;播遷之主,則有舊都扈跸之人;念故舊以敦仁厚者所必不能遺也。
然而以傷治理為天下害,亦在此焉。
夫其捐棄墳墓、僑居客土以依我,亦足念也;而即束以法制,概以征役,則亦不忍也,而抑不能。
然以此席富貴、圖晏安、斥田宅、畜仆妾、人王人、土王土,而蕩佚于賦役之外;河潤及于姻亞,登仕版則處先,從國政則處後,不肖之子弟,倚閥閱,營私利,無有厭足;而新邑士民獨受重役,而礙其進取之途。
夫君若臣既托迹其地,恃其财力以相給衛,乃視為新附而屈抑之以役于豪貴。
則以光武之明,而南陽不可問之語,已為天下所不平;又甚則劉焉私東州之衆,以離西川之人心而速叛;豈徒國受其敗,彼僑客者之榮利,又惡足以保邪?西人之子,随平王而東遷者也,譚大夫緻怨于酒漿佩璲,而東諸侯皆叛。
驕逸者之不可長,誠君天下者所宜斟酌而務得其平也。
晉東渡而有僑立之州郡,選舉偏而賦役減,垂及安帝之世,已屢易世,勿能革也。
江東所以不為晉用,而視其君如胡越,外莫能經中原,内不能捍篡賊,誠有以離其心也。
劉裕舉桓溫之法,省流寓郡縣而申士斷,然且格而不能盡行。
其始無以節之,後欲更之,難矣。
〖一八〗 崔浩智以亡身。
其智也,适以亡其身;适以亡其身,則不智莫大焉。
君子之所貴于智者,自知也、知人也、知天也,至于知天而難矣。
然而非知天則不足以知人,非知人則不足以自知。
“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;天明威,自我民明威”;即民之聰明明威而見天之違順,則秉天以治人,人之可從可違者審矣。
故曰非知天則不足以知人。
所事者君也,吾義之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