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安帝
關燈
小
中
大
心,而終入于幽谷矣。
英雄之略,君子有取焉,安其身而後動,定其交而後求,正用之,可以獨立于天綱裂、地維坼之日而無疚媿矣。
〖一○〗 廉恥之喪也,與人比肩事主,而歆于佐命之榮賞,手取人之社稷以奉奸賊而北面之,始于西漢劉歆、公孫祿之徒,其後華歆、郗慮相踵焉。
然天下猶知指數之也;幸而不遇光複之主,及身為戮,而猶無獎之者。
上有獎之者,天下乃不知有廉恥,而後廉恥永亡。
王谧世為晉臣,居公輔之位,手解安帝玺绶以授桓玄,為玄佐命元臣,位司徒,此亦華歆、郗慮之流耳。
義兵起,桓玄走,晉社以複,谧以玄司徒複率百官而奉迎安帝,此誠豺虎不食、有北不受之匪類矣。
劉毅诘之,逃奔曲阿,正王法以誅之,當無俟安帝之複辟。
而劉裕念疇昔之私好,追還複位,公然鹄立于百僚之上,則其崇獎奸頑以堕天下之廉恥也,唯恐不夙。
苟非志士,其孰不相率以即于禽獸哉?俄而事此以為主,而吾之富貴也無損;俄而事彼以為主,而吾之富貴也無損;奪人之大位以與人,見奪者即複得焉,而其富貴也抑無損。
獎之以敗閑喪檢,而席榮寵為故物,則何怪謝晦、褚淵、沈約之無憚無慚,唯其所欲易之君而易之邪? 嗚呼!忠與孝,非可勸而可懲者也。
其為忠臣孝子矣,則誘之以不忠不孝,如石之不受水而不待懲也。
其為逆臣悖子矣,則獎之以忠孝,如虎之不可馴而不可懲也。
然則勸懲之道,唯在廉恥而已。
不能忠,而不敢為逆臣;不能孝,而不敢為悖子;刑齊之也,而禮之精存焉。
刑非死之足懼也,奪其生之榮,而小人之懼之也甚于死。
天子正法以誅之,公卿守法以诘之,天下之士,衣裾不襒其門,比闾之氓,望塵而笑其失據,則懼以生恥。
始恥于名利之得喪,而漸以觸其羞惡之真,天子大臣所以濯磨一世之人心而保固天下者在此也。
手解其玺绶,而複延之坐論之列,兩相觌而不慚,則恥先喪于上,而何望其下乎?裕之不戮谧也,人心風俗之禍延及百年。
唐黜蘇威,而後老奸販國之惡習以破。
惜老成,徇物望,以為悖逆師,禍将自及矣。
〖一一〗 李暠之後興于唐,于是而知天道之在人心,非君子徒為之說以誘人于善也。
易曰:“履信思乎順,是以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
”夫人亦豈好為疑詐而與人相逆哉?愛憎亂之也。
亦既見為可為而為之,見為可言而言之,則孰遽背其初心而自相刺戾?見可愛而移,見可憎而止,而後心不能以自保,甯棄信也,且以快一時之情也。
愛憎者,非以順物,而求物之順己也,求物順己而不順于物,勿恤也。
順己者,愛之而賞醲;逆己者,憎之而罰濫;罰濫既已大傷乎人心,賞醲則得者自詫其邀取之工而不以為恩,不得者抱怏邑以不平者積矣。
是故履信思順者,不求之物理,而但求之吾情;知吾情之非物理,而物理在矣。
暠之戒諸子曰:“從政者審慎賞罰,勿任愛憎,折獄必和顔任理,用人無閑于新舊,計近不足,經遠有餘。
”是說也,豈徒其規模之弘遠哉?内求之好惡之萌以治其心,與天相順,循物以信;三代以下不多得之于君子者,而暠以偏方割據之雄,能自求以求福,推此心也,可以創業垂統、贻百世之休矣。
求治理而本諸心,昧者以為迂也,詩、書所言,豈欺我哉? 言綜核者任憎也,世之言法者盡此耳;言寬大者任愛也,世之言恩者盡此耳。
法近義,而非義以妨仁;恩近仁,而非仁以害義。
秦玫以剛而亡,漢元以柔召亂,非仁義也,且非法也,抑非恩也,任愛而淫,任憎而戾也。
三代之王者,不立治天下之術,而急于學,克此心之愛憎而已矣。
一不學而以愛憎為師,苻堅之厚慕容垂,恩不足以為恩,況諸暴虐者之淫刑以逞乎?暠未嘗學者也,而冥合于道,學豈以文哉?梁、陳之主,旦墳夕典,而身為僇、國為滅亡,求之物而不求之己也。
暠雖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
一心得禦,而太和之氣歸之,贻爾後昆于無窮,勿謂三代以下無其人也。
〖一二〗 殷仲文推戴桓玄,谄以求容,哀章之徒也。
義兵起,随玄西走,複與俱東下以抗順,及靜嵘洲之敗,玄且誅殛,乃叛玄而降,挾二婦人以求免,此宜膺黨賊之誅而勿赦者也。
幸逃于死,複守東陽,曾不赧而更以出守不執權為怨望。
仲文之敢爾者何也?王谧為三公,而人喪其恥心,故幹榮之情不息也。
劉裕、何無忌按法而誅之,而時論不協,史氏尤憾裕之擅權以枉法,何也?谧登庸而仲文受戮,裕任愛憎之情,仲文死而無以服其心也。
雖然,谧之辱人賤行,疲懦無能為者也,借令重用仲文,而假之以權,禍豈有極哉?始與玄共逆者仲堪也,繼為玄佐命者仲文也,挾其門族與其虛譽,搖動人心以恣狂逞,不能有劉裕之功,而篡謀更亟,天下之爚亂如沸羹,愈不知其所止矣。
仲文之誅也,并誅桓胤,前此桓氏滅而胤以沖之子獨免,謂沖忠耳。
桓溫死,謝安、王彪之正綱紀以匡晉室,北府兵彊,荊、江氣折,沖自保其軀命,不敢嘗試,而遂許之以忠,蛇蠍冬蟄而無毒于人,其許之為祥麟威鳳乎?謝玄破苻堅,而沖郁抑以死,推此心也,滅其族焉非濫也。
〖一三〗 慕容超,鮮卑也,而無道以取死亡,不足道矣。
苟有當于人心天理之宜者,君子必表出之,以為彜倫之準則。
超母段氏在秦,姚興挾之以求太樂諸伎,段晖言不宜以私親之故,降尊自屈,先代遺音,不可與人。
封逞言大燕七葉重光,柰何為豎子屈。
嗚呼!此豈有人之心者所忍言乎?超不聽,而盡奉伎樂,北面受诏,而興禮其母而遣之,超于是乎合人心之安以順天理之得矣。
超之竊據一隅而自帝,非天命也;慕容氏乘亂而世濟其兇,非大統也;即其受天之命,承聖王之統,亦豈以天下故而棄置其親于異域哉?舜之視天下也,猶帥芥也,非超之所企及也;而不忍其親之心,則充之而舜也。
舜與蹠之分,豈相縣絕乎?離乎蹠,上達則舜矣。
然則宋高宗之迎母後而割地稱臣于女直,亦許之孝乎?宋高不可以超自解也。
慕容暐之亡,亡于苻氏,苻氏其雠也,姚氏非其雠也。
國非其所滅,君父不為其所俘系,超乘亂而有青土,姚興乘亂而有關中,兩俱割據,以彊弱相役,而固無首足之分,以母故而下之,非忘親而自屈也。
而宋高豈其然乎?況乎其未嘗割世守之土,輸歲币以自敝,僅以工伎之賤者易己罔極之昊天邪? 或曰:“超之迎母并迎其妻,非純孝也。
”嗚呼!君子之求于人也,可以苛察而無已乎?其為迎母矣,而于妻何嫌?且超即欲迎其妻而自屈,亦異于人之為妻而屈者。
當慕容德随垂反叛之日,超母方娠,苻堅囚之,獄吏呼延平竊以逃于羌中而超生,超母感平全其子母之恩,為超娶平女,則呼延氏肉超母子之白骨,而恩亦大矣。
妻為平女,而屈己以迎之歸,亦厚道也,而何嫌焉?段晖、封逞矜血氣以争,而不恤天性之恩,夷之鸷戾者也,不可與嶽鵬舉、胡邦衡
英雄之略,君子有取焉,安其身而後動,定其交而後求,正用之,可以獨立于天綱裂、地維坼之日而無疚媿矣。
〖一○〗 廉恥之喪也,與人比肩事主,而歆于佐命之榮賞,手取人之社稷以奉奸賊而北面之,始于西漢劉歆、公孫祿之徒,其後華歆、郗慮相踵焉。
然天下猶知指數之也;幸而不遇光複之主,及身為戮,而猶無獎之者。
上有獎之者,天下乃不知有廉恥,而後廉恥永亡。
王谧世為晉臣,居公輔之位,手解安帝玺绶以授桓玄,為玄佐命元臣,位司徒,此亦華歆、郗慮之流耳。
義兵起,桓玄走,晉社以複,谧以玄司徒複率百官而奉迎安帝,此誠豺虎不食、有北不受之匪類矣。
劉毅诘之,逃奔曲阿,正王法以誅之,當無俟安帝之複辟。
而劉裕念疇昔之私好,追還複位,公然鹄立于百僚之上,則其崇獎奸頑以堕天下之廉恥也,唯恐不夙。
苟非志士,其孰不相率以即于禽獸哉?俄而事此以為主,而吾之富貴也無損;俄而事彼以為主,而吾之富貴也無損;奪人之大位以與人,見奪者即複得焉,而其富貴也抑無損。
獎之以敗閑喪檢,而席榮寵為故物,則何怪謝晦、褚淵、沈約之無憚無慚,唯其所欲易之君而易之邪? 嗚呼!忠與孝,非可勸而可懲者也。
其為忠臣孝子矣,則誘之以不忠不孝,如石之不受水而不待懲也。
其為逆臣悖子矣,則獎之以忠孝,如虎之不可馴而不可懲也。
然則勸懲之道,唯在廉恥而已。
不能忠,而不敢為逆臣;不能孝,而不敢為悖子;刑齊之也,而禮之精存焉。
刑非死之足懼也,奪其生之榮,而小人之懼之也甚于死。
天子正法以誅之,公卿守法以诘之,天下之士,衣裾不襒其門,比闾之氓,望塵而笑其失據,則懼以生恥。
始恥于名利之得喪,而漸以觸其羞惡之真,天子大臣所以濯磨一世之人心而保固天下者在此也。
手解其玺绶,而複延之坐論之列,兩相觌而不慚,則恥先喪于上,而何望其下乎?裕之不戮谧也,人心風俗之禍延及百年。
唐黜蘇威,而後老奸販國之惡習以破。
惜老成,徇物望,以為悖逆師,禍将自及矣。
〖一一〗 李暠之後興于唐,于是而知天道之在人心,非君子徒為之說以誘人于善也。
易曰:“履信思乎順,是以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
”夫人亦豈好為疑詐而與人相逆哉?愛憎亂之也。
亦既見為可為而為之,見為可言而言之,則孰遽背其初心而自相刺戾?見可愛而移,見可憎而止,而後心不能以自保,甯棄信也,且以快一時之情也。
愛憎者,非以順物,而求物之順己也,求物順己而不順于物,勿恤也。
順己者,愛之而賞醲;逆己者,憎之而罰濫;罰濫既已大傷乎人心,賞醲則得者自詫其邀取之工而不以為恩,不得者抱怏邑以不平者積矣。
是故履信思順者,不求之物理,而但求之吾情;知吾情之非物理,而物理在矣。
暠之戒諸子曰:“從政者審慎賞罰,勿任愛憎,折獄必和顔任理,用人無閑于新舊,計近不足,經遠有餘。
”是說也,豈徒其規模之弘遠哉?内求之好惡之萌以治其心,與天相順,循物以信;三代以下不多得之于君子者,而暠以偏方割據之雄,能自求以求福,推此心也,可以創業垂統、贻百世之休矣。
求治理而本諸心,昧者以為迂也,詩、書所言,豈欺我哉? 言綜核者任憎也,世之言法者盡此耳;言寬大者任愛也,世之言恩者盡此耳。
法近義,而非義以妨仁;恩近仁,而非仁以害義。
秦玫以剛而亡,漢元以柔召亂,非仁義也,且非法也,抑非恩也,任愛而淫,任憎而戾也。
三代之王者,不立治天下之術,而急于學,克此心之愛憎而已矣。
一不學而以愛憎為師,苻堅之厚慕容垂,恩不足以為恩,況諸暴虐者之淫刑以逞乎?暠未嘗學者也,而冥合于道,學豈以文哉?梁、陳之主,旦墳夕典,而身為僇、國為滅亡,求之物而不求之己也。
暠雖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。
一心得禦,而太和之氣歸之,贻爾後昆于無窮,勿謂三代以下無其人也。
〖一二〗 殷仲文推戴桓玄,谄以求容,哀章之徒也。
義兵起,随玄西走,複與俱東下以抗順,及靜嵘洲之敗,玄且誅殛,乃叛玄而降,挾二婦人以求免,此宜膺黨賊之誅而勿赦者也。
幸逃于死,複守東陽,曾不赧而更以出守不執權為怨望。
仲文之敢爾者何也?王谧為三公,而人喪其恥心,故幹榮之情不息也。
劉裕、何無忌按法而誅之,而時論不協,史氏尤憾裕之擅權以枉法,何也?谧登庸而仲文受戮,裕任愛憎之情,仲文死而無以服其心也。
雖然,谧之辱人賤行,疲懦無能為者也,借令重用仲文,而假之以權,禍豈有極哉?始與玄共逆者仲堪也,繼為玄佐命者仲文也,挾其門族與其虛譽,搖動人心以恣狂逞,不能有劉裕之功,而篡謀更亟,天下之爚亂如沸羹,愈不知其所止矣。
仲文之誅也,并誅桓胤,前此桓氏滅而胤以沖之子獨免,謂沖忠耳。
桓溫死,謝安、王彪之正綱紀以匡晉室,北府兵彊,荊、江氣折,沖自保其軀命,不敢嘗試,而遂許之以忠,蛇蠍冬蟄而無毒于人,其許之為祥麟威鳳乎?謝玄破苻堅,而沖郁抑以死,推此心也,滅其族焉非濫也。
〖一三〗 慕容超,鮮卑也,而無道以取死亡,不足道矣。
苟有當于人心天理之宜者,君子必表出之,以為彜倫之準則。
超母段氏在秦,姚興挾之以求太樂諸伎,段晖言不宜以私親之故,降尊自屈,先代遺音,不可與人。
封逞言大燕七葉重光,柰何為豎子屈。
嗚呼!此豈有人之心者所忍言乎?超不聽,而盡奉伎樂,北面受诏,而興禮其母而遣之,超于是乎合人心之安以順天理之得矣。
超之竊據一隅而自帝,非天命也;慕容氏乘亂而世濟其兇,非大統也;即其受天之命,承聖王之統,亦豈以天下故而棄置其親于異域哉?舜之視天下也,猶帥芥也,非超之所企及也;而不忍其親之心,則充之而舜也。
舜與蹠之分,豈相縣絕乎?離乎蹠,上達則舜矣。
然則宋高宗之迎母後而割地稱臣于女直,亦許之孝乎?宋高不可以超自解也。
慕容暐之亡,亡于苻氏,苻氏其雠也,姚氏非其雠也。
國非其所滅,君父不為其所俘系,超乘亂而有青土,姚興乘亂而有關中,兩俱割據,以彊弱相役,而固無首足之分,以母故而下之,非忘親而自屈也。
而宋高豈其然乎?況乎其未嘗割世守之土,輸歲币以自敝,僅以工伎之賤者易己罔極之昊天邪? 或曰:“超之迎母并迎其妻,非純孝也。
”嗚呼!君子之求于人也,可以苛察而無已乎?其為迎母矣,而于妻何嫌?且超即欲迎其妻而自屈,亦異于人之為妻而屈者。
當慕容德随垂反叛之日,超母方娠,苻堅囚之,獄吏呼延平竊以逃于羌中而超生,超母感平全其子母之恩,為超娶平女,則呼延氏肉超母子之白骨,而恩亦大矣。
妻為平女,而屈己以迎之歸,亦厚道也,而何嫌焉?段晖、封逞矜血氣以争,而不恤天性之恩,夷之鸷戾者也,不可與嶽鵬舉、胡邦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