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安帝

關燈


    前有呂布,後有劉牢之,勇足以戡亂,而還為亂人。

    嗚呼!豈有數月之閑,俄而為元顯用,而即叛元顯,俄而為桓玄用,而即圖桓玄,能不禍于國、兇于家、戮及其身也乎?劉襲曰:“一人三反,何以自立。

    ”使牢之幸雠其詐,而桓玄受戮,論者将許之以能權;乃牢之殺元,而牢之之禍晉益深,君子豈受其欺哉? 夫君子之道,成則利及天下,不成而不自失。

    其谏也,用則居其位,不用則去之。

    又不然,則延頸以受暴君之刃而已,無可谲也。

    其定亂也,可為則為,直詞正色以衛社稷,不濟,則以身殉而已。

    死者,義也;死不死,命也;有命自天,而俟之以義,人之所助,天之所祐。

    故曰:“履信思乎順,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

    ”大易豈不可與權者哉?秉信非以全身,而身或以保;非以圖功,而功或以成。

    托身失所,而為郗超;欲自免焉,則為溫峤;加之以反覆之無恒,則為牢之。

    峤成而牢之敗,牢之死而超生。

    天之所以禍福者,尤在信與不信哉!論人者以是為準而已矣。

    獎谲詐以徼功,所謂刑戮之民也。

     〖六〗  蕭道成、蕭衍、楊堅、朱溫、石敬瑭、郭威之篡也,皆石勒所謂狐媚以取天下者也,劉裕其愈矣。

    裕之為功于天下也不一,而自力戰以讨孫恩始,破之于海澨,破之于丹徒,破之于郁洲,蹙之窮而赴海以死。

    當其時,桓玄操逆志于上流,道子、元顯亂國政于中朝,王凝之、謝琰以庸劣當巨寇,若鴻毛之試于烈燄。

    微劉裕,晉不亡于桓玄而亡于妖寇;即不亡,而三吳全盛之勢,士民所集,死亡且無遺也。

    裕全力以破賊,而不恤其他,可不謂大功乎?  天子者,天所命也,非一有功而可隻承者也。

    雖然,人相沈溺而無與為功,則天地生物之心,亦困于氣數而不遂,則立大功于天下者,為天之所不棄,必矣。

    故道成、衍、堅、溫、敬瑭、威皆不永其世,而劉宋之祚長,至于今,彭城之族尤盛。

    若夫謝安卻苻堅而懷滄海之心,郭子儀平安、史而終汾陽之節,豈可概望之斯人乎?裕,不學者也;裕之時,僭竊相乘之時也;裕之所事者,無信之劉牢之,事裕者,懷逆徼功之劉穆之、傅亮、謝晦也;是以終于篡而幾與道成等伍。

    當其奮不顧身以與逆賊争生死之日,豈嘗早畜觊觎之情,謂晉祚之終歸己哉?于争亂之世而有取焉,舍裕其誰也? 〖七〗 成敗之數,亦曉然易見矣,而苟非閑世之英傑,無能見者,氣燄之相取相軋有以蕩人之心神,使之回惑也。

    天下不可易者,理也;因乎時而為一動一靜之勢者,幾也。

    桓玄豎子而幹天步,讨之必克,理無可疑矣。

    然君非君,相非相,則理抑不能為之伸;以力相敵,而力尤不可恃;惡容不察其幾哉?  玄犯曆陽,司馬休之走矣,尚之潰矣,玄所畏者,劉牢之擁北府之兵爾。

    牢之固曰:“吾取玄如反手。

    ”牢之即有不軌之心,何必不誅玄而挾功以軋元顯,忽懷異志以附玄,甚矣牢之之詐而愚也。

    唯劉裕見之也審,故與何無忌、劉敬宣極谏牢之,以決于讨玄。

    斯時也,剛決而無容待也,幾也。

    玄已入建業,總百揆,督中外,布置腹心于荊、江、徐、兗、丹陽以為鞏固,而玄抑矯飾以改道子昏亂之政,人情冀得少安。

    牢之乃于斯時欲起而奪之,不克而為玄所削,衆心瓦解,尚思渡江以就高雅之于廣陵,其敗必也。

    敬宣且昏焉,又唯劉裕見之也審,直告牢之以不能,而自還京口,結何無忌以思徐圖。

    斯時也,持重而無患其晚也,幾也。

     夫幾亦易審矣,事後而反觀之,粲然無可疑者。

    而迂疏之士,執一理以忘衆理,則失之;狂狡之徒,見其幾而别挾一機,則尤失之;無他,氣燄之相取相軋,信亂而不信有已亂之幾也。

    裕告無忌曰:“玄若守臣節,則與卿事之。

    ”非僞說也,亂有可已之幾,不可逆也。

    又曰:“不然,當與卿圖之。

    ”則玄已在裕目中矣。

    所謂閑世之英傑能見幾者,如此而已矣,豈有不可測之神智乎?  〖八〗 三吳之苦饑,自昔已然。

    晉元興中,承桓玄閉糴、孫恩阻亂之餘,遂至填溝委壑,幾空城邑,富室衣羅纨、懷金玉而坐斃。

    或曰“俗奢亡度以使然”,固也,而不盡然也。

    三吳之命,縣于荊、江,上流有變,遏抑而無與哺之,則立槁耳。

    自晉之南遷也,建業擁大江而制其外,三吳其腹裡也。

    人懷其安,而土著者不移,僑寓者争托,于是而士民之殷庶,甲乎天下。

    地有限而人餘于地,地不足于養人,曆千餘年而一軌。

    乃三吳者,豈徒東晉之腹裡,建業所恃以立國哉?财賦之盈,曆六代、唐、宋而于今未替,則休養之以固天下之根本,保全千餘年之生齒,而使無凋耗,為元後父母者,惡容不汲汲焉。

     夫人聚則營作之務繁興,财恒有餘而粟恒不足;猶荊、湘土廣人稀,力盡于耕,而它務不遑,粟恒餘而财恒不足。

    以此籌之,則王者因土作貢,求粟于荊、湘,而薄責以财;需财于吳、會,而儉取其粟;是之 夫既厚責粟于三吳矣,無已,則嚴遏糴之禁以互相灌注,有粟者得貨賄焉,有貨賄者得粟焉,一王之土,合以成一家之盈縮,亦兩利之術也。

    是故惡莫大于遏糴,桓玄之惡烈于孫恩矣。

    夫玄據上流,餒三吳以弱朝廷,自以為得計矣,又惡知己既竊晉而有之,則三吳者又己他日之根本也。

    使玄能撫之以乘京口之後,何至一敗而無餘哉?故殃人者,未有不自殃者也。

     〖九〗 桓玄将篡,殺北府舊将之異己者,司馬休之、劉敬宣、高雅之相率奔燕,棄故國而遠即于異類,為劉昶、蕭寶寅之先驅。

    夫諸子亦各有其志行,豈其豫謀此汙下之計為藏身之固哉?迫于死而不暇擇爾。

    雖然,其為棄人于兩閑,固自取之也。

    桓玄之逆,非徒禍在所必避也,禍即不及,而豈忍為之屈。

    諸子據山陽以讨玄,雖不必其忠于晉,而固丈夫之節也,何至周章失措而逃死于鮮卑邪?  夫劉裕亦北府之傑,劉牢之之部曲也,坦然自立于京口而無所懼,玄豈與裕無猜乎?裕自有以為裕,而玄不足以為裕憂也。

    裕之還京口也,以徐圖玄也;乃置玄不較,急擊盧循于東陽而破走之,旋擊徐道覆而大挫之,追盧循至晉安而又敗之,未嘗一日弛其軍旅之事也。

    為晉用而若為玄用,為玄用而實為晉用;威伸于賊,兵習于戰,若不知玄之将篡者,而玄亦無以測其從違;非徒莫測也,雖測之而亦無如之何也。

    故玄妻劉氏勸玄除裕,而玄曰:“吾方平蕩中原,非裕莫可用者。

    一既思用裕,亦固知裕威已建,非己所得而除也。

    玄知裕之不可除,故隐忍而厚待之以俟其隙;裕亦知玄之不能除己,故公然入朝而不疑。

    唯浃歲之閑,三破妖賊,所行者正,所守者堅,人不得而疑,雖疑亦無名以制之也。

    裕居不可勝之地,而制玄有餘矣。

     嗚呼!士當逆亂垂亡憂危沓至之日,詭随則陷于惡,躁競則迷于所向,亦唯為其所可為,為其所得為;而定大謀、成大事者在此,全身保節以不颠沛而逆行者亦在此。

    休之、敬宣、雅之舍己所必為,則雖懷讨逆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