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安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 國之亡,類亡于淫昏暴虐之主,而晉獨不然;前有惠帝,後有安帝,皆行屍視肉,口不知味、耳不知聲者也。
與子之法,定于立适,二君者,皆适長而豫建為太子,宜有天下者也。
藉廢之而更立支庶之賢者,則抑淩越而為彜倫之斁。
雖然,為君父者,苟非寵嬖以喪元良,念宗社之安危,亦奚恤哉?抑非徒前君之責也,大臣有社稷之任,固知不可,而選賢以更立焉,自靖而憂國如家者所宜然也。
乃惠帝之嗣也,衛瓘争之矣,和峤争之矣,賈氏飾僞以欺武帝,而武帝姑息以不決。
若安帝則上下無異辭,而坐聽此不知寒暑饑飽者之為神人主。
夫孝武之淫昏,誠無百年之慮矣,而何大臣之漠然不念也! 司馬道子利其無知而擅之,固已。
王恭猶皎皎者,而抑緘默以處此也,何哉?恭方與道子為難,恐道子執廢适以為名而行其誅逐,天下不知安帝之果不勝任,而被恭以逆名,恭所不敢任也。
道子争權,而人皆懷貳,豈徒恭哉?謝安且不敢任而抱東山之志。
舉國昏昏,授天下于聾瞽,而晉以亡;天也,抑人任其咎矣。
夫安功在社稷,言即不庸,而必無覆宗之禍,何恤而不為君父任知罪之權?若恭也,與其稱兵而死于劉牢之之手也,則何如危言國本以身殉宗社乎?見義不為,而周章失措,則不勇者不可與托國,信夫! 〖二〗 公論者,朝廷之柄也。
小人在位,天下未聞其惡,外臣未受其傷,而台谏争之,大臣主之,斥其奸而屏逐之,則臣民安于下而忘言,即其擊之不勝,而四方猶靜處以聽,知朝廷之終有人而弗難澄汰也。
如是,則不保國之無奸邪,而四海無争衡之禍。
公論之廢于上也,台谏緘脣,大臣塞耳,惡已聞于天下,而倒授公論之柄于外臣,于是而清君側之師起,而禍及宗社。
劉隗、刁協以苛刻失人心而王敦反,庾亮以輕躁損物望而蘇峻反,晉廷之臣,未有持片辭以與隗、協、亮争者;贻彊臣以犯順,宗社幾亡,固有以召之也。
然猶曰隗、協之持論非不正也,庾亮之秉心非不忠也。
若夫司馬道子、王國寶,荒淫貪薉,灼然為晉之蟊賊,孝武雖與同昏,既而疑忌之、疏遠之矣,乃在廷之士,持祿取容,無或以片言摘發而正名其為奸邪者。
于是而外臣測國之無人,以激其不平之氣,王恭、殷仲堪建鼓以鳴,而不軌之桓玄藉之以逞。
公論操于下,而朝廷為養奸之淵薮,天下靡然效順于逆臣,誰使之然邪? 或曰:道子帝之母弟,國寶居奧窔以交熒,未易除也。
夫苟懷忠自靖,則以頸血濺奸邪,而何憚于彊禦?道子者,尤昏庸而弗難控制者也。
孝武崩,國寶扣宮門求入,王爽拒之則止矣;王恭反,車胤以危言動之,國寶即解職待罪,而道子弗難殺之矣,是可鞭箠使而銜勒馭者也。
孝武疑道子之專,而徐邈進漢文、淮南之邪說;國寶就王珣與謀,而珣猶有卿非曹爽之遊詞;在廷之臣胥若此矣。
遠迩憤盈之氣,決發以逞,非特恭與仲堪,即桓玄之蓄逆不可揜,而天下從之以風靡,勢之所必至也。
謝安沒而晉無大臣;謝安為門戶計以退處,而晉早無親臣矣。
谏诤之職久廢,士相習于迂緩,相尚以苟容,晉更不得謂有群臣矣。
方州重于朝廷,是非操于牧督,相尋而亂,終六代之世,假趙鞅晉陽之名以行篡弑,至唐而後定。
故言路者,國之命也,言路蕪絕而能不亂者,未之有也。
〖三〗 割地以封功臣,三代之制也,施之後世,則危亡之始禍矣;而割邊徼之區以與有功之酋,害尤烈焉。
古諸侯之有國,自其先世而已然,安于侯服舊矣。
易姓革命而有所滅,以有所建,授之于功臣而大小相錯,同姓異姓庶姓相閑,互相制而不相下,抑制其貢享觐問之禮,納之于軌物,而厚用其材,則封殖自大、以窺伺神器之心無從而作。
然而荊、吳、徐、越抗顔以亂中夏,高宗憊于三年,宣王勞于南伐,迄春秋之季,愈無甯日矣。
自秦罷侯置守,而天下皆天子之土矣。
天子受土于天而宰制之于己,亦非私也;割以與人,則是私有而私授之也。
邊徼之有閑地,提封不得而畝之,疑為委餘而不足惜,然而在我為委餘者,在彼為奧區,經理其物産,生聚其人民,未有不為我有者也。
拓拔氏以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攻燕有功,割地三百裡以封之,其後爾朱氏卒為拓拔氏之憂,而國因以亡,非千秋之明鑒也乎?建州之棄二百餘年,而禍發不救,胡未之考也? 或曰:一荒遠之土,委諸其人,若蜀、滇、黔、粵之土官,雖有叛者而旋滅,其何傷?”非也。
蜀、滇、黔、粵土夷之地,本非吾有也,羁縻之而已。
世其土,服其官,彼亦有保宗全世之情而不敢妄以逞;一逞而固有反顧之心,戀其棧豆,則迫而攻之也易。
若土已入我職貢,而以骁悍為我立功矣,取非其所世有者裨益之而長其雄心,其始也,徼幸而無所恤,其繼也,屢進而無所止,一有怨隙,乘事會以狂起,其尚有所顧忌乎?拓拔氏虛六鎮不為郡縣,自秀容川始也,禍之所必生也。
棄地者棄其國,甯有爽與? 〖四〗 天下多故,言兵者競起,兵不可以言言者也。
孫、吳之言,切于情勢,近于事理矣,而當時用之,偶一勝而不足以興。
讀其書者,未有能制勝者也,況其濫而下者乎?道不足則倚謀,謀不足則倚勇,勇不足則倚地,地不足則倚天,天不足則倚鬼。
倚鬼,則敵知其舉無可倚矣。
倚鬼,則将吏士卒交釋其憂勤,智者知其無成而心先亂,愚者幸其有成而妄自驕,兵敗身死,以殉術士巫觋之妖,未有免者。
然而術士巫觋之說,終淫于言兵者之口,其說炙毂,其書汗牛,天下多故,乘之以興,無亂人非亂世也。
王凝之奉天師道,請鬼兵禦賊,而死于孫恩;殷仲堪奉天師道,不吝财賄以請禱,而死于桓玄;段業信蔔筮巫觋,而死于沮渠蒙遜。
鬼者,死之徒也,與鬼為徒,而早近于死。
況以封疆人民倚于恍惚無實之妖邪,而贻國以亡,陷民于死;若是者,見絕于天,未有不喪其身首者也。
段業,竊也;仲堪,叛也;天奪其魄,以迷于鬼,而死也固宜。
王凝之清族雅士,分符治郡,以此戕身而誤國,不亦愚乎?凝之之奉妖也,曰其世奉也,則王羲之不能辭其咎矣。
妖邪繁興,附于兵家之言,世所号為賢者且惑焉。
郭京以陷城,申甫以喪師,金禦史聲秉大節以不貳于生死,而亦惑焉,白圭之玷也。
丁甲也,壬遁奇禽也,火珠林也,乞靈于關壯缪及玄武之神也,皆言兵者之所倚也。
其書不焚,其祀不毀,惑世誣民,亂人不可戢矣。
〖五〗 論史者之獎權謀、堕信義,自蘇洵氏而淫辭逞。
近有李贽者,益鼓其狂瀾而惑民倍烈。
谏則滑稽也,治則朝四暮三也,謀則陽與陰取也。
幸而成,遂以诮君子之誠悫,曰未可與權。
其反覆變詐之不雠,以禍于國、兇于家、戮及其身,則諱之而不言。
故溫峤之陽親王敦而陰背之,非無功于晉矣,然非其早卒,君子不能保其終為晉社稷之臣也,何也?響背無恒,而忠孝必薄也
與子之法,定于立适,二君者,皆适長而豫建為太子,宜有天下者也。
藉廢之而更立支庶之賢者,則抑淩越而為彜倫之斁。
雖然,為君父者,苟非寵嬖以喪元良,念宗社之安危,亦奚恤哉?抑非徒前君之責也,大臣有社稷之任,固知不可,而選賢以更立焉,自靖而憂國如家者所宜然也。
乃惠帝之嗣也,衛瓘争之矣,和峤争之矣,賈氏飾僞以欺武帝,而武帝姑息以不決。
若安帝則上下無異辭,而坐聽此不知寒暑饑飽者之為神人主。
夫孝武之淫昏,誠無百年之慮矣,而何大臣之漠然不念也! 司馬道子利其無知而擅之,固已。
王恭猶皎皎者,而抑緘默以處此也,何哉?恭方與道子為難,恐道子執廢适以為名而行其誅逐,天下不知安帝之果不勝任,而被恭以逆名,恭所不敢任也。
道子争權,而人皆懷貳,豈徒恭哉?謝安且不敢任而抱東山之志。
舉國昏昏,授天下于聾瞽,而晉以亡;天也,抑人任其咎矣。
夫安功在社稷,言即不庸,而必無覆宗之禍,何恤而不為君父任知罪之權?若恭也,與其稱兵而死于劉牢之之手也,則何如危言國本以身殉宗社乎?見義不為,而周章失措,則不勇者不可與托國,信夫! 〖二〗 公論者,朝廷之柄也。
小人在位,天下未聞其惡,外臣未受其傷,而台谏争之,大臣主之,斥其奸而屏逐之,則臣民安于下而忘言,即其擊之不勝,而四方猶靜處以聽,知朝廷之終有人而弗難澄汰也。
如是,則不保國之無奸邪,而四海無争衡之禍。
公論之廢于上也,台谏緘脣,大臣塞耳,惡已聞于天下,而倒授公論之柄于外臣,于是而清君側之師起,而禍及宗社。
劉隗、刁協以苛刻失人心而王敦反,庾亮以輕躁損物望而蘇峻反,晉廷之臣,未有持片辭以與隗、協、亮争者;贻彊臣以犯順,宗社幾亡,固有以召之也。
然猶曰隗、協之持論非不正也,庾亮之秉心非不忠也。
若夫司馬道子、王國寶,荒淫貪薉,灼然為晉之蟊賊,孝武雖與同昏,既而疑忌之、疏遠之矣,乃在廷之士,持祿取容,無或以片言摘發而正名其為奸邪者。
于是而外臣測國之無人,以激其不平之氣,王恭、殷仲堪建鼓以鳴,而不軌之桓玄藉之以逞。
公論操于下,而朝廷為養奸之淵薮,天下靡然效順于逆臣,誰使之然邪? 或曰:道子帝之母弟,國寶居奧窔以交熒,未易除也。
夫苟懷忠自靖,則以頸血濺奸邪,而何憚于彊禦?道子者,尤昏庸而弗難控制者也。
孝武崩,國寶扣宮門求入,王爽拒之則止矣;王恭反,車胤以危言動之,國寶即解職待罪,而道子弗難殺之矣,是可鞭箠使而銜勒馭者也。
孝武疑道子之專,而徐邈進漢文、淮南之邪說;國寶就王珣與謀,而珣猶有卿非曹爽之遊詞;在廷之臣胥若此矣。
遠迩憤盈之氣,決發以逞,非特恭與仲堪,即桓玄之蓄逆不可揜,而天下從之以風靡,勢之所必至也。
謝安沒而晉無大臣;謝安為門戶計以退處,而晉早無親臣矣。
谏诤之職久廢,士相習于迂緩,相尚以苟容,晉更不得謂有群臣矣。
方州重于朝廷,是非操于牧督,相尋而亂,終六代之世,假趙鞅晉陽之名以行篡弑,至唐而後定。
故言路者,國之命也,言路蕪絕而能不亂者,未之有也。
〖三〗 割地以封功臣,三代之制也,施之後世,則危亡之始禍矣;而割邊徼之區以與有功之酋,害尤烈焉。
古諸侯之有國,自其先世而已然,安于侯服舊矣。
易姓革命而有所滅,以有所建,授之于功臣而大小相錯,同姓異姓庶姓相閑,互相制而不相下,抑制其貢享觐問之禮,納之于軌物,而厚用其材,則封殖自大、以窺伺神器之心無從而作。
然而荊、吳、徐、越抗顔以亂中夏,高宗憊于三年,宣王勞于南伐,迄春秋之季,愈無甯日矣。
自秦罷侯置守,而天下皆天子之土矣。
天子受土于天而宰制之于己,亦非私也;割以與人,則是私有而私授之也。
邊徼之有閑地,提封不得而畝之,疑為委餘而不足惜,然而在我為委餘者,在彼為奧區,經理其物産,生聚其人民,未有不為我有者也。
拓拔氏以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攻燕有功,割地三百裡以封之,其後爾朱氏卒為拓拔氏之憂,而國因以亡,非千秋之明鑒也乎?建州之棄二百餘年,而禍發不救,胡未之考也? 或曰:一荒遠之土,委諸其人,若蜀、滇、黔、粵之土官,雖有叛者而旋滅,其何傷?”非也。
蜀、滇、黔、粵土夷之地,本非吾有也,羁縻之而已。
世其土,服其官,彼亦有保宗全世之情而不敢妄以逞;一逞而固有反顧之心,戀其棧豆,則迫而攻之也易。
若土已入我職貢,而以骁悍為我立功矣,取非其所世有者裨益之而長其雄心,其始也,徼幸而無所恤,其繼也,屢進而無所止,一有怨隙,乘事會以狂起,其尚有所顧忌乎?拓拔氏虛六鎮不為郡縣,自秀容川始也,禍之所必生也。
棄地者棄其國,甯有爽與? 〖四〗 天下多故,言兵者競起,兵不可以言言者也。
孫、吳之言,切于情勢,近于事理矣,而當時用之,偶一勝而不足以興。
讀其書者,未有能制勝者也,況其濫而下者乎?道不足則倚謀,謀不足則倚勇,勇不足則倚地,地不足則倚天,天不足則倚鬼。
倚鬼,則敵知其舉無可倚矣。
倚鬼,則将吏士卒交釋其憂勤,智者知其無成而心先亂,愚者幸其有成而妄自驕,兵敗身死,以殉術士巫觋之妖,未有免者。
然而術士巫觋之說,終淫于言兵者之口,其說炙毂,其書汗牛,天下多故,乘之以興,無亂人非亂世也。
王凝之奉天師道,請鬼兵禦賊,而死于孫恩;殷仲堪奉天師道,不吝财賄以請禱,而死于桓玄;段業信蔔筮巫觋,而死于沮渠蒙遜。
鬼者,死之徒也,與鬼為徒,而早近于死。
況以封疆人民倚于恍惚無實之妖邪,而贻國以亡,陷民于死;若是者,見絕于天,未有不喪其身首者也。
段業,竊也;仲堪,叛也;天奪其魄,以迷于鬼,而死也固宜。
王凝之清族雅士,分符治郡,以此戕身而誤國,不亦愚乎?凝之之奉妖也,曰其世奉也,則王羲之不能辭其咎矣。
妖邪繁興,附于兵家之言,世所号為賢者且惑焉。
郭京以陷城,申甫以喪師,金禦史聲秉大節以不貳于生死,而亦惑焉,白圭之玷也。
丁甲也,壬遁奇禽也,火珠林也,乞靈于關壯缪及玄武之神也,皆言兵者之所倚也。
其書不焚,其祀不毀,惑世誣民,亂人不可戢矣。
〖五〗 論史者之獎權謀、堕信義,自蘇洵氏而淫辭逞。
近有李贽者,益鼓其狂瀾而惑民倍烈。
谏則滑稽也,治則朝四暮三也,謀則陽與陰取也。
幸而成,遂以诮君子之誠悫,曰未可與權。
其反覆變詐之不雠,以禍于國、兇于家、戮及其身,則諱之而不言。
故溫峤之陽親王敦而陰背之,非無功于晉矣,然非其早卒,君子不能保其終為晉社稷之臣也,何也?響背無恒,而忠孝必薄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