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孝武帝
關燈
小
中
大
下而敗天下,必也。
故曰愚者之狂藥也。
舍其躬之得失,不考鏡于公非,日取人之貞邪,待左右以為耳目,其亡速于桀、纣,不亦傷乎! 範甯為豫章太守,遣十五議曹下屬城采求風政,吏假還,訊問官長得失;是道也,不自問己過而問人,以聾為聰之道也。
徐邈責之曰:“欲為左右耳目,無非小人,善惡倒置,讒谄并進,可不戒哉!”治道學術,斯言盡之矣。
〖九〗 有才皆可用也,用之皆可正也,存乎樹人者而已矣。
操樹人之權者,君也。
君能樹人,大臣贊之;君弗能樹人,責在大臣矣。
君弗能樹人,而掣大臣以弗能有為,大臣有辭也。
君不令,而社稷之安危身任之,康濟之功已著見,而為天下所倚重,乃及身而止,不能樹人以持數世之危,俾免于亡,大臣無可辭矣。
王導、謝安,皆晉社稷之臣也。
導庇其族而不能公之天下,故庾亮得而閑之;然其沒也,猶有郗鑒、王彪之、謝安以持晉室之危,雖非導之所托,而樹之者猶導也。
安以族盛而遠嫌,不私其子弟可矣,當其身而道子以亂,迨其後而桓玄以篡,廷無端方嚴正之士,居端揆以鎮奸邪,不于安責,将誰責而可哉? 老氏曰:“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
”安,學于老氏者也,故能以力建大勳之子弟,使遠引以全名,而宗族雖有賢者,皆無列于朝右,以是為順天興廢之理與?夫君子之進也,有先之者;其退也,有後之者。
退而無以後之,則已成之緒,與身俱沒,而宗社生民不被其澤。
既已為公輔,建不世之勳,則宗社生民,即厥躬之休戚矣。
全身而避名,知衰而聽命,抑豈所謂善退者哉?退之難于進也久矣。
未退之日而早為退之地,非樹人其何以退乎? 或曰:時未有人也。
夫王雅、王恭、殷仲堪、王珣之徒,躁而敗者,望不重也,養不純也。
養其剛烈之氣,檠括以正之,崇其位望,以止其浮誇,此諸人者固皆可用,用而皆可正者也。
安弗能養以戢其驕,授之昏湎之主以導于诐,于是乎輕僄以從主之私,而激成上下相争之勢。
安存而政已亂,安沒而國已傾,則舉生平之志操勳名與廟社河山而消隕,安之退,一退而無餘矣。
天之道,功成而退,春授之夏,冬授之春,元氣相嬗于無垠,豫養其穉而後息其老,故四序循環而相與終古。
老氏不足以見此,而安是之學也。
史魚不能進蘧伯玉,死以為慚,此則老氏所謂死而不亡者也。
〖一○〗 慕容寶定士族舊籍,分清濁,閱戶口,罷軍營封蔭之戶,而士民嗟怨。
夷狄而效先王之法,未有不亡者也。
以德仁興者,以德仁繼其業;以威力興者,以威力延其命。
沐猴冠而為時大妖,先王之道不可竊,亦嚴矣哉!以威力起者,始終尚乎威力,猶一緻也。
绌其威力,則威力既替矣,竊其德仁,固未足以為德仁也。
父驢母馬,其生為驘,驘則生絕矣,相雜而類不延,天之道、物之理也。
自苻堅之敗,北方瓜分而雲擾,各恃其部曲以彈壓士民而用之,無非濁也。
純乎濁而清之,清者非清,濁者失據,人民不靖,部曲離心,不亡何待焉? 雖然,天下之濁極矣,威力橫行而貧弱無告,固不可以永也。
慕容氏以亡,而拓拔氏承之以稍息,噞喁汙薉之氣,相延相俟以待隋、唐,則寶取亡之道,又未必非天下之生機也。
士民怨之,彼士民者,又惡足與計恩怨哉? 〖一一〗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,小人之澤五世而斬,或且不及五世而無餘,君子深悲其後也。
永嘉之亂,中原淪陷,劉琨不能保其軀命,張駿不能世其忠貞,而汾陰薛氏,聚族阻河自保,不仕劉、石、苻氏者數十年;姚興稱帝于關中,禮征薛彊,授以将軍之号,遂降興而導之以取蒲坂。
悲夫,志士以九族殉中夏,經營于鋒刃之下,贻子孫以磐石之安、衣冠之澤,而子孫隕落之也。
虛名小利動不肖之心魂,而忘其祖父,彼先世英拔峻毅之氣,怨恫于幽,而子孫或且以為榮焉,有如是夫! 姚興之盛也不如苻氏,其暴也不如劉、石,遲之數年而興死矣、泓滅矣,拓拔氏尤能容我而無殄滅之憂者,俟之俟之,隋興而以清白子孫為禹甸之士民,豈遽不可?然而終不及待也。
一失其身,而曆世之流風以墜。
前之人亦自靖而已矣,遑恤我後哉?溧陽史氏以建文舊臣,三世不入庠序,而史鑒之名淩王鏊而上之,何史氏之多幸也!
故曰愚者之狂藥也。
舍其躬之得失,不考鏡于公非,日取人之貞邪,待左右以為耳目,其亡速于桀、纣,不亦傷乎! 範甯為豫章太守,遣十五議曹下屬城采求風政,吏假還,訊問官長得失;是道也,不自問己過而問人,以聾為聰之道也。
徐邈責之曰:“欲為左右耳目,無非小人,善惡倒置,讒谄并進,可不戒哉!”治道學術,斯言盡之矣。
〖九〗 有才皆可用也,用之皆可正也,存乎樹人者而已矣。
操樹人之權者,君也。
君能樹人,大臣贊之;君弗能樹人,責在大臣矣。
君弗能樹人,而掣大臣以弗能有為,大臣有辭也。
君不令,而社稷之安危身任之,康濟之功已著見,而為天下所倚重,乃及身而止,不能樹人以持數世之危,俾免于亡,大臣無可辭矣。
王導、謝安,皆晉社稷之臣也。
導庇其族而不能公之天下,故庾亮得而閑之;然其沒也,猶有郗鑒、王彪之、謝安以持晉室之危,雖非導之所托,而樹之者猶導也。
安以族盛而遠嫌,不私其子弟可矣,當其身而道子以亂,迨其後而桓玄以篡,廷無端方嚴正之士,居端揆以鎮奸邪,不于安責,将誰責而可哉? 老氏曰:“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
”安,學于老氏者也,故能以力建大勳之子弟,使遠引以全名,而宗族雖有賢者,皆無列于朝右,以是為順天興廢之理與?夫君子之進也,有先之者;其退也,有後之者。
退而無以後之,則已成之緒,與身俱沒,而宗社生民不被其澤。
既已為公輔,建不世之勳,則宗社生民,即厥躬之休戚矣。
全身而避名,知衰而聽命,抑豈所謂善退者哉?退之難于進也久矣。
未退之日而早為退之地,非樹人其何以退乎? 或曰:時未有人也。
夫王雅、王恭、殷仲堪、王珣之徒,躁而敗者,望不重也,養不純也。
養其剛烈之氣,檠括以正之,崇其位望,以止其浮誇,此諸人者固皆可用,用而皆可正者也。
安弗能養以戢其驕,授之昏湎之主以導于诐,于是乎輕僄以從主之私,而激成上下相争之勢。
安存而政已亂,安沒而國已傾,則舉生平之志操勳名與廟社河山而消隕,安之退,一退而無餘矣。
天之道,功成而退,春授之夏,冬授之春,元氣相嬗于無垠,豫養其穉而後息其老,故四序循環而相與終古。
老氏不足以見此,而安是之學也。
史魚不能進蘧伯玉,死以為慚,此則老氏所謂死而不亡者也。
〖一○〗 慕容寶定士族舊籍,分清濁,閱戶口,罷軍營封蔭之戶,而士民嗟怨。
夷狄而效先王之法,未有不亡者也。
以德仁興者,以德仁繼其業;以威力興者,以威力延其命。
沐猴冠而為時大妖,先王之道不可竊,亦嚴矣哉!以威力起者,始終尚乎威力,猶一緻也。
绌其威力,則威力既替矣,竊其德仁,固未足以為德仁也。
父驢母馬,其生為驘,驘則生絕矣,相雜而類不延,天之道、物之理也。
自苻堅之敗,北方瓜分而雲擾,各恃其部曲以彈壓士民而用之,無非濁也。
純乎濁而清之,清者非清,濁者失據,人民不靖,部曲離心,不亡何待焉? 雖然,天下之濁極矣,威力橫行而貧弱無告,固不可以永也。
慕容氏以亡,而拓拔氏承之以稍息,噞喁汙薉之氣,相延相俟以待隋、唐,則寶取亡之道,又未必非天下之生機也。
士民怨之,彼士民者,又惡足與計恩怨哉? 〖一一〗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,小人之澤五世而斬,或且不及五世而無餘,君子深悲其後也。
永嘉之亂,中原淪陷,劉琨不能保其軀命,張駿不能世其忠貞,而汾陰薛氏,聚族阻河自保,不仕劉、石、苻氏者數十年;姚興稱帝于關中,禮征薛彊,授以将軍之号,遂降興而導之以取蒲坂。
悲夫,志士以九族殉中夏,經營于鋒刃之下,贻子孫以磐石之安、衣冠之澤,而子孫隕落之也。
虛名小利動不肖之心魂,而忘其祖父,彼先世英拔峻毅之氣,怨恫于幽,而子孫或且以為榮焉,有如是夫! 姚興之盛也不如苻氏,其暴也不如劉、石,遲之數年而興死矣、泓滅矣,拓拔氏尤能容我而無殄滅之憂者,俟之俟之,隋興而以清白子孫為禹甸之士民,豈遽不可?然而終不及待也。
一失其身,而曆世之流風以墜。
前之人亦自靖而已矣,遑恤我後哉?溧陽史氏以建文舊臣,三世不入庠序,而史鑒之名淩王鏊而上之,何史氏之多幸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