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明帝
關燈
小
中
大
,又何敢辄生其心。
勒、曜之相攻而未相并,幸也,謀國者不敢恃也。
〖三〗 東晉之臣,可勝大臣之任者,其唯郗公乎!卞令忠貞之士,朝廷之望也,以收人心、易風俗、而安社稷,則未之敢許。
晉之敗,敗于上下縱弛,名黃、老而賓惟貪冒淫逸之是崇。
王衍、謝鲲固無辭其責矣。
乃江左初立,胡寇外偪,叛臣内讧,人士之心,習于放佚而憚于拘維,未易一旦革也。
卞令執法紀以糾之,使人心震慴而知有名教,誠不可無此中流之砥柱。
然充其所為,以懲創而無已,則乍強以所不習,而人思解散,便給之小人日飾以進,抑不保人心之永固而國勢之能安也。
王敦之反,刁協、劉隗之操切激之;蘇峻之反,庾亮之任法激之;障狂瀾而陻之,鲧績之所以弗成也。
故先王憂人心之易弛而流也,勞來之以德教,而不切覈之以事功;移易之以禮樂,而不切督責之以刑名。
臨之象曰:“鹹臨,吉,無不利。
”其感也,不可以臨也。
殷末之俗淫,而二南之化,遊之于苤苢,安之于摽梅。
大弛者反之以大張,大張必窮,而終之以大弛,名為王道,而實為申、商,不覆人之家國者,無幾也。
故卞令厲色立朝以警群臣之蕩佚,不可無也。
而任之以統馭六寓,厝社稷之安,定百官之志,則固未可也。
“夬,揚于王廷。
”暮夜之戎,可勿恤乎! 〖四〗 劉曜圍雒陽,撤金墉之圍,陳于雒西,一戰而被禽以亡。
其敗也,飲博而不恤士卒,輕撤圍以西,狂醉以自陷也,非不聽谏者以阨勒于成臯之失計也。
使曜深溝高壘,斷勒入雒之路,内外不相應,勒一往之銳氣且折,而弗能解金墉之圍,曠日持久,上下有惰歸之氣,求歸不得,亦窦建德之見禽于東京而已。
假令曜分兵以扼成臯,禦人于百裡之外,所遣拒勒之将,固非勒敵,必先挫而潰,則圍雒之軍心盡解,其敗決矣。
勒曰:“盛兵成臯,上策也;阻雒水,次也;坐守雒陽,成禽耳。
”此勒畏曜堅壁以老己,姑為此言以安衆耳,非果然也。
曜撤圍而陳于雒西,望蒲坂以為退步,勒曰:“可賀我矣。
”此則勒之果所欣幸耳。
千裡縣軍,攻人于圍城之下,兵之大忌也。
撤圍分軍以拒人于險,險非我有,而軍心不固。
陳友諒解南昌之圍,而死于鄱湖。
軍一分而不可合,一動而不可止,勒之智足以測此,姑為反語以安衆心,或遂信其實然,勒且笑人于地下矣。
〖五〗 蘇峻之亂,建業殘敝,廷議遷都,王導獨持不可,江左百年之基,導一言以定之,審乎難易之數也。
梁元帝憚建業之凋殘,據江陵之富庶,而速以亡。
然則曹操棄雒陽,遷獻帝于許,其一時之奸謀,以許為兗州之域,而挾天子為己私,非果厭雒陽之敝也。
乃緣此而不能終一天下,亦有繇矣。
所謂難易之數者,宮阙毀敗,邑裡蕭條,人民離散,粟貨罄乏,乍然見之以為至難而未可收攝者也。
乃夫人驚懼之情,移時而定矣,定則複思安其居而贍其生,不待上之贍之也。
故鴻雁之詩曰:“雖則劬勞,其究安宅。
”莫之擾也。
莫之擾,則民各有心,豈必勞來安集之殷勤?而加以勞來安集,則益勸矣。
此似難而實易者也。
若夫固然其難者,則已動而不可複靜之人心是已。
人莫不歆于一時之利用而競趨之,絲粟鹽酪、酒漿雞豚、廬舍帷帟之便利,婦人稚子之所歆,而人情之莫能奪者也。
此凋敝而移之彼,雖徙如歸焉,彼凋敝而又移之他。
君民朝野,日唯延頸四望,睨樂土而苟安,窮年累歲,志在遊移而無定情,其不愈窮愈蹙以之于絕地也無幾矣。
楚遷陳而困,遷壽而危,遷吳而亡,非徒地形之不利也,趨利偷安之情,如回河而西之,必不可得也。
導之言曰:“鎮之以靜,群情自安。
”知人情物理消長往複之幾,而防衆心之流以止之于早,規之已大,持之已定,豈有難知之數哉?庸人未之察耳。
〖六〗 庾亮征蘇峻而激之反,天下怨之,固不能辭其咎矣。
雖然,其志有可原者也。
亮受輔政之命而不自擅也,尊王導于己上,而引郗鑒、卞壺、溫峤以共濟艱難,窦武之所不逮,非直異于梁冀、楊駿已也。
晉之東遷,王氏執國而敦倡為逆,執兵柄者,皆有侵上之志而不可信。
陶侃登天之夢,天下疑焉。
祖約之悖,蘇峻之奸,尤其不可揖盜以入室者也。
以是為侃所怨,以激約、峻之速逆。
特其識量不充,未足以乘高墉而解群悖耳。
如必委曲以延不軌之奸宄于沖人之側,則禍遲而大。
亮免于激成之責,而孔光延王莽、褚淵推道成之罪,其可逃乎? 亮以衛國無術而任罪,司馬溫公乃欲明正典刑以窮其罪,則何以處夫延王敦殺周、戴以偪天子之王導乎?溫峤,人傑也,亮敗竄,而峤敬之不衰,必有以矣。
峻雖反,主雖危,而終平大難者,郗鑒、溫峤也,以死
勒、曜之相攻而未相并,幸也,謀國者不敢恃也。
〖三〗 東晉之臣,可勝大臣之任者,其唯郗公乎!卞令忠貞之士,朝廷之望也,以收人心、易風俗、而安社稷,則未之敢許。
晉之敗,敗于上下縱弛,名黃、老而賓惟貪冒淫逸之是崇。
王衍、謝鲲固無辭其責矣。
乃江左初立,胡寇外偪,叛臣内讧,人士之心,習于放佚而憚于拘維,未易一旦革也。
卞令執法紀以糾之,使人心震慴而知有名教,誠不可無此中流之砥柱。
然充其所為,以懲創而無已,則乍強以所不習,而人思解散,便給之小人日飾以進,抑不保人心之永固而國勢之能安也。
王敦之反,刁協、劉隗之操切激之;蘇峻之反,庾亮之任法激之;障狂瀾而陻之,鲧績之所以弗成也。
故先王憂人心之易弛而流也,勞來之以德教,而不切覈之以事功;移易之以禮樂,而不切督責之以刑名。
臨之象曰:“鹹臨,吉,無不利。
”其感也,不可以臨也。
殷末之俗淫,而二南之化,遊之于苤苢,安之于摽梅。
大弛者反之以大張,大張必窮,而終之以大弛,名為王道,而實為申、商,不覆人之家國者,無幾也。
故卞令厲色立朝以警群臣之蕩佚,不可無也。
而任之以統馭六寓,厝社稷之安,定百官之志,則固未可也。
“夬,揚于王廷。
”暮夜之戎,可勿恤乎! 〖四〗 劉曜圍雒陽,撤金墉之圍,陳于雒西,一戰而被禽以亡。
其敗也,飲博而不恤士卒,輕撤圍以西,狂醉以自陷也,非不聽谏者以阨勒于成臯之失計也。
使曜深溝高壘,斷勒入雒之路,内外不相應,勒一往之銳氣且折,而弗能解金墉之圍,曠日持久,上下有惰歸之氣,求歸不得,亦窦建德之見禽于東京而已。
假令曜分兵以扼成臯,禦人于百裡之外,所遣拒勒之将,固非勒敵,必先挫而潰,則圍雒之軍心盡解,其敗決矣。
勒曰:“盛兵成臯,上策也;阻雒水,次也;坐守雒陽,成禽耳。
”此勒畏曜堅壁以老己,姑為此言以安衆耳,非果然也。
曜撤圍而陳于雒西,望蒲坂以為退步,勒曰:“可賀我矣。
”此則勒之果所欣幸耳。
千裡縣軍,攻人于圍城之下,兵之大忌也。
撤圍分軍以拒人于險,險非我有,而軍心不固。
陳友諒解南昌之圍,而死于鄱湖。
軍一分而不可合,一動而不可止,勒之智足以測此,姑為反語以安衆心,或遂信其實然,勒且笑人于地下矣。
〖五〗 蘇峻之亂,建業殘敝,廷議遷都,王導獨持不可,江左百年之基,導一言以定之,審乎難易之數也。
梁元帝憚建業之凋殘,據江陵之富庶,而速以亡。
然則曹操棄雒陽,遷獻帝于許,其一時之奸謀,以許為兗州之域,而挾天子為己私,非果厭雒陽之敝也。
乃緣此而不能終一天下,亦有繇矣。
所謂難易之數者,宮阙毀敗,邑裡蕭條,人民離散,粟貨罄乏,乍然見之以為至難而未可收攝者也。
乃夫人驚懼之情,移時而定矣,定則複思安其居而贍其生,不待上之贍之也。
故鴻雁之詩曰:“雖則劬勞,其究安宅。
”莫之擾也。
莫之擾,則民各有心,豈必勞來安集之殷勤?而加以勞來安集,則益勸矣。
此似難而實易者也。
若夫固然其難者,則已動而不可複靜之人心是已。
人莫不歆于一時之利用而競趨之,絲粟鹽酪、酒漿雞豚、廬舍帷帟之便利,婦人稚子之所歆,而人情之莫能奪者也。
此凋敝而移之彼,雖徙如歸焉,彼凋敝而又移之他。
君民朝野,日唯延頸四望,睨樂土而苟安,窮年累歲,志在遊移而無定情,其不愈窮愈蹙以之于絕地也無幾矣。
楚遷陳而困,遷壽而危,遷吳而亡,非徒地形之不利也,趨利偷安之情,如回河而西之,必不可得也。
導之言曰:“鎮之以靜,群情自安。
”知人情物理消長往複之幾,而防衆心之流以止之于早,規之已大,持之已定,豈有難知之數哉?庸人未之察耳。
〖六〗 庾亮征蘇峻而激之反,天下怨之,固不能辭其咎矣。
雖然,其志有可原者也。
亮受輔政之命而不自擅也,尊王導于己上,而引郗鑒、卞壺、溫峤以共濟艱難,窦武之所不逮,非直異于梁冀、楊駿已也。
晉之東遷,王氏執國而敦倡為逆,執兵柄者,皆有侵上之志而不可信。
陶侃登天之夢,天下疑焉。
祖約之悖,蘇峻之奸,尤其不可揖盜以入室者也。
以是為侃所怨,以激約、峻之速逆。
特其識量不充,未足以乘高墉而解群悖耳。
如必委曲以延不軌之奸宄于沖人之側,則禍遲而大。
亮免于激成之責,而孔光延王莽、褚淵推道成之罪,其可逃乎? 亮以衛國無術而任罪,司馬溫公乃欲明正典刑以窮其罪,則何以處夫延王敦殺周、戴以偪天子之王導乎?溫峤,人傑也,亮敗竄,而峤敬之不衰,必有以矣。
峻雖反,主雖危,而終平大難者,郗鑒、溫峤也,以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