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明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明帝不夭,中原其複矣乎!天假五胡以亂中夏,氣數之窮也,帝乃早世!王敦之橫,元帝惴惴而崩,帝以幼沖當多難,舉動偉然出人意表,可不謂神武哉?
王敦謀篡,而諷朝廷征己,使帝疑畏憂戚不欲征、而待其黨之相迫,則敦之橫逞矣。
帝坦然手诏征之,若人主征大臣之故事,無所疑畏,而敦固心折不敢入也。
敦欲以王導為司徒,聽之也,導本可為司徒,無所疑也;抑以此獎導為君子,使浣濯其同逆之恥以乃心王室,而解散群臣阿比王氏之戾氣。
于是而導之志移,敦之黨孤,奄奄且死而以篡為下計;區區為難者,錢鳳輩亡賴之徒而已,殄滅之如摧枯矣。
導贻王含之書曰:“昔年佞臣亂朝,人懷不甯,如導之徒,心思外濟。
今則不然,聖主聰明,德洽朝野,凡在人臣,誰不憤歎。
”導之情可見,從王氏者之情可見,天下之大勢,明帝之大略,從可知矣。
折大疑者,處之以信;奠大危者,予之以安。
天假明帝以年,以之收北方離合不定之人心,而乘再闵之亂,吹枯折槁,以複衣冠禮樂之中夏,知其無難也。
帝早沒而不可為矣,悲夫! 〖二〗 君子之過,不害其為君子,唯異于小人之文過而已。
王敦稱兵犯阙,王導荏苒而無所匡正,周顗、戴淵之死,導實與聞,其獲疚于名教也,無可飾也。
故自言曰:“如導之徒,心思外濟。
”蓋劉隗、刁協不擇逆順,逞其私志,欲族誅王氏,而導勢迫于家門之隕獲,不容已于詭随,此亦情之可原而弗容隐飾以欺天下者也。
及敦死而其黨伏誅,谯王丞、戴淵、周顗以死事褒贈,豈非導悔過自反以謝周、戴于地下之日乎?而導猶且狎開門延寇之周劄,違卞壺、郗鑒之谠議,而曰:“劄與谯王、周、戴見有異同,皆人臣之節。
”導若曰劄可盡人臣之節,則吾之于節亦未失也。
假劄以文己之過,而導乃終絕于君子之塗矣。
郗公愛子死而不哭,卞令力疾戰而喪元,二君子者,無諸己非諸人,危言以定褒貶,非導之所能也。
而引咎知非,以無異說于論定之後,夫豈不可?怙慝而欲蓋彌章,不學于君子之道,雖智弗庸也。
成帝 〖一〗 少主立,而大臣屍輔政之名,雖周公之聖,不能已二叔之亂,況其下焉者乎?庾亮不專于己,而引西陽王羕、王導、卞壺、郗鑒、溫峤與俱受托孤之遺诏,避漢季窦、梁之顯責,亮其愈矣,雖然,惡有俱為人臣,徒崇此數人者,持百尹之進退,而可以服天下哉?陶侃之貳,祖約、蘇峻之逆,所必然矣。
夫主少則國政亦必有所裁,大臣不居輔政之任而惡乎可?而有道于此,則固無事立輔政之名,授之以獨馭之權,而疑天下。
無他,唯官常數定,官聯相屬,法紀豫立,而行其所無事焉耳。
三公論道,而使涖庶事,則下侵六卿;百執不相越,而不守其官,則交争。
故六卿百執之可否,三公酌之;而三公唯參可否,不制六卿百執以行其意。
則盈廷多士,若出一人,州牧軍帥,适如其恒。
天子雖幼,中外自輯以協于治,而惡用輔政者代天子而制命邪? 夫古之天子,未嘗任獨斷也,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,雖聰明神武,若無有焉,此之謂無為而治。
守典章以使百工各欽其職,非不為而固無為也。
誠無為矣,則有天子而若無;有天子而若無,則無天子而若有;主雖幼,百尹皆贊治之人,而惡用标輔政之名以疑天下哉? 是以三代之聖王,定家法朝章于天下初定之日,而行之百世,主少國疑之變,皆已豫持之矣。
故三代千八百年,非無沖人踐阼,而大臣無獨攬之威福。
若夫周公之輔政,則在六官未建、宗禮未定之日,武王末受命而不遑,不得已而使公獨任之也。
雖然,讀鸱鸮之詩,而周之危、公之難,亦可見矣。
有聖主興,慮後世不能必長君令嗣之承統也,豫定奕世之規,置天子于有無之外,以虛靜而統天下,則不恃有貴戚舊臣以夾輔。
既無窦、梁擅國之禍而亦不如庾亮之避其名而啟群争。
不然,主幼而國無所受裁,雖欲無輔政者,不可得也。
〖二〗 潰于内者,必決于外。
蘇峻反曆陽而入建業,祖約據壽春以通石勒,然而勒不乘之以入犯者,非勒無狡焉之志也;劉曜破石虎于蒲坂,進圍金墉,勒方急曜而不暇及也。
鹹和三年九月斬蘇峻,十二月勒執曜于雒陽,使遲之一年,峻、約始破,則約迫而導勒以東,晉其糜矣。
故夷狄之相攻,或為中國之利,利以一時耳;而據之以為利,相攻久而相滅,滅而并于一,害乃不救,何利之有乎? “池之竭矣,不雲自瀕”,外迫而内難起也。
“泉之竭矣,不雲自中”,内亂而外患乘也。
昧者乃曰:“外甯必有内憂。
”謂以外患警内,而内憂可弭;則抑有内憂而可弭外之侵陵邪?響令曜、勒不逼,江東不孤,若峻、約之流
帝坦然手诏征之,若人主征大臣之故事,無所疑畏,而敦固心折不敢入也。
敦欲以王導為司徒,聽之也,導本可為司徒,無所疑也;抑以此獎導為君子,使浣濯其同逆之恥以乃心王室,而解散群臣阿比王氏之戾氣。
于是而導之志移,敦之黨孤,奄奄且死而以篡為下計;區區為難者,錢鳳輩亡賴之徒而已,殄滅之如摧枯矣。
導贻王含之書曰:“昔年佞臣亂朝,人懷不甯,如導之徒,心思外濟。
今則不然,聖主聰明,德洽朝野,凡在人臣,誰不憤歎。
”導之情可見,從王氏者之情可見,天下之大勢,明帝之大略,從可知矣。
折大疑者,處之以信;奠大危者,予之以安。
天假明帝以年,以之收北方離合不定之人心,而乘再闵之亂,吹枯折槁,以複衣冠禮樂之中夏,知其無難也。
帝早沒而不可為矣,悲夫! 〖二〗 君子之過,不害其為君子,唯異于小人之文過而已。
王敦稱兵犯阙,王導荏苒而無所匡正,周顗、戴淵之死,導實與聞,其獲疚于名教也,無可飾也。
故自言曰:“如導之徒,心思外濟。
”蓋劉隗、刁協不擇逆順,逞其私志,欲族誅王氏,而導勢迫于家門之隕獲,不容已于詭随,此亦情之可原而弗容隐飾以欺天下者也。
及敦死而其黨伏誅,谯王丞、戴淵、周顗以死事褒贈,豈非導悔過自反以謝周、戴于地下之日乎?而導猶且狎開門延寇之周劄,違卞壺、郗鑒之谠議,而曰:“劄與谯王、周、戴見有異同,皆人臣之節。
”導若曰劄可盡人臣之節,則吾之于節亦未失也。
假劄以文己之過,而導乃終絕于君子之塗矣。
郗公愛子死而不哭,卞令力疾戰而喪元,二君子者,無諸己非諸人,危言以定褒貶,非導之所能也。
而引咎知非,以無異說于論定之後,夫豈不可?怙慝而欲蓋彌章,不學于君子之道,雖智弗庸也。
成帝 〖一〗 少主立,而大臣屍輔政之名,雖周公之聖,不能已二叔之亂,況其下焉者乎?庾亮不專于己,而引西陽王羕、王導、卞壺、郗鑒、溫峤與俱受托孤之遺诏,避漢季窦、梁之顯責,亮其愈矣,雖然,惡有俱為人臣,徒崇此數人者,持百尹之進退,而可以服天下哉?陶侃之貳,祖約、蘇峻之逆,所必然矣。
夫主少則國政亦必有所裁,大臣不居輔政之任而惡乎可?而有道于此,則固無事立輔政之名,授之以獨馭之權,而疑天下。
無他,唯官常數定,官聯相屬,法紀豫立,而行其所無事焉耳。
三公論道,而使涖庶事,則下侵六卿;百執不相越,而不守其官,則交争。
故六卿百執之可否,三公酌之;而三公唯參可否,不制六卿百執以行其意。
則盈廷多士,若出一人,州牧軍帥,适如其恒。
天子雖幼,中外自輯以協于治,而惡用輔政者代天子而制命邪? 夫古之天子,未嘗任獨斷也,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,雖聰明神武,若無有焉,此之謂無為而治。
守典章以使百工各欽其職,非不為而固無為也。
誠無為矣,則有天子而若無;有天子而若無,則無天子而若有;主雖幼,百尹皆贊治之人,而惡用标輔政之名以疑天下哉? 是以三代之聖王,定家法朝章于天下初定之日,而行之百世,主少國疑之變,皆已豫持之矣。
故三代千八百年,非無沖人踐阼,而大臣無獨攬之威福。
若夫周公之輔政,則在六官未建、宗禮未定之日,武王末受命而不遑,不得已而使公獨任之也。
雖然,讀鸱鸮之詩,而周之危、公之難,亦可見矣。
有聖主興,慮後世不能必長君令嗣之承統也,豫定奕世之規,置天子于有無之外,以虛靜而統天下,則不恃有貴戚舊臣以夾輔。
既無窦、梁擅國之禍而亦不如庾亮之避其名而啟群争。
不然,主幼而國無所受裁,雖欲無輔政者,不可得也。
〖二〗 潰于内者,必決于外。
蘇峻反曆陽而入建業,祖約據壽春以通石勒,然而勒不乘之以入犯者,非勒無狡焉之志也;劉曜破石虎于蒲坂,進圍金墉,勒方急曜而不暇及也。
鹹和三年九月斬蘇峻,十二月勒執曜于雒陽,使遲之一年,峻、約始破,則約迫而導勒以東,晉其糜矣。
故夷狄之相攻,或為中國之利,利以一時耳;而據之以為利,相攻久而相滅,滅而并于一,害乃不救,何利之有乎? “池之竭矣,不雲自瀕”,外迫而内難起也。
“泉之竭矣,不雲自中”,内亂而外患乘也。
昧者乃曰:“外甯必有内憂。
”謂以外患警内,而内憂可弭;則抑有内憂而可弭外之侵陵邪?響令曜、勒不逼,江東不孤,若峻、約之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