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東晉元帝
關燈
小
中
大
自此至陳,凡僭僞諸國事俱附六代編年下論之。
〖一〗 扶危定傾,以得人心為本務。
國破君亡,天下喁喁然願得主而事之,人心為易得矣,而未易也;非但其慰安之者非其道也,天下方喁喁然而願得主,抑必天下之固喁喁矣;如其遽自信曰天下固喁喁然願得我而為主,則天下之情解矣。
非其情之所迫求而後應者,則賢者且不能伸其忠孝之願;下此者,擁戴之勳名不歸焉。
于是乎解散躊蹰曰:彼且自立乎其位,而責我之効功以相保。
則雖名分正、威望立,而天下之奔走也不迫。
乃始下獎勸聯絡之诏以縻天下之歸己,而天下不應。
我以獎勸聯絡之情辭縻天下,而天下惡得不驕?故當國破君亡之餘,不待天下之迫而迫自立者,非外逼以亡,則内争以叛。
此豈挾機僞讓之足以動天下哉?無宗國之痛而乘亂以興,則欲為謙讓也不能;其情疑,其氣嚣,則其事躁而不以禮,必矣。
愍帝之立,賈疋等扳之以立而遂自立,則琅邪之在江東,南陽之在秦、隴,雖不與争,而坐視其亡而不救。
匪直二王也,劉琨、慕容廆之在北,張寔之在西,陶侃之在南,皆坐視其亡而不恤。
長安破,愍帝俘,司馬子孫幾于盡矣,琅邪擁衆而居江左,削平内寇,安靖東土,未有舍琅邪而可别為君者。
然而聞長安之變,官屬上尊号而不許,固請而不從,流涕而權即晉王之位。
已而劉琨屢表陳痛哭之辭,慕容廆、段匹磾且合辭以勸進,豫州苟組、冀州邵續、青州曹嶷、甯州王遜,合南北以協請,江東人望紀瞻之流皆敦迫焉,然後踐阼而改元,于是而元帝之位定矣。
無求于天下,而天下求之,則人不容有異志而允安。
東晉之基,成乎一年之需待,此人情天理之極緻。
其讓也,即國之所以立也。
然且有未及待者,張寔也。
寔之戴晉也堅,而擇主也審,南陽王保無待而立,寔舍之而屬望乎江東,寔表至,帝已先立,而寔之志反為之貳,稱建興年号,而不舉太興之正朔,寔豈不願得君而事之哉?亦惡其不待己求而迫自君也。
即此而人心向背之幾可知矣。
為人臣子,抑奉君親之痛而有浮慕弋獲之心,天下測其隐而鄙之,是天理之在秉彜者,不容纖芥之差乎!彼且不自知,而合離之情理自逈别也。
因是而推戴無功者生其忮忌,翼贊有力者挾以驕陵,皆末流之必然矣。
遠人擅命以自尊,權奸懷逆而思逞,國欲存也,其可得乎! 〖二〗 元帝之立也,王氏逼王室而與亢尊,非但王敦之兇悍也,王導之志亦僭矣。
帝乃樹刁協、劉隗于左右,以分其權而自固。
然而卒以取禍者,非帝之不宜樹人以自輔,隗、協之不宜離黨以翼主也;其所以尊主而抑彊宗者,非其道也。
承傾危以立國,倚衆志以圖存,則為勢已孤。
或外有挾尊親之宗藩,或内有挾功名之将相,日陵日夷,而伏篡弑之機,此正君子獨立以靖宗社之時,而糜軀非其所恤。
然君之所急與吾之所以事君者在是,則專心緻志以彌縫之而恐不逮。
即有刑賞之失,政教之弛,風俗之敝,且置之以待主權既尊、國紀既立之後,而必不可迫為張弛,改易前政,以解臣民之心,使權奸得挾以為辭,而誘天下以歸己。
協與隗來足以知此,氣矜而已矣。
恃其剛決之才,标名義以為名,而鉗束天下,一言之非,一事之失,張皇而摘之,于是乎盈廷之怨起,而王氏之黨益堅。
非臣民之叛上而即彼也,乍拂其情者激之也。
孟子曰:“不得罪于巨室。
”非謂唯巨室之是聽也,不得罪于臣民,巨室弗能加之罪也。
沈靜以收人心,而起衰救敝之人作,且從容以俟人心之定,則權臣自戢,而外侮以消。
況名法綜核為物情所駭者,其可迫求之以拂衆怒也乎!方正學未之逮也,隗與協又何
〖一〗 扶危定傾,以得人心為本務。
國破君亡,天下喁喁然願得主而事之,人心為易得矣,而未易也;非但其慰安之者非其道也,天下方喁喁然而願得主,抑必天下之固喁喁矣;如其遽自信曰天下固喁喁然願得我而為主,則天下之情解矣。
非其情之所迫求而後應者,則賢者且不能伸其忠孝之願;下此者,擁戴之勳名不歸焉。
于是乎解散躊蹰曰:彼且自立乎其位,而責我之効功以相保。
則雖名分正、威望立,而天下之奔走也不迫。
乃始下獎勸聯絡之诏以縻天下之歸己,而天下不應。
我以獎勸聯絡之情辭縻天下,而天下惡得不驕?故當國破君亡之餘,不待天下之迫而迫自立者,非外逼以亡,則内争以叛。
此豈挾機僞讓之足以動天下哉?無宗國之痛而乘亂以興,則欲為謙讓也不能;其情疑,其氣嚣,則其事躁而不以禮,必矣。
愍帝之立,賈疋等扳之以立而遂自立,則琅邪之在江東,南陽之在秦、隴,雖不與争,而坐視其亡而不救。
匪直二王也,劉琨、慕容廆之在北,張寔之在西,陶侃之在南,皆坐視其亡而不恤。
長安破,愍帝俘,司馬子孫幾于盡矣,琅邪擁衆而居江左,削平内寇,安靖東土,未有舍琅邪而可别為君者。
然而聞長安之變,官屬上尊号而不許,固請而不從,流涕而權即晉王之位。
已而劉琨屢表陳痛哭之辭,慕容廆、段匹磾且合辭以勸進,豫州苟組、冀州邵續、青州曹嶷、甯州王遜,合南北以協請,江東人望紀瞻之流皆敦迫焉,然後踐阼而改元,于是而元帝之位定矣。
無求于天下,而天下求之,則人不容有異志而允安。
東晉之基,成乎一年之需待,此人情天理之極緻。
其讓也,即國之所以立也。
然且有未及待者,張寔也。
寔之戴晉也堅,而擇主也審,南陽王保無待而立,寔舍之而屬望乎江東,寔表至,帝已先立,而寔之志反為之貳,稱建興年号,而不舉太興之正朔,寔豈不願得君而事之哉?亦惡其不待己求而迫自君也。
即此而人心向背之幾可知矣。
為人臣子,抑奉君親之痛而有浮慕弋獲之心,天下測其隐而鄙之,是天理之在秉彜者,不容纖芥之差乎!彼且不自知,而合離之情理自逈别也。
因是而推戴無功者生其忮忌,翼贊有力者挾以驕陵,皆末流之必然矣。
遠人擅命以自尊,權奸懷逆而思逞,國欲存也,其可得乎! 〖二〗 元帝之立也,王氏逼王室而與亢尊,非但王敦之兇悍也,王導之志亦僭矣。
帝乃樹刁協、劉隗于左右,以分其權而自固。
然而卒以取禍者,非帝之不宜樹人以自輔,隗、協之不宜離黨以翼主也;其所以尊主而抑彊宗者,非其道也。
承傾危以立國,倚衆志以圖存,則為勢已孤。
或外有挾尊親之宗藩,或内有挾功名之将相,日陵日夷,而伏篡弑之機,此正君子獨立以靖宗社之時,而糜軀非其所恤。
然君之所急與吾之所以事君者在是,則專心緻志以彌縫之而恐不逮。
即有刑賞之失,政教之弛,風俗之敝,且置之以待主權既尊、國紀既立之後,而必不可迫為張弛,改易前政,以解臣民之心,使權奸得挾以為辭,而誘天下以歸己。
協與隗來足以知此,氣矜而已矣。
恃其剛決之才,标名義以為名,而鉗束天下,一言之非,一事之失,張皇而摘之,于是乎盈廷之怨起,而王氏之黨益堅。
非臣民之叛上而即彼也,乍拂其情者激之也。
孟子曰:“不得罪于巨室。
”非謂唯巨室之是聽也,不得罪于臣民,巨室弗能加之罪也。
沈靜以收人心,而起衰救敝之人作,且從容以俟人心之定,則權臣自戢,而外侮以消。
況名法綜核為物情所駭者,其可迫求之以拂衆怒也乎!方正學未之逮也,隗與協又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