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東晉元帝
關燈
小
中
大
足以及此!
〖三〗
宗國淪亡,孤臣遠處,而求自靖之道,豈有他哉?直緻之而已矣。
可為者為之,為之而成,天成之也;為之而敗,吾之志初不避敗也。
如行鳥道者,前無所畏,後無所卻,傍無可迤,唯遵路以往而已爾。
旁睨焉而欲假一徑以行吾志,甚則禍及天下,不甚則喪其身,為無名之死而已。
劉琨之托于段匹磾是也。
非我類者,心不可得而知,迹不可得而尋,頃刻之變不可得而測,與處一日,而萬端之詭詐伏于談笑,而孰其知之?琨乃以孤立之身,遊于豺狼之窟,欲志之伸也,必不可得;即欲以頸血濺劉聰、石勒,報晉之宗社也,抑必不能;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。
以琨之忠,身死族夷,抱志長埋于荒遠,且如此矣;下此者,陷于逆而為天下僇,亦終以不保其血胤。
功則無功也,死則必死也,何樂乎其為此也!故曰直緻之而已矣。
〖四〗 忌裨将之有功,惡人之獎之,恐為人用,背己以去,且将軋己而上之,此武人之恒态也。
陳川之将李頭,力戰有功,祖逖厚遇之,頭感逖,願為之屬,川疑忌而殺頭以降石勒,于是而汴、之閑大亂而不能定。
嗚呼!此将将者之所以難也。
知武人之情,而不逆其所忌者,則知權矣。
非但畏彼之怨怒而曲徇之也,道固存焉,權即正也。
三軍之士,智者、勇者,勤敏而效死者多矣。
智勇以效死而踰于主帥者有矣;而既已隸于人而受命,則綱紀存焉。
綱紀者,人君之以統天下,元戎之以統群帥,群帥之以統偏裨者也。
夫既已使之統,而又以不測之恩威、唯一時之功罪以行賞罰,則雖得其宜,而綱紀先亂。
綱紀亂,則将帥無以統偏裨,元戎無以統将帥;失其因仍絡貫之條理,而天子且無以統元戎。
故韓信下燕、趙,平三齊,豈一手一足之烈哉!其智勇效死以成信之功者多矣。
然而漢高知信而止,以李左車之賢智,信方北面受教,而高帝未嘗拔之以受一邑之封。
信曰:“陛下不能将兵,而善将将。
”此之謂與! 既已為其偏裨,則名義存焉;其智勇效死而或為主将之所抑,因之以徐懲其主将可也,非能率吾意而亟行之也。
好惡雖當,而有所不可任;刑賞雖公,而不敢輕;鸠合數十萬人而為之長,一一察其能否以用其恩威,力窮而争以起。
逖之使頭願為之用以背陳川者,任情以行好惡,自謂至公,而不知綱紀為維系人心之樞紐也。
夫逖慷慨英多,而未達大體,即不隕折,吾不敢信其匡複之功可成。
稱周公者,曰“訢訢休休,見善不喜,見惡不怒”。
英君哲相,規模弘遠,豈易及哉! 〖五〗 忠臣志士善保其忠貞者,尤不可以無識;苟無其識,則易動而不謀其終。
謂荀彧之黨曹操以篡漢者,已甚之辭也。
不揣其終,而相沿以往,變故日深,而弗能自拔,彧以是死,而不能避不韪之名,急于行志而識不遠也。
當漢帝困于群兇之日,唯曹操能迎而安之,悠悠天下,舍操其何适焉?操之不可終任,人具知之,而轉念之圖,惟昏于初念;其為智也,不能決兩端于俄頃,迎刃以解,而姑為嘗試,且自謂他日之可有變計,乃不知其終不能也。
是以能早決以潔其身者之謂大智,高瞻其當之矣。
慕容廆之始戴晉也,既定遼東,欲以瞻為将軍,撫心而告之曰:“孤欲與君共清世難,翼戴王室。
”廆慷慨而言之,瞻漠然而應之,郁郁以死,終不為屈,疑為已甚矣。
夫瞻秉戴主之忠,而廆有可因以效忠之牖,姑聽而觀其後也未晚,然而瞻固知其不可恃也。
廆之不可恃以終戴晉也,豈難知哉?抱忠而欲亟試之,則一念遲回,忘廆之能用己而己不能用廆也,則且如苟彧之不決以敗其名節矣。
處空谷而聞足音,則躍然而喜
可為者為之,為之而成,天成之也;為之而敗,吾之志初不避敗也。
如行鳥道者,前無所畏,後無所卻,傍無可迤,唯遵路以往而已爾。
旁睨焉而欲假一徑以行吾志,甚則禍及天下,不甚則喪其身,為無名之死而已。
劉琨之托于段匹磾是也。
非我類者,心不可得而知,迹不可得而尋,頃刻之變不可得而測,與處一日,而萬端之詭詐伏于談笑,而孰其知之?琨乃以孤立之身,遊于豺狼之窟,欲志之伸也,必不可得;即欲以頸血濺劉聰、石勒,報晉之宗社也,抑必不能;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。
以琨之忠,身死族夷,抱志長埋于荒遠,且如此矣;下此者,陷于逆而為天下僇,亦終以不保其血胤。
功則無功也,死則必死也,何樂乎其為此也!故曰直緻之而已矣。
〖四〗 忌裨将之有功,惡人之獎之,恐為人用,背己以去,且将軋己而上之,此武人之恒态也。
陳川之将李頭,力戰有功,祖逖厚遇之,頭感逖,願為之屬,川疑忌而殺頭以降石勒,于是而汴、之閑大亂而不能定。
嗚呼!此将将者之所以難也。
知武人之情,而不逆其所忌者,則知權矣。
非但畏彼之怨怒而曲徇之也,道固存焉,權即正也。
三軍之士,智者、勇者,勤敏而效死者多矣。
智勇以效死而踰于主帥者有矣;而既已隸于人而受命,則綱紀存焉。
綱紀者,人君之以統天下,元戎之以統群帥,群帥之以統偏裨者也。
夫既已使之統,而又以不測之恩威、唯一時之功罪以行賞罰,則雖得其宜,而綱紀先亂。
綱紀亂,則将帥無以統偏裨,元戎無以統将帥;失其因仍絡貫之條理,而天子且無以統元戎。
故韓信下燕、趙,平三齊,豈一手一足之烈哉!其智勇效死以成信之功者多矣。
然而漢高知信而止,以李左車之賢智,信方北面受教,而高帝未嘗拔之以受一邑之封。
信曰:“陛下不能将兵,而善将将。
”此之謂與! 既已為其偏裨,則名義存焉;其智勇效死而或為主将之所抑,因之以徐懲其主将可也,非能率吾意而亟行之也。
好惡雖當,而有所不可任;刑賞雖公,而不敢輕;鸠合數十萬人而為之長,一一察其能否以用其恩威,力窮而争以起。
逖之使頭願為之用以背陳川者,任情以行好惡,自謂至公,而不知綱紀為維系人心之樞紐也。
夫逖慷慨英多,而未達大體,即不隕折,吾不敢信其匡複之功可成。
稱周公者,曰“訢訢休休,見善不喜,見惡不怒”。
英君哲相,規模弘遠,豈易及哉! 〖五〗 忠臣志士善保其忠貞者,尤不可以無識;苟無其識,則易動而不謀其終。
謂荀彧之黨曹操以篡漢者,已甚之辭也。
不揣其終,而相沿以往,變故日深,而弗能自拔,彧以是死,而不能避不韪之名,急于行志而識不遠也。
當漢帝困于群兇之日,唯曹操能迎而安之,悠悠天下,舍操其何适焉?操之不可終任,人具知之,而轉念之圖,惟昏于初念;其為智也,不能決兩端于俄頃,迎刃以解,而姑為嘗試,且自謂他日之可有變計,乃不知其終不能也。
是以能早決以潔其身者之謂大智,高瞻其當之矣。
慕容廆之始戴晉也,既定遼東,欲以瞻為将軍,撫心而告之曰:“孤欲與君共清世難,翼戴王室。
”廆慷慨而言之,瞻漠然而應之,郁郁以死,終不為屈,疑為已甚矣。
夫瞻秉戴主之忠,而廆有可因以效忠之牖,姑聽而觀其後也未晚,然而瞻固知其不可恃也。
廆之不可恃以終戴晉也,豈難知哉?抱忠而欲亟試之,則一念遲回,忘廆之能用己而己不能用廆也,則且如苟彧之不決以敗其名節矣。
處空谷而聞足音,則躍然而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