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愍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愍帝之西入長安,必亡之勢也。
劉聰雖去雒陽,石勒雖去江、淮,而聰在平陽,勒在邺,雒陽已毀,襄、鄧已殘,勒一踰河而即至雒,聰一踰河而即犯關中;長安孤縣于一隅。
亘南北而中絕,二虜夾之,旋發而旋至。
張軌遠在河西,孤軍無輔;李特又割據巴、蜀,而西南之臂斷;天下所僅全者江東耳,而汝、雒荒殘,則聲勢不足以相及;賈疋、索綝、麴允崛起乍合之旅,不足以系九鼎明矣。
周顗等之中道而遁,非葸怯而背義也,知其亡在旦夕,而江東之猶可為後圖也。
長安、自漢以來,蕪曠而不可為奧區久矣。
聰、勒之不急犯而據之也,以其地之不足恃也。
名之為天子之都,而後劉聰欲固獲之矣。
帝不入關,長安未即亡也。
當其時,石勒已舍淮、襄而北矣,雒陽雖生蔓草,而陳、汝、蔡、鄧猶憑楚塞以為固,東則連壽、泗而與江東通其津梁,西則連關、陝而與雍、涼、系其絡脈,此率然之勢,首尾交應之形也。
使愍帝不舍中州,而權定都于陳、許、宛、汝之閒,二虜之不敢即犯辇毂明矣。
疋、綝懷土而挾之以西,人無能與争,而但思逋散,則不亡何待焉?故嗣興于喪亂之餘者,非果英武之姿,不可亟處危地以徼幸,非怯也,所系者重,一危而天下遂傾也。
夫夷狄亦何嘗不畏中國哉?人所胥戴之共主,一再為其所獲,而後知中夏之無人,不足憚也。
苻堅自将以趨淝水,高緯親行以救晉陽,皆以自速其亡,況素不知兵、徒以名義推奉之愍帝乎?智者知此而已;而愚以躁者,乃挾天子為孤注,而诮人畏沮,不量力,不度勢,徒敗人國家,豈有救哉! 然則肅宗擁朔方一隅之地,與天下相隔絕,何為而成收複之功邪?曰:祿山悍而愚,已據長安,意得而無遠志,輕去幽、燕而喪其根本,是朝露将晞者也,故一隅攻之而已足。
聰與勒各據狡兔之窟以相淩壓,方興而未戢,豈孤立之勢所可敵哉?勢因乎時,理因乎勢,智者知此,非可一概以言成敗也。
〖二〗 職官賤而士去其廷,封賞濫而兵逃其汛,天子之權輕,物無與勸,而忠貞幹理者羞與匪人為伍,其情中渙,此成敗之樞機,持之不謹,則瓦解而莫能止。
陳頵谏琅邪以金紫飾士卒,符策委仆隸,非所以正綱紀。
其言得矣。
雖然,天下方亂,人心愈競,死亡相枕,益不厭其榮寵之情,天子蒙塵,夷盜充斥,乃躁人得志以求名位之時也。
重抑之,力裁之,項羽刓\印,而韓信、陳平閑行亟去;張元、吳昊斥于韓、範,而導西夏以倡狂;即才不如韓、陳,狡不加張、吳,乃以効于我而不足,以附夷狄盜賊而有餘;守頵之說,抑無以斂躁動之人心而使順于己。
然則術其窮乎?曰:此非立法于寬嚴之兩塗所可定也。
天子者,化之原也;大臣者,物之所效也。
天子大臣急于功,則人以功為尚矣;急于位,則人以位為榮矣。
儉者,先自儉也,讓者,先自讓也,非可繩人而卑約之者也。
其為崛起而圖王,則緩稱王、緩稱帝,而衆志不争。
其為承亂以興複,則緩于監國、緩于繼統,而人心不競。
漢高之戰成臯也,項羽一日未平,則一日猶與韓、彭、張、吳齒,故韓信請王,終奪之而不敢怨。
光武聽耿弇而早自立,故赤眉已降,而天下之亂方興。
帷幕翼戴之臣,驟起而膺三公之位,其下愈貴,己愈踞其上而益尊,其上益尊,其下愈扳援而上以競貴;更始之廷,人銜王爵,則關内侯、騎都尉之充盈,不可禁也。
嗚呼!得而成,失而敗,成而生,敗而死,宗族縣于刀俎,烏鸢睨其肉骨,奮志以與天争成敗,與人争生死,此志皎然與天下見之,則必有塵視軒冕、铢視金玉之心,而後可鼓舞天下于功名之路。
諸葛公曰:“惟淡泊可以明志。
”君與大臣之志明,則天下臣民之志定,豈恃綜核裁抑以立綱紀哉!倚于寬,倚于嚴,其失均,其敗均矣。
〖三〗 愍帝诏琅邪王睿為左丞相,南陽王保為右丞相,分督陝東西諸軍,令保帥西兵詣長安,睿發江東造雒陽,此危急存亡相須以濟之時也。
琅邪方定江東,不從北伐,視君父之危若罔聞,姑置之而自保其境,信有罪矣。
雖然,以純忠盛德之事責琅邪,而琅邪無辭;若其不能,則愍帝此诏,戲而已矣。
帝之于二王也,名不足以相統,義不足以相長,道不足以相君。
其為皇太子,非天下之必歸心,而賈疋等之所奉也;其為天子也,非諸王之所共戴,麴允、索綝之所扳也。
琅邪承八王之後,幸不為倫、穎、颙、越之争,繇王導諸人有觀時自靖之智,而琅邪之度量弘遠也。
曾是一紙之诏,丞相分陝之虛名,遂足以
劉聰雖去雒陽,石勒雖去江、淮,而聰在平陽,勒在邺,雒陽已毀,襄、鄧已殘,勒一踰河而即至雒,聰一踰河而即犯關中;長安孤縣于一隅。
亘南北而中絕,二虜夾之,旋發而旋至。
張軌遠在河西,孤軍無輔;李特又割據巴、蜀,而西南之臂斷;天下所僅全者江東耳,而汝、雒荒殘,則聲勢不足以相及;賈疋、索綝、麴允崛起乍合之旅,不足以系九鼎明矣。
周顗等之中道而遁,非葸怯而背義也,知其亡在旦夕,而江東之猶可為後圖也。
長安、自漢以來,蕪曠而不可為奧區久矣。
聰、勒之不急犯而據之也,以其地之不足恃也。
名之為天子之都,而後劉聰欲固獲之矣。
帝不入關,長安未即亡也。
當其時,石勒已舍淮、襄而北矣,雒陽雖生蔓草,而陳、汝、蔡、鄧猶憑楚塞以為固,東則連壽、泗而與江東通其津梁,西則連關、陝而與雍、涼、系其絡脈,此率然之勢,首尾交應之形也。
使愍帝不舍中州,而權定都于陳、許、宛、汝之閒,二虜之不敢即犯辇毂明矣。
疋、綝懷土而挾之以西,人無能與争,而但思逋散,則不亡何待焉?故嗣興于喪亂之餘者,非果英武之姿,不可亟處危地以徼幸,非怯也,所系者重,一危而天下遂傾也。
夫夷狄亦何嘗不畏中國哉?人所胥戴之共主,一再為其所獲,而後知中夏之無人,不足憚也。
苻堅自将以趨淝水,高緯親行以救晉陽,皆以自速其亡,況素不知兵、徒以名義推奉之愍帝乎?智者知此而已;而愚以躁者,乃挾天子為孤注,而诮人畏沮,不量力,不度勢,徒敗人國家,豈有救哉! 然則肅宗擁朔方一隅之地,與天下相隔絕,何為而成收複之功邪?曰:祿山悍而愚,已據長安,意得而無遠志,輕去幽、燕而喪其根本,是朝露将晞者也,故一隅攻之而已足。
聰與勒各據狡兔之窟以相淩壓,方興而未戢,豈孤立之勢所可敵哉?勢因乎時,理因乎勢,智者知此,非可一概以言成敗也。
〖二〗 職官賤而士去其廷,封賞濫而兵逃其汛,天子之權輕,物無與勸,而忠貞幹理者羞與匪人為伍,其情中渙,此成敗之樞機,持之不謹,則瓦解而莫能止。
陳頵谏琅邪以金紫飾士卒,符策委仆隸,非所以正綱紀。
其言得矣。
雖然,天下方亂,人心愈競,死亡相枕,益不厭其榮寵之情,天子蒙塵,夷盜充斥,乃躁人得志以求名位之時也。
重抑之,力裁之,項羽刓\印,而韓信、陳平閑行亟去;張元、吳昊斥于韓、範,而導西夏以倡狂;即才不如韓、陳,狡不加張、吳,乃以効于我而不足,以附夷狄盜賊而有餘;守頵之說,抑無以斂躁動之人心而使順于己。
然則術其窮乎?曰:此非立法于寬嚴之兩塗所可定也。
天子者,化之原也;大臣者,物之所效也。
天子大臣急于功,則人以功為尚矣;急于位,則人以位為榮矣。
儉者,先自儉也,讓者,先自讓也,非可繩人而卑約之者也。
其為崛起而圖王,則緩稱王、緩稱帝,而衆志不争。
其為承亂以興複,則緩于監國、緩于繼統,而人心不競。
漢高之戰成臯也,項羽一日未平,則一日猶與韓、彭、張、吳齒,故韓信請王,終奪之而不敢怨。
光武聽耿弇而早自立,故赤眉已降,而天下之亂方興。
帷幕翼戴之臣,驟起而膺三公之位,其下愈貴,己愈踞其上而益尊,其上益尊,其下愈扳援而上以競貴;更始之廷,人銜王爵,則關内侯、騎都尉之充盈,不可禁也。
嗚呼!得而成,失而敗,成而生,敗而死,宗族縣于刀俎,烏鸢睨其肉骨,奮志以與天争成敗,與人争生死,此志皎然與天下見之,則必有塵視軒冕、铢視金玉之心,而後可鼓舞天下于功名之路。
諸葛公曰:“惟淡泊可以明志。
”君與大臣之志明,則天下臣民之志定,豈恃綜核裁抑以立綱紀哉!倚于寬,倚于嚴,其失均,其敗均矣。
〖三〗 愍帝诏琅邪王睿為左丞相,南陽王保為右丞相,分督陝東西諸軍,令保帥西兵詣長安,睿發江東造雒陽,此危急存亡相須以濟之時也。
琅邪方定江東,不從北伐,視君父之危若罔聞,姑置之而自保其境,信有罪矣。
雖然,以純忠盛德之事責琅邪,而琅邪無辭;若其不能,則愍帝此诏,戲而已矣。
帝之于二王也,名不足以相統,義不足以相長,道不足以相君。
其為皇太子,非天下之必歸心,而賈疋等之所奉也;其為天子也,非諸王之所共戴,麴允、索綝之所扳也。
琅邪承八王之後,幸不為倫、穎、颙、越之争,繇王導諸人有觀時自靖之智,而琅邪之度量弘遠也。
曾是一紙之诏,丞相分陝之虛名,遂足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