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愍帝
關燈
小
中
大
鼓舞而折箠使之者哉?名為愍帝之诏,實則索綝、麴允之令而已。
以琅邪為君,以王導諸人為輔,而恬然唯綝與允之令以奔走恐後乎! 綝與允有效忠之心,而不知道也。
度德、量力、相時者,道也。
使二子擁愍帝于長安,而不舍秦王之号,與二王齒,且虛大位以俟有功而論定;則猶可弗使孤危以免帝于俘虜,二子亦自救其死以立勳名。
而二子方施施然貪佐命之功而不自度也,是以其亡無與救也。
元帝聞長安之破,司馬氏已無餘矣,南陽王僻處而日就于危,不足賴也,然後徐即王位以嗣大統。
讀劉琨勸進之表,上下哀籲,求君之心切矣,然周嵩猶勸其勿亟急。
得人心者,徐俟天命,非淺人所可與知也。
〖四〗 好谀者,大惡在躬而猶以為善,大辱加身而猶以為榮,大禍臨前而猶以為福;君子以之喪德,小人以之速亡,可不戒哉! 石勒之橫行天下,殺王彌如圈豚,背劉聰如反掌,天下聞其名,猶為心惕;而一為卑謅之辭以媚王浚,浚遂信之而不疑。
唐高祖之起晉陽,疾下西京,坐收汾、晉而安輯之,豈為人下者,一為屈巽之辭以誘李密,密遂信之而不疑。
浚死于勒,密禽于唐,在指顧之閑,不知避也。
浚之兇悖,迷此也宜矣。
密起兵敗竄,艱難辛苦已備嘗矣,而一聞谀言,如狂醉而不覺。
天下之足以喪德亡身者,耽酒嗜色不與焉,而好谀為最。
元祐諸君子,且為蔡京所惑,勿僅以責之驕悖點奸之浚與密也。
〖五〗 建大業者必有所與俱起之人,未可忘也;乃厚信而專任之,則亂自此起。
元帝之得延祚于江東,王氏贊之也,而卒緻王敦之禍,則使王敦都督江、湘軍事,其禍源矣。
王氏雖有翼戴之功,而北拒石勒于壽春者,紀瞻以江東之衆捍之于淮右,相從渡江之人,未有尺寸之效也。
若夫輯甯江、湘,奠上流以固建業者,則劉弘矣;弘之所任以有功,則陶侃矣;平陳敏,除杜弢,皆侃也,侃功甫奏,而急遣王敦奪其權而踞其上,左遷侃于廣州,以快敦之志,使侃欲効忠京邑,而敦已扼其吭而不得前,何其悖也!侃之得成功于荊、湘者,劉弘推誠不疑,有以大服其心爾。
至是而侃不可保矣。
迨其後有登天之夢,而蘇峻之亂,躊蹰不進,固将曰專任侃而侃且為敦,而不知其不然也。
敦殺其兄而不恤,侃則輸忱劉弘而不貳,其貞邪亦既較然矣。
侃之不得為純忠,帝啟之,敦又首亂以倡之,而侃終不忍為敦之為;疑之制之,王氏之私,豈晉之利哉! 俱起之臣,雖無大權,而固相親暱;新附者,雖權藉盛,而要領非其所操,腹心非其所測。
故蕭、曹與高帝俱興,而參帷幄、定危疑,則授之張良、陳平;握重兵、鎮重地,則授之韓信、彭越;新附者喜于見信,而俱起者安焉。
韓信曰:“陛下善于将将。
”此之謂也。
元帝懷翼戴之恩,疑才臣而疏遠之,幸王導之猶有忌,而敦之兇頑不足以餌人心使歸己,不然,司馬氏其能與王氏分天下乎?有陶侃而不知任,帝之不足有為,内亂作而外侮終不能禦也,不亦宜乎! 〖六〗 受谏之難也,非徒受之之難,而緻人使谏之尤難也。
位尊矣,人将附之而恐逆之,然附尊位者,非知谏者也;權重矣,人将畏之而早已惴之,然畏重權者,非能谏者也;位尊而能屈以待下,權重而能遜以容人,可以緻谏矣,而固未可也。
所尤患者,才智有餘,而勤于幹理,于是乎懷忠欲抒者,夙夜有欲谏之心,而當前以沮,遂以杜天下之忠直,而日但見人之不我若,則危亡且至而不知。
夫人之有才,或與吾等,而有所長則有所短矣。
且人之有才,而或出吾下,見吾之長,則自有長馬而疑其短矣。
夫言之得,計之善,固有其理顯著,人各與知,而才智有餘者,或顧不察者矣。
且有才不逮,智不若,偶然一得而允合于善者矣。
抑有謀之協,慮之深,而辭不足以達意者矣。
尤有彼亦一善,此亦一善,在我者揮斥而見長,在彼者遲回而見绌者矣。
然而君子所樂聞者,非必待賢智多聞之能為我師者也;正此才智出己之下,而專思一理、順人情而得事之中者也。
彼且聞我之恢恢有餘,獻其所長,而恐摘以所短,則悃愊自好之士,不欲受迂闊淺鄙之譏,以資我之笑玩,而抑慮我之蒐幽摘微,以窮己于所未逮,則夙夜之懷忠,必不能勝當前之恧縮。
我即受之,而彼猶欿焉恐其不當。
此教人使谏之難,君子之所慮,而隐惡揚善、樂取于人之所以聖與! 隗瑾之告張寔曰:“明公為政,事無巨細,皆自決之,群下受成而已;宜少損聰明以延訪,則嘉言自至,何必賞也?”允矣其知道之言乎!
以琅邪為君,以王導諸人為輔,而恬然唯綝與允之令以奔走恐後乎! 綝與允有效忠之心,而不知道也。
度德、量力、相時者,道也。
使二子擁愍帝于長安,而不舍秦王之号,與二王齒,且虛大位以俟有功而論定;則猶可弗使孤危以免帝于俘虜,二子亦自救其死以立勳名。
而二子方施施然貪佐命之功而不自度也,是以其亡無與救也。
元帝聞長安之破,司馬氏已無餘矣,南陽王僻處而日就于危,不足賴也,然後徐即王位以嗣大統。
讀劉琨勸進之表,上下哀籲,求君之心切矣,然周嵩猶勸其勿亟急。
得人心者,徐俟天命,非淺人所可與知也。
〖四〗 好谀者,大惡在躬而猶以為善,大辱加身而猶以為榮,大禍臨前而猶以為福;君子以之喪德,小人以之速亡,可不戒哉! 石勒之橫行天下,殺王彌如圈豚,背劉聰如反掌,天下聞其名,猶為心惕;而一為卑謅之辭以媚王浚,浚遂信之而不疑。
唐高祖之起晉陽,疾下西京,坐收汾、晉而安輯之,豈為人下者,一為屈巽之辭以誘李密,密遂信之而不疑。
浚死于勒,密禽于唐,在指顧之閑,不知避也。
浚之兇悖,迷此也宜矣。
密起兵敗竄,艱難辛苦已備嘗矣,而一聞谀言,如狂醉而不覺。
天下之足以喪德亡身者,耽酒嗜色不與焉,而好谀為最。
元祐諸君子,且為蔡京所惑,勿僅以責之驕悖點奸之浚與密也。
〖五〗 建大業者必有所與俱起之人,未可忘也;乃厚信而專任之,則亂自此起。
元帝之得延祚于江東,王氏贊之也,而卒緻王敦之禍,則使王敦都督江、湘軍事,其禍源矣。
王氏雖有翼戴之功,而北拒石勒于壽春者,紀瞻以江東之衆捍之于淮右,相從渡江之人,未有尺寸之效也。
若夫輯甯江、湘,奠上流以固建業者,則劉弘矣;弘之所任以有功,則陶侃矣;平陳敏,除杜弢,皆侃也,侃功甫奏,而急遣王敦奪其權而踞其上,左遷侃于廣州,以快敦之志,使侃欲効忠京邑,而敦已扼其吭而不得前,何其悖也!侃之得成功于荊、湘者,劉弘推誠不疑,有以大服其心爾。
至是而侃不可保矣。
迨其後有登天之夢,而蘇峻之亂,躊蹰不進,固将曰專任侃而侃且為敦,而不知其不然也。
敦殺其兄而不恤,侃則輸忱劉弘而不貳,其貞邪亦既較然矣。
侃之不得為純忠,帝啟之,敦又首亂以倡之,而侃終不忍為敦之為;疑之制之,王氏之私,豈晉之利哉! 俱起之臣,雖無大權,而固相親暱;新附者,雖權藉盛,而要領非其所操,腹心非其所測。
故蕭、曹與高帝俱興,而參帷幄、定危疑,則授之張良、陳平;握重兵、鎮重地,則授之韓信、彭越;新附者喜于見信,而俱起者安焉。
韓信曰:“陛下善于将将。
”此之謂也。
元帝懷翼戴之恩,疑才臣而疏遠之,幸王導之猶有忌,而敦之兇頑不足以餌人心使歸己,不然,司馬氏其能與王氏分天下乎?有陶侃而不知任,帝之不足有為,内亂作而外侮終不能禦也,不亦宜乎! 〖六〗 受谏之難也,非徒受之之難,而緻人使谏之尤難也。
位尊矣,人将附之而恐逆之,然附尊位者,非知谏者也;權重矣,人将畏之而早已惴之,然畏重權者,非能谏者也;位尊而能屈以待下,權重而能遜以容人,可以緻谏矣,而固未可也。
所尤患者,才智有餘,而勤于幹理,于是乎懷忠欲抒者,夙夜有欲谏之心,而當前以沮,遂以杜天下之忠直,而日但見人之不我若,則危亡且至而不知。
夫人之有才,或與吾等,而有所長則有所短矣。
且人之有才,而或出吾下,見吾之長,則自有長馬而疑其短矣。
夫言之得,計之善,固有其理顯著,人各與知,而才智有餘者,或顧不察者矣。
且有才不逮,智不若,偶然一得而允合于善者矣。
抑有謀之協,慮之深,而辭不足以達意者矣。
尤有彼亦一善,此亦一善,在我者揮斥而見長,在彼者遲回而見绌者矣。
然而君子所樂聞者,非必待賢智多聞之能為我師者也;正此才智出己之下,而專思一理、順人情而得事之中者也。
彼且聞我之恢恢有餘,獻其所長,而恐摘以所短,則悃愊自好之士,不欲受迂闊淺鄙之譏,以資我之笑玩,而抑慮我之蒐幽摘微,以窮己于所未逮,則夙夜之懷忠,必不能勝當前之恧縮。
我即受之,而彼猶欿焉恐其不當。
此教人使谏之難,君子之所慮,而隐惡揚善、樂取于人之所以聖與! 隗瑾之告張寔曰:“明公為政,事無巨細,皆自決之,群下受成而已;宜少損聰明以延訪,則嘉言自至,何必賞也?”允矣其知道之言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