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懷帝

關燈
以治無事之天下,而況國步方蹙、人心未固之時乎? 且不但此也,漢末尚聲譽,而曹操矯之以嚴;魏氏急名實,而司馬矯之以寬;彼皆樂翹前人之過,形君人之非,以快人心而使樂附于已。

    當導之世,王敦嘗用此術矣;其後桓溫又用此術矣;所以進趨利徼功之人而與為逆也。

    導唯無此不軌之志,故即因為革,從容調禦而不自暴其能,夫導豈無頵之心哉?桓彜品藻之曰管夷吾,則其不襲王衍諸人之蕩泆以靡天下,可知也。

    又惡知其不服膺陳頵之谏而特不露其鋒铓爾。

    有當世之略者,好惡不激,張弛不迫;褊人不知,求快一時,而怪其弗能為也,愚者何足與深言邪! 〖七〗 王彌勸劉曜都雒,曜不從,彌以是輕曜而背之。

    彌,盜魁之智耳,惡足以測狡夷之長算哉?石勒視劉曜而尤狡,張賓之慧,非彌所能測也。

    勒在葛陂,孔苌請夜攻壽春,據之以困江東,勒笑之,而從張賓北歸據邺。

    勒橫行天下,豈惴惴于紀瞻者,然而知瞻可勝,而江、淮之終不可據以為安,勒之智也。

     江、淮之春有霖雨,常也;紀瞻與相持,不以雨為困而勒困,于此可以知地氣、可以知天情矣。

    三代以上,淑氣聚于北,而南為蠻夷。

    漢高帝起于豐、沛,因楚以定天下,而天氣移于南。

    郡縣封建易于人,而南北移于天,天人合符之幾也。

    天氣南徙,而匈奴始彊,漸與幽、并、冀、雍之地氣相得。

    故三代以上,華、夷之分在燕山,三代以後在大河,非其地而闌入之,地之所不宜,天之所不佑,人之所不服也。

    是故拓拔氏遷于雒,而六鎮據其穴以殘之,延及于齊、周,而元氏之族赤。

    守緒遷于蔡,而完顔氏之族殲。

    耶律亡,而其支庶猶全于漠北。

    蒙古亡,而其苗裔種姓君長塞外者且數百年。

    舍其地之所可安,以犯天紀,則未有能延者。

    枳橘貉鹆之性,黠者自喻之,昧者弗知也。

    王彌、孔苌之所以愚而徒資曜、勒之笑也。

     夫江、淮以南,米粟魚鹽金錫卉木蔬果絲枲之資,彼豈不知其利;而欲存餘地以自全其類也,則去之若驚。

    然則天固珍惜此土以延衣冠禮樂之慧命,明矣。

    天固惜之,夷且知之,而人弗能自保也,悲夫!中華之敗類,罪通于天矣。

    雖然,夷而有曜、勒之識也,則自知此非其土,而勿固貪之為利以自殄其世也。

     〖八〗  劉聰之臣有劉殷者,論史者或稱以為賢。

    殷飾女以進于聰而固其寵,不足比數于人類者也。

    故其言曰:“事君當幾谏,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,況萬乘乎?”論者以為賢,則且為谄佞者排摘忠直之口實,殷雖不足比數于人類,而不可以不辨。

      事父母而幾谏者,既以不忍傷恩為重矣;且子日侍父母之側,谏雖不切,而娓娓以繼進,父母雖愎,亦無如其旦夕不相舍者何,而終必從之;非君之進見有時,言不伸而君且置之者也。

    父母之過,無安危存亡決于俄頃之大機,旦過而夕改,無過矣。

    君操宗社生民之大命,言出而天下震驚,行出而臣工披靡,一失而贻九州億萬姓百年死亡之禍,待之宛轉徐圖,雖他日聽之而悔無及矣。

    父母之過,即有導谀之者,淫朋而已矣,奴妾而已矣,其勢不張,其徒不盛,其飾非簧惑之智,不能淩我而出其上;微言而告父母以所未覺,彼未能結黨強辯以折我。

    君而不善,則聚天下之僻而辯、巧而悍者,稱天人、假理勢以抗我;而孤忠固憂其不勝,微言如呐,奪之者喧豗,而氣且為奪矣。

    凡此數者,谏父母易,而谏君難。

    處其難,而柔顔抑氣、操瓦全之心,以若吐若茹、而伺君之顔色,此懷祿固寵之便計,其為小人之道也無疑。

    況乎君臣義合,非有不可離之去就哉! 劉聰兇暴嗜殺,殷以是為保其富貴之計則得矣。

    以獻女媚夷之禽心,而姑取譽于天下,其術巧矣。

    本不足與深論,而邪說一倡,若蘇轼谏臣論之類,師其說以為詭遇之術,君臣之義廢,忠佞之防裂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