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惠帝
關燈
小
中
大
相尋不覺矣。
靜者日悠然天宇之内,用吾才成吾事者無涯焉,安能役役與人争潆洄于漩澓之中乎!澄神定志于須臾,而幾自審,言之有當者,從之自決矣。
此王與導之得意忘言而莫逆于心者也。
是術也,老、莊以之處亂世而思濟者也。
得則馳騁天下之至剛;不得,抑可以緣督而不近于刑。
琅邪之全宗社于江東,而導昌其家世,宜矣。
雖然,此以處争亂雲擾之日而姑試可也;既安既定而猶用之,則不足以有為而成德業。
王與導終始以之,斯又晉之所以絕望于中原也。
孔子思小子之簡,而必有以裁之,非精研乎動靜之幾、與時偕行者,不足以與于斯。
〖一一〗 晉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,劉弘之力也。
弘任陶侃、誅張昌、平陳敏,而江東複為完土。
侃長以其才,而弘大以其量,唯弘能用侃,侃固在弘帡幪之中也。
夫弘又豈徒以其量勝哉!弘無往而不持以正者也。
司馬越之讨颙,颙假诏使弘攻越,弘不為颙攻越,亦不為越攻颙,而但移書以責其罷兵,正也,颙逆而越亦不順也;惡張方之兇悖,不得已擇于二者之閑而受越節度,亦正也;受越節度,終不北向以犯阙誅颙,亦正也;張光者,顒之私人,讨陳敏有功,不以颙故而抑之,亦正也;天下方亂,而一之以正,行乎其所當行,止乎其所當止,不為慷慨任事之容,不操偏倚委重之心,千載而下,如見其嶽立海涵之氣象焉。
使晉能舉國而任之,雖亂而可以不亡;惜乎其不能獨任,而弘亦早世以終也! 微弘,則周玘、顧榮、賀循無所憚而保其貞;微弘,則陶侃無所托以盡其才;微弘,則琅邪南遷,王導亦無資以立國。
晉不能用弘,而弘能用晉。
嗚呼,當危亂之世,鎮之以靜,慮之以密,守之以大正,而後可以為社稷之臣。
挾才而急于去就者,益其亡爾。
有土可憑,有人可用,而褊心詭億以召亂,曰:吾以行權。
權其可與未可與立者道乎? 〖一二〗 惡有天子中毒以死,而不能推其行弑之人者哉?惠帝之為司馬越鸩也,無疑。
越弑君,而當時天下不能窮其奸,因以傳疑于後世,而主名不立。
當其時,司馬模、司馬騰皆唯恐無隙而不足以逞者,然而胥中外為諱之,而模與騰不能藉以為名,史臣于百世之後,因無所據以正越弑逆之罪,何也?天下胥幸惠帝之死也。
惠帝死,而亂猶甚,國猶亡;惠帝不死,則琅邪雖欲存一線于江東也,不可得矣。
惠帝,必不可為天子者也;武帝護之而不易儲,武帝病矣;然司馬氏之子孫,特不如惠帝之甚耳,無而不可以亡天下者,則将孰易而可哉?惠帝之必亡也,使晉有社稷之臣,行伊、霍之事,而庶其定乎!司馬越固亦有此心矣,然而不能者,司馬倫已嘗試焉,而為天下僇;司馬穎、司馬颙皆将為之,而先伏其辜;越而行伊、霍之事,則颙與穎所不敢為者而身任其咎,以召天下之兵,越慮之熟矣。
無如此士木之闇主何!不得已而聽人之斃之,越之情亦苦矣。
貴戚之卿,有易位之責,而越不能;養昏汶之主以速即于亡,而抑不可;顧懷帝之尚可有為,而非惠帝之死弗能立也。
決出于倒行之一計,而扳懷帝以立,己無私焉,故天下且如釋重負而想望圖存之機。
故一時人心翕然,胥為隐諱,以免越宮官之辟;後世亦存為疑案,而不推行鸩之人。
夫人苟處不得已之勢而志非逆者,則天讨不加,而清議不相摘發。
弗能事也,弗能廢也,社稷且岌岌焉,為天下任惡,天下所矜而容之者也。
懷帝立五年,而越無篡心,其專殺而畏寇,則司馬氏驕昏之習也,不足深責也。
〖一三〗 孟子言保國之道,急世臣,重巨室,蓋惡遊士之徒亂人國也。
夫遊士者,即不亂人國,而抑不足以系國之重輕,民望所不歸也。
主其地,習其教,然後人心翕然而附之。
陳敏之亂,甘卓反正,而告敏軍曰:“所以戮力陳公者,正以顧丹陽周安豐耳,今皆異矣,汝等何為?”顧榮羽扇一麾,而數萬人潰散。
琅邪王鎮建業,榮與紀瞻拜于道左,而江東之業遂定。
夫此數子者,皆孫氏有國以來所培植之世族也,率江東而定八王已亂之天下,抗五胡窺吞之雄心,立國百年而允定,孟子之言,于斯為烈矣。
嗚呼!地皆有人也,民皆有望也,用人者迫求之驟起喜事之人,而略老成物望之士,求民之歸也難矣。
光武所與興者,南陽崛起之流輩,而其收河北以為根本,則唯得耿弇、寇恂、吳漢而大業定。
劉焉倚東州兵為腹心,以淩駕蜀人而内亂;馴至于先主,所與者皆平原初起之爪牙,故兩世而不收蜀一士之用,其亡也,民且去之若遺也。
劉弘、王導知此,而以樹建業百年之基,就其地,得其人,定天下之大略也,允矣。
靜者日悠然天宇之内,用吾才成吾事者無涯焉,安能役役與人争潆洄于漩澓之中乎!澄神定志于須臾,而幾自審,言之有當者,從之自決矣。
此王與導之得意忘言而莫逆于心者也。
是術也,老、莊以之處亂世而思濟者也。
得則馳騁天下之至剛;不得,抑可以緣督而不近于刑。
琅邪之全宗社于江東,而導昌其家世,宜矣。
雖然,此以處争亂雲擾之日而姑試可也;既安既定而猶用之,則不足以有為而成德業。
王與導終始以之,斯又晉之所以絕望于中原也。
孔子思小子之簡,而必有以裁之,非精研乎動靜之幾、與時偕行者,不足以與于斯。
〖一一〗 晉保江東以存中國之統,劉弘之力也。
弘任陶侃、誅張昌、平陳敏,而江東複為完土。
侃長以其才,而弘大以其量,唯弘能用侃,侃固在弘帡幪之中也。
夫弘又豈徒以其量勝哉!弘無往而不持以正者也。
司馬越之讨颙,颙假诏使弘攻越,弘不為颙攻越,亦不為越攻颙,而但移書以責其罷兵,正也,颙逆而越亦不順也;惡張方之兇悖,不得已擇于二者之閑而受越節度,亦正也;受越節度,終不北向以犯阙誅颙,亦正也;張光者,顒之私人,讨陳敏有功,不以颙故而抑之,亦正也;天下方亂,而一之以正,行乎其所當行,止乎其所當止,不為慷慨任事之容,不操偏倚委重之心,千載而下,如見其嶽立海涵之氣象焉。
使晉能舉國而任之,雖亂而可以不亡;惜乎其不能獨任,而弘亦早世以終也! 微弘,則周玘、顧榮、賀循無所憚而保其貞;微弘,則陶侃無所托以盡其才;微弘,則琅邪南遷,王導亦無資以立國。
晉不能用弘,而弘能用晉。
嗚呼,當危亂之世,鎮之以靜,慮之以密,守之以大正,而後可以為社稷之臣。
挾才而急于去就者,益其亡爾。
有土可憑,有人可用,而褊心詭億以召亂,曰:吾以行權。
權其可與未可與立者道乎? 〖一二〗 惡有天子中毒以死,而不能推其行弑之人者哉?惠帝之為司馬越鸩也,無疑。
越弑君,而當時天下不能窮其奸,因以傳疑于後世,而主名不立。
當其時,司馬模、司馬騰皆唯恐無隙而不足以逞者,然而胥中外為諱之,而模與騰不能藉以為名,史臣于百世之後,因無所據以正越弑逆之罪,何也?天下胥幸惠帝之死也。
惠帝死,而亂猶甚,國猶亡;惠帝不死,則琅邪雖欲存一線于江東也,不可得矣。
惠帝,必不可為天子者也;武帝護之而不易儲,武帝病矣;然司馬氏之子孫,特不如惠帝之甚耳,無而不可以亡天下者,則将孰易而可哉?惠帝之必亡也,使晉有社稷之臣,行伊、霍之事,而庶其定乎!司馬越固亦有此心矣,然而不能者,司馬倫已嘗試焉,而為天下僇;司馬穎、司馬颙皆将為之,而先伏其辜;越而行伊、霍之事,則颙與穎所不敢為者而身任其咎,以召天下之兵,越慮之熟矣。
無如此士木之闇主何!不得已而聽人之斃之,越之情亦苦矣。
貴戚之卿,有易位之責,而越不能;養昏汶之主以速即于亡,而抑不可;顧懷帝之尚可有為,而非惠帝之死弗能立也。
決出于倒行之一計,而扳懷帝以立,己無私焉,故天下且如釋重負而想望圖存之機。
故一時人心翕然,胥為隐諱,以免越宮官之辟;後世亦存為疑案,而不推行鸩之人。
夫人苟處不得已之勢而志非逆者,則天讨不加,而清議不相摘發。
弗能事也,弗能廢也,社稷且岌岌焉,為天下任惡,天下所矜而容之者也。
懷帝立五年,而越無篡心,其專殺而畏寇,則司馬氏驕昏之習也,不足深責也。
〖一三〗 孟子言保國之道,急世臣,重巨室,蓋惡遊士之徒亂人國也。
夫遊士者,即不亂人國,而抑不足以系國之重輕,民望所不歸也。
主其地,習其教,然後人心翕然而附之。
陳敏之亂,甘卓反正,而告敏軍曰:“所以戮力陳公者,正以顧丹陽周安豐耳,今皆異矣,汝等何為?”顧榮羽扇一麾,而數萬人潰散。
琅邪王鎮建業,榮與紀瞻拜于道左,而江東之業遂定。
夫此數子者,皆孫氏有國以來所培植之世族也,率江東而定八王已亂之天下,抗五胡窺吞之雄心,立國百年而允定,孟子之言,于斯為烈矣。
嗚呼!地皆有人也,民皆有望也,用人者迫求之驟起喜事之人,而略老成物望之士,求民之歸也難矣。
光武所與興者,南陽崛起之流輩,而其收河北以為根本,則唯得耿弇、寇恂、吳漢而大業定。
劉焉倚東州兵為腹心,以淩駕蜀人而内亂;馴至于先主,所與者皆平原初起之爪牙,故兩世而不收蜀一士之用,其亡也,民且去之若遺也。
劉弘、王導知此,而以樹建業百年之基,就其地,得其人,定天下之大略也,允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