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惠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惠帝之愚,古今無匹,國因以亡。
乃唐順宗之瘖而無知,宋光宗之制于悍妻而不知有父,其愈于惠帝無幾,而唐、宋不亡,有人焉耳。
四顧晉廷之士,有可托以天下者乎?齊王攸之得物情也,其能為慕容恪與否,不敢信也。
傅鹹、劉毅谏诤之士,可任以耳目,而未可任以心膂,非能持大體者也。
張華謀略之士,可與立功,而未可與守正,非能秉大節者也。
托國于數子之手,不能救惠帝之危,況荀勗、馮紞、賈谧、楊駿之驕佞,挾戈矛以互競者乎!傅鹹、劉毅能危言以規武帝之失矣,賈充之奸,與同朝而不能發其惡。
張華秉國,朝野差能安靜,而楊後之廢,且請以趙飛燕之罪罪之,依賈谧浮慕之推重,而弗能止其邪,華不能辭亡晉之辜矣。
或曰:狄仁傑廁身淫後奸賊之閑,與周旋而不恥,論者以存唐之功歸之,惡知華之非有密用,特不幸而未成耳。
曰:仁傑驟貴于武後之朝,當高宗之世,未嘗位大臣、秉國政,權固輕矣,故不能不假權于武後以濟大難。
華被武帝之深知,與平吳之大計,以開國元老,出典方州,入管機要,為天下所傾仰,僅托淫邪之黨,塗飾治迹,而可稱大臣之職哉?體先隳,望先失,志先奪,求有為于後,斡旋于已亂之餘,其将能乎?謂盈晉之廷無一人焉,非已甚之辭也。
夫晉之人士,蕩檢踰閑,驕淫愞靡,而名教毀裂者,非一日之故也。
魏政之綜核,苛求于事功,而略于節義,天下已不知有名義;晉承之以寬弛,而廉隅益以蕩然。
孔融死而士氣灰,嵇康死而清議絕,名教為天下所諱言,同流合污而固不以為恥。
其以世事為心者,則毛舉庶務以博忠貞幹理之譽,張華、傅鹹、劉毅之類是已。
不然,則崇尚虛浮,逃于得失之外以免害,則阮籍、王衍、樂廣之流是已。
兩者交競,而立國之大體、植身之大節,置之若遺;國之存亡,亦孰與深維而豫防之哉?故與賈充偕而不慚,與楊駿比而不忌。
如是,則雖得中主,難持以永世,況惠帝之愚無與匹者乎!董養升太學之堂而歡曰:“天人之理既絕,大亂将作。
”誠哉其言之也! 〖二〗 惠帝之七年,索頭猗西略諸夷三十餘國,拓拔氏入主中國之始基也。
夷狄居塞内,乘中國之虛,竊為主于中國,而邊遠之地虛,于是更有夷狄乘之,而為主于所虛之地。
夫夷狄所恃以勝中國者,朔漠荒遠之鄉,耐饑寒、勤畜牧、習射獵,以與禽獸争生死,故麤犷悍厲足以奪中國膏粱豢養之氣。
而既入中國,沈迷于膏粱豢養以棄其故,則乘其虛以居其地者,又且麤犷悍厲而奪之。
故劉、石、慕容、姚、苻、赫連疊相乘而疊相襲,猗之裔,乃養其銳于西北,徐起而收之,奄有群胡之所有,而享國以長,必然之勢也。
契丹人燕、雲,而金人乘之于東;金人有河北,而蒙古乘之于北;知奪人而不知見奪之即在此矣。
嗚呼!其養銳也久,則其得勢也盛;其得勢也盛,則其所竊也深。
自拓拔氏之興,假中國之禮樂文章而冒其族姓,隋、唐以降,胥為中國之民,且進而為士大夫以自旌其閥閱矣。
高門大姓,十五而非五帝三王之支庶,婚宦相雜,無與辨之矣。
漢、魏徙戎于塞内,空朔漠以延新起之夷,相踵相仍,如蟹之登陸,陵陵藉藉以繼進,天地之紀,亂而不可複理,乾坤其将毀乎!謀之不臧,莫知其禍之所極,将孰尤而可哉! 〖三〗 流民之名,自晉李特始。
春秋所書戎狄,皆非塞外荒遠控弦食内之族也,其所據橫亘交午于中國之谿山林谷,遷徙無恒,後世為流民、為山寇、皆是也。
澤、潞以東,井陉以南,夾乎太行、王屋,赤白狄也;夾淮之薮,淮夷也;商、雒、淅、鄧、房、均,戎蠻陸渾也;夔、巫、施、黔,濮人也;漢、川、秦、鞏,姜戎也;潛、霍、英、六、光、黃、随、均,群舒也;宣、歙、嚴、處,島夷也;其後以郡縣圍繞,羁縻而附之版圖之餘。
而人餘于地,無以居之;地餘于人,因而不治;遂以不務耕桑、無有定業而為流民,相沿數千年而不息。
緬惟禹之奠下土也,刊山通道,敷其文命,聲教訖乎四海,盡九州之山椒水曲而胥為大夏。
延及三代,納之政教之中,而制其貢賦,蓋以治之者緩之也。
殷、周斥之為戎狄,簡其禮,薄其貢,而侵陵始作。
後世附之郡縣版圖之餘,略其頃畝,蠲其征役,而為流民、為寇盜,乃益猖狂而逞。
所以然者,非但驕之而使狠也。
其屬系于郡縣者,率數百裡而為不征、不繇、不教、不治之鄉。
其土廣,其壤肥,鹵莽以耕,滅裂以耘,而可以獲。
有溪泉而不為之陂池,有澤薮而土曠人稀,為虎兕蛇虺所盤踞。
于是乎苟幸豐年之多獲,而一遇兇歲,則無以自食;一有征調,則
乃唐順宗之瘖而無知,宋光宗之制于悍妻而不知有父,其愈于惠帝無幾,而唐、宋不亡,有人焉耳。
四顧晉廷之士,有可托以天下者乎?齊王攸之得物情也,其能為慕容恪與否,不敢信也。
傅鹹、劉毅谏诤之士,可任以耳目,而未可任以心膂,非能持大體者也。
張華謀略之士,可與立功,而未可與守正,非能秉大節者也。
托國于數子之手,不能救惠帝之危,況荀勗、馮紞、賈谧、楊駿之驕佞,挾戈矛以互競者乎!傅鹹、劉毅能危言以規武帝之失矣,賈充之奸,與同朝而不能發其惡。
張華秉國,朝野差能安靜,而楊後之廢,且請以趙飛燕之罪罪之,依賈谧浮慕之推重,而弗能止其邪,華不能辭亡晉之辜矣。
或曰:狄仁傑廁身淫後奸賊之閑,與周旋而不恥,論者以存唐之功歸之,惡知華之非有密用,特不幸而未成耳。
曰:仁傑驟貴于武後之朝,當高宗之世,未嘗位大臣、秉國政,權固輕矣,故不能不假權于武後以濟大難。
華被武帝之深知,與平吳之大計,以開國元老,出典方州,入管機要,為天下所傾仰,僅托淫邪之黨,塗飾治迹,而可稱大臣之職哉?體先隳,望先失,志先奪,求有為于後,斡旋于已亂之餘,其将能乎?謂盈晉之廷無一人焉,非已甚之辭也。
夫晉之人士,蕩檢踰閑,驕淫愞靡,而名教毀裂者,非一日之故也。
魏政之綜核,苛求于事功,而略于節義,天下已不知有名義;晉承之以寬弛,而廉隅益以蕩然。
孔融死而士氣灰,嵇康死而清議絕,名教為天下所諱言,同流合污而固不以為恥。
其以世事為心者,則毛舉庶務以博忠貞幹理之譽,張華、傅鹹、劉毅之類是已。
不然,則崇尚虛浮,逃于得失之外以免害,則阮籍、王衍、樂廣之流是已。
兩者交競,而立國之大體、植身之大節,置之若遺;國之存亡,亦孰與深維而豫防之哉?故與賈充偕而不慚,與楊駿比而不忌。
如是,則雖得中主,難持以永世,況惠帝之愚無與匹者乎!董養升太學之堂而歡曰:“天人之理既絕,大亂将作。
”誠哉其言之也! 〖二〗 惠帝之七年,索頭猗西略諸夷三十餘國,拓拔氏入主中國之始基也。
夷狄居塞内,乘中國之虛,竊為主于中國,而邊遠之地虛,于是更有夷狄乘之,而為主于所虛之地。
夫夷狄所恃以勝中國者,朔漠荒遠之鄉,耐饑寒、勤畜牧、習射獵,以與禽獸争生死,故麤犷悍厲足以奪中國膏粱豢養之氣。
而既入中國,沈迷于膏粱豢養以棄其故,則乘其虛以居其地者,又且麤犷悍厲而奪之。
故劉、石、慕容、姚、苻、赫連疊相乘而疊相襲,猗之裔,乃養其銳于西北,徐起而收之,奄有群胡之所有,而享國以長,必然之勢也。
契丹人燕、雲,而金人乘之于東;金人有河北,而蒙古乘之于北;知奪人而不知見奪之即在此矣。
嗚呼!其養銳也久,則其得勢也盛;其得勢也盛,則其所竊也深。
自拓拔氏之興,假中國之禮樂文章而冒其族姓,隋、唐以降,胥為中國之民,且進而為士大夫以自旌其閥閱矣。
高門大姓,十五而非五帝三王之支庶,婚宦相雜,無與辨之矣。
漢、魏徙戎于塞内,空朔漠以延新起之夷,相踵相仍,如蟹之登陸,陵陵藉藉以繼進,天地之紀,亂而不可複理,乾坤其将毀乎!謀之不臧,莫知其禍之所極,将孰尤而可哉! 〖三〗 流民之名,自晉李特始。
春秋所書戎狄,皆非塞外荒遠控弦食内之族也,其所據橫亘交午于中國之谿山林谷,遷徙無恒,後世為流民、為山寇、皆是也。
澤、潞以東,井陉以南,夾乎太行、王屋,赤白狄也;夾淮之薮,淮夷也;商、雒、淅、鄧、房、均,戎蠻陸渾也;夔、巫、施、黔,濮人也;漢、川、秦、鞏,姜戎也;潛、霍、英、六、光、黃、随、均,群舒也;宣、歙、嚴、處,島夷也;其後以郡縣圍繞,羁縻而附之版圖之餘。
而人餘于地,無以居之;地餘于人,因而不治;遂以不務耕桑、無有定業而為流民,相沿數千年而不息。
緬惟禹之奠下土也,刊山通道,敷其文命,聲教訖乎四海,盡九州之山椒水曲而胥為大夏。
延及三代,納之政教之中,而制其貢賦,蓋以治之者緩之也。
殷、周斥之為戎狄,簡其禮,薄其貢,而侵陵始作。
後世附之郡縣版圖之餘,略其頃畝,蠲其征役,而為流民、為寇盜,乃益猖狂而逞。
所以然者,非但驕之而使狠也。
其屬系于郡縣者,率數百裡而為不征、不繇、不教、不治之鄉。
其土廣,其壤肥,鹵莽以耕,滅裂以耘,而可以獲。
有溪泉而不為之陂池,有澤薮而土曠人稀,為虎兕蛇虺所盤踞。
于是乎苟幸豐年之多獲,而一遇兇歲,則無以自食;一有征調,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