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晉泰始元年起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魏削宗室而權臣篡,晉封同姓而骨肉殘,故法者非所以守天下也;而懷、愍陷沒,琅邪複立國于江東者幾百年,則晉為愈矣。
天下者,非一姓之私也,興亡之修短有恒數,苟易姓而無原野流血之慘,則輕授他人而民不病。
魏之授晉,上雖逆而下固安,無乃不可乎!然而三代王者建親賢之輔,必欲享國長久而無能奪,豈私計哉?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,非其利病生死之知擇也。
則君子之為天下君以别人于禽獸者,亦非但恤其病而使之利,全其生而使無死也。
原于天之仁,則不可無父子;原于天之義,則不可無君臣。
均是人而戴之為君,尊親于父,則旦易一主,夕易一主,稽首匍伏,以勢為從違而不知恥,生人之道蔑矣。
以是而利,不如其病之;以是而生,不如其死之也。
先王重不忍于斯民,非姑息之仁,以全軀保妻子、導天下于魚蟲之聚者,慮此深矣!然則晉保社稷于百年,而魏速淪亡于三世,其于君天下之道,得失較然矣。
晉武之不終也,惠帝之不慧也,懷、愍之不足以圖存,元帝之不可大有為也;然其後王敦、蘇峻、桓溫相踵以謀逆,桓玄且移天步以自踞,然而遲之又久,非安帝之不知饑飽,而劉裕功勳赫奕,莫能奪也。
謂非大封同姓之有以維系之乎?宋文帝寵任諸弟,使理國政、牧方州,慮亦及此;而明帝誅夷之以無遺,蕭道成乃乘虛而攘之。
嗣是而掇天位者如拾墜葉,臣不以易主為慚,民不以改姓為異。
垂及唐、宋,雖權臣不作,而盜賊夷狄進矣。
然則以八王之禍咎晉氏之非,抑将以射肩請隧咎文昭武穆之不當裂土而封乎?法不可以守天下,而賢于無法。
亦規諸至仁大義之原而已。
〖二〗 谏必有專官乎?古之明王,工瞽、庶人皆可進言于天子,故周官無谏職,以廣聽也。
谏之有官,自漢設谏議大夫始。
晉初立國,以傅玄、皇甫陶為之,唐之補阙拾遺,宋之司谏,皆放此而立也。
谏有專官,而人臣之得進言于君僅矣。
雖然,古今之時異,而廣聽之與慎聽也,不得不殊;進言之迹同,而受益之與防邪也,亦各有道;未可以一概論也。
古之民樸矣,農、工、商、賈各世其業;士之遊于庠序者,亦各有常學,不能侈聞見、飾文詞以動當世。
迨及戰國,教衰而人自為學,揣摩當世之務者,競尚其說,縱之以言,則偏私逞而是非亂;則必擇其忠直而達治理者任之,而後無稽之言,不敢破聖道、紊綱紀,以熒主聽。
則專官之任,亦未可謂盡非,時使然也。
谏官專立,職專谏矣。
然非專谏于其官,而禁外此者之谏也。
不淫聽于辨言,而不塞聰于偏聽;苟得忠直知治者司其是非之正,則懷忠樂進者相感以興。
乃若聽之之道,群言競奏,而忠佞相殽,存乎君之辨之,不徒在言者也。
谏者以谏君也。
迩聲色,殖貨利,狎宦戚,通女谒,怠政事,廢學問,崇佛老,侈宮室,私行遊,媟威儀,若此者谏官任之。
大小群臣下逮于庶人,苟有言焉,則固天子所宜側席而聽者也。
即言之過,而固可無尤也。
外此,人與政其亟矣。
然而人之賢不肖,铨衡任之;政之因革,所司任之;雖君道之所必詳,而清諸其源,則是非著而議論一;争于其流,則議論繁而朋黨興。
貞邪利害,各從其私意,辨言邪說,将自此以起,固不可不慎防之。
而廣聽适以召奸,尤明主所深懼也。
以要言之,言而譏非乎我者,雖激雖迂,而不可忽也;言而褒貶于人、辨說乎事者,辨雖詳,辭雖切,而未可信也。
士之受規于朋友者且然,而況君天下者乎!然則選忠直知治者任谏職于上,而主意昭宣,風尚端直,則羣言博采,而終弗使主父偃、息夫躬之流,矜文采以雠其奸邪。
慎之也,即所以廣之也。
又何必執周官之不設谏臣以下訪刍荛哉? 近者分谏職于台省,聽亦廣矣。
而六科司抄發之任,十三道司督察之權,糾劾移于下,而君德非所獨任,故詭随忿戾,疊相進退,而國是大亂,則廣之适以廢之。
黨人交争,勞臣掣肘,将谏官之設,以谏下而非谏君乎?拂其立谏之經,而予以谮言之徑,乃至佥人遊士獻邪說以為用人行政之蝥賊。
不專不慎,覆軌已昭,後世尚知鑒哉! 〖三〗 晉始建國,立七世之廟,除五帝之座,罷圜丘方澤之祀,合之于郊,皆宗王肅而廢鄭玄也。
于是而知王肅之學,醇正于鄭玄遠矣。
後世經學傳鄭氏,肅之正義,沒而不傳,則賈公彥、孔穎達之怙專師而晦道也。
周之祀典,組绀以上不廢也;而限天子之廟于五世,合兩世室而始為七,玄之托于義而賊仁也。
周禮合樂于圜丘方澤者,非祭也,所以順陰陽、合律呂而正樂也;而謂郊之外有圜丘方澤之大祀,玄之淫于樂以亂禮也。
其尤妖誣而不經者,為上帝之名曰耀寶魄,又立靈威仰、赤熛怒、白招矩、葉光紀之名,為四方之帝,有若父名而賓字之者,适足以資通人之一哂。
而以之釋經,以之議禮,誣神媟天,黩祀惑民,玄之罪不容貸矣。
托之于星
天下者,非一姓之私也,興亡之修短有恒數,苟易姓而無原野流血之慘,則輕授他人而民不病。
魏之授晉,上雖逆而下固安,無乃不可乎!然而三代王者建親賢之輔,必欲享國長久而無能奪,豈私計哉?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,非其利病生死之知擇也。
則君子之為天下君以别人于禽獸者,亦非但恤其病而使之利,全其生而使無死也。
原于天之仁,則不可無父子;原于天之義,則不可無君臣。
均是人而戴之為君,尊親于父,則旦易一主,夕易一主,稽首匍伏,以勢為從違而不知恥,生人之道蔑矣。
以是而利,不如其病之;以是而生,不如其死之也。
先王重不忍于斯民,非姑息之仁,以全軀保妻子、導天下于魚蟲之聚者,慮此深矣!然則晉保社稷于百年,而魏速淪亡于三世,其于君天下之道,得失較然矣。
晉武之不終也,惠帝之不慧也,懷、愍之不足以圖存,元帝之不可大有為也;然其後王敦、蘇峻、桓溫相踵以謀逆,桓玄且移天步以自踞,然而遲之又久,非安帝之不知饑飽,而劉裕功勳赫奕,莫能奪也。
謂非大封同姓之有以維系之乎?宋文帝寵任諸弟,使理國政、牧方州,慮亦及此;而明帝誅夷之以無遺,蕭道成乃乘虛而攘之。
嗣是而掇天位者如拾墜葉,臣不以易主為慚,民不以改姓為異。
垂及唐、宋,雖權臣不作,而盜賊夷狄進矣。
然則以八王之禍咎晉氏之非,抑将以射肩請隧咎文昭武穆之不當裂土而封乎?法不可以守天下,而賢于無法。
亦規諸至仁大義之原而已。
〖二〗 谏必有專官乎?古之明王,工瞽、庶人皆可進言于天子,故周官無谏職,以廣聽也。
谏之有官,自漢設谏議大夫始。
晉初立國,以傅玄、皇甫陶為之,唐之補阙拾遺,宋之司谏,皆放此而立也。
谏有專官,而人臣之得進言于君僅矣。
雖然,古今之時異,而廣聽之與慎聽也,不得不殊;進言之迹同,而受益之與防邪也,亦各有道;未可以一概論也。
古之民樸矣,農、工、商、賈各世其業;士之遊于庠序者,亦各有常學,不能侈聞見、飾文詞以動當世。
迨及戰國,教衰而人自為學,揣摩當世之務者,競尚其說,縱之以言,則偏私逞而是非亂;則必擇其忠直而達治理者任之,而後無稽之言,不敢破聖道、紊綱紀,以熒主聽。
則專官之任,亦未可謂盡非,時使然也。
谏官專立,職專谏矣。
然非專谏于其官,而禁外此者之谏也。
不淫聽于辨言,而不塞聰于偏聽;苟得忠直知治者司其是非之正,則懷忠樂進者相感以興。
乃若聽之之道,群言競奏,而忠佞相殽,存乎君之辨之,不徒在言者也。
谏者以谏君也。
迩聲色,殖貨利,狎宦戚,通女谒,怠政事,廢學問,崇佛老,侈宮室,私行遊,媟威儀,若此者谏官任之。
大小群臣下逮于庶人,苟有言焉,則固天子所宜側席而聽者也。
即言之過,而固可無尤也。
外此,人與政其亟矣。
然而人之賢不肖,铨衡任之;政之因革,所司任之;雖君道之所必詳,而清諸其源,則是非著而議論一;争于其流,則議論繁而朋黨興。
貞邪利害,各從其私意,辨言邪說,将自此以起,固不可不慎防之。
而廣聽适以召奸,尤明主所深懼也。
以要言之,言而譏非乎我者,雖激雖迂,而不可忽也;言而褒貶于人、辨說乎事者,辨雖詳,辭雖切,而未可信也。
士之受規于朋友者且然,而況君天下者乎!然則選忠直知治者任谏職于上,而主意昭宣,風尚端直,則羣言博采,而終弗使主父偃、息夫躬之流,矜文采以雠其奸邪。
慎之也,即所以廣之也。
又何必執周官之不設谏臣以下訪刍荛哉? 近者分谏職于台省,聽亦廣矣。
而六科司抄發之任,十三道司督察之權,糾劾移于下,而君德非所獨任,故詭随忿戾,疊相進退,而國是大亂,則廣之适以廢之。
黨人交争,勞臣掣肘,将谏官之設,以谏下而非谏君乎?拂其立谏之經,而予以谮言之徑,乃至佥人遊士獻邪說以為用人行政之蝥賊。
不專不慎,覆軌已昭,後世尚知鑒哉! 〖三〗 晉始建國,立七世之廟,除五帝之座,罷圜丘方澤之祀,合之于郊,皆宗王肅而廢鄭玄也。
于是而知王肅之學,醇正于鄭玄遠矣。
後世經學傳鄭氏,肅之正義,沒而不傳,則賈公彥、孔穎達之怙專師而晦道也。
周之祀典,組绀以上不廢也;而限天子之廟于五世,合兩世室而始為七,玄之托于義而賊仁也。
周禮合樂于圜丘方澤者,非祭也,所以順陰陽、合律呂而正樂也;而謂郊之外有圜丘方澤之大祀,玄之淫于樂以亂禮也。
其尤妖誣而不經者,為上帝之名曰耀寶魄,又立靈威仰、赤熛怒、白招矩、葉光紀之名,為四方之帝,有若父名而賓字之者,适足以資通人之一哂。
而以之釋經,以之議禮,誣神媟天,黩祀惑民,玄之罪不容貸矣。
托之于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