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晉泰始元年起

關燈
術,而實傳之于谶緯,夫且誣為孔氏之書;正肅氏起而辨之,晉武因而绌之,于是禁星氣谶緯之學,以嚴邪說之防,肅之功大矣哉!惜乎世遠俗流,師承道圮,而肅學不傳也。

    如其傳,則程、朱興起,尚有所資以辟鄭氏之淫辭與! 〖四〗  三代以下,用兵以道,而從容以收大功者,其唯羊叔子乎!祖逖之在雍邱,宗澤之在東京,屹立一方以圖遠略,與叔子等。

    乃逖卒而其弟稱兵以犯順,澤卒而部衆瓦解以為盜,皆求功已急而不圖其安,未嘗學于叔子之道以弭三軍之驕氣,驕則未有能成而不亂者也。

     或曰:叔子之時,晉盛而吳衰,擁盛勢以鎮之,則敵亡可以坐待;而逖與澤抗方張之虜,未可以理折,則時異而不可相師矣。

     曰:叔子之可以理服,而逖、澤不能者,遇陸抗耳。

    若夫敵國之氓,信其仁厚而願歸附之,則逖與澤之鄰壤,猶晉、宋之遺黎;而叔子則晉、吳異主,義不相下者也。

    使逖與澤以此臨之,不愈效乎!夫陸抗亦智深謀遠不與叔子争一日之利耳,使其狂逞如石勒、女直之為,則其亡愈速;是遇陸抗者,兩碁逢敵之難,而非易制于石勒、女直也。

    石勒雖骁,而志不及于江、淮,且未幾而國内大亂,甚于孫皓之猶安處也。

    女直雖競,而斡離不、撻嬾、兀術各懷猜忌,豕突鹿奔,無有能如陸抗之持重以相制者。

    使二子以道禦兵,以信撫民,以緩制敵,垂之數十年,趙有冉闵之亂,金有完顔亮之變,以順臨逆,以靜待動,易于反掌矣。

    叔子之功,亦收之身後者也,何至于子弟為枭獍以伏誅,部曲竄萑葦而偾起哉!故曰逖與澤求之已急而未圖其安也。

    逖有雍邱之可據,而郭默、邵續之流,皆相倚以戴晉;澤有東京之可恃,而兩河忠義,皆相待以效功;與為憤興,而不與為固結,二子之志義尚矣,惜乎其不講于叔子之道也。

      〖五〗 用人與行政,兩者相扶以治,舉一廢一,而害必生焉,魏、晉其驗已。

    雖無佞人,而亟行苛政以鉗束天下,而使亂不起;然而人心早離,樂于易主,而國速亡。

    政不苛而用佞人,其政之近道,足以羁縻天下使不叛,然而國是亂,朋黨交争,而國速以亂。

     曹孟德懲漢末之緩弛,而以申、韓為法,臣民皆重足以立;司馬氏乘之以寬惠收人心,君弑國亡,無有起衛之者。

    然而魏氏所任之人,自謀臣而外,如崔琰、毛玠、辛毗、陳群、陳矯、高堂隆之流,雖未聞君子之道,而鲠直清嚴,不屑為招權納賄、驕奢柔谄猥鄙之行,故綱紀粗立,垂及于篡,而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,則其效也。

     晉武之初立,正郊廟,行通喪,封宗室,罷禁锢,立谏官,征廢逸,禁谶緯,增吏俸,崇寬弘雅正之治術,故民藉以安;内亂外逼,國已糜爛,而人心猶系之。

    然其所用者,賈充、任恺、馮勗、荀紞、何曾、石苞、王恺、石崇、潘嶽之流,皆寡廉鮮恥貪冒驕奢之鄙夫;即以張華、陸機铮铮自見,而與邪波流,陷于亂賊而愍不畏死;雖有二傅、和峤之亢直,而不敵群小之翕訿;是以彊宗妒後互亂,而氏、羯乘之以猖狂。

    小人濁亂,國無與立,非但王衍輩清談誤之也。

     是用人行政,交相扶以圖治,失其一,則一之僅存者不足以救;古今亂亡之軌,所以相尋而不舍也。

     以要言之,用人其尤亟乎!人而苟為治人也,則治法因之以建,而苛刻縱弛之患兩亡矣。

    魏之用人,抑苟免于邪佞爾,無有能立久長之本,建弘遠之規者也。

    孟德之智,所知者有涯;能别于忠佞之分,而不能虛衷以緻高朗宏通之士;争亂之餘,智術興,道德墜,名世之風邈矣。

    僅一管甯,而德不足以相緻也。

    晉承魏之安處,時非無賢,而獎之不以其道,進之不以其誠,天下頹靡,而以老、莊為藏身之固,其法雖立,文具而已。

    使二代之君,德修而勤于求治,天下群趨于正,而豈患法之不立乎?宋太祖、太宗之所以垂統久長,而天下懷其德于既亡之餘,庶幾尚已! 〖六〗 杜預欲短太子之喪,而曰:“君子之于禮,存諸内而已。

    ”安得此野人之言而稱之哉!今有人焉,心不忘乎敬父,而坐則倨以待;情不恝乎愛兄,而怒則紾其臂;亦将曰存諸内而已乎?内外交相維、交相養者也,既飾其外,必求其内,所以求君子之盡其誠;欲動其内,必饬其外,所以導天下而生其心也。

    今使衰麻其衣,疏粝其食,倚廬其寝處,然而馳情于淫侈以忘其哀慕者,鮮矣;耳目制之,心不得而動也。

    藉令錦其衣,肉其食,藻井绮疏金樞玉戶其寝處,雖有哀慕之誠,不蕩而忘者,鮮矣;耳目移而心為之蕩也。

    故先王之制喪禮,達賢者之内于外,以安其内,而制中材之外,以感其内。

    故曰:直情徑行,戎狄之道也。

    夫鳥獸之啾啁以念死,内非不哀,而外無所飾,則未幾而忘之矣;野人之内存而外不著見者,亦如是而已矣。

     杜預之于學也亦博矣,以其博文其不仁,六經之旨,且以之亂。

    諒闇者,梁菴也,有梁無柱,茅芐垂地之廬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