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晉泰始元年起

關燈
在下也。

     且夫周之興也,文王受鈇钺而專征,方有事于密、阮、崇、黎,而早已勤修文德,勤聖學,演周易,造髦士,養國老,采南國之風,革其淫亂,兒童嬉遊而掇芣苢,女子修事以采蘋蘩,未嘗投戈而始論道,息馬而始講藝也。

    優而柔之,以調天地和平之氣,而于兵戎之事,特不得已而姑試之,上弗之貴,而下且賤之,聖人之所以潛移人心而陶冶其性者,如此其至也。

    而後戎衣甫著,而弓矢旋弢,天下以為實獲我心,可澡雪以見榮于文治。

    秦之并六國、滅宗周,晉之篡魏而吞吳也,謀唯恐其不險,力唯恐其不競,日進陰鸷殘忍之夫,皇皇以圖弋獲,而又崇侈奔欲,以敗人倫之撿柙;其與于成功共富貴者,抑奢淫以啟天下之忌,無以滌天下之淫邪,而畜其彊狡于艸澤;幸而兵解難夷,遂欲使之屈首以奉長吏之法,未有能降心抑志以順從者也。

    上無豫教,而欲飾治安于旦夕,召侮而已矣。

    此兵之不可急弭者,教在上也。

     陶璜、山濤力排罷兵之議,從事後而言之,驗矣。

    然抑豈于天下甫離水火之日,尋兵不已,而日取其民納之馳驟擊刺之中乎?盍亦求諸其本矣。

    故聖人作而亂不難已,商、周是也,道之馴也;聖人不作,待其敝之已極,人皆厭苦而思偃武,帝王乃因而撫之,則漢、唐以後之一統是也,幾之複也。

    庶幾商、周之治者,其唯光武乎?寇盜方橫,而獎道敦禮,任賢愛民,以潛消民氣之戾于擾攘之中,兵不待弭而自戢。

    然而黎陽之屯,固不敢藉口于放牛歸馬以自拟于周也。

     〖一四〗 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
    ”夫士苟有當世之略,一言而可弭無窮之禍,雖非在位,庶幾見用而天下蒙其休,何為其祕之哉?而孰知其固不可也。

    言之不切,而人習以為迂遠之談而不聽;言之切而見用矣,天下測其所以然,而且以其智力與上相扞格;如其不用也,則适以啟奸邪而導之以極其兇忒矣。

     漢、魏之際,羌、胡、鮮卑雜居塞内,漸為民患,徙之出塞,萬世之利也。

    雖不在秉國大臣之位,固且憂憤積中而不容已于切言之。

    即不用矣,後世且服其早識,而謂晉有人焉,此郭欽、江統所以慷慨言之,無所隐而論之詳也。

    故傳之史策,而後世誦之不衰。

    乃欽之言曰:“有風塵之警,胡騎自平陽、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,北地、西河、太原、馮翊、安定、上郡盡為夷狄之庭。

    ”其後劉淵父子、石勒皆踐其言,而晉遂亡。

    嗚呼!豈非郭欽之言教猱升木乎?劉宣、張賓之謀,皆師欽之智,而灼見晉之可襲取者,非一日也。

    言之不用,而徒導人以亂矣。

    藉晉用之,因而下徙戎之令,群胡知其畏己,而己有可乘之勢,于方徙之際潰爛以逞,又将奚以制之使弭耳以聽邪? 故使欽而在坐論之列,與君若相密謀之内庭,則極言之而不嫌。

    言即不用,猶不緻啟戎心以增益其惡。

    惡有忘屬垣之耳,揚于大庭曰:人将若何以加我,将若何以使我莫敵,我其終無如何哉?非其位也,謀不得而盡也,姑緘默以俟其變可也。

    雖義激于中,而不敢快于一發,誠慎之也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吾其為東周乎!”所以為者不言也。

    聖人且慎于未可有為之日,況偶有所知者乎?  〖一五〗 西晉之亡,亡于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。

    攸而存,楊氏不得以擅國,賈氏不得以逞奸,八王不得以生亂。

    故舉朝争之,争晉存亡之介也。

    雖然,盈廷而争者,未得所以存晉之道也。

     攸之不安于國,武帝初無猜忌之心,荀勗、馮紞閑之耳。

    勗與紞,賈充之私人,非但佞以容身,懷鬻國異姓之心久矣。

    忌攸者,非徒忌攸,實忌晉也。

    攸之賢,固足以托國,然豈果有周公之德哉?即微攸而晉固可存。

    漢、唐、宋之延祚數百年,亦未嘗有親賢總己以制天下于一人,而卒不可亂,無他,無奸臣之在側而已。

    劉放、孫資在魏主之奧窔,而司馬氏援之以攘臂。

    勗與紞之于賈谧、楊駿,未知其誰屬,而要其市司馬氏之宗社于人,則早作夜思以謀逞志者也。

    攸即廢,晉不必亡;勗、紞不除,晉無存理。

    修賈充之餘怨,則陰擯張華;排博士之忠言,而顯斥曹志;苟有圖存晉室者,小不惜官爵,大不惜軀命,揚于王廷,揭勗、紞之奸,迸之裔夷,則不待交章訟攸,而攸固以安,抑不待措攸于磐石之安,而晉固以存。

    今乃舉尊卑疏戚之口合訟攸,而強帝持天下以任攸。

    荀勗固曰:“陛下試诏齊王之國,必舉朝以為不可。

    ”堕其術中而猶競以争,尚口乃窮,攸之困,晉社之危,諸臣緻之矣。

     夫一時徇名依附之衆,不足言也。

    李憙、劉毅、傅鹹忠直為當時之領袖,而不能取前讒後賊為宗社效驅除,晉之廷,不可謂有人矣。

    植君子則小人自遠,則以進賢為本,斥奸為末,此自奸邪未逞之日言也。

    不逐小人則君子不安,則以斥奸為本,進賢為末,此為奸邪已盤踞于内之日言也。

    二者互相為本未,而君子知擇焉,乃以明于人臣之義,而為社稷所賴。

    非然,則相激以益其亂而已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