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 三國
關燈
小
中
大
覆宗之禍。
天不佑僭人,而使并峙于時以生猜制,天之道也。
藉其不然,釁雖開于骨肉,必不假秉政握兵之異姓,持權以箝束懿親。
漢、唐、宋争于室而奸邪不興于外,豈有患哉?魏之自取滅亡,天邪?人邪?人之不臧者,天也。
〖九〗 兩敵相持,而有起兵于腹裡者以遙相應,見為可恃,恃以夾攻内應者必敗;勿問其為義也、為賊也,皆不可恃以冒進者也。
其為義也,忠臣志士,孤憤蹶起,而成敗非其所謀,且其果懷忠憤者,一二人耳,其他皆徼利無恒,相聚而不相攝者也。
若其為賊也,則妄人非分之圖,假我以惑衆而亡實者耳,如之何其恃邪? 彭绮,亂人也,借為魏讨吳以為名,而實賊也。
其心恃我之援,而己歘然而興,虐民罔利,而欲恃以為應援,彼敗而我之鋒亦挫矣。
彼可恃也,奚用我為?彼不可恃矣,而抑安能為我之恃乎?侯景不足以難魏,适以亡梁,擁大衆、扼争地者且然,況烏合之一旅哉!嶽侯恃兩河忠義以伐金,使無金牌之撤,亦莫保其不與俱潰也。
孫資谏曹叡之應彭绮,明于料敵矣。
〖一○〗 諸葛公出師北伐,表上後主,以親賢遠小人為戒,一篇之中,三緻意焉。
後主失國之繇,早見于數十年之前,公于此無可如何,而唯以死謝寸心耳。
賢臣之進,大臣之責也,非徒以言,而必有進之之實。
公于郭攸之、費褘、董允、向寵亦既進之無遺力矣。
然能進而不能必庸主之親之。
庸主見賢而目欲垂,猶賢主見小人而喉欲哕也,無可如何也。
雖然,尚可使之在列也。
至于小人之親,而愈無可如何矣。
卑其秩,削其權,不得有為焉止矣。
愈抑之,庸主愈狎之;愈禁之,庸主愈私之;斂迹于禮法之下,而噂沓于帷帟之中;庸主曰:此不容于執政,而固可哀矜者也。
綢缪不舍,信其無疵可摘,而蠱毒潛中于肸鄕之微。
嗚呼!其将如之何哉! 故賢臣不能使親而猶可進,小人可使弗進而不能使弗親。
非有伊尹放桐非常之舉,周公且困于流言,況當篡奪相仍之世,而先主抑有“君自取之”之亂命,形格勢禁,公其如小人何哉!曆舉興亡之繇,著其大端而已。
何者為小人,不能如郭、費、董、向之曆指其人而無諱也。
指其名而不得,而況能制之使勿親哉?以一死謝寸心于未死之間,姑無決裂焉足矣。
公之遺憾,豈徒在漢、賊之兩立也乎? 〖一一〗 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,而士之長于略者,相踵而興。
孟德智有所窮,則荀彧、郭嘉、荀攸、高柔之徒左右之,以算無遺策。
迨于子桓之世,賈诩、辛毗、劉嘩、孫資皆坐照千裡之外,而持之也定。
故以子桓之鄙、睿之汰,抗仲謀、孔明之智勇,而克保其磐固。
孔明之北伐也,屢出而無功,以為司馬懿之力能拒之,而早決大計于一言者,則孫資也。
漢兵初出,三輔震驚,大發兵以迎擊于漢中,庸讵非應敵之道;乃使其果然,而魏事去矣。
漢以初出之全力,求敵以戰,其氣銳;魏空關中之守,即險以争,其勢危;皆敗道也。
一敗潰而漢乘之,長安不守,漢且出關以搗宛、雒,是帝破項之故轍也,魏惡得而不危?資籌之審矣,即見兵據要害,敵即盛而險不可踰,據秦川沃野之粟,坐食而制之,雖孔明之志銳而謀深,無如此漠然不應者何也。
資片言定之于前,而拒諸葛、挫姜維,收效于數十年之後,司馬懿終始所守者此謀也。
魏足智謀之士,昏主用之而不危。
故能用人者,可以無敵于天下。
〖一二〗 魏延請從子年谷直搗長安,正兵也;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,趨秦、隴,奇兵也。
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,以奇取三秦,三秦之勢散,拊其背而震驚之,而魏異是。
非堂堂之陣直前而攻其堅,則雖得秦、隴,而長安之守自有餘。
魏所必守者長安耳,長安不拔,漢固無如魏何。
而迂回西出,攻之于散地,魏且以為是乘間攻瑕,有畏而不敢直前,則敵氣愈壯,而我且疲于屢戰矣。
夏侯楙可乘矣,魏見漢兵累歲不出而志懈,卒然相臨,救援未及,小得志焉;彌旬淹月,援益集,守益固,即欲拔一名都也且不可得,而況魏之全勢哉?故陳壽謂應變将略非武侯所長,誠有謂已。
而公謀之數年,奮起一朝,豈其不審于此哉?果畏其危也,則何如無出而免于疲民邪?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,知魏之不可旦夕亡,而後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複也。
其出師以北伐,攻也,特以為守焉耳。
以攻為守,而不可示其意于人,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。
秦、隴者,非長安之要地,乃西蜀之門戶也。
天水、南安、安定,地險而民疆,誠收之以為外蔽,則武都、陰平在懷抱之中,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,複不能繞階、文以搗蜀之西,則蜀可鞏固以存,而待時以進,公之定算在此矣。
公沒蜀衰,魏果由陰平以襲漢,夫乃知公之定算,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。
公之始為先主謀曰:“天下有變,命将出宛、雒,自向秦川。
”惟直指長安,則與宛、雒之師相應;若西出隴右,則與宛、雒相去千裡之外,首尾斷絕而不相知。
以是知祁山之師,非公初意,主闇而敵疆,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。
公蓋有不得已焉者,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。
〖一三〗 武侯之任人,一失于馬谡,再失于李嚴,誠哉知人之難也。
闇者不足以知,而明察者即以明察為所蔽;妄者不足以知,而端方者即以端方為所蔽。
明察則有短而必見,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。
士之智略果毅者,短長相間,瑕瑜相雜,多不能純。
察之密,待之嚴,則無以自全而或見棄,即加意收錄,而固不任之矣。
于是而飾其行以無過、飾其言以無尤者,周旋委曲以免摘;言果辨,行果堅,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,正在于此。
似密似慎,外飾而中枵,惡足任哉? 故先主過實之論,不能遠馬谡,而任以三軍;陳震鱗甲之言,不能退李嚴,而倚以大計;則唯武侯端嚴精密,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。
于是而曹孟德之能用人見矣,以治天下則不足,以争天下則有餘。
蔽于道而不蔽于才,不能燭司馬懿之奸,而荀彧、郭嘉、鐘繇、賈诩,惟所任而無不稱矣。
〖一四〗 城濮之戰,晉文不恃齊、秦也。
恃齊、秦,則必令齊掠陳、蔡而南以牽之于東,秦出武關,下鄢、郢以撓之。
荥陽之戰,高帝不恃彭、黥也。
恃黥布,則當令布率九江之,沿淮而襲之;恃彭越,則越勝而進,越敗而退也。
善用人者不恃人,此之謂大略。
吳人敗曹休于石亭,諸葛出陳倉之師,上言曰:“賊疲于西,又務于東,兵法乘勞,此進趨之時也。
”其無功宜矣。
恃吳勝而乘之,吳且退矣,失所恃而心先沮、氣先折也。
蜀定吳交以制魏,此諸葛之成謀,計之善者也。
雖然,吳交之必定,亦唯東顧無憂,可決于進爾。
及進,而所恃者終在己也。
我果奮勇以大挫魏于秦川而舉長安,吳且恃我以疾趨淮、汝,不恃吳而吳固可恃也。
己未有必勝之形,而恃人以逞,交相恃,交相誤,六國之合從,所以不能動秦之毫末,其左驗已。
石亭之役,賈逵以虛聲怖吳而吳退,吳望蜀之乘之,蜀不能應也。
陳倉之役,張郃以偏師拒蜀而蜀沮,蜀望吳之牽之,吳不能應也。
兩國異心,謀臣異計,東西相距,聲響之利鈍不相及,聞風而馳,風定而止,恃人者,不敗足矣,未有能成者也。
德必有鄰,修德者不恃鄰;學必會友,為學者不恃友;得道多助,創業者不恃助。
不恃也,乃可恃也。
故曰:“一人行則得其友。
”言緻一也。
〖一五〗 魏制:諸侯入繼大統者,不得謂考為皇、稱妣為後,是也。
帝後之尊,天之所秩,非天子所得擅以加諸其親,則大統正而天位定也。
其曰:“纂正統而奉公義,何得複顧私親。
”則襲義而戕仁矣。
所後者以承統而緻其尊,因以緻其親,義也;所生者以嗣統而屈其尊,不能屈其親,仁也;親者,與心生以生其心,性之不可掩者也。
故古之制服,為人後者,為所生父母期,不問與所生相去親疏,即與所後者在六世袒免之外而必期,且必正名之曰“所生父母”,未嘗概置諸伯叔之列也。
抑此猶為為人後者言之。
若宋英宗之後仁宗,孝宗之後高宗,固以為子而子之,則所後所生父母之名各正,而所生者并屈其親。
若夫前君之生也,未嘗告宗廟、诏臣民、而正其為後;嗣子之嗣也,未嘗修寝門視膳之儀,立國儲君副之位,臣民推戴而大位歸焉。
則亦如光武之于南頓,位号不可僭,而天倫不可忘,何得遽謂之私親而族人視之也哉? 天下所重者,統也;人子所不可背者,親也。
為天下而不敢幹其統,則天下之義重,而已之恩輕。
雖有天下,而不可沒其生我之恩,則天下敝屣,而親為重。
導谀者,獻追尊之僭;矯異者,沒父母之名;折衷以順天理之固然,豈一偏之說所可亂哉! 〖一六〗 國政之因革,一張一弛而已。
風俗之變遷,一質一文而已。
上欲改政而下争之,争之而固不勝;下欲改俗而可抑之,抑之而愈激以流;故節宣而得其平者,未易易也。
東漢之中葉,士以名節相尚,而交遊品題,互相持以成乎黨論,天下奔走如骛,而莫之能止。
桓、靈側聽奄豎,極緻其罪罟以摧折之,而天下固慕其風而不以為忌。
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為亂政,而标榜者之亦非善俗也,于是進崔琰、毛玠、陳群、鐘繇之徒,任法課能,矯之以趨于刑名,而漢末之風暫息者數十年。
琰、玠殺,孟德殁,持之之力窮,而前之激者适以揚矣。
太和之世,諸葛誕、鄧飏浸起而矯孟德綜實之習,結納互相題表,未嘗師漢末之為,而若或師之;且刓\方向圓,崇虛堕實,尤不能如李、杜、範、張之崇名節以勵俗矣。
乃遂以終魏之世,迄于晉而不為衰止。
然則孟德之綜核名實也,适以壅已決之水于須臾,而助其流溢已耳。
故曰抑之而愈以流也。
名之不勝實、文之不勝質也,久矣。
然古先聖人,兩俱不廢以平天下之情。
獎之以名者,以勸其實也。
導之以文者,以全其質也。
人之有情不一矣,既與物交,則樂與物而相取,名所不至,雖為之而不樂于終。
此慈父不能得之于子,嚴師不能得之于徒,明君不能得之于臣民者也。
故因名以勸實,因文以全質,而天下歡忻鼓舞于敦實崇質之中,以不蕩其心。
此而可杜塞之以域民于矩矱也,則古先聖人何弗圉天下之躍冶飛揚于鉗網之中也?以為拂民之情而固不可也。
情者,性之依也,拂其情,拂其性矣;性者,天之安也,拂其性,拂其天矣。
志郁而勃然以欲興,則氣亦蝹蜦屯結而待隙以外洩。
迨其一激一反,再反而盡棄其質以浮蕩于虛名。
利者争托焉,僞者争托焉,激之已極,無所擇而唯其所汎濫。
夏侯玄、何晏以之亡魏,王衍、王戎以之亡晉,五胡起,江東僅存,且蔓引以迄于陳、隋而不息,非崇質尚實者之激而豈至此哉? 桓雲激之矣,奄豎激之矣,死亡接踵而激猶未甚,桓、靈、奄豎不能掩其名也。
孟德、琰、玠并其名而掩之,而後詭出于玄虛,橫流于奔競,莫能禁也。
以傅鹹、卞壼、陶侃之公忠端亮,折之而不勝,董昭欲以區區之辨論,使曹叡持法以禁之,其将能乎?聖王不作,禮崩樂壞,政暴法煩,祗以增風俗之浮蕩而已矣。
〖一七〗 魏伐遼東,蜀征南中,一也,皆用乒謀國之一道也;與隋炀之伐高麗、唐玄之伐雲南,異矣。
隋、唐當天下之方甯,貪功而圖遠,涉萬裡以徼幸,敗亡之釁,不得而辭焉。
諸葛公之慎,司馬懿之智,舍大敵而勤遠略,其所用心者未易測矣。
兩敵相持,勢相若而不相下,固未得晏然處也。
而既不相為下矣,先動而躁,則受其傷
天不佑僭人,而使并峙于時以生猜制,天之道也。
藉其不然,釁雖開于骨肉,必不假秉政握兵之異姓,持權以箝束懿親。
漢、唐、宋争于室而奸邪不興于外,豈有患哉?魏之自取滅亡,天邪?人邪?人之不臧者,天也。
〖九〗 兩敵相持,而有起兵于腹裡者以遙相應,見為可恃,恃以夾攻内應者必敗;勿問其為義也、為賊也,皆不可恃以冒進者也。
其為義也,忠臣志士,孤憤蹶起,而成敗非其所謀,且其果懷忠憤者,一二人耳,其他皆徼利無恒,相聚而不相攝者也。
若其為賊也,則妄人非分之圖,假我以惑衆而亡實者耳,如之何其恃邪? 彭绮,亂人也,借為魏讨吳以為名,而實賊也。
其心恃我之援,而己歘然而興,虐民罔利,而欲恃以為應援,彼敗而我之鋒亦挫矣。
彼可恃也,奚用我為?彼不可恃矣,而抑安能為我之恃乎?侯景不足以難魏,适以亡梁,擁大衆、扼争地者且然,況烏合之一旅哉!嶽侯恃兩河忠義以伐金,使無金牌之撤,亦莫保其不與俱潰也。
孫資谏曹叡之應彭绮,明于料敵矣。
〖一○〗 諸葛公出師北伐,表上後主,以親賢遠小人為戒,一篇之中,三緻意焉。
後主失國之繇,早見于數十年之前,公于此無可如何,而唯以死謝寸心耳。
賢臣之進,大臣之責也,非徒以言,而必有進之之實。
公于郭攸之、費褘、董允、向寵亦既進之無遺力矣。
然能進而不能必庸主之親之。
庸主見賢而目欲垂,猶賢主見小人而喉欲哕也,無可如何也。
雖然,尚可使之在列也。
至于小人之親,而愈無可如何矣。
卑其秩,削其權,不得有為焉止矣。
愈抑之,庸主愈狎之;愈禁之,庸主愈私之;斂迹于禮法之下,而噂沓于帷帟之中;庸主曰:此不容于執政,而固可哀矜者也。
綢缪不舍,信其無疵可摘,而蠱毒潛中于肸鄕之微。
嗚呼!其将如之何哉! 故賢臣不能使親而猶可進,小人可使弗進而不能使弗親。
非有伊尹放桐非常之舉,周公且困于流言,況當篡奪相仍之世,而先主抑有“君自取之”之亂命,形格勢禁,公其如小人何哉!曆舉興亡之繇,著其大端而已。
何者為小人,不能如郭、費、董、向之曆指其人而無諱也。
指其名而不得,而況能制之使勿親哉?以一死謝寸心于未死之間,姑無決裂焉足矣。
公之遺憾,豈徒在漢、賊之兩立也乎? 〖一一〗 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,而士之長于略者,相踵而興。
孟德智有所窮,則荀彧、郭嘉、荀攸、高柔之徒左右之,以算無遺策。
迨于子桓之世,賈诩、辛毗、劉嘩、孫資皆坐照千裡之外,而持之也定。
故以子桓之鄙、睿之汰,抗仲謀、孔明之智勇,而克保其磐固。
孔明之北伐也,屢出而無功,以為司馬懿之力能拒之,而早決大計于一言者,則孫資也。
漢兵初出,三輔震驚,大發兵以迎擊于漢中,庸讵非應敵之道;乃使其果然,而魏事去矣。
漢以初出之全力,求敵以戰,其氣銳;魏空關中之守,即險以争,其勢危;皆敗道也。
一敗潰而漢乘之,長安不守,漢且出關以搗宛、雒,是帝破項之故轍也,魏惡得而不危?資籌之審矣,即見兵據要害,敵即盛而險不可踰,據秦川沃野之粟,坐食而制之,雖孔明之志銳而謀深,無如此漠然不應者何也。
資片言定之于前,而拒諸葛、挫姜維,收效于數十年之後,司馬懿終始所守者此謀也。
魏足智謀之士,昏主用之而不危。
故能用人者,可以無敵于天下。
〖一二〗 魏延請從子年谷直搗長安,正兵也;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,趨秦、隴,奇兵也。
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,以奇取三秦,三秦之勢散,拊其背而震驚之,而魏異是。
非堂堂之陣直前而攻其堅,則雖得秦、隴,而長安之守自有餘。
魏所必守者長安耳,長安不拔,漢固無如魏何。
而迂回西出,攻之于散地,魏且以為是乘間攻瑕,有畏而不敢直前,則敵氣愈壯,而我且疲于屢戰矣。
夏侯楙可乘矣,魏見漢兵累歲不出而志懈,卒然相臨,救援未及,小得志焉;彌旬淹月,援益集,守益固,即欲拔一名都也且不可得,而況魏之全勢哉?故陳壽謂應變将略非武侯所長,誠有謂已。
而公謀之數年,奮起一朝,豈其不審于此哉?果畏其危也,則何如無出而免于疲民邪?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,知魏之不可旦夕亡,而後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複也。
其出師以北伐,攻也,特以為守焉耳。
以攻為守,而不可示其意于人,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。
秦、隴者,非長安之要地,乃西蜀之門戶也。
天水、南安、安定,地險而民疆,誠收之以為外蔽,則武都、陰平在懷抱之中,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,複不能繞階、文以搗蜀之西,則蜀可鞏固以存,而待時以進,公之定算在此矣。
公沒蜀衰,魏果由陰平以襲漢,夫乃知公之定算,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。
公之始為先主謀曰:“天下有變,命将出宛、雒,自向秦川。
”惟直指長安,則與宛、雒之師相應;若西出隴右,則與宛、雒相去千裡之外,首尾斷絕而不相知。
以是知祁山之師,非公初意,主闇而敵疆,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。
公蓋有不得已焉者,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。
〖一三〗 武侯之任人,一失于馬谡,再失于李嚴,誠哉知人之難也。
闇者不足以知,而明察者即以明察為所蔽;妄者不足以知,而端方者即以端方為所蔽。
明察則有短而必見,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。
士之智略果毅者,短長相間,瑕瑜相雜,多不能純。
察之密,待之嚴,則無以自全而或見棄,即加意收錄,而固不任之矣。
于是而飾其行以無過、飾其言以無尤者,周旋委曲以免摘;言果辨,行果堅,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,正在于此。
似密似慎,外飾而中枵,惡足任哉? 故先主過實之論,不能遠馬谡,而任以三軍;陳震鱗甲之言,不能退李嚴,而倚以大計;則唯武侯端嚴精密,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。
于是而曹孟德之能用人見矣,以治天下則不足,以争天下則有餘。
蔽于道而不蔽于才,不能燭司馬懿之奸,而荀彧、郭嘉、鐘繇、賈诩,惟所任而無不稱矣。
〖一四〗 城濮之戰,晉文不恃齊、秦也。
恃齊、秦,則必令齊掠陳、蔡而南以牽之于東,秦出武關,下鄢、郢以撓之。
荥陽之戰,高帝不恃彭、黥也。
恃黥布,則當令布率九江之,沿淮而襲之;恃彭越,則越勝而進,越敗而退也。
善用人者不恃人,此之謂大略。
吳人敗曹休于石亭,諸葛出陳倉之師,上言曰:“賊疲于西,又務于東,兵法乘勞,此進趨之時也。
”其無功宜矣。
恃吳勝而乘之,吳且退矣,失所恃而心先沮、氣先折也。
蜀定吳交以制魏,此諸葛之成謀,計之善者也。
雖然,吳交之必定,亦唯東顧無憂,可決于進爾。
及進,而所恃者終在己也。
我果奮勇以大挫魏于秦川而舉長安,吳且恃我以疾趨淮、汝,不恃吳而吳固可恃也。
己未有必勝之形,而恃人以逞,交相恃,交相誤,六國之合從,所以不能動秦之毫末,其左驗已。
石亭之役,賈逵以虛聲怖吳而吳退,吳望蜀之乘之,蜀不能應也。
陳倉之役,張郃以偏師拒蜀而蜀沮,蜀望吳之牽之,吳不能應也。
兩國異心,謀臣異計,東西相距,聲響之利鈍不相及,聞風而馳,風定而止,恃人者,不敗足矣,未有能成者也。
德必有鄰,修德者不恃鄰;學必會友,為學者不恃友;得道多助,創業者不恃助。
不恃也,乃可恃也。
故曰:“一人行則得其友。
”言緻一也。
〖一五〗 魏制:諸侯入繼大統者,不得謂考為皇、稱妣為後,是也。
帝後之尊,天之所秩,非天子所得擅以加諸其親,則大統正而天位定也。
其曰:“纂正統而奉公義,何得複顧私親。
”則襲義而戕仁矣。
所後者以承統而緻其尊,因以緻其親,義也;所生者以嗣統而屈其尊,不能屈其親,仁也;親者,與心生以生其心,性之不可掩者也。
故古之制服,為人後者,為所生父母期,不問與所生相去親疏,即與所後者在六世袒免之外而必期,且必正名之曰“所生父母”,未嘗概置諸伯叔之列也。
抑此猶為為人後者言之。
若宋英宗之後仁宗,孝宗之後高宗,固以為子而子之,則所後所生父母之名各正,而所生者并屈其親。
若夫前君之生也,未嘗告宗廟、诏臣民、而正其為後;嗣子之嗣也,未嘗修寝門視膳之儀,立國儲君副之位,臣民推戴而大位歸焉。
則亦如光武之于南頓,位号不可僭,而天倫不可忘,何得遽謂之私親而族人視之也哉? 天下所重者,統也;人子所不可背者,親也。
為天下而不敢幹其統,則天下之義重,而已之恩輕。
雖有天下,而不可沒其生我之恩,則天下敝屣,而親為重。
導谀者,獻追尊之僭;矯異者,沒父母之名;折衷以順天理之固然,豈一偏之說所可亂哉! 〖一六〗 國政之因革,一張一弛而已。
風俗之變遷,一質一文而已。
上欲改政而下争之,争之而固不勝;下欲改俗而可抑之,抑之而愈激以流;故節宣而得其平者,未易易也。
東漢之中葉,士以名節相尚,而交遊品題,互相持以成乎黨論,天下奔走如骛,而莫之能止。
桓、靈側聽奄豎,極緻其罪罟以摧折之,而天下固慕其風而不以為忌。
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為亂政,而标榜者之亦非善俗也,于是進崔琰、毛玠、陳群、鐘繇之徒,任法課能,矯之以趨于刑名,而漢末之風暫息者數十年。
琰、玠殺,孟德殁,持之之力窮,而前之激者适以揚矣。
太和之世,諸葛誕、鄧飏浸起而矯孟德綜實之習,結納互相題表,未嘗師漢末之為,而若或師之;且刓\方向圓,崇虛堕實,尤不能如李、杜、範、張之崇名節以勵俗矣。
乃遂以終魏之世,迄于晉而不為衰止。
然則孟德之綜核名實也,适以壅已決之水于須臾,而助其流溢已耳。
故曰抑之而愈以流也。
名之不勝實、文之不勝質也,久矣。
然古先聖人,兩俱不廢以平天下之情。
獎之以名者,以勸其實也。
導之以文者,以全其質也。
人之有情不一矣,既與物交,則樂與物而相取,名所不至,雖為之而不樂于終。
此慈父不能得之于子,嚴師不能得之于徒,明君不能得之于臣民者也。
故因名以勸實,因文以全質,而天下歡忻鼓舞于敦實崇質之中,以不蕩其心。
此而可杜塞之以域民于矩矱也,則古先聖人何弗圉天下之躍冶飛揚于鉗網之中也?以為拂民之情而固不可也。
情者,性之依也,拂其情,拂其性矣;性者,天之安也,拂其性,拂其天矣。
志郁而勃然以欲興,則氣亦蝹蜦屯結而待隙以外洩。
迨其一激一反,再反而盡棄其質以浮蕩于虛名。
利者争托焉,僞者争托焉,激之已極,無所擇而唯其所汎濫。
夏侯玄、何晏以之亡魏,王衍、王戎以之亡晉,五胡起,江東僅存,且蔓引以迄于陳、隋而不息,非崇質尚實者之激而豈至此哉? 桓雲激之矣,奄豎激之矣,死亡接踵而激猶未甚,桓、靈、奄豎不能掩其名也。
孟德、琰、玠并其名而掩之,而後詭出于玄虛,橫流于奔競,莫能禁也。
以傅鹹、卞壼、陶侃之公忠端亮,折之而不勝,董昭欲以區區之辨論,使曹叡持法以禁之,其将能乎?聖王不作,禮崩樂壞,政暴法煩,祗以增風俗之浮蕩而已矣。
〖一七〗 魏伐遼東,蜀征南中,一也,皆用乒謀國之一道也;與隋炀之伐高麗、唐玄之伐雲南,異矣。
隋、唐當天下之方甯,貪功而圖遠,涉萬裡以徼幸,敗亡之釁,不得而辭焉。
諸葛公之慎,司馬懿之智,舍大敵而勤遠略,其所用心者未易測矣。
兩敵相持,勢相若而不相下,固未得晏然處也。
而既不相為下矣,先動而躁,則受其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