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獻帝
關燈
小
中
大
節者乎?
故孫、劉之不可不合,二子之見義為已審也。
其信也,近于義而可終身守者也。
先主沒,諸葛遽修好于吳,所惜者,肅先亡耳,不然,尚其有濟也。
乃其無濟矣,二子之惇信,固以存人道于變故繁興之世者也。
〖二八〗 赤壁之戰,操之必敗,瑜之必勝,非一端也。
舍騎而舟,既棄長而争短矣。
操之兵衆,衆則驕;瑜之兵寡,寡則奮;故韓信以能多将自詫,而謂漢高之不己若也,此其一也。
操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、吳,操之破紹,非戰而勝也,固守以老紹之師而乘其敝也,以此施之于吳則左矣;吳憑江而守,矢石不及,舉全吳以饋一軍,而糧運于無慮之地,愈守則兵愈增、糧愈足,而人氣愈壯,欲老吳而先自老,又其一也。
北來之軍二十萬,劉表新降之衆幾半之,而恃之以為水軍之用,新附之志不堅,而懷土思散以各歸其故地者近而易,表之衆又素未有遠征之志者也,重以戴先主之德,懷劉琦之恩,故黃蓋之火一爇而人皆駭散,荊土思歸之士先之矣,此又其一也。
積此數敗,而瑜之明足以見之;即微火攻,持之數月,而操亦為官渡之紹矣。
知此,而兵之所己,與敵之足畏與否也,皆可預料而定也。
〖二九〗 黃權、王累、嚴顔、劉巴之欲拒先主也,智在一曲而不可謂智,忠在一曲而不可謂忠。
奚以明其然也? 張松曰:“曹公兵無敵于天下,因張魯以取蜀,誰能禦之?”諸欲拒先主者,曾有能保蜀而不為操所奪乎?亡有術也。
鐘繇之兵已向張魯,危在旦夕,而璋以柔懦待之,奪于曹必矣。
與其奪于曹,無如奪于先主,則四子者,料先主之必見奪以為智,知其一曲而不知其大全也,非智也。
四子之于劉焉,豢屬耳,非君臣也。
焉雖受命作牧,而漢之危亡,風波百沸,焉勿問焉。
割土自擅,志士之所不屑事者也。
先主雖不保為漢室之忠輔,而猶勤勤于定亂,視焉而愈也多矣。
戴非其主而怙之,相依為逆而失名義之大,非忠也。
然則張松、法正其賢乎?而愈非也。
璋初迎昭烈,二子者遽欲于會襲之,忍矣哉!君子于此,勸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,則得矣,其他皆不忠不智之徒也。
〖三○〗 論治者言得言失,古今所共也;而得不言其所自得,失不言其所自失,故牍滿冊府,而聽之者無能以取益。
張纮将死,遺牋吳主曰:“人情憚難而趨易,好同而惡異,故與治道相反。
”斯言抉得失之機于居心用情之際,聞之者而能悟焉,反求之寸心,而聽言用人立政之失焉者鮮矣。
夫人之情,不耽逸豫,天下無不可進之善;不喜谀悅,天下無不可納之忠。
然而中人之于此,恒諱之也。
樂逸豫矣,而曰圖難者之迂遠而無益也;喜谀悅矣,而曰責善者之失理而非法也;反諸其心而果然乎哉?偷安喜谀,一婦人孺子之愚,而遠大之猷去之。
諱其偷安喜谀之情,則利害迫于身而不知避。
其迹剛愎者,其情荏苒;急取其柔情而砭之于隐,然後振起其生人之氣。
而圖治有本,非汎言得失者,令人迷其受病之源,而聽之若忘也。
奮恥自強,而矯其情之所流,雖聖王之修身立政,又何以加焉! 〖三一〗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,為曹操所恨,飲藥而卒,司馬溫公許之以忠,過矣。
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,而以正論自詭,又豈持平之論哉?彧之智,算無遺策,而其知操也,尤習之已熟而深悉之;違其九錫之議,必為操所不容矣,姑托于正論以自解,冒虛名,蹈實禍,智者不為,愚者亦不為也,而彧何若是?夫九錫之議興,而劉氏之宗社已淪。
當斯時也,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,未有不恻然者也。
彧亦天良之未泯,發之不禁耳,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,而不能自已。
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,雖牿亡而不喪,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! 彧之失,在委身于操而多為之謀耳。
雖然,初起而即委身于操,與華歆、王朗之為漢臣而改面戴操者,抑有異矣。
楊彪世為公輔,而不能亡身以憂國;邴原以名節自命,而不能辭召以潔身。
蜀漢之臣,惟武侯不可苛求焉,其他則皆幸先主為劉氏之胤,而非其果能與漢存亡者也。
然則彧所愧者管甯耳。
當紛纭之世,舍甯而無以自全,乃彧固以才智見,而非甯之流亞久矣。
季路、冉有,聚斂則從,伐顓臾則為之謀,旅泰山則不救,而子曰:“弑父與君,亦不從也。
一至于大惡當前,而後天良之存者不昧,禍未成而荏苒以為之謀,聖人且信其不與于篡弑,善惡固有不相掩矣。
且彧之為操謀也,莫著于滅袁紹。
紹之為漢賊也,不下于操,為操謀紹,猶為紹而謀操也。
漢之賊,滅其一而未嘗不快,則彧為操謀,功與罪正相埒矣。
若其稱霸王之圖以歆操,則懷才亟見,恐非是而不為操所用也,則彧之為操謀也,亦未可深辠也。
試平情以論之,則彧者,操之謀臣也,操之謀臣,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甯,左掣右曳以亡其身,其天良之不昧者也。
并此而以為詭焉,則誣矣。
〖三二〗 春秋之法,諸侯失國則名之,賤之也;失國而又降焉,賤甚矣。
此三代封建之侯國則然,受之先王,傳之先祖,天子且不得而輕滅焉,為臣子者,有死而無降,義存焉耳。
劉焉之牧益州,漢命之;命之以牧,未嘗命之以世。
焉死,璋偷立乎其位,益州豈焉所可傳子,而璋有宗社之責哉? 先主圍成都,璋曰:“父子在州二十餘年,無恩德以加百姓,攻戰三年,肌膏草野,以璋故也,何心能安。
”猶長者之言也。
論者曰:“劉璋暗弱。
”弱者弱于彊争,暗者暗于變詐,而豈果昏孱之甚乎?其不斷者,不能早授州于先主,而多此戰争耳。
韓馥之于袁紹,璋之于先主,自知不逮而引退以避之,皆可謂保身之智矣。
其屬吏悻悻以争氣矜之雄,以毒天下,何足尚哉! 〖三三〗 吳、蜀之好不終,關羽以死,荊州以失,曹操以乘二國之離,無忌而急于篡,關羽安能逃其責哉?羽守江陵,數與魯肅生疑貳,于是而諸葛之志不宣,而肅亦苦矣。
肅以歡好撫羽,豈私羽而畏昭烈乎?其欲并力以抗操,匪舌是出,而羽不諒,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。
羽争三郡,貪忿之兵也,肅猶與相見,而秉義以正告之,羽無辭以答,而婞婞不忘,豈盡不知肅之志氣與其苦心乎?昭烈之敗于長坂,羽軍獨全,曹操臨江,不能以一矢相加遺。
而諸葛公東使,魯肅西結,遂定兩國之交,資孫氏以破曹,羽不能有功,而功出于亮。
劉锜曰:“朝廷養兵三十年,而大功出一儒生。
”羽于是以忌諸葛者忌肅,因之忌吳;而葛、魯之成謀,遂為之滅裂而不可複收。
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,以義折羽,以從容平孫權之怒,尚冀吳、蜀之可合,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。
身遽死而授之呂蒙,權之忮無與平之,羽之忿無與制之,諸葛不能力争之隐,無與體之,而成謀盡毀矣。
肅之死也,羽之敗也。
操之幸,先主之孤也。
悲夫! 〖三四〗 金禕、耿紀、韋晃欲挾天子伐魏,使其克焉,足以存漢乎?不能也。
幸而不敗,又幸而殺操,爾朱兆之死,拓拔氏乃以奔竄而見奪于宇文,非但如董卓之誅,獻帝一日不能安于長安巳也。
故董承之計非計,而伏完為甚,至于金禕而尤甚矣。
雖然,至于金禕、耿紀、韋晃之時,更無可以全漢之策,而忠臣志士捐三族以與國俱碎,雖必不成,義憤之不容已,亦烈矣哉! 于是而孫權之罪不容誅也,懷憤嫉于先主,而請降于操,操無忌矣。
關羽出襄、鄧,向宛、雒,而懷忿以與孫氏争,操知之而坐待其敗。
普天之下,為漢臣者,唯三子之不恤死而誓與獻帝俱殉社稷耳,其他皆貪忿以逞者。
忠臣志士無可俟之機,而又何擇焉? 〖三五〗 關羽,可用之材也,失其可用而卒至于敗亡,昭烈之驕之也,私之也,非将将之道也。
故韓信之稱高帝曰:“陛下能将将。
”能将将而取天下有餘矣。
先主之入蜀也,率武侯、張、趙以行,而留羽守江陵,以羽之可信而有勇。
夫與吳在離合之間,而恃笃信乎我以矜勇者,可使居二國之間乎?定孫、劉之交者武侯也,有事于曹,而不得複開釁于吳。
為先主計,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,而北攻襄、鄧;取蜀之事,先主以自任有餘,而不必武侯也。
然而終用羽者,以同起之恩私,矜其勇而見可任,而不知其忮吳怒吳,激孫權之降操,而魯肅之計不伸也。
然則先主豈特不能将羽哉?且信武侯而終無能用也。
疑武侯之交固于吳,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。
故高帝自言能用子房者,以曹參之故舊百戰之功,而帷幄之籌,唯子房得與焉。
不私其舊,不驕其勇,韓、彭且折,況參輩乎?先主之信武侯也,不如其信羽,明矣。
諸葛子瑜奉使而不敢盡兄弟之私,臨崩而有“君自取之”之言,是有武侯而不能用,徒以信羽者驕羽,而遂絕問罪曹氏之津,失豈在羽哉?先主自贻之矣。
其信也,近于義而可終身守者也。
先主沒,諸葛遽修好于吳,所惜者,肅先亡耳,不然,尚其有濟也。
乃其無濟矣,二子之惇信,固以存人道于變故繁興之世者也。
〖二八〗 赤壁之戰,操之必敗,瑜之必勝,非一端也。
舍騎而舟,既棄長而争短矣。
操之兵衆,衆則驕;瑜之兵寡,寡則奮;故韓信以能多将自詫,而謂漢高之不己若也,此其一也。
操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、吳,操之破紹,非戰而勝也,固守以老紹之師而乘其敝也,以此施之于吳則左矣;吳憑江而守,矢石不及,舉全吳以饋一軍,而糧運于無慮之地,愈守則兵愈增、糧愈足,而人氣愈壯,欲老吳而先自老,又其一也。
北來之軍二十萬,劉表新降之衆幾半之,而恃之以為水軍之用,新附之志不堅,而懷土思散以各歸其故地者近而易,表之衆又素未有遠征之志者也,重以戴先主之德,懷劉琦之恩,故黃蓋之火一爇而人皆駭散,荊土思歸之士先之矣,此又其一也。
積此數敗,而瑜之明足以見之;即微火攻,持之數月,而操亦為官渡之紹矣。
知此,而兵之所己,與敵之足畏與否也,皆可預料而定也。
〖二九〗 黃權、王累、嚴顔、劉巴之欲拒先主也,智在一曲而不可謂智,忠在一曲而不可謂忠。
奚以明其然也? 張松曰:“曹公兵無敵于天下,因張魯以取蜀,誰能禦之?”諸欲拒先主者,曾有能保蜀而不為操所奪乎?亡有術也。
鐘繇之兵已向張魯,危在旦夕,而璋以柔懦待之,奪于曹必矣。
與其奪于曹,無如奪于先主,則四子者,料先主之必見奪以為智,知其一曲而不知其大全也,非智也。
四子之于劉焉,豢屬耳,非君臣也。
焉雖受命作牧,而漢之危亡,風波百沸,焉勿問焉。
割土自擅,志士之所不屑事者也。
先主雖不保為漢室之忠輔,而猶勤勤于定亂,視焉而愈也多矣。
戴非其主而怙之,相依為逆而失名義之大,非忠也。
然則張松、法正其賢乎?而愈非也。
璋初迎昭烈,二子者遽欲于會襲之,忍矣哉!君子于此,勸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,則得矣,其他皆不忠不智之徒也。
〖三○〗 論治者言得言失,古今所共也;而得不言其所自得,失不言其所自失,故牍滿冊府,而聽之者無能以取益。
張纮将死,遺牋吳主曰:“人情憚難而趨易,好同而惡異,故與治道相反。
”斯言抉得失之機于居心用情之際,聞之者而能悟焉,反求之寸心,而聽言用人立政之失焉者鮮矣。
夫人之情,不耽逸豫,天下無不可進之善;不喜谀悅,天下無不可納之忠。
然而中人之于此,恒諱之也。
樂逸豫矣,而曰圖難者之迂遠而無益也;喜谀悅矣,而曰責善者之失理而非法也;反諸其心而果然乎哉?偷安喜谀,一婦人孺子之愚,而遠大之猷去之。
諱其偷安喜谀之情,則利害迫于身而不知避。
其迹剛愎者,其情荏苒;急取其柔情而砭之于隐,然後振起其生人之氣。
而圖治有本,非汎言得失者,令人迷其受病之源,而聽之若忘也。
奮恥自強,而矯其情之所流,雖聖王之修身立政,又何以加焉! 〖三一〗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,為曹操所恨,飲藥而卒,司馬溫公許之以忠,過矣。
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,而以正論自詭,又豈持平之論哉?彧之智,算無遺策,而其知操也,尤習之已熟而深悉之;違其九錫之議,必為操所不容矣,姑托于正論以自解,冒虛名,蹈實禍,智者不為,愚者亦不為也,而彧何若是?夫九錫之議興,而劉氏之宗社已淪。
當斯時也,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,未有不恻然者也。
彧亦天良之未泯,發之不禁耳,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,而不能自已。
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,雖牿亡而不喪,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! 彧之失,在委身于操而多為之謀耳。
雖然,初起而即委身于操,與華歆、王朗之為漢臣而改面戴操者,抑有異矣。
楊彪世為公輔,而不能亡身以憂國;邴原以名節自命,而不能辭召以潔身。
蜀漢之臣,惟武侯不可苛求焉,其他則皆幸先主為劉氏之胤,而非其果能與漢存亡者也。
然則彧所愧者管甯耳。
當紛纭之世,舍甯而無以自全,乃彧固以才智見,而非甯之流亞久矣。
季路、冉有,聚斂則從,伐顓臾則為之謀,旅泰山則不救,而子曰:“弑父與君,亦不從也。
一至于大惡當前,而後天良之存者不昧,禍未成而荏苒以為之謀,聖人且信其不與于篡弑,善惡固有不相掩矣。
且彧之為操謀也,莫著于滅袁紹。
紹之為漢賊也,不下于操,為操謀紹,猶為紹而謀操也。
漢之賊,滅其一而未嘗不快,則彧為操謀,功與罪正相埒矣。
若其稱霸王之圖以歆操,則懷才亟見,恐非是而不為操所用也,則彧之為操謀也,亦未可深辠也。
試平情以論之,則彧者,操之謀臣也,操之謀臣,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甯,左掣右曳以亡其身,其天良之不昧者也。
并此而以為詭焉,則誣矣。
〖三二〗 春秋之法,諸侯失國則名之,賤之也;失國而又降焉,賤甚矣。
此三代封建之侯國則然,受之先王,傳之先祖,天子且不得而輕滅焉,為臣子者,有死而無降,義存焉耳。
劉焉之牧益州,漢命之;命之以牧,未嘗命之以世。
焉死,璋偷立乎其位,益州豈焉所可傳子,而璋有宗社之責哉? 先主圍成都,璋曰:“父子在州二十餘年,無恩德以加百姓,攻戰三年,肌膏草野,以璋故也,何心能安。
”猶長者之言也。
論者曰:“劉璋暗弱。
”弱者弱于彊争,暗者暗于變詐,而豈果昏孱之甚乎?其不斷者,不能早授州于先主,而多此戰争耳。
韓馥之于袁紹,璋之于先主,自知不逮而引退以避之,皆可謂保身之智矣。
其屬吏悻悻以争氣矜之雄,以毒天下,何足尚哉! 〖三三〗 吳、蜀之好不終,關羽以死,荊州以失,曹操以乘二國之離,無忌而急于篡,關羽安能逃其責哉?羽守江陵,數與魯肅生疑貳,于是而諸葛之志不宣,而肅亦苦矣。
肅以歡好撫羽,豈私羽而畏昭烈乎?其欲并力以抗操,匪舌是出,而羽不諒,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。
羽争三郡,貪忿之兵也,肅猶與相見,而秉義以正告之,羽無辭以答,而婞婞不忘,豈盡不知肅之志氣與其苦心乎?昭烈之敗于長坂,羽軍獨全,曹操臨江,不能以一矢相加遺。
而諸葛公東使,魯肅西結,遂定兩國之交,資孫氏以破曹,羽不能有功,而功出于亮。
劉锜曰:“朝廷養兵三十年,而大功出一儒生。
”羽于是以忌諸葛者忌肅,因之忌吳;而葛、魯之成謀,遂為之滅裂而不可複收。
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,以義折羽,以從容平孫權之怒,尚冀吳、蜀之可合,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。
身遽死而授之呂蒙,權之忮無與平之,羽之忿無與制之,諸葛不能力争之隐,無與體之,而成謀盡毀矣。
肅之死也,羽之敗也。
操之幸,先主之孤也。
悲夫! 〖三四〗 金禕、耿紀、韋晃欲挾天子伐魏,使其克焉,足以存漢乎?不能也。
幸而不敗,又幸而殺操,爾朱兆之死,拓拔氏乃以奔竄而見奪于宇文,非但如董卓之誅,獻帝一日不能安于長安巳也。
故董承之計非計,而伏完為甚,至于金禕而尤甚矣。
雖然,至于金禕、耿紀、韋晃之時,更無可以全漢之策,而忠臣志士捐三族以與國俱碎,雖必不成,義憤之不容已,亦烈矣哉! 于是而孫權之罪不容誅也,懷憤嫉于先主,而請降于操,操無忌矣。
關羽出襄、鄧,向宛、雒,而懷忿以與孫氏争,操知之而坐待其敗。
普天之下,為漢臣者,唯三子之不恤死而誓與獻帝俱殉社稷耳,其他皆貪忿以逞者。
忠臣志士無可俟之機,而又何擇焉? 〖三五〗 關羽,可用之材也,失其可用而卒至于敗亡,昭烈之驕之也,私之也,非将将之道也。
故韓信之稱高帝曰:“陛下能将将。
”能将将而取天下有餘矣。
先主之入蜀也,率武侯、張、趙以行,而留羽守江陵,以羽之可信而有勇。
夫與吳在離合之間,而恃笃信乎我以矜勇者,可使居二國之間乎?定孫、劉之交者武侯也,有事于曹,而不得複開釁于吳。
為先主計,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,而北攻襄、鄧;取蜀之事,先主以自任有餘,而不必武侯也。
然而終用羽者,以同起之恩私,矜其勇而見可任,而不知其忮吳怒吳,激孫權之降操,而魯肅之計不伸也。
然則先主豈特不能将羽哉?且信武侯而終無能用也。
疑武侯之交固于吳,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。
故高帝自言能用子房者,以曹參之故舊百戰之功,而帷幄之籌,唯子房得與焉。
不私其舊,不驕其勇,韓、彭且折,況參輩乎?先主之信武侯也,不如其信羽,明矣。
諸葛子瑜奉使而不敢盡兄弟之私,臨崩而有“君自取之”之言,是有武侯而不能用,徒以信羽者驕羽,而遂絕問罪曹氏之津,失豈在羽哉?先主自贻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