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獻帝
關燈
小
中
大
于紹而不終,未嘗恃紹也。
操即滅,紹即勝,先主亦且出于事外而不屑為紹用。
先主之東操心悔之而不懼,紹遙應之而不堅,亦已知之矣。
他日稱尊于益州,此為權輿;特其待操之篡而後自立焉,故不得罪于名教,而後世以正統加之,亦可勿媿焉。
〖二一〗 曹操東攻先主,田豐說紹乘間舉兵以襲其後,紹以子疾辭豐而不行,紹雖年老智衰,禽犢愛重,豈至以嬰兒病失大計者?且身即不行,命大将統重兵以蹑之,亦讵不可?而紹不爾者,紹之情非豐所知也。
操東與先主相距而紹乘之,操軍必驚駭潰歸,而先主追蹑之,操且授首;先主誅操入許而擁帝,紹之逆不足以逞,而遽與先主争權;故今日弗進,亦猶昔者擁兵冀州,視王允之誅卓而不為之援,其謀一也。
豈徒紹哉!先主亦固有此情矣。
紹之興兵而南,衆未集,兵未進,雖承密诏與董承約,抑可姑藏少待也;待紹之進黎陽、圍白馬,操戰屢北,軍糧且匮,土山地道交攻而不容退,乃徐起徐、豫之兵,亟向許以拒曹之歸,操且必為紹禽。
而先主遽發以先紹者,亦慮操為紹禽,而己擁天子之空質,則紹且枭張于外而逼我,孤危将為王允之續矣。
惟先紹而舉,則大功自己以建,而紹之威不張。
紹以此制先主,先主亦以此制紹,其機一也。
夫先主豈徒思誅操而縱紹以橫者乎?兩相制,兩相持,而曹操之計得矣。
急攻先主而緩應紹,知其陽相用而陰相忌,可無俟其合而迫應其分。
先主惡得而不敗?紹惡得而不亡?此其機先主與紹緘之于心,非董承之所察,而田豐欲以口舌争之,不亦愚乎! 〖二二〗 張魯妖矣,而卒以免于死亡,非其德之堪也;聽閻圃之谏,拒群下之請,不稱漢甯王,衛身之智,足以保身,宜矣。
嗚呼!亂世之王公,輕于平世之守令;亂世之将相,賤于平世之尉丞;顧影而自笑,夢覺而自驚,人指之而嗤其項背,鬼瞰之而奪其精魂,然而汲汲焉上下相蒙以相尊,愚矣哉! 陳嬰、周市之所弗為,張魯能弗為,張魯之所不為,而呂光、杜伏威、劉豫、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,骈首就戮而悔之無及,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,且自矜也,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。
〖二三〗 袁紹之自言曰:“吾南據河,北阻燕、代,兼戎狄之衆,南向以争天下。
”起兵之初,其志早定,是以董卓死,長安大亂,中州鼎沸,而席冀州也自若,紹之亡決于此矣。
夫欲有事于天下者,莫患乎其有恃也。
已恃之矣,謀臣将帥恃之矣,兵卒亦恃之矣,所恃者險也,而離乎險,則喪其恃而智力窮。
坎之象曰:“王公設險以守其國。
”險不可久據,而上六出乎險矣。
智非所施,力非所便,徽纆之系,叢棘之置,非人困之矣。
山國之人,出乎山而窮于原;澤國之人,離乎澤而窮于陸;失所恃而非所習,則如蝸牛之失其廬而死于蟻。
故袁紹終其身未嘗敢跬步而涉河,非徒紹之不敢,其将帥士卒睨平原廣野川陸相錯,而目眩心熒,莫知所措也。
曹操曰:“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禦之,無所不可。
”在山而用山之智力,在澤而用澤之智力,己無固恃,人亦且無恃心,而無不可恃,此争天下者之善術,而操猶未能也。
西至于赤壁,東至于懦須,臨長江之浩瀁而氣奪矣。
則猶山陸之材,而非無不可者也。
何也?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,術也,非道也。
術者,有所可,有所不可;可者契合,而不可者弗能納,則天下之智力,其不為所用者多矣。
其終彊而奪漢者,居四戰之地,恃智恃力,而無河山之可恃以生其驕怠也。
然則諸葛勸先主據益州天府之國,亦恃險矣,而得以存,又何也?先主之時,豫、兗、雍、徐已全為操之所有,而荊、揚又孫氏三世之所綏定,舍益州而無托焉,非果以夔門、劍閣之險,肥沃鹽米之薮,為可恃而恃之也。
李特睨劍閣而歎曰:“劉禅有此而不知自存。
”夫特亦介晉之亂耳,使其非然,則亦趙韪、李順而已。
董璋、王建皆乘亂也,豈三巴巖險之足以偷安兩世哉! 〖二四〗 荀悅、仲長統立言于紛亂之世,以測治理,皆矯末漢之失也,而統為愈。
悅之言專以繩下,而操之巳亟,申、韓之術也,曹操終用之以成乎嚴迫之政,而國随亡。
統則專責之上,而戒慆淫以清政教之原,故曰統為愈也。
悅之言曰:“教化之廢,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,教化之行,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途”是也。
顧其所雲正俗者,聽言責事,舉名察實,則固防天下之胥為小人而督之也。
故口申、韓之術也。
統切切焉以犇私嗜、騁邪欲、宣淫固惡為戒,誠戒此矣,越軌改制之俗,上無與倡,而下惡淫蕩哉?漢之亡也,積順、桓、靈帝三君之不道,而天下相效以相怨,非法制督責之所可救,而悅河僅責之于末也! 雖然,統知懲當時之弊而歸責于君,亦不待深識而知其然者也;而推論存亡疊代,治亂周複,舉而歸之天道,則将使曹氏思篡之情,亦援天以自信而長其逆。
故當紛亂之世,未易立言也。
憤前事之失,矯之易偏;避當時之忌,徇之不覺;非超然自拔于危亂之廷,其言未有不失者也。
悅為侍中矣,統為尚書郎矣,而且得有言乎哉? 〖二五〗 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,曰:“天下有變,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、雒,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。
”其後先主命關羽出襄、樊而自入蜀,先主沒,公自出祁山以圖關中,其略定于此矣。
是其所為謀者,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。
蜀漢之保有宗社者數十年在此,而卒不能與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。
以形勢言,出宛、雒者正兵也,出秦川者奇兵也,欲昭烈自率大衆出秦川,而命将向宛、雒,失輕重矣。
關羽之覆于呂蒙,固意外之變也;然使無呂蒙之中撓,羽即前而與操相當,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?以制曹仁而有餘,以敵操而固不足矣。
宛、雒之師挫,則秦川之氣枵,而惡能應天下之變乎? 乃公之言此也,以宛、雒為疑兵,使彼拒我于宛、雒,而乘間以取關中,此又用兵者偶然制勝之一策,聲東擊西,搖惑之以相牽制,乘倉猝相當之頃,一用之而得志耳。
未可守此以為長策,規之于數年之前,而恃以行之于數年之後者也。
敵一測之而事敗矣。
謀天下之大,而僅恃一奇以求必得,其容可哉?善取天下者,規模定乎天全,而奇正因乎時勢。
故曹操曰:“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馭之,無所不可。
”操之所以自許為英雄,而公乃執一可以求必可,非操之敵矣。
且形勢者,不可恃者也。
荊州之兵利于水,一踰楚塞出宛、雒而氣餒于平陸;益州之兵利于山,一踰劍閣出秦川而情搖于廣野。
恃形勢,而形勢之外無恃焉,得則僅保其疆域,失則祗成乎坐困。
以有恃而應無方,姜維之敗,所必然也。
當先主飄零屢挫、托足無地之日,據益州以為資,可也;從此而書宛、雒、秦川之兩策,不可也。
陳壽曰:“将略非其所長。
”豈盡誣乎? 〖二六〗 身任天下之重,舍惇信而趨事會,君子之所賤,抑英雄之所恥也,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,必矣。
欲合孫氏于昭烈以共圖中原者,魯肅也;欲合昭烈于孫氏以共拒曹操者,諸葛孔明也;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。
子敬以借荊資先主,被仲謀之責而不辭;諸葛欲谏先主之東伐,難于盡谏,而歎法正之死。
蓋吳則周瑜、呂蒙亂子敬之謀,蜀則關羽、張飛破諸葛之策,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。
然二子者,終守西弔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,以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,變故繁興之日,微二子而人道圮矣。
且以大計言之,周瑜、關羽競一時之利,或得或喪,而要适以益曹操之兇;魯、葛之謀,長慮遠顧,非瑜與羽徼利之淺圖所可測,久矣。
兵之初起也,羣雄互角,而操挾天子四面應之而皆碎。
此無異故,呂布倏彼倏此而為衆所同嫉,袁術則與袁紹離矣,袁紹則與公孫瓒競矣,袁譚、袁尚則兄弟相雠殺矣,韓遂則與馬超相疑矣,劉表雖通袁紹,視紹之敗而不恤矣,皆自相滅以授曹氏之滅之也。
今所僅存者孫、劉,而又相尋于幹戈,其不内潰以折入于曹操也不能。
則魯、葛定交合力以與操争存亡,一時之大計無有出于此者。
晉文合宋、齊以敗楚,樂毅結趙、魏以破齊,漢高連韓、彭、英布而摧項,已事之師,二子者籌之熟而執之固。
瑜與羽交起而亂之,不亦悲乎! 〖二七〗 仲謀之聽子敬,不如其信瑜、蒙,先主之任孔明,而終不違關、張之客氣,天下之終歸于曹氏也,誰使之然也? 或曰:操漢賊也,權亦漢賊也,拒操而睦權,非義也。
夫苟充類至盡以言義,則紛争之世,無一人之不可誅矣。
權逆未成,視操之握死獻帝于其掌中,則有間矣。
韓信請王齊之日窦融操遲疑之志,亦奚必其皎皎忠貞如張睢陽、文信國而後可與共事。
使覈其隐微以求冰霜之操,則昭烈不與孔北海同死,而北奔袁紹,抑豈以純忠至孝立大
操即滅,紹即勝,先主亦且出于事外而不屑為紹用。
先主之東操心悔之而不懼,紹遙應之而不堅,亦已知之矣。
他日稱尊于益州,此為權輿;特其待操之篡而後自立焉,故不得罪于名教,而後世以正統加之,亦可勿媿焉。
〖二一〗 曹操東攻先主,田豐說紹乘間舉兵以襲其後,紹以子疾辭豐而不行,紹雖年老智衰,禽犢愛重,豈至以嬰兒病失大計者?且身即不行,命大将統重兵以蹑之,亦讵不可?而紹不爾者,紹之情非豐所知也。
操東與先主相距而紹乘之,操軍必驚駭潰歸,而先主追蹑之,操且授首;先主誅操入許而擁帝,紹之逆不足以逞,而遽與先主争權;故今日弗進,亦猶昔者擁兵冀州,視王允之誅卓而不為之援,其謀一也。
豈徒紹哉!先主亦固有此情矣。
紹之興兵而南,衆未集,兵未進,雖承密诏與董承約,抑可姑藏少待也;待紹之進黎陽、圍白馬,操戰屢北,軍糧且匮,土山地道交攻而不容退,乃徐起徐、豫之兵,亟向許以拒曹之歸,操且必為紹禽。
而先主遽發以先紹者,亦慮操為紹禽,而己擁天子之空質,則紹且枭張于外而逼我,孤危将為王允之續矣。
惟先紹而舉,則大功自己以建,而紹之威不張。
紹以此制先主,先主亦以此制紹,其機一也。
夫先主豈徒思誅操而縱紹以橫者乎?兩相制,兩相持,而曹操之計得矣。
急攻先主而緩應紹,知其陽相用而陰相忌,可無俟其合而迫應其分。
先主惡得而不敗?紹惡得而不亡?此其機先主與紹緘之于心,非董承之所察,而田豐欲以口舌争之,不亦愚乎! 〖二二〗 張魯妖矣,而卒以免于死亡,非其德之堪也;聽閻圃之谏,拒群下之請,不稱漢甯王,衛身之智,足以保身,宜矣。
嗚呼!亂世之王公,輕于平世之守令;亂世之将相,賤于平世之尉丞;顧影而自笑,夢覺而自驚,人指之而嗤其項背,鬼瞰之而奪其精魂,然而汲汲焉上下相蒙以相尊,愚矣哉! 陳嬰、周市之所弗為,張魯能弗為,張魯之所不為,而呂光、杜伏威、劉豫、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,骈首就戮而悔之無及,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,且自矜也,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。
〖二三〗 袁紹之自言曰:“吾南據河,北阻燕、代,兼戎狄之衆,南向以争天下。
”起兵之初,其志早定,是以董卓死,長安大亂,中州鼎沸,而席冀州也自若,紹之亡決于此矣。
夫欲有事于天下者,莫患乎其有恃也。
已恃之矣,謀臣将帥恃之矣,兵卒亦恃之矣,所恃者險也,而離乎險,則喪其恃而智力窮。
坎之象曰:“王公設險以守其國。
”險不可久據,而上六出乎險矣。
智非所施,力非所便,徽纆之系,叢棘之置,非人困之矣。
山國之人,出乎山而窮于原;澤國之人,離乎澤而窮于陸;失所恃而非所習,則如蝸牛之失其廬而死于蟻。
故袁紹終其身未嘗敢跬步而涉河,非徒紹之不敢,其将帥士卒睨平原廣野川陸相錯,而目眩心熒,莫知所措也。
曹操曰:“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禦之,無所不可。
”在山而用山之智力,在澤而用澤之智力,己無固恃,人亦且無恃心,而無不可恃,此争天下者之善術,而操猶未能也。
西至于赤壁,東至于懦須,臨長江之浩瀁而氣奪矣。
則猶山陸之材,而非無不可者也。
何也?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,術也,非道也。
術者,有所可,有所不可;可者契合,而不可者弗能納,則天下之智力,其不為所用者多矣。
其終彊而奪漢者,居四戰之地,恃智恃力,而無河山之可恃以生其驕怠也。
然則諸葛勸先主據益州天府之國,亦恃險矣,而得以存,又何也?先主之時,豫、兗、雍、徐已全為操之所有,而荊、揚又孫氏三世之所綏定,舍益州而無托焉,非果以夔門、劍閣之險,肥沃鹽米之薮,為可恃而恃之也。
李特睨劍閣而歎曰:“劉禅有此而不知自存。
”夫特亦介晉之亂耳,使其非然,則亦趙韪、李順而已。
董璋、王建皆乘亂也,豈三巴巖險之足以偷安兩世哉! 〖二四〗 荀悅、仲長統立言于紛亂之世,以測治理,皆矯末漢之失也,而統為愈。
悅之言專以繩下,而操之巳亟,申、韓之術也,曹操終用之以成乎嚴迫之政,而國随亡。
統則專責之上,而戒慆淫以清政教之原,故曰統為愈也。
悅之言曰:“教化之廢,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,教化之行,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途”是也。
顧其所雲正俗者,聽言責事,舉名察實,則固防天下之胥為小人而督之也。
故口申、韓之術也。
統切切焉以犇私嗜、騁邪欲、宣淫固惡為戒,誠戒此矣,越軌改制之俗,上無與倡,而下惡淫蕩哉?漢之亡也,積順、桓、靈帝三君之不道,而天下相效以相怨,非法制督責之所可救,而悅河僅責之于末也! 雖然,統知懲當時之弊而歸責于君,亦不待深識而知其然者也;而推論存亡疊代,治亂周複,舉而歸之天道,則将使曹氏思篡之情,亦援天以自信而長其逆。
故當紛亂之世,未易立言也。
憤前事之失,矯之易偏;避當時之忌,徇之不覺;非超然自拔于危亂之廷,其言未有不失者也。
悅為侍中矣,統為尚書郎矣,而且得有言乎哉? 〖二五〗 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,曰:“天下有變,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、雒,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。
”其後先主命關羽出襄、樊而自入蜀,先主沒,公自出祁山以圖關中,其略定于此矣。
是其所為謀者,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。
蜀漢之保有宗社者數十年在此,而卒不能與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。
以形勢言,出宛、雒者正兵也,出秦川者奇兵也,欲昭烈自率大衆出秦川,而命将向宛、雒,失輕重矣。
關羽之覆于呂蒙,固意外之變也;然使無呂蒙之中撓,羽即前而與操相當,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?以制曹仁而有餘,以敵操而固不足矣。
宛、雒之師挫,則秦川之氣枵,而惡能應天下之變乎? 乃公之言此也,以宛、雒為疑兵,使彼拒我于宛、雒,而乘間以取關中,此又用兵者偶然制勝之一策,聲東擊西,搖惑之以相牽制,乘倉猝相當之頃,一用之而得志耳。
未可守此以為長策,規之于數年之前,而恃以行之于數年之後者也。
敵一測之而事敗矣。
謀天下之大,而僅恃一奇以求必得,其容可哉?善取天下者,規模定乎天全,而奇正因乎時勢。
故曹操曰:“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馭之,無所不可。
”操之所以自許為英雄,而公乃執一可以求必可,非操之敵矣。
且形勢者,不可恃者也。
荊州之兵利于水,一踰楚塞出宛、雒而氣餒于平陸;益州之兵利于山,一踰劍閣出秦川而情搖于廣野。
恃形勢,而形勢之外無恃焉,得則僅保其疆域,失則祗成乎坐困。
以有恃而應無方,姜維之敗,所必然也。
當先主飄零屢挫、托足無地之日,據益州以為資,可也;從此而書宛、雒、秦川之兩策,不可也。
陳壽曰:“将略非其所長。
”豈盡誣乎? 〖二六〗 身任天下之重,舍惇信而趨事會,君子之所賤,抑英雄之所恥也,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,必矣。
欲合孫氏于昭烈以共圖中原者,魯肅也;欲合昭烈于孫氏以共拒曹操者,諸葛孔明也;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。
子敬以借荊資先主,被仲謀之責而不辭;諸葛欲谏先主之東伐,難于盡谏,而歎法正之死。
蓋吳則周瑜、呂蒙亂子敬之謀,蜀則關羽、張飛破諸葛之策,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。
然二子者,終守西弔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,以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,變故繁興之日,微二子而人道圮矣。
且以大計言之,周瑜、關羽競一時之利,或得或喪,而要适以益曹操之兇;魯、葛之謀,長慮遠顧,非瑜與羽徼利之淺圖所可測,久矣。
兵之初起也,羣雄互角,而操挾天子四面應之而皆碎。
此無異故,呂布倏彼倏此而為衆所同嫉,袁術則與袁紹離矣,袁紹則與公孫瓒競矣,袁譚、袁尚則兄弟相雠殺矣,韓遂則與馬超相疑矣,劉表雖通袁紹,視紹之敗而不恤矣,皆自相滅以授曹氏之滅之也。
今所僅存者孫、劉,而又相尋于幹戈,其不内潰以折入于曹操也不能。
則魯、葛定交合力以與操争存亡,一時之大計無有出于此者。
晉文合宋、齊以敗楚,樂毅結趙、魏以破齊,漢高連韓、彭、英布而摧項,已事之師,二子者籌之熟而執之固。
瑜與羽交起而亂之,不亦悲乎! 〖二七〗 仲謀之聽子敬,不如其信瑜、蒙,先主之任孔明,而終不違關、張之客氣,天下之終歸于曹氏也,誰使之然也? 或曰:操漢賊也,權亦漢賊也,拒操而睦權,非義也。
夫苟充類至盡以言義,則紛争之世,無一人之不可誅矣。
權逆未成,視操之握死獻帝于其掌中,則有間矣。
韓信請王齊之日窦融操遲疑之志,亦奚必其皎皎忠貞如張睢陽、文信國而後可與共事。
使覈其隐微以求冰霜之操,則昭烈不與孔北海同死,而北奔袁紹,抑豈以純忠至孝立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