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 獻帝
關燈
小
中
大
之命制自操者,義不得而受也。
結孫權而分荊,奪劉璋以收益,可以不受命矣;可不受命而制自己,故雖不足以興漢,而終奄有益州,以成鼎足之形。
使其于陶謙授徐之日,早歸命宗邦,誅傕、氾以安獻帝,紹與操其孰能禦之?而計不及此,孔北海亦莫之贊焉,徒與袁術、呂布一彼一此,争衡于徐、豫之間,惜哉! 〖一三〗 張巡守睢陽,食盡而食人,為天子守以抗逆賊,卒全江、淮千裡之命,君子猶或非之。
臧洪怨袁紹之不救張超,困守孤城,殺愛妾以食将士,陷其民男女相枕而死者七八千人,何為者哉?張邈兄弟黨呂布以奪曹操之兗州,于其時,天子方蒙塵而寄命于賊手,超無能恤,彼其于袁、曹均耳。
洪以私恩為一曲之義,奮不顧身,而一郡之生齒為之并命,殆所謂任俠者與!于義未也,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。
天下至不仁之事,其始為之者,未必不托于義以生其安忍之心。
洪為之,巡效之而保其忠,于是而朱粲之徒相因以起。
浸及末世,兇歲之頑民,至父子、兄弟、夫妻相噬而心不戚,而人之視蛇蛙也無以異,又何有于君臣之分義哉? 若巡者,知不可守,自刎以徇城可也。
若洪,則姑降紹焉,而未至喪其大節;憤興而憯毒,至不仁而何義之足雲?孟子曰:“仁義充塞,人将相食。
”夫楊、墨固皆于道有所執者,孟子慮其将食人而亟拒之,臧洪之義,不足與于楊、墨,而禍烈焉。
君子正其罪而誅之,豈或貸哉! 〖一四〗 董承潛召曹操入朝,操至而廷奏韓暹、楊奉之罪,誅罪賞功,矜褒死節,而漢粗安。
惜哉,承之行此也晚,而王允失之于先也。
當斯時也,漢之大臣,死亡已殆盡矣;天子徒步以奔,而威已殚矣;從官采梠餓死,而士大夫之氣已奪矣;故董昭謀遷帝于許,尚懼衆心之不厭,而卒無有一言相抗者。
若當董卓初誅之日,廷猶有老成之臣,人猶堅戴漢之心,劉虜懷忠于北陲,孫堅立功于雒陽,相制相持,而允之忠勳非董承從亂之比,操亦何敢遽睥睨神器、效董卓之狂愚乎? 王允坐失之,董承不得已而試為之;為之已晚,而無救于漢之亡,然而天下亦自此而粗定。
觀于此而益為允惜,誠可惜而已矣。
〖一五〗 範增之欲殺沛公,孫堅之欲殺董卓,為曹操謀者之欲殺劉豫州,王衍之欲殺石勒,張九齡之欲殺安祿山,自事後而觀之,其言驗矣。
乃更始殺伯升而國終亡;司馬氏殺牛金而家終易。
故郭嘉之說曹操,勿徒受害賢之名,而曹操笑曰:“君得之矣。
”有識者之言,非凡情可測也。
人之欲大有為也,在己而已矣,未有幸天下之不肖,而己可攘賢而自大者也。
苟可以大有為,則雖有英雄,無能為我難也;苟未可以有為,則何知天之生豪傑者不再生也?待獺以敺魚,待鹯以敺雀,此封建之天下為然爾。
起于紛亂之世而欲成大業,非能屈天下之英雄,不足以建非常之業。
忌英雄而殺之,偷勝天下之庸流以為之雄長,則氣先苶;而忽有間起之英豪乘之于意外,則神沮志亂而無以自持。
若此者,曹操之所不屑為,而況明主之以道勝而容保無疆者乎!盡己而不憂天下之我勝,君子之道,而英雄繇之;不能仿佛于君子之道而足為英雄者,未之有也。
〖一六〗 劉表無戡亂之才,所固然也,然謂曹操方挾天子、擅威福,将奪漢室,而表不能興勤王問罪之師,徒立學校、修禮樂,為不急之務,則又非可以責表也。
表雖有荊州,而隔冥阨之塞,未能北向以争權,其約之以共滅曹氏者,袁紹也,紹亦何愈于操哉?紹與操自靈帝以來,皆有兵戎之任,而表出自黨锢,固雍容諷議之士爾。
荊土雖安,人不習戰,紹之倚表而表不能為紹用,表非戡亂之才,何待杜襲而知之?表亦自知之矣。
躊躇四顧于袁、曹之間,義無适從也,勢無适勝也,以詩書禮樂之虛文,示間暇無争而消人之忌,表之為表,如此而已矣。
中人以下自全之策也。
不為禍先而僅保其境,無袁、曹顯著之逆,無公孫贊樂殺之愚,故天下紛纭,而荊州自若。
迨乎身死,而子琮舉土以降操,表非不慮此,而亦無如之何者也。
杜襲之語繁欽曰:“全身以待時。
”襲所待者曹操耳,欽與王粲則邀官爵醼樂之歡于曹丕者也,夫豈能鄙表而不屑與居者哉?諸葛公僑居其土,而雲“此中足士大夫遨遊”。
亦唯表之足以安之也。
天下無主,而徒以責之表乎! 〖一七〗 呂布不死,天下無可定亂之機,昭烈勸曹操速殺之,此操所以心折于昭烈也。
當時之競起者衆矣。
孫堅,以戡亂為志者也;劉焉妄人也,而偷以自容;劉表文土也,而無能自立;袁紹雖疏而有略,其規恢較大矣;狂愚而逞者袁術,而猶飾僞以自尊;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瓒,而猶據土以自全;若夫倏彼倏此,唯其意之可奰發,旦暮狂馳而不能自信,唯呂布獨也。
而有骁勁之力以助其惡,嗾之斯前矣,激之斯起矣,觸之斯閧矣,蹂躏于中夏而靡所底止,天下未甯而布先殪,其自取之必然也。
呂布殪,而天下之亂始有乍息之時,亂人不亡,亂靡有定,必矣。
嗚呼!布之惡無他,無恒而已。
人至于無恒而止矣。
不自信而人孰信之?不自度而安能度人?不思自全,則視天下之糜爛皆無足恤也。
故君子于無恒之人,遠之唯恐不速,絕之唯恐不早,可誅之,則勿恤其小惠、小勇、小信、小忠之區區而必誅之,而後可以名不辱而身不危。
與無恒者處,有家而家毀,有身而身危,乃至父子、兄弟、夫婦之不能相保。
論交者通此義以知擇,三人行,亦必慎之哉! 〖一八〗 漢武、昭之世,鹽鐵論興,文學賢良競欲割鹽利以歸民為寬大之政,言有似是而非仁義之實者,此類是也。
夫割利以與民,為窮民言也;即在瀕海瀕池之民,苟其貧弱,亦惡能食利于鹽以自潤,所利者豪民大賈而已。
未聞割利以授之豪民大賈而可雲仁義也。
鹽猶粟也,人不可一日無者,而有異。
粟則徧海内而生,勤者獲之,惰者匮之;鹽則或懸絕于千裡之外,而必待命于商賈。
上司其輕重,則雖苛而猶有制;一聽之豪民大賈,居赢乘虛,其以厚取于民者無制,而民不得不償,故割利以與豪民大賈而民益困。
王者官山府海以利天下之用而有制,以不重困于民,上下交利之善術也,而奚為徇寬大之名以交困國民邪?與其重征于力農之民,何如取給于天地之産。
鹽政移于下,農民困于郊,國計虛于上,财不理,民非不禁,動浮言以談仁義者,亦可廢然返矣。
衛觊曰:“鹽,國之大寶也。
”置鹽官賣鹽,以其直市犂牛給民,勤耕積粟,行之關中而民以綏,強敵以折。
施及後世,司馬懿拒守于秦、蜀之交,諸葛屢匮而懿常裕,皆此為之本也。
觊之為功于曹氏,與棗祗均,而觊尤大矣。
〖一九〗 韓高,智而狡者也。
劉表舊與袁紹通,而曹操方挾天子以為雄長,紹之不敵操也,人皆知之,故杜襲、繁欽、王粲之徒,日夕思歸操以取功名。
嵩亦猶是而已矣。
高之勸表以歸操,明言袁、曹之勝敗,而論者謂其奉戴漢室,過矣。
嵩之欲詣許也迫,而固持之以緩,其與表約曰:“守天子之命,義不得為将軍死。
”先為自免之計,以玩弄表于股掌之上,堅辭不行,而待表之相強,得志以歸,面折表而表不能殺,亦陳珪之故智,而嵩持之也尤堅。
表愚而人去之,操巧而人歸之,以中二千石廣陵守遂珪之志,以侍中零陵守遂嵩之志,珪與嵩之計得,而呂布、劉表之危亡系之矣。
二子者,險人之尤也,豈得以歸漢為忠而予之! 〖二○〗 董承受衣帶诏,與先主謀誅曹操,乘操屯官渡拒袁紹之日,先主起兵徐州,勢孤而連和于袁紹。
勿論待人者不足以興,即令乘間而誅操,紹方進而奪漢之權,先主、董承其能制紹使無效操之尤而彌甚乎?不能也。
然則此舉也,亦輕發而不思其反矣。
董承者,與亂相終始,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也。
前之召操,與今之連紹,出一軌而不懲,弗責矣;先主亦慮不及此,而輕為去就,何以為英雄哉? 夫先主之于此,則固有其情矣。
其初起也,因公孫瓒,因陶謙,雖為州牧,而權藉已微,固不能與袁、曹之典兵于靈帝之世,與于誅賊之舉者齒;故旋起旋踬,而姑托于操。
及其受左将軍之命,躬膺天子之寵任,而又承密诏以首事,先主于是乎始得乘權而正告天下以興師。
曹操之必篡,心知之矣;袁紹之為逆,亦心知之矣。
脫于操之股掌,東臨徐、豫,孤倡義問以鼓人心,乘機而興,不能更待,紹不可達而連之,姑使與操相持,己因得以收兵略地為東向之舉,而有餘以制群雄,先主之志,如此而已。
初末嘗倚紹以破操,而幸紹之能戴漢以複興也。
董承、種輯亦惡足以知其懷來哉? 故許先主以純臣,而先主不受也。
其于獻帝,特不如光武之于更始,而豈信其可終輔之以盪群兇乎?故連和
結孫權而分荊,奪劉璋以收益,可以不受命矣;可不受命而制自己,故雖不足以興漢,而終奄有益州,以成鼎足之形。
使其于陶謙授徐之日,早歸命宗邦,誅傕、氾以安獻帝,紹與操其孰能禦之?而計不及此,孔北海亦莫之贊焉,徒與袁術、呂布一彼一此,争衡于徐、豫之間,惜哉! 〖一三〗 張巡守睢陽,食盡而食人,為天子守以抗逆賊,卒全江、淮千裡之命,君子猶或非之。
臧洪怨袁紹之不救張超,困守孤城,殺愛妾以食将士,陷其民男女相枕而死者七八千人,何為者哉?張邈兄弟黨呂布以奪曹操之兗州,于其時,天子方蒙塵而寄命于賊手,超無能恤,彼其于袁、曹均耳。
洪以私恩為一曲之義,奮不顧身,而一郡之生齒為之并命,殆所謂任俠者與!于義未也,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。
天下至不仁之事,其始為之者,未必不托于義以生其安忍之心。
洪為之,巡效之而保其忠,于是而朱粲之徒相因以起。
浸及末世,兇歲之頑民,至父子、兄弟、夫妻相噬而心不戚,而人之視蛇蛙也無以異,又何有于君臣之分義哉? 若巡者,知不可守,自刎以徇城可也。
若洪,則姑降紹焉,而未至喪其大節;憤興而憯毒,至不仁而何義之足雲?孟子曰:“仁義充塞,人将相食。
”夫楊、墨固皆于道有所執者,孟子慮其将食人而亟拒之,臧洪之義,不足與于楊、墨,而禍烈焉。
君子正其罪而誅之,豈或貸哉! 〖一四〗 董承潛召曹操入朝,操至而廷奏韓暹、楊奉之罪,誅罪賞功,矜褒死節,而漢粗安。
惜哉,承之行此也晚,而王允失之于先也。
當斯時也,漢之大臣,死亡已殆盡矣;天子徒步以奔,而威已殚矣;從官采梠餓死,而士大夫之氣已奪矣;故董昭謀遷帝于許,尚懼衆心之不厭,而卒無有一言相抗者。
若當董卓初誅之日,廷猶有老成之臣,人猶堅戴漢之心,劉虜懷忠于北陲,孫堅立功于雒陽,相制相持,而允之忠勳非董承從亂之比,操亦何敢遽睥睨神器、效董卓之狂愚乎? 王允坐失之,董承不得已而試為之;為之已晚,而無救于漢之亡,然而天下亦自此而粗定。
觀于此而益為允惜,誠可惜而已矣。
〖一五〗 範增之欲殺沛公,孫堅之欲殺董卓,為曹操謀者之欲殺劉豫州,王衍之欲殺石勒,張九齡之欲殺安祿山,自事後而觀之,其言驗矣。
乃更始殺伯升而國終亡;司馬氏殺牛金而家終易。
故郭嘉之說曹操,勿徒受害賢之名,而曹操笑曰:“君得之矣。
”有識者之言,非凡情可測也。
人之欲大有為也,在己而已矣,未有幸天下之不肖,而己可攘賢而自大者也。
苟可以大有為,則雖有英雄,無能為我難也;苟未可以有為,則何知天之生豪傑者不再生也?待獺以敺魚,待鹯以敺雀,此封建之天下為然爾。
起于紛亂之世而欲成大業,非能屈天下之英雄,不足以建非常之業。
忌英雄而殺之,偷勝天下之庸流以為之雄長,則氣先苶;而忽有間起之英豪乘之于意外,則神沮志亂而無以自持。
若此者,曹操之所不屑為,而況明主之以道勝而容保無疆者乎!盡己而不憂天下之我勝,君子之道,而英雄繇之;不能仿佛于君子之道而足為英雄者,未之有也。
〖一六〗 劉表無戡亂之才,所固然也,然謂曹操方挾天子、擅威福,将奪漢室,而表不能興勤王問罪之師,徒立學校、修禮樂,為不急之務,則又非可以責表也。
表雖有荊州,而隔冥阨之塞,未能北向以争權,其約之以共滅曹氏者,袁紹也,紹亦何愈于操哉?紹與操自靈帝以來,皆有兵戎之任,而表出自黨锢,固雍容諷議之士爾。
荊土雖安,人不習戰,紹之倚表而表不能為紹用,表非戡亂之才,何待杜襲而知之?表亦自知之矣。
躊躇四顧于袁、曹之間,義無适從也,勢無适勝也,以詩書禮樂之虛文,示間暇無争而消人之忌,表之為表,如此而已矣。
中人以下自全之策也。
不為禍先而僅保其境,無袁、曹顯著之逆,無公孫贊樂殺之愚,故天下紛纭,而荊州自若。
迨乎身死,而子琮舉土以降操,表非不慮此,而亦無如之何者也。
杜襲之語繁欽曰:“全身以待時。
”襲所待者曹操耳,欽與王粲則邀官爵醼樂之歡于曹丕者也,夫豈能鄙表而不屑與居者哉?諸葛公僑居其土,而雲“此中足士大夫遨遊”。
亦唯表之足以安之也。
天下無主,而徒以責之表乎! 〖一七〗 呂布不死,天下無可定亂之機,昭烈勸曹操速殺之,此操所以心折于昭烈也。
當時之競起者衆矣。
孫堅,以戡亂為志者也;劉焉妄人也,而偷以自容;劉表文土也,而無能自立;袁紹雖疏而有略,其規恢較大矣;狂愚而逞者袁術,而猶飾僞以自尊;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瓒,而猶據土以自全;若夫倏彼倏此,唯其意之可奰發,旦暮狂馳而不能自信,唯呂布獨也。
而有骁勁之力以助其惡,嗾之斯前矣,激之斯起矣,觸之斯閧矣,蹂躏于中夏而靡所底止,天下未甯而布先殪,其自取之必然也。
呂布殪,而天下之亂始有乍息之時,亂人不亡,亂靡有定,必矣。
嗚呼!布之惡無他,無恒而已。
人至于無恒而止矣。
不自信而人孰信之?不自度而安能度人?不思自全,則視天下之糜爛皆無足恤也。
故君子于無恒之人,遠之唯恐不速,絕之唯恐不早,可誅之,則勿恤其小惠、小勇、小信、小忠之區區而必誅之,而後可以名不辱而身不危。
與無恒者處,有家而家毀,有身而身危,乃至父子、兄弟、夫婦之不能相保。
論交者通此義以知擇,三人行,亦必慎之哉! 〖一八〗 漢武、昭之世,鹽鐵論興,文學賢良競欲割鹽利以歸民為寬大之政,言有似是而非仁義之實者,此類是也。
夫割利以與民,為窮民言也;即在瀕海瀕池之民,苟其貧弱,亦惡能食利于鹽以自潤,所利者豪民大賈而已。
未聞割利以授之豪民大賈而可雲仁義也。
鹽猶粟也,人不可一日無者,而有異。
粟則徧海内而生,勤者獲之,惰者匮之;鹽則或懸絕于千裡之外,而必待命于商賈。
上司其輕重,則雖苛而猶有制;一聽之豪民大賈,居赢乘虛,其以厚取于民者無制,而民不得不償,故割利以與豪民大賈而民益困。
王者官山府海以利天下之用而有制,以不重困于民,上下交利之善術也,而奚為徇寬大之名以交困國民邪?與其重征于力農之民,何如取給于天地之産。
鹽政移于下,農民困于郊,國計虛于上,财不理,民非不禁,動浮言以談仁義者,亦可廢然返矣。
衛觊曰:“鹽,國之大寶也。
”置鹽官賣鹽,以其直市犂牛給民,勤耕積粟,行之關中而民以綏,強敵以折。
施及後世,司馬懿拒守于秦、蜀之交,諸葛屢匮而懿常裕,皆此為之本也。
觊之為功于曹氏,與棗祗均,而觊尤大矣。
〖一九〗 韓高,智而狡者也。
劉表舊與袁紹通,而曹操方挾天子以為雄長,紹之不敵操也,人皆知之,故杜襲、繁欽、王粲之徒,日夕思歸操以取功名。
嵩亦猶是而已矣。
高之勸表以歸操,明言袁、曹之勝敗,而論者謂其奉戴漢室,過矣。
嵩之欲詣許也迫,而固持之以緩,其與表約曰:“守天子之命,義不得為将軍死。
”先為自免之計,以玩弄表于股掌之上,堅辭不行,而待表之相強,得志以歸,面折表而表不能殺,亦陳珪之故智,而嵩持之也尤堅。
表愚而人去之,操巧而人歸之,以中二千石廣陵守遂珪之志,以侍中零陵守遂嵩之志,珪與嵩之計得,而呂布、劉表之危亡系之矣。
二子者,險人之尤也,豈得以歸漢為忠而予之! 〖二○〗 董承受衣帶诏,與先主謀誅曹操,乘操屯官渡拒袁紹之日,先主起兵徐州,勢孤而連和于袁紹。
勿論待人者不足以興,即令乘間而誅操,紹方進而奪漢之權,先主、董承其能制紹使無效操之尤而彌甚乎?不能也。
然則此舉也,亦輕發而不思其反矣。
董承者,與亂相終始,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也。
前之召操,與今之連紹,出一軌而不懲,弗責矣;先主亦慮不及此,而輕為去就,何以為英雄哉? 夫先主之于此,則固有其情矣。
其初起也,因公孫瓒,因陶謙,雖為州牧,而權藉已微,固不能與袁、曹之典兵于靈帝之世,與于誅賊之舉者齒;故旋起旋踬,而姑托于操。
及其受左将軍之命,躬膺天子之寵任,而又承密诏以首事,先主于是乎始得乘權而正告天下以興師。
曹操之必篡,心知之矣;袁紹之為逆,亦心知之矣。
脫于操之股掌,東臨徐、豫,孤倡義問以鼓人心,乘機而興,不能更待,紹不可達而連之,姑使與操相持,己因得以收兵略地為東向之舉,而有餘以制群雄,先主之志,如此而已。
初末嘗倚紹以破操,而幸紹之能戴漢以複興也。
董承、種輯亦惡足以知其懷來哉? 故許先主以純臣,而先主不受也。
其于獻帝,特不如光武之于更始,而豈信其可終輔之以盪群兇乎?故連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