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 桓帝
關燈
小
中
大
铮铮于鄉闾,而羞惡之心有存焉者也。
夫孝者,人之性也,仁之所繇發也。
舍其不忍之真,而求之于羞惡,亦已末矣。
雖然,苟其有羞惡之心,則戢其狂愚,徐俟天良之複,而恻隐亦旋以生。
惰四支,暱妻子,侵以自媮,于是而生人之氣乃絕。
故易曰:“小人不恥不仁。
”仁不仁,豈恥不恥之能辨存亡者哉!苶然而甘于猥賤,憤然而生其悍戾,不見不仁之可恥,而後天性終迷以不複。
故人之無良,莫甚于有胸無心而不自攝者也,而後教化之道窮。
仇香知此矣,以其無惰心也,知其有恥;以其有恒度也,知其不迷;急取其羞惡之心而重用之,以徐俟恻隐之生焉,故元終以孝聞。
雖有聖人,不能如無恥心者何也。
弑父與君,皆介然蹶起,忘亂賊之名為可惡者也。
惰四支,暱妻子,勢窮而逆施。
故先王之德教,非不如香,而設不孝之誅,無如此無恥者何也。
殺之而已矣。
〖一一〗 巨奸之蠹國殃民而自伏其法,不足以為大快,于國之存亡無當也。
左悺自殺,具瑗貶,侯覽黜,非桓帝之能誅之,非楊秉之能取必于桓帝而誅之,罪已踰涯,自滅焉耳矣。
三兇去而宦官之勢益張,黨锢之獄且起,曾何救于漢之危亡哉! 外戚滅,宦官興,大臣無事焉,天子欲行其意以誅僭偪,而大臣不與,宦官除君側之奸,事已顯者,而後擿其罪以請誅,未有傾心而聽者。
故曰:“人不足與适也,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
”能之者,有以能之者也。
無堅識定力為天子除患,則雖日陳堯、舜之道,而固視之如蘿呓。
漢之大臣道不足,而與宦豎争存亡,亦晚矣。
快一時之人情,去三兇而若拔牛之一毛,不救其亡,固矣。
〖一二〗 桓、靈之世,君道澌滅,而臣之谏之也亟,探本以立論者,唯荀爽乎!當其時,荼毒生民而椓杙正氣者,無如宦官之甚。
乃宦官之于人主,亦何親而過信之?且其聲音笑貌之無可悅者,夫人而知厭惡之矣,而人主暱之,若乳子之依母也,何故?非豔妻哲婦之居間,則宦官之不敵士大夫久矣。
内寵盛而後宦官興,密迩于宮闱,而相倚以重;溺君于晏寝,而視聽以衰。
付诏令刑賞之權于宦官,而床第之歡始得晏間于娛樂。
非然,則聲音、采色、肥甘、輕煖,人主自可給其欲,而何藉此嚬笑可憎之刑人為邪?爽之對策,直斥而切言之,女谒遠,奄權自失矣。
故曰探本立論也。
〖一三〗 黨锢諸賢,或曰忠以忘身,大節也;或曰激以召禍,畸行也。
言畸行者,獎容容之福以堕士氣。
言大節者,較為長矣,而猶非定論也。
人臣捐身以事主,苟有裨于社稷,死之無可辟矣。
闇主不庸,讒臣交搆,無所裨于社稷,而捐身以犯難,亦自靖之忱也。
雖然,太上者,直糾君心之非而拂之以正;其次視大權之所倒持,巨奸之為禍本,而不與之俱生,猶忠臣之效也。
然一奸去而一奸興,莫之勝擊也。
若夫瑣瑣之小人,憑藉權奸而售其惡者,不勝誅也,不足誅也。
君志移,權奸去,則屏息以潛伏而蕭條竄匿,亦惡用多殺以傷和哉!然其流毒于天下,取惡于士大夫,則瑣瑣者易激人怒而使不平;賢者知之,則以為不勝誅、不足誅者也。
乃諸賢之無所擇而怒,無所恤而過用其刑殺,但與此曹争勝負,不已細乎! 李膺、杜密,天子之大臣也,匡君之邪而不屈其節也。
膺嘗輸作左校矣,非以擊大奸而刑,所擊者一無藉之羊元群而已。
既已诎于時而被罔,則悔向之攻末而忘本,以争皇極之安傾,夫豈無道焉?所與伉直之流搏殺以快斯須者,一野王令張朔耳,富賈張汎耳,小黃門趙津耳,下邳令徐宣耳,妄人張成耳,是何足預社稷之安危,而憤盈以與讐殺者邪!侯覽也,張讓也,蟠踞于桓帝之肘腋,而無能一言相及也。
殺人者死,而誅及全家;大辟有時,而随案即殺;赦自上頒,而殺人赦後;若此之為,倒授巨奸以反噬之名,而卒莫能以片語隻詞揚王庭以袪禍本。
然則諸君子與奸人争興廢,而非為君與社稷捐軀命以争存亡乎!擊奸之力弱,而一鼓之氣易衰,其不敵兇憝而身與國俱斃,無他,舍本攻末而細已甚也。
直擊嚴嵩,而椒山之死以正;專劾魏閹,而應山之死以光;黨锢諸賢,其不得與二君子颉颃焉,無他,岑晊、張儉之流有以累之也與!
夫孝者,人之性也,仁之所繇發也。
舍其不忍之真,而求之于羞惡,亦已末矣。
雖然,苟其有羞惡之心,則戢其狂愚,徐俟天良之複,而恻隐亦旋以生。
惰四支,暱妻子,侵以自媮,于是而生人之氣乃絕。
故易曰:“小人不恥不仁。
”仁不仁,豈恥不恥之能辨存亡者哉!苶然而甘于猥賤,憤然而生其悍戾,不見不仁之可恥,而後天性終迷以不複。
故人之無良,莫甚于有胸無心而不自攝者也,而後教化之道窮。
仇香知此矣,以其無惰心也,知其有恥;以其有恒度也,知其不迷;急取其羞惡之心而重用之,以徐俟恻隐之生焉,故元終以孝聞。
雖有聖人,不能如無恥心者何也。
弑父與君,皆介然蹶起,忘亂賊之名為可惡者也。
惰四支,暱妻子,勢窮而逆施。
故先王之德教,非不如香,而設不孝之誅,無如此無恥者何也。
殺之而已矣。
〖一一〗 巨奸之蠹國殃民而自伏其法,不足以為大快,于國之存亡無當也。
左悺自殺,具瑗貶,侯覽黜,非桓帝之能誅之,非楊秉之能取必于桓帝而誅之,罪已踰涯,自滅焉耳矣。
三兇去而宦官之勢益張,黨锢之獄且起,曾何救于漢之危亡哉! 外戚滅,宦官興,大臣無事焉,天子欲行其意以誅僭偪,而大臣不與,宦官除君側之奸,事已顯者,而後擿其罪以請誅,未有傾心而聽者。
故曰:“人不足與适也,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
”能之者,有以能之者也。
無堅識定力為天子除患,則雖日陳堯、舜之道,而固視之如蘿呓。
漢之大臣道不足,而與宦豎争存亡,亦晚矣。
快一時之人情,去三兇而若拔牛之一毛,不救其亡,固矣。
〖一二〗 桓、靈之世,君道澌滅,而臣之谏之也亟,探本以立論者,唯荀爽乎!當其時,荼毒生民而椓杙正氣者,無如宦官之甚。
乃宦官之于人主,亦何親而過信之?且其聲音笑貌之無可悅者,夫人而知厭惡之矣,而人主暱之,若乳子之依母也,何故?非豔妻哲婦之居間,則宦官之不敵士大夫久矣。
内寵盛而後宦官興,密迩于宮闱,而相倚以重;溺君于晏寝,而視聽以衰。
付诏令刑賞之權于宦官,而床第之歡始得晏間于娛樂。
非然,則聲音、采色、肥甘、輕煖,人主自可給其欲,而何藉此嚬笑可憎之刑人為邪?爽之對策,直斥而切言之,女谒遠,奄權自失矣。
故曰探本立論也。
〖一三〗 黨锢諸賢,或曰忠以忘身,大節也;或曰激以召禍,畸行也。
言畸行者,獎容容之福以堕士氣。
言大節者,較為長矣,而猶非定論也。
人臣捐身以事主,苟有裨于社稷,死之無可辟矣。
闇主不庸,讒臣交搆,無所裨于社稷,而捐身以犯難,亦自靖之忱也。
雖然,太上者,直糾君心之非而拂之以正;其次視大權之所倒持,巨奸之為禍本,而不與之俱生,猶忠臣之效也。
然一奸去而一奸興,莫之勝擊也。
若夫瑣瑣之小人,憑藉權奸而售其惡者,不勝誅也,不足誅也。
君志移,權奸去,則屏息以潛伏而蕭條竄匿,亦惡用多殺以傷和哉!然其流毒于天下,取惡于士大夫,則瑣瑣者易激人怒而使不平;賢者知之,則以為不勝誅、不足誅者也。
乃諸賢之無所擇而怒,無所恤而過用其刑殺,但與此曹争勝負,不已細乎! 李膺、杜密,天子之大臣也,匡君之邪而不屈其節也。
膺嘗輸作左校矣,非以擊大奸而刑,所擊者一無藉之羊元群而已。
既已诎于時而被罔,則悔向之攻末而忘本,以争皇極之安傾,夫豈無道焉?所與伉直之流搏殺以快斯須者,一野王令張朔耳,富賈張汎耳,小黃門趙津耳,下邳令徐宣耳,妄人張成耳,是何足預社稷之安危,而憤盈以與讐殺者邪!侯覽也,張讓也,蟠踞于桓帝之肘腋,而無能一言相及也。
殺人者死,而誅及全家;大辟有時,而随案即殺;赦自上頒,而殺人赦後;若此之為,倒授巨奸以反噬之名,而卒莫能以片語隻詞揚王庭以袪禍本。
然則諸君子與奸人争興廢,而非為君與社稷捐軀命以争存亡乎!擊奸之力弱,而一鼓之氣易衰,其不敵兇憝而身與國俱斃,無他,舍本攻末而細已甚也。
直擊嚴嵩,而椒山之死以正;專劾魏閹,而應山之死以光;黨锢諸賢,其不得與二君子颉颃焉,無他,岑晊、張儉之流有以累之也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