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 桓帝
關燈
小
中
大
〖一〗
順帝崩,沖帝殇,質帝弑,李固兩欲立清河王蒜而不克,終與蒜而俱斃。
夫固而安能必立蒜也!伊尹、周公相湯、武以取天下,位極尊,任極重,而所戴以立者太甲、成王,皆适家宜立而無容異議者;是以不順之徒,毀室之黨,撓之而不敗。
若非此而俾天子之立決于一人之意旨,則此一人者,伊尹、周公所不敢任,而李固安能必也!天子之立,決于一人之意旨,以為擇賢而戴之。
忠者曰:吾所擇者賢也。
奸者亦曰:吾所擇者賢也。
賢無定名,随毀譽而移焉。
忠奸互角,視權之輕重為憑藉,而奸者常勝。
固之言曰:“以天下與人易,為天下得人難。
”唯天子有天下可以與人,而後人唯其所擇而授之以天下;身為人臣,而可雲為天下得人乎?固之言不順矣。
漢之亡也,母後、外戚、宦豎操立主之權,以持國柄而亂之;其所立者,感立己者之德而捐社稷以徇之;夫其漸積使然,豈一朝一夕之故哉?諸呂誅,惠帝子廢,舍齊王而迎立代王者,周勃也。
昭帝無後,昌邑廢,迎立宣帝于民閉者,霍光也。
夫二子所擇者賢,而二子無奸心,則得矣,然此豈可以為後世法哉?且勃立文帝,而帝目送之曰:“鞅鞅非少主臣。
”光立宣帝,而骖乘之日,帝若芒刺。
則二子危而漢以安。
非然者,跋扈之言出諸口,而鸩毒已入其咽。
故為人臣而以為天下得人為己任,雖伊尹、周公弗敢任焉,而況李固乎? 自禹以後,傳子之法定。
無子而以次相繼,為母後者不敢擇也,為大臣者不敢擇也。
庶支無觊觎之心,外戚奄人無扳援之望,則雖得之不令,而亦唯天所授,非臣子所敢以意為從違。
故劉子業之兇淫,而沈慶之有死而不敢廢。
忠者無所容其忠,奸者無所容其奸,然後權臣不能操天位之取舍以與人主市。
宋仁宗之立英宗,高宗之立孝宗,人主自擇之,此則可謂為天下得人爾。
先君無前定之命,嗣子無豫建之實,則如楊廷和之迎興邸,順次而無敢擇焉可也。
廷和行其所無事,而世宗曰:“以門生天子待朕。
”亦鞅鞅芒刺之謂矣。
然廷和危而天下安。
固欲為天下得人,而有擇焉,惡足以敵梁冀之結奄人、挾母後、以雠其邪心哉?漢法不善,而固無能自審于人臣之義;固争愈力,則桓帝之感冀愈深,而冀之惡愈稔。
卒與蒜而俱斃也,哀哉! 〖二〗 讀崔寔之政論,而世變可知矣。
譬德教除殘為粱肉治疾,申韓之緒論,仁義之蟊賊也。
其後荀悅、锺繇申言之,而曹孟德、諸葛武侯、劉先主決行之于上,君子之道诎,刑名之術進,激于一時之詭随,而啟百年嚴酷之政,亦烈矣哉! 司馬溫公曰:“慢則糾之以猛,殘則施之以寬,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斯不易之常道。
”是言也,出于左氏,疑非夫子之言也。
夫嚴猶可也,未聞猛之可以無傷者。
相時而為寬猛,則矯枉過正,行之不利而傷物者多矣。
能審時而利用之者,其唯聖人乎!非激于俗而毗于好惡者之所得與也。
若夫不易之常道,而豈若此哉! 寬之為失,非民之害,馭吏以寬,而民之殘也乃甚。
漢之季世,馭委其辔,馬骀其銜,四牡橫奔,皇路傾險者,豈民之遽敢爾哉?外戚奄人作威福以鉗天下,而任貪人于郡吧,使虔劉赤子,而民日在繁霜積雪之下,哀我憚人,而何忍言猛乎!嚴者,治吏之經也;寬者,養民之緯也;并行不悖,而非以時為進退者也。
今欲矯衰世之寬,益之以猛,瑣瑣之姻亞,佌佌蔌蔌之富人,且日假威以蹙其貧弱,然而不激為盜賊也不能。
猶且追咎之曰:未嘗束民以猛也。
憔悴之餘,摧折無幾矣。
故嚴以治吏,寬以養民,無擇于時面業行焉,庶得之矣。
而猶未也。
以漢季言之,外戚奄人之族黨肆行無憚,是信刑罰之所不赦也;乃誅殛以快一時之衆志,陽球用之矣,範滂、張儉嘗用之矣,卒以激乎大亂而不可止。
然則德教不興,而刑罰過峻,即以施之殃民病國之奸而勢且中潰。
寔乃曰:“德教除殘,猶以粱肉治疾。
”豈知道者之言乎?上之自為正也無德,其導民也無教;寬則國敝而禍緩,猛則國競而禍急;言治者不反諸本而治其末,言出而害氣中于百年,申、韓與王道争衡而尤勝。
鄙哉寔也,其以戕賊天下無窮矣。
且夫治病者而恃藥石,為壯而有餘、偶中乎外邪者言也。
然且中病而止,必資梁肉以
夫固而安能必立蒜也!伊尹、周公相湯、武以取天下,位極尊,任極重,而所戴以立者太甲、成王,皆适家宜立而無容異議者;是以不順之徒,毀室之黨,撓之而不敗。
若非此而俾天子之立決于一人之意旨,則此一人者,伊尹、周公所不敢任,而李固安能必也!天子之立,決于一人之意旨,以為擇賢而戴之。
忠者曰:吾所擇者賢也。
奸者亦曰:吾所擇者賢也。
賢無定名,随毀譽而移焉。
忠奸互角,視權之輕重為憑藉,而奸者常勝。
固之言曰:“以天下與人易,為天下得人難。
”唯天子有天下可以與人,而後人唯其所擇而授之以天下;身為人臣,而可雲為天下得人乎?固之言不順矣。
漢之亡也,母後、外戚、宦豎操立主之權,以持國柄而亂之;其所立者,感立己者之德而捐社稷以徇之;夫其漸積使然,豈一朝一夕之故哉?諸呂誅,惠帝子廢,舍齊王而迎立代王者,周勃也。
昭帝無後,昌邑廢,迎立宣帝于民閉者,霍光也。
夫二子所擇者賢,而二子無奸心,則得矣,然此豈可以為後世法哉?且勃立文帝,而帝目送之曰:“鞅鞅非少主臣。
”光立宣帝,而骖乘之日,帝若芒刺。
則二子危而漢以安。
非然者,跋扈之言出諸口,而鸩毒已入其咽。
故為人臣而以為天下得人為己任,雖伊尹、周公弗敢任焉,而況李固乎? 自禹以後,傳子之法定。
無子而以次相繼,為母後者不敢擇也,為大臣者不敢擇也。
庶支無觊觎之心,外戚奄人無扳援之望,則雖得之不令,而亦唯天所授,非臣子所敢以意為從違。
故劉子業之兇淫,而沈慶之有死而不敢廢。
忠者無所容其忠,奸者無所容其奸,然後權臣不能操天位之取舍以與人主市。
宋仁宗之立英宗,高宗之立孝宗,人主自擇之,此則可謂為天下得人爾。
先君無前定之命,嗣子無豫建之實,則如楊廷和之迎興邸,順次而無敢擇焉可也。
廷和行其所無事,而世宗曰:“以門生天子待朕。
”亦鞅鞅芒刺之謂矣。
然廷和危而天下安。
固欲為天下得人,而有擇焉,惡足以敵梁冀之結奄人、挾母後、以雠其邪心哉?漢法不善,而固無能自審于人臣之義;固争愈力,則桓帝之感冀愈深,而冀之惡愈稔。
卒與蒜而俱斃也,哀哉! 〖二〗 讀崔寔之政論,而世變可知矣。
譬德教除殘為粱肉治疾,申韓之緒論,仁義之蟊賊也。
其後荀悅、锺繇申言之,而曹孟德、諸葛武侯、劉先主決行之于上,君子之道诎,刑名之術進,激于一時之詭随,而啟百年嚴酷之政,亦烈矣哉! 司馬溫公曰:“慢則糾之以猛,殘則施之以寬,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斯不易之常道。
”是言也,出于左氏,疑非夫子之言也。
夫嚴猶可也,未聞猛之可以無傷者。
相時而為寬猛,則矯枉過正,行之不利而傷物者多矣。
能審時而利用之者,其唯聖人乎!非激于俗而毗于好惡者之所得與也。
若夫不易之常道,而豈若此哉! 寬之為失,非民之害,馭吏以寬,而民之殘也乃甚。
漢之季世,馭委其辔,馬骀其銜,四牡橫奔,皇路傾險者,豈民之遽敢爾哉?外戚奄人作威福以鉗天下,而任貪人于郡吧,使虔劉赤子,而民日在繁霜積雪之下,哀我憚人,而何忍言猛乎!嚴者,治吏之經也;寬者,養民之緯也;并行不悖,而非以時為進退者也。
今欲矯衰世之寬,益之以猛,瑣瑣之姻亞,佌佌蔌蔌之富人,且日假威以蹙其貧弱,然而不激為盜賊也不能。
猶且追咎之曰:未嘗束民以猛也。
憔悴之餘,摧折無幾矣。
故嚴以治吏,寬以養民,無擇于時面業行焉,庶得之矣。
而猶未也。
以漢季言之,外戚奄人之族黨肆行無憚,是信刑罰之所不赦也;乃誅殛以快一時之衆志,陽球用之矣,範滂、張儉嘗用之矣,卒以激乎大亂而不可止。
然則德教不興,而刑罰過峻,即以施之殃民病國之奸而勢且中潰。
寔乃曰:“德教除殘,猶以粱肉治疾。
”豈知道者之言乎?上之自為正也無德,其導民也無教;寬則國敝而禍緩,猛則國競而禍急;言治者不反諸本而治其末,言出而害氣中于百年,申、韓與王道争衡而尤勝。
鄙哉寔也,其以戕賊天下無窮矣。
且夫治病者而恃藥石,為壯而有餘、偶中乎外邪者言也。
然且中病而止,必資梁肉以